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复习

古汉语复习

古汉语复习
古汉语复习

1.古代汉语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语言写成的作品,即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3.目前汉语字典的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号码检字法。

4.古人称别人的字以示尊敬,称自己的名以示谦卑。

5(官谥)是由官方或国家在士大夫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业绩和品德所做出的评价而给予的称号。私谥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6.标点古文的错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错标点符号,另一类是点破句子。

7.提出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是清末的严复。

8.《十三经注疏》中的“毛传”指的是汉代毛亨的注解,“郑笺”指的是汉代郑玄的注解,而唐代的孔颖达等人的注解常常称作“正义/孔疏”。

9.历史散文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11、《诗经》毛传的“传”和郑笺的“笺”都有各自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12、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13.《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被释词是(美人)。

15.“谁谓河广,曾不容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代称)。

16.“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并提)。

17.“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使用

的修辞手法是(互文)。

18.“秦时明月汉时关”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并提)。

1.“六书”是传统对造字方法的称谓。清人将它们用“四体二用”的分法把它们分成造字法和用字法两类,“六书”中引起争议最多是转注。

2.到了汉代分别有郑众、班固和许慎将“六书”重新解释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4.一般说来,异体字的分歧主要有这几种情况:会意字和形声字的不同、或是形声字中的意符的不同、声符的不同、声符和意符都不相同,还有变换各种构件成分的位置。

5.“六书”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3、《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开创了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形体为主,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6.汉字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矛盾推动,即简化与繁化、循化与讹化。

7.汉字的形体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重要阶段。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隶

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8.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替换的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9.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到了1964年,编印了《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8个。到了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总字数为2235个。

12、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另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10.古今词义的异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二是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三是同中有异。如“绸”古为“缠绕”,今为一种面料。即为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6.词义范围的不同可以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来表述,词义感情色彩的不同可以用意义的褒贬和词义的轻重不同来表述。

11.词义范围的不同可以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来表述,如“洗”即属于词义扩大,而“臭”即属于词义缩小,“寺”即属于词义转移。

7.词义引申的方式有放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三种形式。

6.同义词的差异有三方面:一是词义方面的,二是词义感情色彩方面的,三是在语法功能的差异。

12.本义即是有古文字字形和文献用例印证的最早词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出发经过相似、相关联想得到的新的词义。

13假借义即与本义无关,只是借同音字记录的词义。即所谓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9.“他”在上古不用作人称代词,其词义是别的、其他。

14.形训、声训和义训都是训诂的方法。“因文求义”、“观境为训”是义训的别名。它不借助声音和文字的线索来求证词义。

6.形训只能求证汉字的本义,通过本义我们才可以判断引申义和假借义。

3.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叫单纯词,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叫合成词。复音词中的联绵词有1 个词素,如“蒹葭”就是联绵词。

2.利用主词和宾词的同一关系和隶属关系,可以帮助判断判断句式是否活用。

7古代汉语的语气词从句中位置来看可分为(句首)、(句中)和句尾语气词三种。

8有些虚词古人称之为“发语词”、“发声词”的,从现代汉语来看,它们相当于前缀和后缀的,王力的古代汉语称之为(词头)和(词尾)。

2.音韵学的四个门类是: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

3、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4古人用声调来区分词义或词性,是一种语音构词法,古人称之为(四声别义)

6、明代末年古音学家(陈第)坚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

8.古注中常为多音多义字标注读音,若为常用义注释,所使用的术语是如字,若要改变读音以记录新的词义或注明词性不同,所使用的术语是破读。

9.古人用一个汉字来代表一个声母是古代非常普遍的方法,代表声母的汉字称为字母。

10如果某两个汉字的声母相同,古人将它们的关系用(双声)来描述。

11如果某两字的韵腹和韵尾相同,即可以相互押韵,古人可以用(叠韵)来描述。

15.汉语在古今声调的演变上,主要有三个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三声。

16“东,德红切”是一个类隔切,它反映了近代声调中(平分阴阳)的音变规律。

21.如果假借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有别,一般要按所表示的(本音)的音来读。

22.韵部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三类,是按它们的(韵尾)的不同来分的。23.上古韵部按韵尾的

