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杜鹃属植物研究现状及新记录
- 格式:pdf
- 大小:267.07 KB
- 文档页数:4
杜鹃花的研究报告杜鹃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属于杜鹃科植物。
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尤其在亚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广泛种植。
杜鹃花色彩丰富,有红色、粉色、白色、黄色等多种颜色,花朵形态也各异,有漏斗形、钟形、筒形等,花期长达数月,给人极大的观赏价值。
杜鹃花的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它在土壤的养分、湿度和温度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
为了探究这些特殊的生长环境对杜鹃花的生长影响,我们从选址、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选址是杜鹃花生长的关键。
我们选择了多个种植区域,包括海拔高度、气候等环境不同的地方,发现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杜鹃花的生长情况也有很大的变化。
在温度适宜、有充足阳光和湿度适中的环境下,杜鹃花的生长最为旺盛,开花量也最大。
但在过于干燥、或者湿度过大、阳光不足的环境下,杜鹃花的生长明显受到了影响,花色变得苍白无华,数量也明显减少。
杜鹃花对土壤的要求也非常高。
我们选用了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包括酸性和碱性的土壤,但发现杜鹃花最适宜的土壤为酸性土壤,PH值在4.5-5之间。
而在碱性土壤中,杜鹃花的生长明显受到了限制,甚至某些植株无法生长。
杜鹃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摄入多种养分。
我们对不同的养分种类和摄入量进行研究,发现钾、磷、铁等养分对杜鹃花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杜鹃花,其养分需求也不同。
在萌芽期和花期,杜鹃花对磷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第四,水分也是影响杜鹃花生长的重要因素。
过度或者不足的灌溉都会对花卉生长造成影响,我们通过不同水分处理,得出了杜鹃花的最适宜灌溉量。
在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在60%-80%之间,以保证杜鹃花正常生长。
温度对杜鹃花的影响也需要注意。
根据不同的品种和生长习惯,杜鹃花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
对于大部分杜鹃花品种来说,温度在15-25℃之间时,生长最为旺盛。
杜鹃花是一种具有较高要求的花卉,它对环境要求十分敏感。
我们对杜鹃花的选址、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等要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合理种植、生长提供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㊀Guihaia㊀Aug.2017,37(8):989-992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1610008引文格式:向剑锋,喻勋林,罗开文.湖南杜鹃花科一新记录植物及其补充描述[J].广西植物,2017,37(8):989-992XIANGJF,YUXL,LUOKW.AnewlyrecordedspeciesanditssupplementarydescriptionofEricaceaefromHunan[J].Guihaia,2017,37(8):989-992湖南杜鹃花科一新记录植物及其补充描述向剑锋1,喻勋林2∗,罗开文3(1.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长沙410007;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3.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南宁530011)摘㊀要:该文报道了湖南杜鹃花科一新记录植物 早春杜鹃(Rhododendronpraevernum),并对其花部形态和叶形大小进行了补充描述㊂该种的雄蕊数目变异较大,现有文献的描述差异也较大,导致鉴定该物种时出现一定困难和混乱㊂该研究结果为该种进一步分类修订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㊂关键词:早春杜鹃,新记录,湖南,补充描述中图分类号:Q948.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3142(2017)08⁃0989⁃04AnewlyrecordedspeciesanditssupplementarydescriptionofEricaceaefromHunanXIANGJian⁃Feng1,YUXun⁃Lin2∗,LUOKai⁃Wen3(1.HunanProspectingDesigning&ResearchGeneralInstitueforAgricultureForestry&Industry,Changsha410007,China;2.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andTechnology,Changsha410004,China;3.GuangxiForestryInventory&PlanningInstitute,Nanning530011,China)Abstract:AnewrecordspeciesofEricaceaefromHunan Rhododendronpraevernum ,anditsfloralmorphologyandleafsizearedescribedandsupplementedinthispaper.ThenumberofstamensinR.praevernum,whichareremarkablyvariations,anddifferencesinexistingdescriptionreferencesresultinitsdifficultyandconfusiontoidentify.ThispaperwillprovidesomevaluableinformationforfurthertaxonomicrevisionofR.praevernum.Keywords:Rhododendronpraevernum,newrecord,HunanProvince,supplementarydescription㊀㊀在对湖南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原湖南蓝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作者鉴定出湖南杜鹃花科一新记录种 