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属植物研究综述(1)
- 格式:pdf
- 大小:240.27 KB
- 文档页数:5
高山杜鹃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一、引言高山杜鹃属植物是一种生长在高山地区的灌木植物,常被用于园艺美化,其花色艳丽,形态优美,富有观赏性。
除此之外,高山杜鹃属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还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就围绕着高山杜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综述。
二、高山杜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高山杜鹃属植物含有多种有效的化学成分,目前已经分离鉴定出了主要的成分包括:多酚类、单宁类、黄酮类及其衍生物、挥发油、羟基苯甲酸类等。
1.多酚类多酚类化合物是高山杜鹃属植物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
其中最主要的化合物包括:益母草素、山茶酚、儿茶素等。
2.单宁类单宁类化合物也是高山杜鹃属植物中的一种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作用,其主要化合物为儿茶酸。
3.黄酮类及其衍生物高山杜鹃属植物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作用,其主要成分包括:异鼠李素、芦丁、芹菜素等。
4.挥发油挥发油是高山杜鹃属植物中一种主要的成分,具有消炎、镇痛、抗菌等作用,其主要组成成分为挥发油类和松油类。
5.羟基苯甲酸类羟基苯甲酸是高山杜鹃属植物中的另一主要活性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三、高山杜鹃属植物的药理活性高山杜鹃属植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下面分别介绍其主要药理活性研究成果。
1.抗氧化作用多酚类、黄酮类及其衍生物、维生素C等成分能够有效的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增强人体免疫力。
2.抗炎作用高山杜鹃属植物的多种化合物,如益母草素、儿茶酸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反应引起的各种病症。
3.抗菌作用高山杜鹃属植物的挥发油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症状。
4.抗肿瘤作用高山杜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包括儿茶酸、芦丁等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
杜鹃花的研究报告杜鹃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属于杜鹃科植物。
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尤其在亚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广泛种植。
杜鹃花色彩丰富,有红色、粉色、白色、黄色等多种颜色,花朵形态也各异,有漏斗形、钟形、筒形等,花期长达数月,给人极大的观赏价值。
杜鹃花的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它在土壤的养分、湿度和温度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
为了探究这些特殊的生长环境对杜鹃花的生长影响,我们从选址、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选址是杜鹃花生长的关键。
我们选择了多个种植区域,包括海拔高度、气候等环境不同的地方,发现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杜鹃花的生长情况也有很大的变化。
在温度适宜、有充足阳光和湿度适中的环境下,杜鹃花的生长最为旺盛,开花量也最大。
但在过于干燥、或者湿度过大、阳光不足的环境下,杜鹃花的生长明显受到了影响,花色变得苍白无华,数量也明显减少。
杜鹃花对土壤的要求也非常高。
我们选用了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包括酸性和碱性的土壤,但发现杜鹃花最适宜的土壤为酸性土壤,PH值在4.5-5之间。
而在碱性土壤中,杜鹃花的生长明显受到了限制,甚至某些植株无法生长。
杜鹃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摄入多种养分。
我们对不同的养分种类和摄入量进行研究,发现钾、磷、铁等养分对杜鹃花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杜鹃花,其养分需求也不同。
在萌芽期和花期,杜鹃花对磷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第四,水分也是影响杜鹃花生长的重要因素。
过度或者不足的灌溉都会对花卉生长造成影响,我们通过不同水分处理,得出了杜鹃花的最适宜灌溉量。
在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在60%-80%之间,以保证杜鹃花正常生长。
温度对杜鹃花的影响也需要注意。
根据不同的品种和生长习惯,杜鹃花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
对于大部分杜鹃花品种来说,温度在15-25℃之间时,生长最为旺盛。
杜鹃花是一种具有较高要求的花卉,它对环境要求十分敏感。
我们对杜鹃花的选址、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等要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合理种植、生长提供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杜鹃花组织培养研究概况杜鹃花是我国常见的花卉之一,因其绚丽多彩的外观备受欢迎。
近年来,人们对杜鹃花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以提高其质量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杜鹃花组织培养研究的概况。
1. 研究目的杜鹃花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如生长缓慢、花期短、花冠畸形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对杜鹃花进行组织培养研究,旨在提高花卉的生长速度和种植品质。
2. 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杜鹃花的愈伤组织繁殖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杜鹃花组织培养技术。
