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解
- 格式:doc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部向外侧循行,至腋下3寸处,再向上抵达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再向下到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指的末端。
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图9‐0)。
图9‐0《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二、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
三、主治概要1. 心胸、神志病 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
2. 胃腑病证 胃痛,呕吐等。
3.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上臂内侧痛,肘、臂、腕挛痛,掌中热等。
四、本经腧穴(9穴)1. 天池(Tiānchí)【出处】《灵枢·本输》【别名】天会【穴名释义】天,指高位,上部;池,水聚之处,或储水之处,穴当胸廓乳房,居高位,乳房为乳汁储存之所,泌乳之处,喻之为池,故名天池。
【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图9‐1)。
图9‐1【解剖】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部为第4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4肋间神经。
【功效】宽胸理气,散瘀止痛。
【主治】①咳嗽、痰多、胸闷、气喘、胸痛等心肺病证;②腋肿,乳痈,乳少;③瘰疬。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常用配伍】①配乳根、膻中,治乳痈。
②配内关、心俞、厥阴俞,治心烦,心痛,胸痛。
③配委阳,治腋肿。
2. 天泉(Tiānquán)【出处】《针灸甲乙经》。
【别名】天温、天湿、天泾。
手厥阴心包经动态图及详解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上接足少阴肾经于胸中,下接手少阳三焦经于无名指。
经脉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间、掌中、中指。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
本经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冲,左右各9穴。
流注时辰为戌时(19点至21点)。
手厥阴心包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心包,阴气少的经脉。
本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
经脉循行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
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甲乙经》卷二及《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一、经脉主治病症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灵枢·经脉》)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部拘挛疼痛,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悸,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
本经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二、手厥阴络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两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取之两筋间也(《灵枢·经脉》)。
09⼿厥阴⼼包经相⽕09⼿厥阴⼼包经相⽕图动画1动画2【循⾏】《灵枢·经脉》:⼼主⼿厥阴⼼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包络,下膈,历络三焦(1)。
其⽀者:循胸出胁(2),下腋三⼨,上抵腋下,循臑内,⾏太阴、少阴之间,⼊肘中,下臂,⾏两筋(3)之间,⼊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者:别掌中,循⼩指次指(4)出其端。
[本经⽳]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注释】(1)历络三焦--此指⾃胸⾄腹挨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2)胁--乳下旁肋部。
(3)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
(4)⼩指次指--⼩指侧的次指,即⽆名指,亦即第四指,下同。
【语译】⼿厥阴⼼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太阴、⼿少阴之间,进⼊肘中(曲泽),下向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陵),进⼊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脉:从掌中分出,沿⽆名指出于末端,接⼿少阳三焦经。
【病侯】《灵枢·经脉》:是动则病:⼿⼼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满(1),⼼中澹澹(2)⼤动,⾯⾚,⽬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病者:烦⼼,⼼痛,掌中热。
【注释】(1)⽀满--⽀撑胀满的感觉(2)澹澹--⾳淡。
形容⼼悸状。
(3)主脉--诸脉皆属于⼼,⼼包络是⼼的外卫,代⼼受邪,故主脉所⽣病。
【语译】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胀,甚⾄胸中满闷,⼼跳不宁,⾯⾚、眼睛昏黄,喜笑下⽌。
本经所属腧⽳能主治有关“脉”(⼼主⾎脉)⽅⾯所发⽣的病症:⼼胸烦闷,⼼痛,掌⼼发热。
⼿厥阴络脉【循⾏】《灵枢·经脉》:⼿⼼主之别,名⽈内关。
去腕⼆⼨,出于两筋之间,别⾛少阳(1),循经以上系于⼼包,络⼼系。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及9腧穴功效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及9个腧穴心包是我们常说的第六脏,配三焦这个腑,相表里,心包经的循行时间为晚上19-21点,戌时。
心包常理解为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是不受病的,心脏之病由心包代受,所以心包就是用来保护心脏,让心脏机能正常运行。
心包经上的病症跟心脏受到伤害是一样的反应,比如脸红、心悸,心率不齐,心痛等,心包络异常可以从其经络的募穴膻中及其背输穴厥阴俞压痛来确诊,心包经是通过膻中,中脘,和阴交三穴和三焦经相络,其主干是从腋下天池开始,往上沿上臂内侧至掌中劳宫,出于中指的末端中冲穴,共9个穴位。