不同可分为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三类。

24.“肃霜”、“犹豫”、“缤纷”在古代都是(双声)联绵词。

25.“婵媛”、“芣苡”、“蹇产”、“逍遥”在古代都属于(叠韵)联绵词。

26.“肃霜”、“犹豫”、“缤纷”在古代都是(双声)联绵词。

1.律诗对于所使用的对仗有自己的名称,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词的对仗中比较特别的是一字豆和隔句相对的扇面对这两种形式。

21.在律诗“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中,如果第五字用平声,会出现(三平调),这是近体诗的大忌。

4.在写古诗时用很多的律句的诗歌称入律的古风,而故意用尽量多的拗句的古诗则称仿古的古风。

5.词产生于唐代,最初叫曲子词。因为它“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

6.所谓“对”,即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特别是双数字和句尾要求严格)。所谓“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7.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其中的骈赋又称律赋。

9.唐宋以后人们在创作律诗时所遵循的用韵标准是“平水韵”。

10.律诗在用韵、平仄、对仗、字句等方面上都有要求,而形成律诗最重要的因素是平仄。

18.在律诗“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中,如果第五字用平声,会出现(犯孤平),这是近体诗的大忌。

12.近体诗的本质特点是(讲究平仄)。

13、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16.词可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

17.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在(59)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之间是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

20.词可根据字数的不同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19.在拗句中,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

1.异体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它们表义有所不同时,就不再是异体字了。【√】

2.清人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是用“四体”可造出新字,而“二用”这两类造不出新字形。【√】

7.“寡人是徵”和“寡人是问”两句同义对举,“徵”和“问”是同义词。【√】

9.本义是词的最早的义项。【×】

15.“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句中的“书法”即所谓的“一字之褒贬的春秋笔法”。【√】

16.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区别是假借字无本字可寻,而通假字有本字可寻。【√ 】

18.从笔势可以看出汉字的造字意图,即汉字的造意。【×】

20.古四声和今四声是一样的。【×】

21.形训类似我们今天的看图说话或拆字游戏,故文献用例可有可无。【×】

26.“他”在上古就已经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27.在“尔曹、尔等、吾侪”中的“曹、等、侪”已是表示复数的后缀。【×】

28、“劳力者治于人”是一个被动句。【√】

29、“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判断句式的活用。【√】

3.汉字的正俗体一开始就出现了。商周时期,金文是正体,甲骨文是俗体。【√】

5.“望洋兴叹”的“望洋”是联绵词,因为只是记音,故有多种写法,如“亡阳、亡羊”等。【√】

1.隶变和讹变都破坏了汉字的造字理据,但讹变基本保留了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5.两广人“王黄”不分的发音特点可以证明“喻四归定”的规律。【×】

10、三十字母是宋末和尚守温创造的。【×】

15.律诗最关键的要素是平仄,而不是押韵。【√ 】

6、虽然简化字打破了汉字原来的形体构造方式,但也可以全部用六书的原则来进行分析【×】14、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来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

16、“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句中的“仅jin4”是“只有”的意思。【×】

三、单项多项选择题(少选或多选均不给分。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本义的句子是()

A、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B、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C、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D、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使用本义的是()。

A、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B、见不善如探.汤。

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使用本义的是(C)。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君子以自强不息.。

C、擐甲执兵.。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使用本义的是()。

A、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B、见不善如探.汤。

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5.下列句子中,属于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项是(A)。

A、曹公,豺虎也。

B、夫战,勇气也。

C、百乘,显使也。

D、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6.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的是(D)。