这种方法利用杜鹃花的愈伤组织在特定培养基条件下快速的繁殖增殖,从而达到种植目的。
3. 影响组织培养的因素对于杜鹃花的组织培养研究,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3.1 培养基不同的杜鹃花品种所采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而培养基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也会影响其组织的生长和发育。
3.2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对于杜鹃花的生长及其发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组织的生长和发育。
3.3 温度温度对于杜鹃花的生长也有很大影响,正常的培育温度可以促进愈性组织的膨大和增殖。
4. 杜鹃花组织培养研究的前景杜鹃花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愈伤组织的快速增殖与繁殖、筛选生长好的愈伤组织并利用愈伤组织进行快速繁殖,其成功率高达90%以上。
对于提高杜鹃花的种植质量和在商业上的种植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提高花期、缩短其培育周期等方面,更能对杜鹃花的种植产生积极的影响。
5. 结论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杜鹃花的组织培养研究对于提高杜鹃花的种植品质、增加杜鹃花产量、缩短种植周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促进杜鹃花组织培养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研究。
杜鹃属植物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以分布于四川西南山地(海拔2020~3435m)的数十种杜鹃属植物(Rhododendron sp.)为材料进行杜鹃属植物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方法和结果如下:表型性状数量分类研究。
在全面衡量杜鹃属植物性状特征的基础上,选择44个性状用SPSS10.0进行分析,其中二元性状18个、多元性状13个、数量性状13个。
O聚类采用平均欧氏距离平方系数(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 coefficient),R聚类采用相关系数距离(Pearson correlation),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within-groupslinkage)。
Q聚类结果将46种杜鹃属植物分为特征明显的2大类群,即有鳞类杜鹃和无鳞的常绿类杜鹃,在2大类群下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吻合,但美容杜鹃和汶川星毛杜鹃的亚组归属值得商榷。
R聚类表明性状被分为明显不同的组,鳞片出现部位、花器构造、外部器官尺寸等性状群内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主成分分析中,到第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才达70%,而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0.39%,表明杜鹃分类中存在重要性状,主要是鳞片有无、腺体和毛被的有无和叶、花、果的大小等;对分类贡献不大的性状主要有雄蕊数、萼片是否具毛、萼裂片长短、花冠颜色、花丝基部毛、花冠毛等。
主成分分析结果与Q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揭示在杜鹃分类时应选择重要性状,避免过多次要性状的干扰。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26种野生杜鹃花粉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
26种杜鹃分属杜鹃亚属(Subgonus Rhododendron)杜鹃组(10种),常绿杜鹃亚属(Subgenus 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14种),糙叶杜鹃亚属(Subgenus Pseudorhodorastrum)(2种)。
结果表明:1)本属花粉均为四合体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单粒花粉球形或近球形,具三孔沟,极少数为四孔沟,表面粘丝多少不等。
杜鹃花遗传多样性及品种分类研究杜鹃花(Rhododendron SPP.)是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的植物的总称,具有树姿优美、花繁色艳、四季常绿等特点,观赏价值极高,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在盆景生产、旅游景观开发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我国杜鹃花品种资源存在着系统分类不明确、资源不清楚、新品种命名和分类混乱等问题,这些影响了对杜鹃花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品种登陆。
此外,由于受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对西藏地区野生杜鹃花种质资源现状、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特点等的研究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对西藏地区杜鹃花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和科学的保护,严重阻碍了杜鹃花的育种工作的开展。
因此,为保护西藏地区野生杜鹃花资源的多样性和对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进一步的杜鹃花品种资源的资源多样性以及品种分类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连续两年对西藏地区的野生杜鹃花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I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杜鹃花的亲缘关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先后调查了两个地市的杜鹃花品种资源,利用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研究和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杜鹃花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和分类初探。