早春杜鹃(Rhodo⁃dendronpraevernum)㊂在采到该种后的鉴定过程中,收稿日期:2016⁃12⁃19㊀㊀修回日期:2017⁃03⁃08基金项目:湖南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项目;湖南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SupportedbytheHunanForestTreeGerm⁃plasmResourcesInvestigationProgram;theBiodiversityInvestigationofHunanXiangjiangyuanNationalForestPark]㊂作者简介:向剑锋(1982-),男(苗族),湖南古丈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E⁃mail)155114381@qq.com㊂∗通信作者:喻勋林,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树木学㊁植物分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csfuyuxl@163.com㊂因其雄蕊数目㊁花冠内部斑点以及叶形大小与‘中国植物志“等现有文献描述不一致,导致该种很长时间未鉴定出来㊂现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和相关文献予以报道,并针对该种花部形态及叶形大小与现有文献描述存在差异较大之处进行补充描述㊂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标本室(CSFI)㊂1㊀早春杜鹃新分布早春杜鹃RhododendronpraevernumHutch.inGard.Chron.Ser.3.67:127.1920;TagginStebenson,Spec.Rhodod.266.1930;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109.图4174.1974;CullenetChamb.inNotbot.Gard.Edinb.37:331.1979;Chamb.inNot.Bot.Gard.Edinb.39:227.1982;中国植物志57(2):20.图版5:1-5.1994;RhododendronsofChinaⅢ:20.1999;中国高等植物5:615.图955,彩片220.2003;FloraofChina14:334.2007;中国广西杜鹃花:60-61.图6-11:5-9,彩版21.2008㊂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高2 8m,树皮棕褐色;幼枝粗壮,绿色,初被绒毛,不久脱净,老枝灰褐色,有明显叶痕;冬芽顶生卵球形,长约1cm,无毛㊂叶革质,长圆状倒披针形,长11 28cm,宽4 9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边缘反卷,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明显突起,无毛,侧脉14 22对;叶柄粗壮,绿色,长1.5 2.5cm,无毛㊂顶生短总状花序,有花7 10朵;总轴长1 1.5cm,稍有微柔毛,花梗粗壮,长2 4cm,无毛;花萼小,长1.5mm,无毛,裂片5,宽三角形;花冠钟形,长4.5 7cm,直径4 5cm,蔷薇色,内面上方有深红色斑点,近基部有白色微柔毛,裂片5,近于圆形,长2 2.5cm,宽2.5 3cm,顶端凹缺;雄蕊15 22,不等长,长2.1 4.3cm,花丝基部具白色微柔毛,花药淡黄色至黄褐色,长圆形,长3.5 4.5mm;子房卵圆形,绿色,长8 9mm,无毛;花柱粗壮,长约4.5cm,无毛,淡黄绿色,柱头头状,绿色,宽约4 5mm㊂蒴果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柱形,绿色,长2.5 5cm,有肋纹,花柱宿存㊂花期3 4月,果期6 9月㊂标本:湖南省蓝山县,湖南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下及山体上部灌丛中,海拔1300 1600m,2008年3月23日,向剑锋㊁罗开文0803034号;2008年3月24日,向剑锋㊁罗开文0803048号;2008年4月6日,向剑锋0804016号;2008年6月21日,喻勋林㊁向剑锋0806054号(CS⁃FI)㊂照片号:DSC_1252 1253㊁DSC_7511 7525㊁DSC_7532 7534㊁DSC_7586 7591(CSFI)㊂分布:甘肃㊁陕西㊁湖北㊁四川㊁贵州㊁云南㊁广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4;Feng&Yang,1999;傅立国等,2003;Wuetal,2007;李光照,2008)㊂湖南省首次记录㊂本种在湖南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分布数量较多,分布范围较广,林下更新良好㊂2㊀早春杜鹃补充描述在蓝山采集的该种与现有文献描述的最大区别在于花部形态,以及叶形大小的不同㊂现给予补充说明如下:花部形态:现有文献描述该种雄蕊数量为15 1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4;傅立国等,2003;Wuetal,2007;李光照,2008)或者为20(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3;Feng&Yang,1999),花冠内部上方有一枚紫红色的大斑块和许多小斑点(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4;傅立国等,2003;Wuetal,2007;李光照,2008;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3;Feng&Yang,1999)㊂对在蓝山采集的标本和拍摄的照片研究后发现,该种雄蕊数量为15 22,花冠内部上方有紫红色的小斑点,但没有紫红色的大斑块㊂关于早春杜鹃雄蕊的数量一直以来存在多种描述,1982年D.F.Chamberlain认为该种只有10条雄蕊(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4),1974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描述为20条,1994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订正为15 16条,1999年出版的RhododendronsofChina又描述为20条,2003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㊁2007年出版的FloraofChina㊁2008年出版的‘中国广西杜鹃花“均描述为15 16条㊂而本次所发现的该种雄蕊数量为15 22,可见,早春杜鹃雄蕊的数量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㊂叶形大小:对蓝山的标本研究后发现,该种叶长099广㊀西㊀植㊀物37卷图版Ⅰ㊀A-D.早春杜鹃㊀A.植株;B.花枝;C.果枝;D.花㊀E.