A、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B、父母唯其疾之忧

B、朋酒斯饗,曰杀羔羊。D、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7.下列句子中不是双宾语句的是()

A、孝子不匮,永赐尔类。

B、文公与之处。

C、公赐之食。

D、谓之京城大叔。

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双宾语结构的是()。

A、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B、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D、此所为“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9、下列句子中是无标记被动句的句子是()

A、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10下列各组字中,全是异体字的是()

A、暱,昵;詠,咏;

B、偪,逼;俛,俯

C、大,太;佗,他

D、村,邨;说,悦

11.下列各组字中的四个字,依次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结构的是()。

A、鹿亦步棋

B、胡本从射

C、末鸟鱼我

D、晓牧期人

1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不是意动用法的句子是()

A、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B、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夫人

..之乎?

..之,我可以不夫人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不是连词的是()

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B、一以.当十。

C、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D、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14.下列句子中,“于”不属于词头的一句是()。

A、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B、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C、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D、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15.下列句子中,“于”属于词头的一句是(C)。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C、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D、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

16.下列句子中是判断句式活用的是()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夫战,勇气也。

C、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D、百乘,显使也。17.下列句子中,属于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项是(A)。

A、曹公,豺虎也。

B、夫战,勇气也。

C、百乘,显使也。

D、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18.下列句子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范增数目项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D、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19.下列句子中,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A)。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驴不胜怒,蹄之。

C、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D、渔人甚异之。

20.下列句子被释词放在后面的句子是()

A、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B、本谓农桑。

C、美人谓怀王。

D、泠然,轻妙之貌。

21、下列句子被释词在前面的句子是()

A、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B、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C、五谷谓稻黍稷麦菽。

D、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22.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是(A)。

A、端透定泥

B、帮滂並明

C、知彻澄娘

D、非敷奉微23.下列句子,注音正确的一项是(D)。

A、番禺fānyú

B、斧斨fǔjīn

C、皋陶gāotáo

D、大宛dàyuān

4.常说的“平水韵”共分为(D)韵。

A、206

B、193

C、107

D、106

24.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B)。

A、见溪群疑

B、精清从心邪

C、知彻澄娘

D、照穿床审禅25.下列句子,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dàwǎn

B、身毒y uāndú

C、冒顿màodú

D、郦食其lìshíqí26.下列句子中,“之”属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是(D)。

A、公赐之食,食舍肉。

B、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C、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D、甚矣,汝之不惠!

27.“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属于(C)。

A、借对

B、流水对

C、扇面对

D、借音对

2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借对的句子是()。

A、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B、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C、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D、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29.这首诗中用对仗的是哪一联()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30.下列句子中不是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1.列句子中,不属于互文修辞的一句是()。

A、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主人下马客在船。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的含义。(每词1分,共30分)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干

一夫.不耕,后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成年男子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又

可怜

..光彩生门户。可羡慕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轻视

其实如兰,服之不字.。生孩子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镇守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跌倒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动词词头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吝啬、吝惜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上达于天逼近于天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此指军事行动

心婵媛

..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心绪缠绵有所牵挂的样子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大坟:大堤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让……见面

愿受一廛而为氓.。从别国迁入的人

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兵器、武器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成、庄稼成熟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赞同9.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极力、拼命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准备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大道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治理、耕种

既来之,则安之。来:使之来,即招致、吸引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完全、尽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管理边疆的官员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拒绝、捐弃

诛税民受货.者九人。贿赂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男人成年男子

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灯油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气力:实力、武力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为安乐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礼让、谦让

求!无乃

..尔是过与.?恐怕……吧?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表单向的动作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出卖、出售、卖出

群臣吏民,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公开评论、议论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塗有狂夫,投刃而候;泽有猛虎,厉.牙而望。路途、磨砺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拍打、推挤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全、尽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自点:自取其辱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走向、担任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回报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禾类植物开花抽穗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劳动、辛苦

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圆缺、终于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假如