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并收集了杜鹃花品种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5个品种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
统计并整理了杜鹃花品种的42个性状指标,包括叶片解剖结构数据和植株表型性状,对所有统计的性状指标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11个性状,得到了影响品种分类较大的形态特征。
2.补充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杜鹃花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利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17个杜鹃花品种的亲缘关系。
ISSR和AFLP均扩增出了多态性高的基因片段,其中ISSR筛选得到的引物共扩增出133个基因位点,多态位点129个;AFLP实验共扩增出267个基因片段位点,获得多态位点251个。
两种标记的聚类分析中,17个品种均被分成了两个大类,其中一类有相同的杜鹃花品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种源的情况下,花期是影响杜鹃花品种分类的重要因素。
中国杜鹃属映山红亚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杜鹃属Rhododendron L.全球约1000种,是典型的北温带分布区类型。
随着许多新种的发现和先进技术在分类上的应用,这个属的分类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以形态分类为主线,在查阅相关模式标本、非模式标本的基础上,选取在分类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存在争议的种类,到模式标本产地取样,应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导管形态和叶解剖技术以取得相关的证据,对中国映山红亚属Subgenus Tsutsusi (Sweet) Pojarkova的系统分类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本文基于ITS序列分析、维管束导管形态分析和叶解剖结构分析等证据,中国映山红亚属有74种2个亚种13个变种和1个变型;其中映山红组有69种2亚种和12个变种,轮叶组有5种1变种和1个变型。
此外,本文提出了一个映山红亚属系统排列。
2.依据ITS分析,映山红亚属应该划分为2个组,即映山红组Sect.Tsutsusi Sweet和轮叶组Sect.Brachycalyx Sweet。
3.根据ITS分析,大武杜鹃Rhododendron tashiroi Maxim.应该放在轮叶组Sect.Brachycalyx Sweet比较合适。
4.ITS分析表示,大字杜鹃Rhododendron schlippenbachii Maxim.没有与映山红亚属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因此它可能有独立的系统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5.根据ITS分析、导管形态分析、叶解剖结构分析和表形形态分析,灰齿杜鹃Rhododendron cinereoserratum Tam、戴云山杜鹃Rhododendron daiyunicum Tam 不能独立成为一个种,本文研究认为应该把戴云山杜鹃作为满山红的变种处理比较合适,把灰齿杜鹃处理为满山红的异名;保留白花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 Hemsl.et Wils.f.albescense B.Y. Ding et G .R.Chen在发表的原文中作满山红的变型;。
杜鹃属植物的67中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看原文)以往对该植物的根、花和果实进行了植物化学研究,从该植物中分离和鉴定了67种化合物,包括二萜、三萜、黄酮类化合物和木质素。
在这些化合物中,二萜是该植物最重要的特征成分。
我们描述了该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它们的化学结构及其分离部分。
黄酮:槲皮素、槲皮素-3-O-α-L-大麻苷、金丝桃苷、槲皮素-3-鼠李苷-2”-Gallate、山奈酚、山奈酚-7-O-α-鼠李苷、异鼠李素和卡丁酸叶片中分离到异槲皮素,此外,WANG等人。
以抗伤害性活性为导向,从R.molle花中提取二氢环酮系列,鉴定为小球藻素、小球藻素4‘-甲基醚、小球藻素4’-β-D-葡萄糖苷、小球藻素4’-甲基醚、小球藻素6’-甲基醚。
木脂素:到目前为止,Zhi等人已经分离出七个有用的谱带。
从R.molle的根出发,通过光谱分析阐明了它们的结构,这些连接物主要是Neolignans和芳基萘和[22]。
此外,这些配体被鉴定为7S,8S-threo-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glucopyranoside(52),7S,8S-erythro-4,9,9‘-三羟基-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glucopyranoside(53),7R,8Rthreo-4,7,9,9’-tetrahydroxy-3-methoxy-8-O-4‘-neolignan-3’-O-β-葡糖苷(54),()-寡糖苷(55),()-寡糖苷-3α-O-β-葡糖苷(56),()-寡糖苷-3α-O-鼠李-葡糖苷(57),和(−)-寡糖苷-3α-O-葡糖苷(58)(图5)。
三萜:从R.molle花中分离出3个三萜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被鉴定为齐墩果酸(59)、2α-羟基乙醇酸(60)和酸(61)。
其他:除上述化合物外,还从R.molle中分离出4种化合物,其结构被鉴定为β-谷甾醇(63)、2E、4Z脱落酸(64)、苄基葡萄糖苷(65)和空间酸(66)[27]。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杜鹃属植物是全球经济重要的果树资源,从中国的东部到美国的西部,全世界都有不同种类的杜鹃属植物。
杜鹃属包括了超过1200种植物,它们都有着鲜艳多彩的花朵,迷人的芳香,以及经久不衰的果实,且在大自然中非常普遍。
杜鹃属植物的种类繁多,其分布区系也是复杂的。
研究人员认为,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能由于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迁移方式而发生改变。
因此,有必要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以便对它们的进化和遗传变化更加了解,从而为植物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为了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包括形态学研究、分子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首先,研究人员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来记录和分析植物的分布情况。