四川杜鹃的花㊂PlateⅠ㊀A-D.Rhododendronpraevernum㊀A.Plant;B.Floweringbranch;C.Fruitbranch;D.Flower㊀E.FlowerofRhododendronsutchuenense.1998期向剑锋等:湖南杜鹃花科一新记录植物及其补充描述11 28cm,宽4 9cm,比现有文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4;Feng&Yang,1999;傅立国等,2003;Wuetal,2007;李光照,2008)描述要宽要长㊂花期:该种是湖南所有杜鹃花属种类中开花最早的一种(取名 早春杜鹃 符合其开花习性),3月中下旬即开花,此时,低海拔开花较早的杜鹃(Rho⁃dodendronsimsii)㊁满山红(R.mariesii)㊁鹿角杜鹃(R.latoucheae)等都还未见开花,而在海拔1300m以上的中山地带,早春杜鹃即已开花㊂如此早春时节,万物开花甚少,基本没人进高海拔山区进行植物调查㊂因此,湖南境内可能还有其它分布点,只是未被发现而已㊂3㊀与相似种的形态比较该种在形态上与四川杜鹃(R.sutchuenense)较相近,但该种叶下面淡绿色,无毛(包括中脉在内);花冠钟形,长4.5 7cm;花梗长2 4cm;花柱长4.5cm㊂而四川杜鹃叶下面苍白色,被灰白色绒毛;花冠为漏斗状钟形,长5cm;花梗长1 1.3cm;花柱长3.5cm㊂两者易于区分㊂此外,通过与湖南张家界㊁桑植㊁石门等地采集的四川杜鹃对比,发现四川杜鹃花冠内部上面有一紫红色的大斑块,大斑块的外围(外缘)还有很多零星分布的紫色小斑点;而在蓝山采集的该种,以及广西分布的早春杜鹃,花冠内部上方只有紫红色小斑点,没有大斑块,这应当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㊂‘中国植物志“中描述的早春杜鹃花冠内部上方有一枚紫红色的大斑块,可能是将四川杜鹃鉴定成了早春杜鹃!致谢㊀蓝山县荆竹林场高海波夫妇等人在野外调查工作中给予了帮助,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刘演研究员在标本鉴定过程中提供了帮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蔡磊研究实习员提供相关资料㊂在此一并致谢㊂参考文献:DeLectisFlorae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AgendaeAcademiaSinicaeEdita,1994.Flora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M].Beijing:SciencePress,57(2):20.[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4.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57(2):20.]FENGGM,YANGZH,1999.RhododendronsofChina:Vol.III[M].Beijing:SciencePress:20.FULG,etal,2003.HigherPlantsofChina[M].Qingdao:QingdaoPublishingHouse,5:615.[傅立国,等,2003.中国高等植物[M].青岛:青岛出版社,5:615.]InstituteofBotan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1983.IconographiaCormophytorumSinicorum[M].Beijing:SciencePress,3:109.[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3.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3:109.]LIGZ,2008.RhododendronsofGuangxiChina[M].Shanghai:ShanghaiScientific&TechnicalPublishers:60-61.[李光照,2008.中国广西杜鹃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0-61.]WUZY,RARENPH,HONGDY,2007.FloraofChina[M].Bengjing:SciencePress;St.Louis:MissouriBotanicalGardenPress,14:334.299广㊀西㊀植㊀物37卷。
种植杜鹃可行性报告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绿化意识的提高使得植物的种植变得愈发重要。
其中,杜鹃作为一种美丽的花卉备受瞩目。
本报告将探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杜鹃的可行性,从而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 背景杜鹃是一类属于鸢尾目、杜鹃花科的植物,其花朵多彩艳丽,枝叶繁茂。
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等地。
由于其独特的花卉特性,杜鹃成为园林绿化和景观美化的理想选择。
然而,种植杜鹃是否在特定环境中具有可行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 环境适应性2.1 气候条件杜鹃对气候的适应性强,但不同品种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要求有所不同。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如亚热带地区,某些品种的生长更为旺盛。
而在温凉地区,选择适应低温的杜鹃品种更为合适。
2.2 土壤条件杜鹃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通常喜欢酸性土壤。
酸性土壤有利于杜鹃吸收铁元素,有助于花朵的颜色鲜艳。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确保土壤条件符合杜鹃的生长需求,或者通过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酸性。
3. 管理与养护3.1 浇水与排水杜鹃对水分的需求较高,但也不耐积水。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确保及时而适量的浇水,并保证良好的排水系统,防止水分滞留引发根部腐烂问题。
3.2 施肥合适的施肥是杜鹃健康生长的关键。
在生长期间,可以选择专用的杜鹃肥料,确保植株获得足够的养分。
但需注意施肥量的控制,过量施肥可能导致植株病害发生。
4. 风险与挑战在考虑种植杜鹃的可行性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例如,某些杜鹃品种对病虫害较为敏感,需要加强防治措施。
此外,长期干旱或极端温度也可能对杜鹃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5. 结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种植杜鹃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是可行的。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养护,可以培育出健康、美丽的杜鹃植株,为环境绿化和景观美化作出贡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品种,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确保杜鹃的生长状况和花朵质量。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杜鹃(Rhododendron)属植物是常见的落叶阔叶树木,分布在多个植物区系。
