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绪论之参考文献和思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章节、专题首页)(章节、专题分页)授课时间第 1 次课(章节、专题分页)授课时间第 2 、3 次课(章节、专题分页)授课时间第 4 次课(章节、专题分页)授课时间第 5 次课(章节、专题分页)授课时间第 6 次课(章节、专题分页)授课时间第7、8 次课(章节、专题分页)授课时间第9、10 次课(章节、专题分页)授课时间第11、12 次课授课时间第13 、14 次课授课时间第15、16、17 次课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第一讲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2先秦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1.民间歌曲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答: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生活实用功能娱乐审美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群体凝聚功能2..什么是木卡姆歌舞?答: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传统古典大曲,具有统一调式体系,以歌舞乐三者组合而成。
主要存在两种歌舞组曲结构形式:一是麦西热普而是象多朗木卡姆3.什么是说唱音乐?答:说唱音乐是一个民间音乐门类,是讲唱故事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说唱音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文体上韵散兼用,叙事与代言相结合;表演上讲述故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艺人称“跳进跳出”、“一人多角”);音乐上突出叙事性,具有独特的语言型旋律,是传统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4.什么是广东音乐?答: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
流传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后又传至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目前主奏乐器是粤胡。
著名乐曲有《旱天雷》《连环扣》《双星恨》5.戏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集文学、音乐、舞蹈、舞美、武术、杂技、诗歌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
1、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2、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3、虚拟性(舞台表现的象征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6.简述唐代琵琶形制的变革答:唐代是我国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乐器改革方面,巧妙地将传统直项琵琶与外来曲项琵琶结合起来。
保留曲项琵琶梨形、曲项的形制特点,即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发音特点;逐步舍弃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沿用直项琵琶用手弹奏;在曲项琵琶上将原用四相改用直项琵琶的多柱,由原来十二柱变成十四柱;在演奏上改变曲项琵琶的横弹为直项琵琶的竖弹。
基于传统音乐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特色。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也影响了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一、传承困境传统音乐的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许多传统音乐的演奏和教学比较困难。
特别是老一代的传统音乐大师逐渐离去,传承的问题更加突出。
如何将传统音乐的艺术精髓传承下去,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演出形式单一传统音乐的演出形式比较固定,以演唱、器乐演奏、舞蹈等为主,演出形式单一。
这使得传统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创新受到了较大限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如何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掘新的表现方式和体现方式,成为当前传统音乐界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三、接受程度下降随着现代音乐的兴盛和流行,许多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接受程度和兴趣逐渐下降,这影响了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许多传统音乐在演出方式、形式等方面的落后也导致了不少人对传统音乐认知上的误解和偏见。
如何增加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接受度和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成为传统音乐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创新不足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是在发展中,传统音乐并没有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积淀,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与此同时,现代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推进,这使得传统音乐的演出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显得老套和陈旧。
如何在传承传统音乐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让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是传统音乐未来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传统音乐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需要传统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共同协作解决,不断推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让传统音乐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
《音乐研究文集》,彭永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民歌新论》,冯志莲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乔建中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中国同宗民歌》,冯光钰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中国民歌》,周青青,人民音乐出版社。
《土地与歌》,乔建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敦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
《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周勤如,《音乐中国》(美国英文季刊)。
《草原Χ黄河:我心底的情节》,赵宋光.《何谓‘民歌’》,杜亚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民间歌手》,张君仁,《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
《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刘跃华,《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民族音乐的几个问题》——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
《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张贵华《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试论传统小调歌曲》,路行,学习民间歌曲笔记之一。
《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栾桂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中国曲艺志》辽宁卷,宫钦科、耿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王鸿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张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中国曲艺史》,蔡源莉吴文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曲艺概论》,姜昆、戴宏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国乐今说》,乔建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咏叹百年》,乔建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音乐与传播》,冯光钰,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
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