此外,利用GIS对植物的分布区进行空间分析,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明确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和生境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往往与植物的特定群体和现有环境条件有关。
例如,研究发现,花果期的开花杜鹃属植物,通常会密集出现在高海拔山谷中;而树木型杜鹃,一般会出现在更低海拔的地区,而其中的几种特定物种,还会在沙漠地带得以存活。
除了遗传上的影响外,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在管理和保护杜鹃属植物资源时,需要考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确保植物的繁衍和种群持续稳定。
此外,还需要分析植物的迁移方式,研究土壤中的植物种类以及地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之,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受到气候变化、遗传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是必要的,且可以提供有助于植物管理资源的重要信息。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深入了解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其生存环境。
杜鹃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摘要:杜鹃( Rhododendron) 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或落叶灌木, 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 同是也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杜鹃不仅极富观赏性, 而且有很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杜鹃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介绍了杜鹃的观赏价值与园林应用、食用及药用价值、生态人文价值及科研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并对杜鹃花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杜鹃花;资源;开发利用;综述杜鹃花是杜鹃花科(Erica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的范称。
其拉丁名Rhododendron来源于希腊语,系“玫瑰树”之意[1]。
杜鹃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享有“花中西施”的美誉,也是世界著名花卉[2]。
杜鹃既可园林种植, 也可盆栽供屋前或室内美化。
杜鹃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有的还可供食用, 有些种类可供药用,并可提取芳香油或栲胶,又因为它喜欢酸性土壤,土壤学家还常常把杜鹃花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本文就杜鹃花植物资源及其观赏价值与园林应用、食用及药用价值、生态人文及科研应用方面做以综述。
1.杜鹃花资源概述1.1杜鹃花的起源与地理分布根据杜鹃花的化石研究表明,杜鹃花起源时间约为晚白整纪至早第三纪的过渡期[3],距今约有6700一13700万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杜鹃花在地球上的繁衍己源远流长。
经过漫长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杜鹃花丰富的生态类群。
据有关专家对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西南至中部地区最有可能是杜鹃花属植物的起源地。
杜鹃属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家族, 约900 多种, 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 主产于东亚和东南亚。
亚洲是杜鹃花的集中分布区,种类超过900种,占96.4%;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分布的杜鹃花总数不足50种。
非洲和南美洲至今尚未发现有杜鹃花的分布。
世界杜鹃花的两个分布中心都在亚洲,一个是中国一一喜马拉雅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缅甸东北部、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另一个是东南亚地区,主要包括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爪哇、新儿内亚等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大小岛屿[3]。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外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含有木藜芦烷类及其相关二萜和黄酮类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具有降压、杀虫、镇痛、保护心肌、抗HIV等作用。
标签:杜鹃花属;木藜芦烷型二萜;黄酮;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在全世界约有70属,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0属,约800余种,分布于全国,以西南地区最多。
其中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约960种,我国约542种(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分布,但80%以上的种类集中分布在西藏东南、云南西北、四川西南,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杜鹃花属植物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或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含有木藜芦型及其相关的二萜,此外还含有黄酮、三萜及其苷、酚类、鞣质、挥发油等多种化学物质,许多成分有药用价值,有止咳、祛痰、平喘、降压、降胆固醇、利尿、抗菌等多方面的用途,还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病和风湿等。