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市场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护城河

是炎帝之少女

..。小女儿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惮:怕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扑打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倒台、失败、姑且、暂且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顺利

赦之,以劝.事君者。鼓励

夸父.与日逐走。古代男子美称

今也,滕有仓廩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怎么、表反问

庄公寤生,惊.姜氏。惊吓、使受惊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难、

今背本.而趋末.。农业,工商业

多行不义必自毙.。垮台、失败

名词解释题

1三平调:在律诗中,如果某句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即构成“三平调”,这是律诗大忌,必须做调整。三平调也是识别古风和律诗的标签。有三平调的即是古风。

2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

3、繁简字:在约定俗成的条件下,笔画多少不同,但可以对应使用的一组字。

4、如字:指某字按其常见读音来读,一般相对于读破而言。如“好”如字的读音是hao3,破读的读音是hao4。

5、声纽:古人将声母称为声纽,简称“纽”。古人认为声母是一个音节的枢纽,故有此称。

6、平仄:指汉语的声调。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古人将“平声”称为“平”,而将上、去、入”称为“仄声”。“仄,不平也。”

7、出韵:近体诗的出韵,指押韵时不是用同一个韵的韵脚一种现象。

8.古无轻唇音:上古声母演变规律之一,由钱大昕发现。即中古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是从上古的重唇音“帮滂並明”分化出来的。

9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0读破: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叫做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cháng而读zhǎng,…喜好?的…好?不读hǎo而读hào。zhǎng、hào的音叫做破读。读破了的字叫破读字。

11、一字豆:又叫“领字”,是词当中所特有的,指词里领起一句或几句。读的时候要有一个很短的停顿的那个字。

12.扇面对,亦称“ 扇对”。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二字平仄不同,即是失粘。

14句读:古书不加标点符号,古人在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圆圈或点,叫做“句”,一句话未完,但在读的时候需要停顿,则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二者合称句读。

15、反切法:这是用两个汉字来注出第三个汉字的读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6、古无舌上音:上古声母演变规律之一,由钱大昕发现。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娘”是从上古的舌头音“端透定泥”分化出来的。

简答题

1.说明“古无轻唇音”是谁提出的(3分),它的意思是什么(3分)?请举例说明(4分)。

这是钱大昕提出来的,它的意思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到了中古才从“帮滂並明”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例如:缤纷古为双声,今一发音b一发音f。如以“方”为声旁的字中,芳、旁、防、坊、借词:肥,壮语发bei bi 佛陀:梵语Buddha 地名:番禺,“番”读pan。阿房宫,房旧读pang。声训:法,逼也。

2.说明“古无舌上音”是谁提出的(3分),它的意思是什么(3分)?请举例说明(4分)。

这是钱大昕提出来的,它的意思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到中古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例如:上古的双声词“雕琢、长大、池塘”,今天已经不是双声词。印度原译名是“天竺”(hindu),还有另一译名是“身毒”(sindu),唐代才译成“印度”(indu)。“竺”和“毒”、“度”对译的是音节du。又如谐声字:都猪楮暑、他地池,这两组字都有d、t和zh、ch、sh的对应,可以证明卷舌音是从舌头音d、t变来的。

3.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请标出此诗的实际格律(3分),判断它的标准格律句式(2分),如果有拗救,则指出哪些字为拗救,哪些为一三五不论(5分)。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附注:入声字有:铎、客、月、迹、叶、落、驿

答案:实际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标准格律句式: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此诗中有拗救:动拗悲救;落拗明救;杜拗陵救。不合平仄即一三五不论的有:晨、客、人、枳、凫。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第十四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 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五节、古书的注解 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 新疆师范大学 文 学 院