中国民族音乐学是研究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学科,它涉及到音乐的创作、演奏、传承等各个方面。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音乐传统。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既包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进行深入研究,也包括对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思考。
对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理论思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各个民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
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各个民族音乐的历史考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是对各个民族音乐的音乐结构、乐器演奏技术、旋律模式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
中国民族音乐中有许多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演奏技术,通过对这些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可以揭示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对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进行理论思考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中国民族音乐在当代逐渐发生了许多创新与变化。
一些音乐家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现代风格的中国民族音乐。
对这些创新的音乐进行理论研究,可以提高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价值和表达方式的认识。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还涉及到对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少子化、乡村文化转型等。
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思考,对于保留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鉴赏和问题研究论文(共5篇)>第1篇: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力作鉴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音乐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不可分割的精神基础,并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由于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差异,也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
而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音乐,可以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其理解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作为现代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并在深刻理解它的同时能够将它继续传承下去?这已经成为了众多音乐学者时下最关注的话题。
而《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的出版,可谓集合了历史、人文与生命科学等方面,以审美的观点全新阐释了中国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是近几年学术界中具有较高含金量的音乐欣赏类书籍。
本书作者刘承华,南京人,1953年生于江苏滨海,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现为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等。
他的学术著述:《文化与人格——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2001)、《品玩人生》(1993)等都极具学术价值;并发表美学、音乐、文学、哲学论文70余篇。
而《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也可以说是他这几年研究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概述,以便音乐爱好者们能够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的美韵。
《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包括两篇序言,前言、内容和后记,其中的前言和后记阐明了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由于长期以来音乐教育总是“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将音乐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
”“但是,音乐恰恰不是某种标准化的科学产品,不是可以用某种统一的理论模压成形的。
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它和其它艺术一样,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特定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式的产物……音乐的最本原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1]因此作者认为对音乐的阐述要从文化入手是现在中国音乐教育和审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之——细谈湖南传统民间音乐(湖湘文化)音乐学院2010级110022010009号李露摘要:音乐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文化现象,传统音乐本质上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一种附着在“传统”内容上的文化手段,它与特殊的地方文化背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关键词:传统民间湘剧花鼓戏传统民间音乐着眼于文化的地域分类,是当地人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它是民间智慧和乡土知识的结合体,往往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民风、民俗、宗教、社会意识等。
它既有中华民族音乐的共性,也包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性。
它与精英艺术的区别在于,传统民间音乐是民间普通人创造并传承的,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广大群众审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它们的存在和繁荣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断向前迈进的不竭动力。
湖南地处长江流域,中部大都为丘陵,多宽广的盆地和谷地,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
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四季分明的湖南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湖南也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家、苗、侗、瑶、回等50个少数民族,他们以“小聚居、大杂居”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承。
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
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
《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
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的时间很长。
透过风俗性的民歌,可以窥见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 "歌乐鼓舞"的某些古朴遗风。
如在全省广为流布的《闹丧歌》、《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娱神的痕迹。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复习第一章1传统音乐是什么:是指具有一定的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出来的(清代以前的即可称为传统)。
2民族音乐: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就是民族音乐。
3.传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4.以1840年,分为古代音乐和近现代音乐:以音乐形式分为;传统音乐和新音乐。
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为:形式及风格不同,而不是创作时间的先后。
5.我国民间音乐的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6.民间音乐的特点:一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二乡土性:三即兴性:四流传变异性:五人民性:六多功能性7.我国民间音乐的体系分类:欧洲体系: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