杜鹃花科植物的毒性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羊踯躅(又名黄杜鹃)(R.moll G.Don)的毒性:“花、根、叶有大毒。
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
”经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科植物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该科植物的有毒成分主要为木藜芦烷类二萜。
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杜鹃花属植物资源提供一定的依据。
1、化学成分1.1二萜类化合物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4种骨架类型:木藜芦烷型,leueothane,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和山月桂烷型。
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较为特异的A环缩环B环扩环的对映贝壳杉烷类骨架,是由C5—C7—C6—C5四环骈合而成,大部分的此类二萜环的连接方式为trans/eis/cis(H-1处于a位,A,B环反式稠合),少量的连接方式为eis/cis/cis(A,B环顺式稠合);由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基本骨架变化而来的leucothane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A环扩环,B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A-homo-B-nor granyanane skeleton,6/6/6/5ring system);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三环二萜,拥有1,5开环的十元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10/6/5 ringsystem);山月桂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B环扩环,C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5/8/5/5 ring system)[4]。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杜鹃是有花植物的常见属科,其中的植物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大多属于亚热带植物。
以下将介绍杜鹃属植物的特点,以及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
杜鹃属植物的特点杜鹃属植物具有多样的形态,茎可为高大的藤本或矮小的一年生草本,株型有同枝、单枝和颇多交叉枝;叶片也呈现出不同类型,其中叶背有柔毛,有叶翅或夹角状叶等。
杜鹃属植物的花有不同的颜色,一般是粉红色、黄色和白色;花簇呈现出向外打开的穗状或圆锥状;花期是夏季,果期多见于秋季。
杜鹃属植物区系研究杜鹃属植物是一类具有独特形态和性状特征的植物,是重要的植物资源。
科学家希望深入理解杜鹃属植物的分类、遗传变异、生态适应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人类对杜鹃属植物的综合利用,为种类的保护奠定基础。
目前,杜鹃属植物的分类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家们正在使用多种方法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种类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除了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如观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科学家们还使用新的技术,如分子标记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分子标记的数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系统地考察杜鹃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学。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杜鹃属植物的遗传变异,发现其特异性后代的特征及其发育机制,从而为品种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还对杜鹃属植物的生态适应和必需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其适应性强,可以适应土壤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可以适应高温、低温、强光照射和湿润的环境。
此外,通过研究发现,杜鹃属植物不仅对N、P、K等养分具有高要求,而且对微量元素和水分也有较高要求。
综上所述,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人类对杜鹃属植物的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人类利用植物资源加以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杜鹃花特性及栽培摘要:从杜鹃花的历史文化说起,根据其物种特性,在放置场所、浇水、施肥、翻盆、修剪、繁殖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和讲解,从而加深人们对杜鹃花的进一步认识,提高养护水平。
XX主题词:杜鹃花;特性;栽培;探究XX1杜鹃花的历史分布杜鹃花(又名杜鹃、鹃花、映山红、照山红、红踯躅、山石榴等)是十**花之一【5】,由于其花枝优美,花色艳丽,花期长,在我国民间有“花中西施”的美誉【5】。
杜鹃花约800余种,而我国就占有600多种【1】。
杜鹃花原产我国,马来半岛及亚洲**亦有分布。
我国、、**山区常绿杜鹃花种类极为丰富,落叶杜鹃花从北到华南都有分布。
天然群落分布于海拔1000m~3000m 的高山,生长在阴坡上,属半阴性植物。
我国中部和中**,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盛开的红花,便是杜鹃花中的一种,故杜鹃花又被称作映山红,正是“何须名花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1】。
XX2 杜鹃花的特征及习性XX2。
