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概论》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44.52 KB
- 文档页数:27
xx民族音乐概论一、民歌的概念:民间歌曲简称民歌。
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与表达情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
二、汉族民族的发展过程: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人民创造了民歌。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的口头歌曲创作虽无谱可寻,但却从诗歌的形式保存了古代民歌的精华。
三、xx时期的民歌:北方的《诗经》和南方的《楚辞》记录了这个时期民歌的发展。
四、汉代的民歌:出现了乐府民歌,“相和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间歌曲;湖北的西曲,江苏的吴歌。
五、xx和xx的异同点:共同点:1.两者都属于徒歌形式(无伴奏)。
2.两者都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
不同点:1.xx:水边,船上的离别之情。
2.xx:家庭儿女间的意趣。
六、民歌的艺术特点:1.诗与乐得高度结合。
2.常用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3.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七、汉族民歌的划分依据:产生该类民歌的地方的社会生活条件,歌唱场合,民歌的社会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歌的基本音乐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
八、汉族民歌:1.劳动号子。
2.山歌。
3.小调。
九、号子的概念:号子又称劳动号子,它产生并应用于劳动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十、号子的民间称谓:北方——吆号子。
南方——喊号子。
四川——哨子。
十一、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一领众和。
十二、劳动号子的分类方法:劳动方式的不同。
十三、劳动号子的分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十四、山歌的概念:山歌在户外演唱,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抒发情感的民歌。
十五、山歌的演唱内容及特点:最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抒发和现实生活的反应,歌词多是即兴创作,形象鲜明,感情真挚。
十六、山歌的分类:1.根据演唱场合: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
2.根据歌曲: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十七、一般山歌的民间称谓:陕北——信天游。
甘肃、青海、宁夏——花儿。
山西——山曲。
曲艺音乐:又叫说唱,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音乐以叙述的功能为主,兼有抒情的功能。
按照艺术风格,汉族的曲艺种类分评话,鼓曲,快板,相声;说唱音乐部分根据主奏器乐、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归纳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宋元时期,曲艺艺术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曲艺音乐的特点:1在唱词与曲调方面,说与唱相结合,形成口语化的说唱风格。
(以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半说半唱、数唱、数板等多种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
2在表演形式方面,表演形式分为:单口唱(峡北说书、浙江道情)、对口唱(河南坠子)、帮唱、拆唱(广东粤曲)、群唱、走唱(二人转)。
3在唱腔结构方面,分为板式变化体,曲牌连套体、单曲体和主插体四种类型结构。
板式变化体以上下句结构为基础,采用板式变化的手段来组织唱腔结构。
它具有对比鲜明而丰富的节奏、板眼速度和腔调的变化,能够表现比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变化。
曲牌连套体有多种不同的唱腔组成。
单曲体的唱段由一个基本曲调无限变化反复构成。
主插体是在板式变化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腔调形成。
4在调性结构方面,大多数作品为单一调式或同宫系统转调,也有移宫犯调现象。
5在伴奏乐器方面数量一般较少,多数为弦乐器与节奏性乐器,而且由演唱者自己掌握。
曲艺音乐的类型:1鼓词类,俗称大鼓,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
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
大鼓以演唱者自击鼓极为特点。
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弦,四胡。
琵琶等。
2弹词类,是明清时期流行的说唱形式,原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后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一带。
如苏州弹词。
伴奏以琵琶,三弦多弹拨乐器为主,有演唱者兼操。
其音乐曲调性很强,擅长表现长篇故事,也有抒情的“开篇”小段。
3道情类,又叫渔鼓道情,源于唐代。
后流布于南方的道情多成为说唱曲种,流布与北方的道情则多发展为戏曲形式。
曲种有湖北渔鼓,河南坠子等。
伴奏乐器主要是渔鼓和简板。
唱腔大多比较简单,吟诵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