第七单元 (1) (一)文选 (1) 7.1道可道 (1) 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 7.3三十辐共一毂 (2) 7.4曲则全 (3) 7.5小国寡民 (3) 7.6胠(qū)箧(qiè) (5) 7.7秋水 (10) 7.8鲁少儒 (14) 7.9 惠子相(xiàng)梁 (15) 7.10 运斤成风 (16) (二)通论 (17) 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 第二节中古音 (20) 第三节上古音 (23) 第八单元 (25) (一)文选 (25) 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 8.2 许行 (26) 8.3 荣辱 (30) (二)通论: (33) 第一节诗词格律 (33) 第二节对联 (36) 第三节词律 (37) 第九单元 (45) (一)文选 (45) 9.1更法 (45) 9.2五蠹 (46) (二)通论:训诂 (53) 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 二.古注的作用 (54) 三古注的类型 (54) 四、古注的术语 (55) 五.古书的体例 (55) 第十单元 (56) (一)文选 (56) 10.1谏逐客书 (56) 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 10.3报任安书 (59) (二)通论 (65) 古书的标点 (65) 第十一单元 (66)

(一)文选 (66) 11.1黄帝 (66) 11.2垓下之战 (67) 11.3仲尼弟子列傳 (69) (二)通论 (73) 修辞 (73) 第十二单元 (75) (一)文选 (75) 12.1答客难 (75) 12.2情采 (78) (二)通论:古代的文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一、填空: 1、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⑴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 多按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⑵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⑶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 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3、《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等主持。 4、《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全书共八卷,收单字56000字,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汉语大词典》由罗竹风主编,1986年出版第一卷,全书共十二卷,5000万余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新华字典》目前最常见的字典。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收难字2600多个。在释义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个意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单易懂。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全书106卷,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9、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古诗文知识总复习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古诗文知识总复习(部编本)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 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 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4.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5.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 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 8.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9.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10.不用: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古代汉语大纲及考核目标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来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中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识记类: 许慎提出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 理解类: 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2.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 3.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分辨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区别。 应用类: 1.掌握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体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字予以正确分析。 2.了解义符、声符等概念,并能分辨它们的相互关系。 3.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义符的关系。 4.了解本字、后出本字、通假字、本义与假借义等概念,对于教材中所举的通假字例及文选中曾注明的常见通假字能够正确辨识。 5.了解分化字的类型,对于教材中所举的分化字例及文选中已注明的分化字能够正确辨识。 6.了解异体字的类型,对于教材中所举的分化字例及文选中已注明的分化字能够正确辨识。 二、词汇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情况。掌握多义词的义项分析方法及句中词义的辨认方法。识记教材中通论和文选注释部分所举的词例。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识记类: 古代汉语多义词及义项的概念。 理解类: 1.理解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复合词等概念,并能指出它们的区别、 2.多义词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及其辨析方法。 应用类: 1.能辨认古代汉语文句中的单纯词、复合词、词组,准确理解文意。 2.了解古今词义差异的几种情况:古代汉语词汇义项的消失、古今义项的意义微殊。 3.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古今词义有差异的常用的实词词例,能说出它们在古书中的意义和用法。 4.掌握古今词义的沟通。 5.对于教材中所举的探求本义的例字和分析引申义的例字能够正确分析。 6.能辨认常用多义词在具体文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7.掌握教材中同义词分析举例中所涉及的同义词,能简要说明其意义的异同,并能在具体文句中区分其用法。 8.对于教材中提示的单音词在古书中的常用意义、古今意义的差别及其在现代汉语中存留的情况能够正确辨识。 三、语法部分 (一)基本要求 在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重点掌握古代汉语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

