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荟萃
- 格式:ppt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4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汇总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蒸发、挥发、溶解、潮解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燃烧、生锈、腐烂、塑料老化等。
2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H2、O2、C、S、Fe 等。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H2O、CO2、KClO3、H2SO4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H2O、CO2、SO2、Fe2O3等。
酸:由H+、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如:HCl(盐酸)、H2SO4(硫酸)、HNO3(硝酸)碱:一般由金属离子和OH—组成的化合物。
如:NaOH、Ca(OH)2、Fe(OH)3特殊:NH3·H2O盐:一般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如:NaCl、Na2CO3、CuSO4特殊情况:NaHSO4NaHCO3Cu2(OH)2CO33、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原子团如下:OH—(氢氧根)、NO3— (硝酸根)、SO42— (硫酸根)、CO32—(碳酸根)、NH4+(铵根)二、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2、离子符号:例氢离子:H+ (注意:1不写出) 镁离子:Mg2+ 三个硫酸根离子:3 SO42—3、化学式:例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钙:Ca (OH)24、化学方程式:(要求熟练)实验室制O2:2H2O22H2O↑+ O2 ↑实验室制H2:Zn + H2SO4 ===== ZnSO4 +H2↑实验室制CO2: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工业制生石灰、CO2:CaCO3高温CaO + CO2↑检验CO2:CO2 + Ca(OH)2 ===== CaCO3↓+ H2O检验H2O:CuSO4 + 5H2O ===== CuSO4+5H2O (白色变蓝色)湿法炼铜:Fe + CuSO4 ===== Cu + FeSO4三、基本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A + B + … == C2、分解反应:A == B + C + …3、置换反应:A + BC == B + AC(1)金属+ 酸==== 盐+ H2反应条件: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属,酸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稀硝酸。
初中化学34个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由单一类型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质称为化合物。
3.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4.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通常伴随能量变化。
5.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二、物质的分类6.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7.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具有固定性质。
8.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9.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等。
10.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四、化学反应类型11. 合成反应:两种或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1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以上物质的反应。
1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化合物反应,取代化合物中的另一种元素。
1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五、化学实验操作15. 实验室安全:了解并遵守实验室规则,使用防护装备。
16. 仪器使用:熟悉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17. 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称量、量取、混合、加热等。
六、常见物质与反应18.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19.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20.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产生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
七、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22.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周期律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八、化学计算23. 摩尔概念: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数量的粒子。
24. 质量守恒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质量守恒的计算。
25. 浓度计算: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物质的分类、性质变化、组成以及化学反应等。
以下是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详细归纳:一、物质的分类1.单质:由同种元索组成的纯净物。
●非惰性气体单质: 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如F2、O2. H2、Clz。
●惰性气体单质: 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如He. Ne. Ar. Kr. Xe。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索组成的纯净物。
●氢化物:如H2S. HC、H3P. HF、HBr. H等。
3.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化学式,如空气水煤气天然气等。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升华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四、物质的组成1.宏观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
2.微观结构: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
五、化学用语1.元索符号:表示元索的特定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0表示氧元素。
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H20表示水,CO2表示二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2Hz + Oz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六、化学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
3.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台物反应生成另一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台物的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物质和分类物质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可以被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包括化合物和元素。
1.元素:由只含有同一种原子所组成,不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氢气(H2)、氧气(O2)。
2.化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
如水(H2O)、二氧化碳(CO2)。
3.混合物: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在一起组成的物质。
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离。
如空气、盐水。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1.酸、碱、盐:根据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离子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酸、碱、盐。
-酸:酸溶液味酸,能够与金属反应产生气体,并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硫酸(H2SO4)、盐酸(HCl)。
-碱:碱溶液味苦,可以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
-盐:盐溶液味咸,由酸与碱中和生成。
如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
2.氧气、水、二氧化碳:这些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
-氧气(O2):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水(H2O):无色、无味、无臭,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化学反应中的溶剂。
-二氧化碳(CO2):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称为化学反应。
常见的化学反应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如2H2+O2→2H2O。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新物质。
如2H2O→2H2+O2-置换反应:元素或离子在化合物中互相交换。
如2Na+Cl2→2NaCl。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过程。
如2Na+Cl2→2NaCl。
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式。
如化学方程式2H2+O2→2H2O表示了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过程。
四、常见实验室仪器和操作1.常见实验室仪器:试管、试剂瓶、量筒、分液漏斗等。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4.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5.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二、元素与周期表1.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 周期表的结构: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3. 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
三、分子与化合物1. 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2. 化合物的命名:根据国际化学命名规则,如氧化物、酸、碱、盐等。
3. 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等。
四、物质的分类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五、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
3.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
4. 还原-氧化反应:物质之间电子转移的反应。
六、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配平方法。
3.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七、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八、酸碱与盐1. 酸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
