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大师库布里克作品 发条橙 影评

电影大师库布里克作品 发条橙 影评

发条橙

简介:

1972 年《发条橙》根据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是科幻电影史上第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领域的科幻片,通过主人公从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徒变成白痴而成为社会道德的牺牲品的遭遇,对社会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无情嘲弄,形象化地预演了暴力肆虐、毒品横行、以崩克文化为标志的世纪末人类社会景象,此片引起了广泛争议。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剪辑4项提名,获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以婴孩安祥的目光结束,《发条橙》则以阿莱克斯诡异的笑容开场。他们攻击作家强迫他看着他们唱着《雨中曲》强奸他的老婆。电影介绍了一个男孩从一个性暴力者在政府的调教和实验后变得对性厌恶的过程。该片内容暴力加性爱,是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发条橙》是一部相当引人争议的电影,也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之一。“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一词在英国伦敦地区俚语中用来形容奇怪的东西。小说作者取名如此的原意是——“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发条橙》起初被归为禁片,直到导演库布里克死后才于英国首先解禁,为后世誉为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

主题:

库布里克说:“影片的主旨对人的自由意识提出了置疑。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方式和原则生活。当选择做好人或坏人的权力被剥夺以后,人们是否还真正享有人权?”影片将矛头毫不留情地直指社会意识形态,将自由意志与社会意识形态都表现得十分极端,主人公阿历克斯对于暴力与色情赤裸裸的追求的确让人为之厌恶甚至痛恨,但与之相对立的政府泯灭人性的洗脑方式也让人极不舒服,事实上,无论是个人暴力还是社会暴力,都是一个成熟文明的社会所应当摒弃的。

叙事:

影片的叙事极为严谨,通过三个部分展开: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伙的恶行;亚历克斯入狱接受惩罚与治疗;被释放的亚历克斯所遭受的报复及其“痊愈”。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曾经的恶人亚历克斯在接受治疗被释之后,完全丧失了作恶的能力,以至于他所曾经施恶的人们都对他施予了同样的恶,他却毫无反抗之能。如此一来,线性的叙事奇怪地变成了循环叙事,而对于个体的恶的观照和批判也顺理成章地转变成了对普遍的恶的观照和批判。在恶的事实面前,任何看似合理的借口(比如复仇,比如正义)都显得可笑,正义与邪恶天然的较量变成了恶与更恶的较量。在客观得令人窒息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库布里克作为一名导演的强大,面对绝望尘世的稳定,绝无任何情绪化的波动。库布里克仿佛是一名冷血的杀手,枪口直指现实的丑恶,令人不忍把影片再看一遍。也许只有当影片在人们的心中激起了对于恶的极度愤怒与足够理性的反思之后,影片才算真正完成了,人们似乎也才可以轻轻地扯动嘴角,说一声库布里克“这个杀手不太冷”。

对白:

影片的对白极为舞台化,演员对话时的语气仿佛舞台剧中的朗诵,一些台词的设计相当诗化,让人恍忽觉得那不是电影,而是一出正在舞台上演出的歌剧。

夸张的对白增强了影片的不真实感,如果仅仅感觉对白的语调,人们会认为影片中的人物具有足够的文明,但事实是他们竟在以一种看(听)似优雅的方式进行最野蛮的勾当,强烈的对比无疑加深了影片的讽刺感和批判强度。

影像:

《发条橙》的影像十分华丽,仿佛一场感官的盛宴。影片对性的描述极度直白,但却不是影片的核心。它只是暴力的一个表现形式,并且被赋予了极美的形式,比如河边的那场施

暴,堪称亚历克斯的“完美之作”,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词:“恶之花”。

库布里克使人恍忽间忘却了道德,而在恶与美的结合面前呆若木鸡。而正是因为拍摄得如此“唯美”,那恶才显得更为邪恶,令人不得不睁大双眼,直面惨淡的人生与人性。另外,库布里克在一些场景中借鉴了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包括现场收音、只利用用自然光照明以及在拍摄追踪镜头时利用轮椅制造颠簸的效果等,加深了影片的现场感。

音乐:

