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海产业结构.pptx
- 格式:pptx
- 大小:892.33 KB
- 文档页数:53
上海复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复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背景、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科技创新的推动、政策引导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来分析上海复兴产业结构的趋势。
一、产业结构背景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最先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
近年来,上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传统产业的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高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对上海的产业升级和转变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三、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上海一直以来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上海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的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政策引导政府的政策引导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
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还加大了对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的政策引导为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未来发展方向上海的产业结构变化将会朝着更加高端、智能化和创新型的方向发展。
新世纪上海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一、前言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心城市,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市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中国大陆第一位。
(一)地理环境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
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米左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
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
2006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6340.6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陆海岸线长约172公里。
由于长江不断地将泥沙带到上海海岸,所以上海每天面积都在不断的扩大。
(二)自然资源上海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
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77属226种,其中淡水鱼 171种,海水鱼55种。
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
70 年代以来开始在近海寻找油气资源,在多口钻井中获得工业原油和天然气。
据初步估算,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
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2.9亿吨储量。
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
(三)历史沿革1264年左右,市舶分司机构由青龙镇移驻上海镇,至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镇建独立县。
此日定为上海建城纪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