1杜鹃花的特征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半常绿落叶灌木或木.绝大多数品种植株低矮,形态自然;少数品种,高大雄伟,枝叶婆娑。
低矮品种分枝多,枝条细而密,幼枝有毛,棕色或褐色.叶互生,因种类不同而有圆形、椭圆形、卵形、披针形、卵状披针形等。
花单生或呈总状花序,花冠钟状、管状或阔漏斗状,通常五裂.花色繁多,因品种而异,有白、紫、粉、黄、红、淡紫、洒金,有的还有双色,有的花朵还有香气。
蒴果成熟时呈暗褐色,种子暗,细小。
依花期不同主要又可分为春鹃、夏鹃、春夏鹃、西洋杜鹃四大类【1】。
春鹃叶片较大,花期在4-5月,先开花后发新叶,树形直立;夏鹃叶片较小,花期在5-6月,先发叶后开花,树形张开;春夏鹃的花期介于二者之间,花和叶几乎同时萌发。
所谓“西洋杜鹃"原产于我国,是由引进后培育出的一些新品种,故称“西洋杜鹃"。
XX2.2杜鹃花的习性XX杜鹃花性喜肥沃、疏松透气的酸性土壤,忌含石灰质的碱土和排水不良的粘性土.喜疏荫环境、忌阳光曝晒,要求夏季凉爽而湿润的气候条件。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杜鹃(Rhododendron)属植物是常见的落叶阔叶树木,分布在多个植物区系。
从地理区系角度来看,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区系:一是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高原与草原杜鹃群;二是中国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沿海杜鹃群,以及中国西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山地杜鹃群。
从植物科学角度来看,杜鹃属植物分布包括北美、欧洲、亚洲及澳洲,共同组成该属植物的杜鹃群。
各个地区的杜鹃群之间差异较大,总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山地杜鹃群,种类比较单一,结构复杂;二是草原及其附近地区杜鹃群,种类众多,散生分布;三是沿海杜鹃群,种类较少,结构复杂。
杜鹃属植物拥有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在不同植物区系中分布着许多有趣的特征,如叶形、叶面色、树冠形态等,其根源及发展历史虽已非常清楚,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最近几年,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利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利用分子时钟的技术,以及系统发育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一些国外科学家利用RAD-seq技术研究了杜鹃属植物自然及人工分布区系之间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家通过对杜鹃属植物区系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理解杜鹃属植物形成自然种群及性状变异的分子机制;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例如对杜鹃属植物基因组的研究,分子标记及分子进化研究,以及研究其分布的影响因素等等。
在杜鹃属植物区系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为杜鹃属植物的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及进行诸如引种、育种等商业化的相关活动。
此外,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有利于维护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杜鹃属植物。
综上所述,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杜鹃属植物的保护与利用,而且可以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发现和保护,为人类提供更多宝贵的资源及服务。
30种杜鹃属植物抗菌作用的试验研究杜鹃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美化和盆栽。
除此之外,杜鹃属植物还具有很多医药价值,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包括抗菌作用。
现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特定种类的杜鹃属植物,为了综合了解杜鹃属植物对不同菌株的抗菌效果,本文将对30种杜鹃属植物进行试验研究。
研究方法:1.选取30种常见的杜鹃属植物,包括西部杜鹃、鸢尾杜鹃等,在实验室中培育。
2.植物通过硬质化种子或无菌培养来繁殖。
3.获得成年植物后,从根、茎、叶中提取活性成分。
4.对所提取的样品进行纯化和浓缩处理。
5.针对不同的菌株,使用微量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来进行抗菌试验。
6.结果分析:通过测量菌株的生长、抑制圈的直径以及最小抑菌浓度来评估不同杜鹃属植物的抗菌活性。
研究结果:经过试验发现,30种杜鹃属植物中有多种植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结果:1.西部杜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菌株均有抑制作用。
2.鸢尾杜鹃: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3.山杜鹃:对真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4.工艺杜鹃:对肺炎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5.水杜鹃: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其他杜鹃属植物的抗菌效果也得到了初步的研究,但具体的抗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结论:30种杜鹃属植物在实验条件下展现了不同的抗菌活性。
这些植物可能具有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潜力,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中活性成分及其抗菌机制。
这些研究结果为杜鹃属植物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揭示自然产物的抗菌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结果还只是初步的实验数据,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和支持。