库布里克的绝佳创意在影片中时常闪现,而以象征着真善美的音乐来表现邪恶称得上是库布里克的独门绝技。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贼鹊》序曲以及埃尔加的《威风凛凛的进行曲》等古典音乐称得上大名鼎鼎,在影片中却成为配合亚历克斯等人的暴力活动的背景音乐,库布里克通过最辉煌和最欢乐的乐章表达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跟经典音乐开了一个大玩笑。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恐怕是亚历克斯在作家家里暴打男主人和强奸女主人时,一边唱着“雨中曲”欢快地舞蹈,一边伴随着舞蹈的节奏残忍地虐待这对夫妻,音乐的抒情与欢快与令人发指的暴力交织,令人终身难忘。

当暴力成为一种娱乐,怕也算得上是最彻底的邪恶了。另一处使用贝多芬音乐的地方是作家家里的门铃,是著名的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的开头。

亚历克斯两次嵌响作家的家门,开启的是不同的命运,这也是库布里克点睛之手。

思考: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绝望是因为疯狂

原著以前看过,感受堪比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疯狂世界与人性妥协,如果我们因无知将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话,那就是被世界抛弃和逼退;如果世界在这场战争中会失去什么的话,那就是真实与人性。

《发条橙》风格大胆,角色荒诞,镜头里出现的事物与剧情堪称正人君子眼中的“下作”。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探讨着在现代化大机器时代中,人性的扭曲和心里的裂痕。

亚历克斯是个习惯随意挥霍自由的年轻人。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小混混团伙中充当头头,他肆意的在任何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暴力,满足性的需求。最后却在一次作案中被同伙出卖,锒铛入狱。

在狱中,亚历克斯为了缩短刑期,自愿得接受了“罪恶改造疗法”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亚历克斯成为了一个与暴力、性欲及一切在道德领域被谴责的行为绝缘的人。只要他动了这些“歪念头”,体内剧烈的抵抗反应(恶心呕吐)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是他动弹不得。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狱方和科学家都非常满意试验的结果,同意让亚历克斯出狱,并且打算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囚犯身上,以解决监狱空间紧缺的问题。

亚历克斯带着重新塑造的价值判断回到社会,却没有好下场。昔日被他伤害过的人疯狂的报复他,而他没有再用暴力保护自己的能力;他的家人已经习惯没有他的正常生活,没有接纳他的打算,而他也无法表达自己愤怒,最后甚至被他曾经伤害过的小说家软禁起来,他被迫从楼上的窗口纵身跳下以逃脱。政府的反对党拿这次“罪恶改造疗法”大做文章,令政府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替亚历克斯解除了原来的设置,使他又可以随心所欲的犯罪。在影片的最后,亚历克斯说了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all right),此中的深意让人思考。这部影片中的“罪恶改造疗法”,即心理学家的设定的价值判断模式,象一个无所不在的枷

锁,是亚历克斯不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他变成了一个“发条人”:上了发条以后,就必须有条不紊、精确的按照被设定的模式永无止境的走下去。

如此这般的行为疗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它以行为为中心,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一些内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变量,而以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观察、测量的行为为中心。一切心理障碍都要以“不适应的行为"来描述,不假设这些行为背后还存在什么更根本的、更深层的原因。这决定了行为疗法的容易反复性。亚历克斯在出狱之后,他并非在根本的个人道德判断中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想以暴力还击暴力,只是生理上的枷锁使他放弃了这种行为。在电影《发条橙》中,行为疗法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影片的要表达的精髓。而是迫使人们发问:如果心理学可以发展到如此程度,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他拥有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何在?当一个人被科学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到底会成为怎样一个存在?当一个人可以被机械建立一种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时,他与实验动物有何区别?这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在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矛盾时,应该先保证其伦理性,放弃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法。”这里的道德伦理指的是什么?指“道德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最后一片应该被维护精神领地?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客观真理逐渐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中去,这使人们时刻担心着“高贵的人”最后沦落成一个彼此拷贝克隆的“发条橙”,而“高贵而孤独的心灵思考”沦落成整齐划一的道德模式的执行。这个尺度在哪里?

起初的无恶不作到后来被像机器一样改造,然后得到的是家人朋友的以及他人的伤害,我一面感到大快人心,一面也为之感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后来以死解脱却阴差阳错,政治的牺牲品而已,但亚历克斯并不介意,因为他的症状突然好了。邪恶的种子再次发芽,但是世界却无暇顾及,仿佛怎样做都是错,放任其自流反而是一种和解。

我们和世界的游戏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下流或者卑贱地生活,应全凭个人意志了。因为客观的无可奈何,才让主观的我们如此绝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