从地理区系角度来看,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区系:一是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高原与草原杜鹃群;二是中国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沿海杜鹃群,以及中国西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山地杜鹃群。
从植物科学角度来看,杜鹃属植物分布包括北美、欧洲、亚洲及澳洲,共同组成该属植物的杜鹃群。
各个地区的杜鹃群之间差异较大,总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山地杜鹃群,种类比较单一,结构复杂;二是草原及其附近地区杜鹃群,种类众多,散生分布;三是沿海杜鹃群,种类较少,结构复杂。
杜鹃属植物拥有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在不同植物区系中分布着许多有趣的特征,如叶形、叶面色、树冠形态等,其根源及发展历史虽已非常清楚,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最近几年,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利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利用分子时钟的技术,以及系统发育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一些国外科学家利用RAD-seq技术研究了杜鹃属植物自然及人工分布区系之间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家通过对杜鹃属植物区系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理解杜鹃属植物形成自然种群及性状变异的分子机制;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例如对杜鹃属植物基因组的研究,分子标记及分子进化研究,以及研究其分布的影响因素等等。
在杜鹃属植物区系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为杜鹃属植物的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及进行诸如引种、育种等商业化的相关活动。
此外,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有利于维护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杜鹃属植物。
综上所述,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杜鹃属植物的保护与利用,而且可以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发现和保护,为人类提供更多宝贵的资源及服务。
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菌根及其真菌多样性研究现状杨秀丽;闫伟【摘要】我国是杜鹃花科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地在西南部山区.杜鹃花科植物分布广泛,而且大多生境条件恶劣,与其共生菌根真菌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菌根对杜鹃花类植物的营养吸收、增强对逆境因子的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的多样性、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我国杜鹃花类菌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类菌根;多样性【作者】杨秀丽;闫伟【作者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21杜鹃花科(Ericaceae)约305属3 350种植物,全世界分布。
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
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且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地在西南部山区[1]。
调查发现,杜鹃花科植物在自然界中除野草莓或浆果鹃属(Arbutus)、熊果属(Arctostaphylos)外,根系与一些土壤真菌形成典型特征的共生体,即为杜鹃花类菌根或欧石南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ERM)[2]。
早在1915年,Rayner 发现了杜鹃花科植物的根皮层细胞被菌丝节(Coil)占据。
Harley后来把这种特殊的菌根共生结构命名为杜鹃花类菌根。
1974年,Read[3]分离出杜鹃花类菌根菌(Pezizella ericae),并且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杜鹃花科植物在世界上如此广泛分布,而且大多生境条件恶劣,与其共生真菌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菌根对杜鹃花类植物的营养吸收、增强对逆境因子的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
湖南九嶷山野生杜鹃花属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向剑锋,周建军(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湖南长沙410007)摘要:湖南九嶷山野生杜鹃花属植物资源丰富,根据调查统计,有杜鹃花属植物16种,隶属于5亚属7组8亚组。
对该区野生杜鹃花属植物种类、生活型、生境及分布、花期与花色、资源储量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区域杜鹃花属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杜鹃花属;资源;调查;研究;九嶷山中图分类号:S6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16-0028-030引言杜鹃花是杜鹃花属植物的统称,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有“中国三大天然名花”“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和“花中西施”等美誉[1-2]。