杜鹃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
杜鹃属(学名:RhododendronL。
)是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科中一属。
杜鹃属灌木或乔木,叶常绿或落叶、半落叶;花显著,形小至大,稀单花,通常顶生,花萼宿存;花冠管状整齐或略两则对称,花药无附属物,花柱细长宿存。
蒴果果瓣木质,种子纺锤形。
该属广泛分布。
属模式种:RhododendronferrugineumL。
杜鹃花是十大名花之一,有“花中西施”之美称,其种类众多,花繁叶茂,绮丽多姿,主要分布在西南诸省,分为毛鹃、东鹃、夏鹃和西鹃四大类,其中西鹃是栽培类型中花朵最美丽的一种。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成垫状,地生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鳞片。
叶常绿或落叶、半落叶,互生,全缘,稀有不明显的小齿。
花芽被多数形态大小有变异的芽鳞。
花显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伞形总状或短总状花序,稀单花,通常顶生,少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环状无明显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状、钟状、管状或高脚碟状,整齐或略两则对称,5(-6-8)裂,裂片在芽内覆瓦状;雄蕊5-10,通常10,稀15-20(-27),着生花冠基部,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或为略微偏斜的孔裂;花盘多少增厚而显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细长劲直或粗短而弯弓状,宿存。
蒴果自顶部向下室间开裂,果瓣木质,少有质薄者开裂后果瓣多少扭曲。
种子多数,细小,纺锤形,具膜质薄翅,或种子两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鳍状翅,或无翅但两端具狭长或尾状附属物。
收稿日期:2005-06-10;修订日期:2006-06-05作者简介:赵喜华(1977-),男,江西玉山人,助教,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重点农业攻关顶目(编号:200465)。
第24卷 第4期2006年8月江 西 科 学J IAN GXI SCIENCEVol.24No.4Aug.2006 文章编号:1001-3679(2006)04-0242-05杜鹃属植物研究综述赵喜华,王曼莹(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摘要:综述了杜鹃属植物研究及分类状况。
关键词:杜鹃属;分类中图分类号:S685.21 文献标识码:AThe R evie w of R esearch on Rhododendron L.ZHAO Xi 2hua ,WAN G Man 2y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 Nanchang 330022PRC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d t he stat us of research and taxonomy on Rhododendron.L.K ey w ords :R hododend ron.L ,Taxonomy0 引言杜鹃属植物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国内外对其研究的领域非常广。
自清代以来对杜鹃花的习性、栽培、养护和繁殖等实践经验作了总结记载,目前国内研究最多的是杜鹃属植物的植物化学研究、孢粉学、形态学分类、生态与分布和新种与变种的发现等领域;保护与栽培、组织培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最少。
在国外,相关于杜鹃花研究,不管在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域(主要是DNA 分子水平)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1 杜鹃属植物宏观领域研究状况1.1 杜鹃属植物化学研究状况杜鹃属植物化学主要成分为:土荆芥油素、异土荆芥油素、槲皮素、山奈素、金丝桃甙、红色素、谷甾醇等。
在医药研究领域,J ames A.Klocke [2]等从黄杜鹃提取到的化学成分,指出可作为心血管药的治疗;Y oshiki [3]等从R hododen d ron d au 2ricum 中提取出两种新的色原烷衍生物1和2,另一种化合物色原烯3通过试验指出具有潜在的抗艾滋病病毒活性;钟国华[4]等指出黄杜鹃可作为麻醉剂,治疗温疟,有显著的减慢心率和降低血压作用。
在林业保护领域,J ames A [2]等认为黄杜鹃可以作为植物杀虫剂。
在精油提取领域,许鹏翔[5]等采用GC/MS 法对长白山野杜鹃花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杜鹃花精油中首次检出了土荆芥油素和异土荆芥油素;Robert P.Do ss [6]等从43种杜鹃花叶当中提取到精油,其成分为:丁香烯、葎草烷、桉醇异构体、一萜类、α-蒎烯倍半萜烯内酯。
在食品应用方面,阮海星[7]等对黔西北马缨杜鹃花的红色素进行了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属实际无毒范围,Ames 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均未显示诱变作用,红色素的一、二阶段毒性试验表明,具有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潜力。
在提取分析方法领域, Yuhua Cao[8]等对R.dauricum化学的组成成分进行了调查,对气相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高压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
在化学成分抗性研究领域,Adam Swiderski[9]等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其浓度和抗霜性有关,是抵抗低温的一种方式,也可用作培育杜鹃的一种标准。
由上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从精油的提取到毒性药理实验或从化学到医学,杜鹃属植物化学研究文献是非常多的。