2. 碱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3. 酸碱指示剂:能够根据酸碱性质改变颜色的物质。
4. 盐的概念: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5. 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九、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原子与分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根据其电子层数和电子数分为不同元素。
-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粒子。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例如氧气(O2)。
-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例如水(H2O)。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形态的改变,如固体溶解于液体。
- 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燃烧反应。
常见化学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导致氧化和还原的反应。
-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物质。
常见的化学物质- 氧气(O2): 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 氢气(H2): 最轻的元素,可作为燃料使用。
- 氨(NH3): 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用于制造肥料。
- 塑料:由石油等原材料制成的合成材料,用于制造各种物品。
常见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
- 反应物在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在右边。
- 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可以用上方的小数字表示。
物质的性质- 酸性物质具有酸味,可以腐蚀物体。
- 碱性物质具有苦味,可以中和酸。
- 中性物质不具有酸性或碱性特性。
常见的化学实验- 酸碱中和实验:将酸和碱混合,观察中和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将金属放入酸溶液中,观察气体的生成。
- 萃取实验:利用溶剂从混合物中分离化合物。
以上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大致内容。
化学是一门有趣且重要的科学,希望这份文档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常见物质的颜色常见化合价记忆口诀一价Cl、H、K、Na、Ag;二价O、Ca、Ba、Mg、Zn;三Al四Si五价P;二三Fe二四C,二四六S都齐全;四七Mn三五N,Cu、Hg二价最常见;单质为零记心间。
SO42-、CO32-负二价,NO3-、OH-负一价,还有NH4+正一价。
常见的物质:单质:O2、C、Fe 有机物:CH4、C2H5OH氧化物:H2O、H2O2、CO2、CO、Fe2O3、CaO酸:HCl、H2SO4、H2CO3、HNO3碱:NaOH、Ca(OH)2盐:CaCO3、Na2CO3、NaHCO3、NaCl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些混合物的主要成分酸碱盐溶解性①酸易溶于水,初中酸全溶;②碱中溶五位,钾、钠、铵、钙、钡。
[ KOH、NaOH、NH3·H2O、Ca(OH)2、Ba(OH)2 ]③可溶性盐,钾、钠、铵;硝酸盐,全盘端。
盐酸盐(Cl-),银靠边。
硫酸盐(SO42-),除钡餐。
碳酸盐,可溶的只有钾、钠、铵;其余不溶水,均能“溶于”酸。
离子相互不共存:Cl-和Ag+;SO42-和Ba2+;HCO3-和H+;CO32-和H+、Ca2+、Ba2+;OH-和H+、Cu2+、Fe3+、Mg2+、NH4+。
化学之最:1.最简单的有机物:CH42.密度最小的气体:H23.熔点最高的金属:W4.熔点最低的金属:Hg5.导电性最强的金属:Ag6.人类冶炼最多的金属:Fe7.形成化合物最多的金属:C8.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N2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1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1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a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13.单质硬度最大的物质:金刚石(C)常见物质的检验、鉴别:1.O2: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复燃;2.H2:点燃,淡蓝色火焰,干冷的烧杯壁有水珠(滴);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4.CO: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5.CH4:点燃,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干冷的烧杯壁有水珠(滴),片刻,迅倒转烧杯,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6.N2:用燃着的木条插入,再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木条熄灭,石灰水不变浑浊;7.酸(H+):滴加石蕊试液,变红;或加入活泼金属,产生气体;8.碱(OH-):滴加酚酞试液,变红:或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9.碳酸盐(CO32-):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10.水(H2O):加无水硫酸铜,白色变蓝色。
最全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元素: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物质的状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形状会随容器变化。
- 气态: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受压会减小体积,降温会液化。
3. 原子与分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条件。
5.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平衡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相等的化学方程式。
6. 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在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7. 能量守恒定律- 内容:能量既不会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二、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1. 元素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 分为周期(行)和族(列)。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 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导电,易与金属反应形成化合物。
-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间的键角和键长决定。
-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用于预测分子的形状和极性。
四、酸碱与盐1. 酸- 定义: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 常见酸: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2. 碱- 定义: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汇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科学,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
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的阶段,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后续的高中化学以及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1. 元素与化合物1.1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比如氧元素为O,氢元素为H。
1.2 化合物:由不同种类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来表示,比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2.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带有负电荷,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2.2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相同元素周期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
周期表包含水平周期和垂直周期,元素周期表的基础单元是一个个元素的原子核构成的。
3. 化学反应和反应速率3.1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变化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3.2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增加的速度。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溶液和离子4.1 溶液: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与液体混合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4.2 离子:在溶液中,某些物质可以解离成带电粒子,称为离子。
正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带负电荷。
离子可以通过离子方程式表示。
5. 酸碱和中和反应5.1 酸和碱:酸是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碱是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
5.2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H+离子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
6. 氧气与燃烧反应6.1 氧气:氧气是空气的一部分,是一种气体。
氧气可以让物质燃烧。
6.2 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并伴随火焰和产生热能的过程称为燃烧反应。
初中化学重点考点必会知识点汇总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水的蒸发、冰的融化)、形状改变(玻璃破碎、铁丝弯曲)等。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组成和结构未改变。
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大。
3.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₂)、水(H₂O)、氯化钠(NaCl)等。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海水(含有水、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物质)等。
4. 单质和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氢气(H₂)、氧气(O₂)、铁(Fe)等。
分为金属单质(如铁、铜、铝等)、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碳等)和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高锰酸钾(KMnO₄)等。
根据组成和性质不同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5.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₂)、氧化铁(Fe₂O₃)、水(H₂O)等。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等)和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部,防止打破容器,如取用锌粒;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如取用碳酸钠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