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Ericaceae)中最大的属[3],全世界有1200余种[4]。
中国是野生杜鹃花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国有720种(包括114变种、45亚种和2变型)[5]。
湖南省是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现已记录野生杜鹃花属植物66种(包括1变种)[6-9]。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其以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自然风光,奇异的喀斯特溶洞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该区域分布有九嶷山-舜帝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属“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纳入了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湘江源头区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旅游的优良场所。
因此,弄清楚该区域的野生杜鹃花资源,对保护物种多样性、丰富生态旅游产品、探索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区概况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萌渚岭北侧,处在宁远县、蓝山县、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交界区域,其北部为石灰岩低山丘陵地貌,南部为花岗岩中山地貌,最高峰为畚箕窝,海拔1959.2m,区域垂直高差达1700余m,境内山地、丘陵、岗地、平地等地形地貌类型齐全。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外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含有木藜芦烷类及其相关二萜和黄酮类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具有降压、杀虫、镇痛、保护心肌、抗HIV等作用。
标签:杜鹃花属;木藜芦烷型二萜;黄酮;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在全世界约有70属,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0属,约800余种,分布于全国,以西南地区最多。
其中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约960种,我国约542种(不包括种下等级),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分布,但80%以上的种类集中分布在西藏东南、云南西北、四川西南,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杜鹃花属植物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或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含有木藜芦型及其相关的二萜,此外还含有黄酮、三萜及其苷、酚类、鞣质、挥发油等多种化学物质,许多成分有药用价值,有止咳、祛痰、平喘、降压、降胆固醇、利尿、抗菌等多方面的用途,还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病和风湿等。
杜鹃花科植物的毒性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羊踯躅(又名黄杜鹃)(R.moll G.Don)的毒性:“花、根、叶有大毒。
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
”经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科植物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该科植物的有毒成分主要为木藜芦烷类二萜。
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杜鹃花属植物资源提供一定的依据。
1、化学成分1.1二萜类化合物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4种骨架类型:木藜芦烷型,leueothane,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和山月桂烷型。
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较为特异的A环缩环B环扩环的对映贝壳杉烷类骨架,是由C5—C7—C6—C5四环骈合而成,大部分的此类二萜环的连接方式为trans/eis/cis(H-1处于a位,A,B环反式稠合),少量的连接方式为eis/cis/cis(A,B环顺式稠合);由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基本骨架变化而来的leucothane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A环扩环,B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A-homo-B-nor granyanane skeleton,6/6/6/5ring system);1,5一开环一木藜芦烷型二萜为多羟基三环二萜,拥有1,5开环的十元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10/6/5 ringsystem);山月桂烷型二萜为多羟基四环二萜,拥有B环扩环,C环缩环的木藜芦烷型骨架(5/8/5/5 ring system)[4]。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杜鹃园植物景观评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生活环境、营造绿色城市。
城市绿地是居民主要的游憩场所。
植物专类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布置形式,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是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专类植物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植物造景的表现形式。
