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4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哺乳动物》的教学设计《哺乳动物》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哺乳动物》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哺乳动物》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背景分析: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初步的“哺乳动物”的概念;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学生对生活中的哺乳动物的外形并不陌生,比如猫、狗等,但要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需要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拓展学生这方面的视野。
教学设计思路:本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猫、牛、猴、狮子在外形和繁殖、喂养后代方面的共同点,归纳概括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哺乳动物。
其中有羚羊、鹿、狼、熊猫、虎、长颈鹿、骆驼、象、蝙蝠、海豚、鲸。
通过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知道哺乳动物不都是在陆上跑的,还有在空中飞的,水中游的。
这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哺乳动物的概念,防止因本课前面的几个例子产生定势,形成片面的认识。
教学时不限于认识上面几种哺乳动物,可以引导学生广泛联系,学生举出的例子越多,表明他们对哺乳动物的概念理解得越深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哺乳类动物的外形和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形成哺乳动物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实验操作及创新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答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概括哺乳动物在外形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
2.运用多媒体手段,进一步巩固对哺乳动物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哺乳动物在外形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某些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常见的哺乳动物特征。
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哺乳动物的不同种类。
学生能够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的分类难点:哺乳动物的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哺乳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哺乳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特征。
学生分享已知的哺乳动物知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2.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哺乳动物的特征,总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哺乳动物,分析其特征,并向全班汇报。
3. 知识拓展教师通过PPT展示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殖发育特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其特征,并尝试进行分类。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和观察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例如查阅资料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态习性。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哺乳动物进行深入研究,制作研究报告或进行展示。
八、教学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哺乳动物教学设计哺乳动物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哺乳动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哺乳动物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概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尝试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导入新课(5分钟)创设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
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出这些动物都是胎生、哺乳的,体温都是恒定的等等。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25分钟)1.刚才同学们初步说出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现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从体表来看,哺乳动物与其他类群的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学过的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体表都有什么特有的结构?哺乳动物呢?【设计意图】总结不同类群动物体表的特有结构,可以使学生对各个类群的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便于从体表特征的角度初步区分各主要类群。
2.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准备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哺乳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哺乳动物。
3、学生能够理解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
(2)哺乳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2、难点(1)理解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的生殖方式对于后代生存和发育的意义。
(2)分析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如猫、狗、牛、羊、猴子等,提问学生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哺乳动物的主题。
2、讲授新课(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讲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作用,如保暖、保护身体等。
胎生、哺乳: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解释胎生和哺乳的概念,强调这种生殖方式对后代成活率的提高。
牙齿有分化:展示不同哺乳动物的牙齿图片,介绍门齿、犬齿、臼齿的功能和分化特点。
(2)常见的哺乳动物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或标本,如兔子、狮子、大象、海豚等,让学生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生活习性。
(3)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消费者:讲解哺乳动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作为消费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
传播花粉和种子:举例说明一些哺乳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对植物花粉和种子的传播作用。
维持生态平衡:分析哺乳动物数量的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哺乳动物比其他动物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2)人类活动对哺乳动物的生存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哺乳动物?4、课堂小结回顾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常见种类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1)让学生观察一种哺乳动物,记录其生活习性和特征。
(2)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濒危哺乳动物的现状及保护措施,并写成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八年级生物哺乳动物教案5篇八年级生物哺乳动物教案5篇生物教案应详细说明每节课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教学步骤应包括引入新知识、知识讲解、示范实验或操作、实践活动、巩固与复习等环节,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生物哺乳动物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生物哺乳动物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1教学过程(一)认识动物的行为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
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
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
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
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
《哺乳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的生殖方式对其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2)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各种哺乳动物的视频,如狮子、老虎、猫、狗、牛、羊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都被称为哺乳动物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哺乳动物。
2、讲授新课(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展示一些哺乳动物的图片,如兔子、狗、猫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体表,指出体表被毛是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讲解被毛的作用,如保暖、保护身体等。
胎生、哺乳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让学生理解胎生和哺乳的概念。
比较胎生和卵生的区别,强调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牙齿有分化展示不同哺乳动物的牙齿图片,如狼、兔、牛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牙齿的不同形状和功能。
讲解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意义,适应不同的食性。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举例说明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发达程度,如狗的嗅觉、蝙蝠的回声定位等。
(2)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方面展示一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哺乳动物,如牛、羊提供肉类和奶制品,狗可以帮助人类看家护院、导盲等,讲述哺乳动物对人类的益处。
《哺乳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
(2)学生能够列举常见的哺乳类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的奇妙,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常见哺乳类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哺乳类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哺育后代的特点。
(2)分析哺乳类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构和生理特征。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观察法展示哺乳类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特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哺乳类动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法如有条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哺乳动物的骨骼结构等,加深学生对哺乳类动物的了解。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哺乳动物的视频,如狮子追逐猎物、袋鼠跳跃、海豚游泳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哺乳类。
2、讲授新课(1)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讲解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
结合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体表被毛可以保暖,胎生和哺乳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2)常见哺乳类动物的分类和特点展示各种哺乳类动物的图片,如猫、狗、牛、羊、猴子、大象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和习性,然后将哺乳类动物分为食草类、食肉类、杂食类等不同类型。
讲解每种类型的特点和代表动物,如食草类动物通常有发达的消化系统,食肉类动物具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等。
小学科学第4课哺乳动物(教学设计)引言:本篇文章旨在设计一堂小学科学课,探索哺乳动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
通过使用图示、实物展示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课堂目标:1. 学习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如产奶、有毛发、善用肢体等;2. 了解并分类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如灵长类、食肉类、鳞甲类等;3. 探索哺乳动物的习性和生活环境,如栖息地、饮食习性等;4. 技能目标: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1. 彩色图片或图示展示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2. 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3. 齐全的PPT或白板书写工具;4. 学生参与课堂的小组活动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示等方式引入课堂内容。
例如: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什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哺乳动物吗?2. 查阅和讨论(10分钟)提供一些相关书籍或网络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关于哺乳动物的知识,并互相分享。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他们所找到的信息。
3. 探索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5分钟)教师使用彩色图片或图示展示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解释每个特征的意义。
例如,产奶是哺乳动物独特的特征,毛发保护身体等。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自己身边的哺乳动物,分类到不同的种类中。
4. 实物展示和分类讨论(2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如灵长类、食肉类、鳞甲类等。
学生观察并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并进行集体讨论。
5. 习性和生活环境(15分钟)教师使用图片或图示展示不同种类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和饮食习性,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从平时观察到的动物行为和环境出发进行思考和表达。
6. 总结和答疑(10分钟)教师对课堂讨论和发现的要点进行总结,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兔、狼牙齿种类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兔狼牙齿的比较。
难点:引导学生明确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形态各异,水、陆、空三种环境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
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评价】教师评价并补充。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探究新知,合作升华
任务一:体表特点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展示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生生、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皮毛不同,理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体毛的长短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任务二:生殖方式:
过渡: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第二段,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师补充考拉、袋鼠等有袋目的哺乳动物,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哺乳”这一重要特征的理解。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师展示鸭嘴兽图片,解析它是卵生,但是用乳汁哺育后代,属于“原始”的哺乳动物。
【评价】复习初二知识,进行知识性评价。
【设计意图】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任务三:牙齿特点
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
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观看视频,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
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请同学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
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教师:上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通过观看视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对比草食哺乳动物和肉食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不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任务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斑马、老虎捕食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
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
学生会想到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观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灵敏的动作,体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为什么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提示: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考虑,以及生理功能考虑)
生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评价】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要点,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教师最后进行知识性总结。
板书设计:
【评价】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