其它五脏五行属性,分属木火土金水,心包经不一样,从夏至到冬至属火,从冬至到夏至属水,这样我们在选用心包经上的五俞穴,利用其穴性来治病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季节的因素,比如现在属冬至到夏至间,心包经属水,中冲是其井穴,属木,水生木,那中冲穴是子穴,当要用中冲穴来泄的时候,根据泄井当泄荥的原则,我们选劳宫穴来用,下半年的时候心包经属火,那我们再选子穴时就不是中冲了,而是大陵穴。
区别就在这里。
心包经主要治疗的病症也和心经上的差不多,主要是胸心循环系统及其对应的神志方面的疾病,以及经络所循行路线上的问题。
天池穴,天泉穴天池穴在乳头外一寸,也在第4与5肋间,很好找,这个地方是女性有可能乳房里长硬块的地方,如果在这个位置,就要考虑从心包经上治疗。
天泉穴在腋横纹头下两寸,在骨头边取穴。
用得也不多,知道位置就好。
曲泽穴——心脏上的病症、胃痛天泉穴往下是曲泽穴,肘中间有一条大筋,筋的外侧是尺泽,内侧就是曲泽。
曲泽穴是心包经的合穴,属性为水,如果是现在下半年(冬至到夏至),心包经属水,曲泽穴就是心包经的本穴,曲泽除了利用穴性来治疗心脏上的病症,还有一个作用治治疗急性胃痛,因为腑病合治,曲泽穴刺血或针刺,一般几分钟就可以见效。
间使穴——经穴,心脏病人的保健医、心包经上的虚症腕横纹正中直上5寸,掌长肌键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
手厥阴心包经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上接足少阴肾经于胸中,下接手少阳三焦经于无名指。
经脉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间、掌中、中指。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
本经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冲,左右各9穴。
一、循行路线二、心包经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灵枢·经别》)。
手厥阴经别,从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经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三、心包经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两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取之两筋间也(《灵枢·经脉》)。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联系心包,散络于心系。
其病: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烦。
可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三、心包经病候与主治心包经经气发生异常变动,会出现掌心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甚至胸胁胀满、心悸不宁、面赤、眼黄、嬉笑不止。
四、穴位歌心包九穴近天池,天泉曲译郄门认,间使内关遇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五、调理之道1、心包的功能《内经》:“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人体宗气(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汇聚之地。
心包具有保持心的位置,防止心腔过度扩大的作用。
心包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脏运动时的摩擦,还可以保持血容量恒定。
《内经》:“人有五脏化生五气”。
而五脏又与相应的情绪所主,喜(心)、怒(肝)、悲(肺)、思(脾)、恐(肾),构成人的精神活动。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包经的功能①为心脏提供气血;②排毒;③维护和修复心脏的功能。
④可以辅助治疗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3、调理方法:①心包经戍时当令(19~21点)此时,不能做激烈运动。
手厥阴心包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现代医学并无心包这个名词。
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
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
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
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
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
如脸部上火、发红。
心悸、目黄。
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
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
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
心包经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卫等。
心包经异常时,请利用以上列举的穴道加以治疗,症状就能获得改善。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
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
首穴天池,末穴中冲,主治胸、心等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1) 天池PC1 Tiān chí[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伍]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人体穴位经络图——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左右各9穴..本经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过膈肌;经胸部、上腹、下腹络于三焦..由胸部分出支脉1沿上臂前侧的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间下行入肘横纹;向下走小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掌长肌肌腱间入掌中;沿手中指桡侧出指末端..由掌中分出支脉2沿手无名指出指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本经所主病候:外经——胸胁胀满;腋肿;肘、臂部拘挛不能屈伸;手心热..内脏——心烦;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诸痛痒疮、胃病等..