杜鹃专类园以杜鹃花属植物为主题,搭配其他植物以展示群体之美,配植形式灵活多样,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目前针对杜鹃专类园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规划设计、植物景观的营造等方面,随着杜鹃专类园的广泛应用,如何评判景观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有关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研究了杜鹃花属植物的分布、习性、分类、价值,通过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杜鹃专类园进行实地调查,选取了25个景观样本,采用BIB-LCJ法及SD法分别对其进行景观评价。
根据BIB-LCJ法的评价结果反映出评价群体对杜鹃专类园植物景观样本的审美取向,根据SD法的评价结果得出影响杜鹃专类园植物景观的因子——美感、形式、空间、环境、色彩因子,并对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比较,选出景观效果最佳及最差样本。
针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杜鹃园的现状,提出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造建议,最后选择景观效果最差样本中的10号样本进行实例改造。
以期为日后杜鹃专类园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珍稀园林植物鹿角杜鹃新品种选育廖菊阳;彭春良;黄滔;刘艳【摘要】“西施杜鹃”是由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杜鹃研究所从鹿角杜鹃中选育出的新品种,于2010年通过湖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无性繁殖和多年观测,该品种花大,颜色为淡紫色,芳淡香,花期长达30 d,抗性和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适宜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2(039)005【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园林植物;西施杜鹃;新品种;选育【作者】廖菊阳;彭春良;黄滔;刘艳【作者单位】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杜鹃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16;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16;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杜鹃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16;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16;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杜鹃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16;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杜鹃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21杜鹃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因其观赏价值高而享誉全世界,也长期深受大众的喜爱。
然而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杜鹃花”又泛指杜鹃花科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该属植物有近1000种,且大部分都花开艳丽,变异丰富,应用价值高却开发利用少。
由此,开展杜鹃属植物的新品种选育、引种栽培、快繁技术研究显得尤为迫切[1-2]。
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为杜鹃花科杜鹃属乔木型常绿杜鹃,高2~5m,小枝无毛,叶集生枝顶,近于轮生,革质,卵状椭圆形或近于长圆状披针形,长5~8cm,宽2.5~5.5cm。
花单生枝顶叶腋,枝端具花1~4朵,花梗长1.5~2.7cm,无毛,花冠白色或带粉色,长3.5~4cm,直径约5cm,5深裂,雄蕊10,不等长。
花期3—4月,果期7—8月。
鹿角杜鹃对水、肥、光照、温度有一定要求,不耐曝晒,宜半阴。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杜鹃属植物是全球经济重要的果树资源,从中国的东部到美国的西部,全世界都有不同种类的杜鹃属植物。
杜鹃属包括了超过1200种植物,它们都有着鲜艳多彩的花朵,迷人的芳香,以及经久不衰的果实,且在大自然中非常普遍。
杜鹃属植物的种类繁多,其分布区系也是复杂的。
研究人员认为,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能由于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迁移方式而发生改变。
因此,有必要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以便对它们的进化和遗传变化更加了解,从而为植物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为了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包括形态学研究、分子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首先,研究人员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来记录和分析植物的分布情况。
此外,利用GIS对植物的分布区进行空间分析,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明确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和生境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往往与植物的特定群体和现有环境条件有关。
例如,研究发现,花果期的开花杜鹃属植物,通常会密集出现在高海拔山谷中;而树木型杜鹃,一般会出现在更低海拔的地区,而其中的几种特定物种,还会在沙漠地带得以存活。
除了遗传上的影响外,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在管理和保护杜鹃属植物资源时,需要考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确保植物的繁衍和种群持续稳定。
此外,还需要分析植物的迁移方式,研究土壤中的植物种类以及地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之,杜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受到气候变化、遗传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是必要的,且可以提供有助于植物管理资源的重要信息。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深入了解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区系,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其生存环境。