高中古代汉语总复习的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指导 绪论部分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五四"以前历代)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从语言性质上,可以将古代汉语分成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文言文;另一个是从东汉末魏晋以来在民间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汉语分期 从性质上,古代汉语可以分为文言文和古白话两个系统。从时间上,古代汉语可以分为太古汉语(甲骨文时期以前)、远古汉语(甲骨文的三皇五帝时代)、上古汉语(春秋至秦汉)、中古汉语(魏晋至唐)、近代汉语(晚唐至清初)。我们学的古代汉语主要指上古汉语部分(包括后代模仿此期语言而作的文章)。 三、为什么选用上古汉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1、汉语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十分成熟,文字、音韵、语法等各方面都已经十分完善。 2、先秦时代距离现代时间久远,期间的作品艰涩难懂,不易理解。 3、这个时期也是大量文献流传后世的时期,是后来历代汉语文学语言的直接源头,影响极为深远。 四、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内容 古代汉语学习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语言知识外,一般还涉及学习古代天文历法、宗教、制度、风俗等方方面面。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语言方面的知识。 五、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1、背 背即记忆,记常用词汇的词义、记它们的特殊用法、记它们语法上的差异,进一步要记它们的演变历程、记它们的音韵地位,等等。 2、多看范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看多读有利于培养古汉语语感,增强感性认识。 3、多动手 多动手查阅工具书,这样才不会被似是而非的假象迷惑。 4、多问为什么 我们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自己多动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六、复习题 一、古代汉语是什么? 二、古代汉语的两个系统是什么? 三、谈谈古汉语的分期 通论部分 第一章工具书和工具书的使用 一、谈谈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分类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古代汉语课程的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是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以及自学考试特点编制而成的。自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基础知识方面包括绪论、文字、词汇、语法、古代文献阅读的基本知识等部分,古文阅读实践方面包括古文阅读、古文句读、古文今译、古文背诵等部分。除绪论部分外,其他各部分均一一列出知识点,并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其中,凡要求“识记”的内容,应考者应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识记。凡要求“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应考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凡要求“应用”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汉字的形体结构 (1)识记:许慎提出的“六书”中象形、指意、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 (2)理解: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3)应用:掌握指定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态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教材所举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子予以正确分析。 (4)应用:了解义符、声符等概念,并能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 2.汉字本义与形体结构的关系 (1)理解:指定教材分析过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 (2)应用: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义符的关系。 3.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情况 (1)理解: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分辨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区别。 (2)应用:了解本字、后出本字、通假字、本义与假借义等概念,对于指定教材中所举的通假字例及文选中曾注明的常见通假字能够正

2020年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

学海无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汉语复习

古代汉语(上)复习提要 通论词汇部分 1、汉语字典词典编排的体例:①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②部首法:按部首归类 排列汉字③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 2、古代字典辞书注音方法:①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②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③读若法: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注音 3、常见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的时代、作者、收字情况、体例、说文四大家及其作品、地位及不足 东汉许慎编,全书计14篇,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将近万汉字归到540个部首内,据形系联,以义相从,开创按字形结构编排字典、辞书的先例。 编排体例:按部首的不同分为540部,每部之内的所属字大体上是:以义为序,依义相聚。说解体例:先释义,后解形,再注音。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进行的,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汉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许慎(约公元58——147年),字叔重,汉代经学大师贾逵的弟子,古文经学家,号称“五经无双”。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山东曲阜人《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山东安丘《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 局限与不足:《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缺点和局限:对一些字的解释有历史唯心主义和封建思想;对一些字形的解释不正确,失于穿凿。 《说文解字》价值:①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根源,下辨字体变迁。是研究甲、金文的桥梁。②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③从分析字形入手,建立了一套形声系统,又用“读若”法注释字音,所以它又是研究上古音的桥梁。 《康熙字典》清代以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 体例: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不足:错误较多。 王引之《字典考证》 训释内容:证引、义释、音注(叶音、反切、直音) 《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Lala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 [完善版]

Lala完善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字 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P73-79) 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2)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 (3)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4)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P79)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形结构(简称“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 3.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 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 (2)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4.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