天池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置:胸部;第4肋间隙;乳头外展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疠;疟疾;乳痈..天泉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置:臂内侧;腋前纹头下展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心悸..曲泽手厥阴心包经穴;合穴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尺侧缘..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痛;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咳嗽;泄泻..郄门心包经穴;郄穴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5寸..主治:心痛;心悸;心烦;胸痛;咯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胃痛;热病;肘、臂痛..间使手厥阴心包经穴;经穴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3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症;腋肿;肘挛;肘、臂痛;咯血;呕血..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位置:小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展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症;郁症;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腕、臂痛..大陵手厥阴心包经穴;俞穴;原穴位置:腕掌横纹中点;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症;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失眠;头痛;热病;腕、臂痛..劳宫手厥阴心包经穴;荥穴位置:手掌心;第2掌骨与第3掌骨之间偏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症;口疮;口臭;鹅掌风..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穴;井穴位置: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掌中热;心烦..---------------------------------------------------------------------按压心包经的关键《黄帝内经》有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容;……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之主脉也……..所以;欲治心病;要由心包入手;方为正途..按压心包经的关键是要得气;所以按压的速度不宜太快..我们的目的是要让经络上每一点的按压;都能真正被传送到心包上;从而使心包内的积液、废物尽快的被排泄掉;使心脏恢复活力并增强搏动力..按压心包经主要是从胸到手循经按压;穴位正确与否不重要;所谓“离穴不离经”;只要沿着这条线一点一点地按压过去;遇到痛的点就停住不动;直到它不痛;要让按压到的每一点都能一直传导到心脏里去..每一点的按压都要深透;但不是力量重;而是时间长;这样才能得气..每一点按下去都能听到声音就通透了..可以用听诊器放在腹部倾听腹内传出的声音;以检验按压的效果..开始时可能什么声音也没有;但是;按压得时间长了;或按压了几次之后;一定可以听到得气之后产生的声音;而且听到的声音也会由开始的浑浊不清到后来的清晰可闻;有时甚至可以让坐在旁边的人都清楚地听到..可在每晚睡前按压心包经一个小时左右;等到按压心包经时产生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流畅以后;保持每周两次的频度也就可以了..按压心包经时可配按命门穴也可以通过压腿的方法疏通此穴;即把腿放在高一点的地方压一压;抻拉一下腰、腿部位的膀胱经;有利于帮助打通心包经、昆仑穴、膈俞穴..按压心包经的重点要在心包经别;即胸腹中线的任脉一段;尤其是膻中穴..睡前;把手指平放在膻中穴上;闭眼冥想这一点;直至指下出现跳动的感觉;就此入睡最好;如做不到;可如此做五至十分钟;第二天起床前再做五至十分钟..持之以恒;直到不必如此做时;清晨醒来;也能感觉到身体里气机流畅运作的那一天..按压心包经时无论痛与不痛都要按;并且两边都要按..因为保持心脏良好的工作能力;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心包经按压起来痛;是因为它已经阻塞了;而且身体也在努力地要使它通畅;所以会痛;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帮助身体尽快打通它;所以要按..心包经按压起来不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络本身没有阻塞;这时按压起来就不会痛;而且按压时间长了可以听到得气时产生的声音;另一种是经络已经严重阻塞;同时人体的气血水平又很低;导致气机已经运行不到这一段经脉上了;所以按压时既不会痛也听不到有得气产生的声音..对于第一种情况;保持每周两次的按压;以帮助心脏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第二种情况;要先做好敲胆经与早睡这两件事;让身体的血气赶快充足起来;等到身体有能力做修整、调理的工作了;再按压心包经时;它就会有痛感了;这时按压起来也就会有效果了..。
9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解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胸中,出于胁肋至腋下(天地),上行至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经之间,经肘窝下行于前臂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病候:心痛、胸闷、心惊、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痛、掌心发热等。
常用腧穴:曲泽PC3 合穴位置: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间使PC5 经穴位置:在前臂掌侧面,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穿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PC6 络穴 八脉交会穴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PC8 荣穴 位置:在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握拳屈肘时,中指尖所指处。
中冲PC9 井穴位置:在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天池 →
天泉 →
曲泽 →
郄门 →
间使 →
内关 →
大陵
→ 劳宫
→中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