杜鹃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摘要:杜鹃( Rhododendron) 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或落叶灌木, 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 同是也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杜鹃不仅极富观赏性, 而且有很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杜鹃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介绍了杜鹃的观赏价值与园林应用、食用及药用价值、生态人文价值及科研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并对杜鹃花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杜鹃花;资源;开发利用;综述杜鹃花是杜鹃花科(Erica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的范称。
其拉丁名Rhododendron来源于希腊语,系“玫瑰树”之意[1]。
杜鹃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享有“花中西施”的美誉,也是世界著名花卉[2]。
杜鹃既可园林种植, 也可盆栽供屋前或室内美化。
杜鹃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有的还可供食用, 有些种类可供药用,并可提取芳香油或栲胶,又因为它喜欢酸性土壤,土壤学家还常常把杜鹃花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本文就杜鹃花植物资源及其观赏价值与园林应用、食用及药用价值、生态人文及科研应用方面做以综述。
1.杜鹃花资源概述1.1杜鹃花的起源与地理分布根据杜鹃花的化石研究表明,杜鹃花起源时间约为晚白整纪至早第三纪的过渡期[3],距今约有6700一13700万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杜鹃花在地球上的繁衍己源远流长。
经过漫长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杜鹃花丰富的生态类群。
据有关专家对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西南至中部地区最有可能是杜鹃花属植物的起源地。
杜鹃属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家族, 约900 多种, 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 主产于东亚和东南亚。
亚洲是杜鹃花的集中分布区,种类超过900种,占96.4%;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分布的杜鹃花总数不足50种。
非洲和南美洲至今尚未发现有杜鹃花的分布。
世界杜鹃花的两个分布中心都在亚洲,一个是中国一一喜马拉雅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缅甸东北部、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另一个是东南亚地区,主要包括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爪哇、新儿内亚等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大小岛屿[3]。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杜鹃是有花植物的常见属科,其中的植物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大多属于亚热带植物。
以下将介绍杜鹃属植物的特点,以及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
杜鹃属植物的特点杜鹃属植物具有多样的形态,茎可为高大的藤本或矮小的一年生草本,株型有同枝、单枝和颇多交叉枝;叶片也呈现出不同类型,其中叶背有柔毛,有叶翅或夹角状叶等。
杜鹃属植物的花有不同的颜色,一般是粉红色、黄色和白色;花簇呈现出向外打开的穗状或圆锥状;花期是夏季,果期多见于秋季。
杜鹃属植物区系研究杜鹃属植物是一类具有独特形态和性状特征的植物,是重要的植物资源。
科学家希望深入理解杜鹃属植物的分类、遗传变异、生态适应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人类对杜鹃属植物的综合利用,为种类的保护奠定基础。
目前,杜鹃属植物的分类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家们正在使用多种方法研究杜鹃属植物的分布、种类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除了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如观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科学家们还使用新的技术,如分子标记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分子标记的数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系统地考察杜鹃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学。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杜鹃属植物的遗传变异,发现其特异性后代的特征及其发育机制,从而为品种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还对杜鹃属植物的生态适应和必需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其适应性强,可以适应土壤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可以适应高温、低温、强光照射和湿润的环境。
此外,通过研究发现,杜鹃属植物不仅对N、P、K等养分具有高要求,而且对微量元素和水分也有较高要求。
综上所述,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人类对杜鹃属植物的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人类利用植物资源加以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