古汉语复习提纲&答案

古汉语 1、认为凡可互相解释的同义词都是转注的学者是【段玉裁】 2、下列文字中属于六国文字的是【蝌蚪文】 3、下列作品中用楷书写成的是【钟繇《宣示表》】 4、陆法言的作品是【《切韵》】 5、《广韵》体例中以双唇塞辅音[p]、舌尖塞辅音[t]和舌根塞辅音[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的诗句格式是【三拗四救】 7、“归”字的本意是“女子出嫁”,由此引申出“回家”再引申出“终”的意思,这种引申形式是【综合式引申】 8、“诞”字有“欺诈”和“诚实”的意义,这种引申方法是【反向引申】 9、《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这样的训诂方法叫做【同训】 10、“畏”、“恐”、“惧”都是第二人称代词,这组同义词的区别在于【语法功能】 11、“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中的名词“东”字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 12、“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动词“战”字的用法是【一般用法】 13、“君子正其衣冠”中形容词“正”字的用法是【使动用法】 14、“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中的“倍蓰”是指【一倍五倍】 15、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16、内容可说是汉唐诸家关于文字训诂的总汇的辞书是【《经籍纂诂》】 17、下列辞书中按形体编制的是【《连绵字典》】 18、下列典籍中不使用周历的是【《吕氏春秋》】 19、三国时周瑜大破曹操水军的著名战场是现在的【湖北嘉鱼县东古赤壁】 20、下列哪个是孔子弟子颜回的字【子渊】 21、提出图画与语言中的词结合的契机是用作族名族徽的图形的学者是【裘锡圭】 22、狭义的大篆不包括【蝌蚪文】 23、下列作品中用狂草书写而成的是【张旭《肚痛帖》】 24、陈彭年的作品是【《广韵》】 25、《广韵》体例中以次要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叫做【阴声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 语考试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Lala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 [完善版]

Lala完善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字 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P73-79) 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2)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 (3)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4)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P79)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形结构(简称“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 3.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 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 (2)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4.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P79-81)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通论 文字: 汉字简史:(一)字体发展简史 1.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9 ~ -11世纪。用于记录占卜的结果。 一般认为,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是王懿荣;第一个研究者是刘鹗(刘铁云)。 2.金文:主要出现在西周、东周时期。铸在各种青铜器上,内容大多为记录各种重要事件。 3.隶书:亦即所谓“小篆”(此前文字为“大篆”),据传秦始皇命李斯创制。 4.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体。兴于汉末,沿用至今。 附: 几种短期出现使用过的字体: 石鼓文: 陶文:刻写或书写在各种陶器上的文字,战国时期多见。 瓦当文:铸在瓦当上的文字,各个朝代都有使用,古文字学一般注重战国秦汉期间的文字。鸟虫书: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性的字体,笔画缀以鸟虫的形体样式。 (二)书体发展简史 1.甲骨文 2.金文(以上皆称“篆书”,又分大篆、小篆) 3.隶书 4.章草 5.楷书 6.行书 7.草书(包括:狂草) 二、汉字的结构:六书 汉代人分析汉字的结构,总结出六种构造的规则。(并非先有“六书”的规则,然后再创造汉字。) 六书的排列顺序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而定义及例字则依据东汉·许慎(字叔重)的《说文解字·叙》: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参见教材“通论(五)”P.) 补充举例: 1.象形字:牛、木、果、禾、毛、之/止 2.指事字:一、二、三、四、末、本、朱、寸、元、天 3.会意字:休、从、北、旦、明、林 4.形声字:江、鸠、舅、草、國、銜 5.假借字:其、因、酉、然、之、而 6.转注字(略) 三、字形的变异 (一)古今字(参见教材通论·六) 古代造的字为古体字或本原字,后来造的字为今体字或后起字。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返)少益耆食。(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 有些所谓“今体字”,乃是为某个引申或者假借的义项特别创造的字体。这样,不同的义项就有不同的字形,可以将各个义项区别开来,所以,古今字又称“区别字”,以利于解决一

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sxl 2014.12)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 &第五单元《公输》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