1.2 杜鹃属植物孢粉学研究状况借助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杜鹃属植物孢粉学[10~14]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高连明[10]等指出杜鹃属各亚属之间在花粉形态方面具有亚属间的差异,但是花粉形态在亚属间也存在交叉的情况,如羊踯躅亚属中的R.molle G.Don.与常绿无鳞杜鹃亚属中的R hododend ron ponticum L.,映山红亚属中的R hododend ron simsii Planch.与有鳞杜鹃亚属中的R.oreot rep hes等,在花粉形态方面都是比较相似的,不足于区分亚属,而在同一亚属内,花粉特征对于分组或分亚组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Sleumer[11]将大字杜鹃(R.schli p penbachii Maxim.)置于映山红亚属轮生叶组中,而J u d d&Kron因该种不含棉子素(go ssyetin),落叶,不被糙伏毛等特征,将大字杜鹃归并到羊踯躅亚属伞花杜鹃组(S ci a dorhodi2 on),从花粉形态看,大字杜鹃花粉粒表面纹饰与羊踯躅更为相近,而与轮生叶组中的满山红相差较大,不支持将大字杜鹃置于轮生叶组中的观点,是否归并到羊踯躅亚属中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1.3 杜鹃属植物新种、变种、分布与生态研究状况杜鹃属植物生长在同一产地不同海拔高度的植株形态,包括叶片、花的大小、植株各部所被鳞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
引起各器官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生长条件有关,即杜鹃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不断发现变种和新种[15~21]。
如陈正仁[14]等描述了贵州杜鹃属一新种———荔波杜鹃(R hododend ron li2 boense);何明友[15]等根据枝叶等外观形态发现了大邑杜鹃(R hododen d ron day iense)和光房银叶杜鹃(R hododend ron arg y rop hy ll um Franch. v ar.gl abriov ari um)二新种;高连明[16]等发现马银花属植物2种为地理分布新记录和1个新变种;冯志坚[17]等报道了广东杜鹃科植物的一新种———大田顶杜鹃(R hododen d ron dati an di n2 gense)。
王福明[22]等从海拔高度、温度、降雨量、土壤对螺髻山杜鹃花的成因进行分析,指出了生境因子决定了螺髻山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1500 m~4000m之间,适合生长的海拔高度在1600 m~3000m之间;胡文光[23]根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种间关系,将所有的种分为7个植物群,每群有特征描述,还备有全部中国种的地理分布及一个有6个植物群在四川的分布图和1个植物群A到E的演化趋势图,并表明植物群F和G的孤立地位,进而说明了本亚组杜鹃花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中国四川西部地区;1972年R.M.Fuller[24]等对R hododend ron p ronticum L.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空中拍摄的照片评估了最近几年的分布,并通过Hi p pop haёrham noi des L.侵入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其生态学意义;N.Nadezhdina[25]等采用测量灌木高度和长度、枝干的直径、叶面积、干燥的花芽及叶的质量等方法,研究了苏格兰稀疏的松树林里R hododen d ron ponticum L.冠层结构和生物量;Vetaas O.R.[26]比较了4种杜鹃花R hododend ron arboreum Sm.、R.cam p an2 ul at um D.Don、R.barbat um Wall.和R.w allichi Sm.的实际和潜在的气候生态位,指出对于物种的生存,极端寒冷的气温代表着绝对的分界线,然而温暖的气候不是这样的。
因此同种不同生长地的杜鹃属植物在形态上有差异,这导致了新种和变种的不断发现。
1.4 杜鹃属植物经典分类学研究状况经典分类学方法主要是形态学分类。
如张长芹[27]对杜鹃属中4个亚属104种(包括变种)的子叶形态进行了观察,发现对杜鹃花的子叶形态分类,不仅可为杜鹃花的系统发育及杜鹃属的分类提供佐证而且为杜鹃花的育种提供了一个早期的鉴定指标。
杜鹃属植物中某些化学成分也可以作分类标记。
Chadwick M.[28]等对许多R hodo2 dend ron s ubsection T aliensi a S leumer标本叶的蜡类烃构成的分析显示烷烃分布是一种有用的分类特性,揭示了杂种在C27和C31烷烃类间有一个明显的烷烃分布形式,可为自然界中的杂种提供一种很好的辨别方式,帮助阐明相似居群分类问题,并指出目前的分类仅仅基于形态学不是非常令人满意的;R.De Loose[29]从R hododend ron・342・第4期 赵喜华等:杜鹃属植物研究综述simsii Planch树皮分离出来的黄酮类,可作为化学标记,并分为三类。
综上所述,对杜鹃花宏观上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医药、轻工业、形态学分类、解部学分类、化学分类、新种与变种的发现、杜鹃花分布与生态研究等方面。
2 杜鹃属植物分子水平研究状况2.1 杜鹃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状况杜鹃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绝大部分是基于rDNA ITS序列[30~33]分析。
如S.M. Scheiber[30]以R hododend ron v asey i和R hodo2 dend ron section R hodora为外类群进行研究,16个分类群rD N A I T S序列有688个碱基,包括38可变位点和8个信息位点,通过M EGA软件构建分类图,表明离散值是非常低的,这支持了Pen2 t ant hera组经典分类。
TSA I C.C.[31]等对台湾的20种杜鹃花rDNA ITS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根据系统发育树,指出与杜鹃花经典分类是一致的结论。
2.2 杜鹃属植物遗传图谱研究状况用多种分子标记可构建杜鹃属植物的遗传图谱。
F.Dunemann[34]等通过种间杂交的隔离的居群构建了杜鹃花分子连锁图。
239个RA PD标记和38个RFL P标记和2个微卫星标记排列在亲本特有的连锁图中。
父本有182个分子标记定位在13个连锁群里,母本有168标记定位在18个联锁群里。
推定每个亲本的同源连锁群可能分配在11个同源连锁群,为叶缺绿症和花色特性,做了数量性状遗传位点分析(基于非参数的Kruskal-Wallis rank-sum测试)。
在抗叶缺绿症亲本的2个连锁群中,识别了在性状上有重要效应且具有数量性状遗传位点的两个基因组区域。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RA PD标记分析检验了等位基因频率和叶缺绿症的表型关系,在2个染色体中发现了花色的重要的数量性状位点效应,这揭示了该主要基因定位在这些基因组区域中,作者还讨论了杜鹃花连锁图利用前景。
2.3 杜鹃属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状况用分子标记技术可对同种杜鹃属植物的不同种群及亚群进行遗传关系分析[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