特点:1音的固定性2调式以四音音列为基础,旋律具有功能和声的意义。
3节拍上均分律动的功能性。
波斯--阿拉伯乐系: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
特点:1乐音有条件的地带腔2调式以四音音列为基础,没有功能和声的意义。
中国乐系:包括汉族和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还包括朝鲜,日本,蒙古)特点:1乐音的带腔性2音调具有五声性3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和大量应用非均分律动4织体的单声性。
第二章1.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2.民歌的功能:1教育与传承动能2人生礼仪功能3祭祀与祛邪功能4交际功能3.民歌特点:结构短小,善于运用精炼创作出生动的形象4.汉族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号子是产生并应用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的民间歌曲。
号子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分为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
山歌的艺术特征: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2自由悠长的节拍,节奏。
3高亢的音高4曲式结构最常见二句体和四句体乐段结构。
小调又称小曲,俗曲。
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
小调艺术特征:1叙事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致的音乐风格2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
1、戏曲的艺术定: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舞蹈音乐表演等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
2、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3、新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4、老四大声腔:戈阳余姚海盐昆山5、戏曲的结构体式分类:板腔体(板式变化)曲牌体(曲牌连缀)综合体6、2001.5.18联合国教科文组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位列榜首7、2006.5.20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传统琵琶曲按结构有大曲小曲之分,按内容有文曲武曲之分文曲代表作《夕阳萧鼓、塞上曲》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清拿天鹅》9、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霸王别姬。
程砚秋英台抗战。
荀慧生红娘。
尚小云昭君出塞。
四大老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伴奏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10、越剧四个时期:1落地唱书 2女子越剧3新越剧4建国后全面发展。
流派:1袁派(袁雪芬)2范派(范瑞娟)3张桂凤的唱腔特色11、评剧五个阶段:1对口莲花落2拆出3唐山落子4奉天落子5评剧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代表作《沾花魁、杜十娘、花为媒》伴奏乐器:以板为主,打击乐器与京胡大体相同。
12、黄梅戏分:小戏和正本戏正本戏代表曲目《天仙配、女驸马》13、乐器按八音分类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14、按乐器发音特性分:1体鸣乐器(打击)2膜鸣乐器(打击)3气鸣乐器(吹管)15、吹管:管《江河水》唢呐《百鸟朝凤》北笛《喜相逢》16、拉弦:二胡的前身是唐代奚琴《华彦钧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刘天华《光明行、月夜、悲歌》京胡又名胡琴《小开门、柳青娘、夜深沉》17、拨弦:琴又名七弦琴代表作《高山流水、秋鸿》筝:古筝《渔舟唱晚》作者娄树华18、梅花三弄最早见于朱权《神奇秘谱》19、福建南音起到乐队指挥作用是南音琵琶20、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窦娥冤》关汉卿,《西厢记》王实普《墙头马上》白朴21、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生旦净丑中国戏曲形成在宋朝22、第一支简单的专业乐队出现,称正宫调,简称正调。
弘扬传统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读后传统音乐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产物,不仅是凝结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让人们开阔思维、理解不同文化的一种工具。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凝聚了大量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借此,为我们构建一座繁花似锦的文化桥梁,带领我们开启一段思想探索之旅,去理解不同文化中的彩色音乐世界,从而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就有五常、四少等诞生,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发展出声腔、曲式、编曲等传统音乐类型。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秦腔,它的发展始于秦朝,是中国一种有相当浓厚的历史气息的传统歌曲,以其独具匠心的叠腔方式和细腻的语言特色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还介绍了中国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比如少数民族的彝族音乐、藏族音乐、壮族音乐等等,这些音乐都深深扎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的精神,也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沉浸在多元文化的音乐海洋中,体会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
第二部分后体会通过阅读《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让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学习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开阔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在这次阅读体验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独树一帜的传统风格以及细腻的对文化的唁吟,最重要的是,它催化我们去理解多元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了解有别的思维方式,做出公正的认知,从而更丰富我们的学识,加深我们对各种文化的理解,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世界,增强我们素养,做一个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者。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是一本宝贵的文化文献,它不仅展现了传统音乐不可替代的魅力,还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多元文化,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联系,提升体验水平,熠熠生辉,映衬出一幅多元文化的灿烂画卷,从而在各种文化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深刻理解。
弘扬传统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中国传
统音乐概论》读后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多元文化。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统音乐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音乐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社会思想和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也是悠久的,它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从最初的山歌,到后来的戏曲、民间歌谣等,每一种音乐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每种音乐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如今,传统音乐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弘扬传统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把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研究透彻,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宣传。
其次,要注重传统音乐的教育。
我们应该把传统音乐作为教育课程来教授,把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让学生研究传统音乐,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
最后,要加强传统音乐的宣传。
应该大力宣传传统音乐,把传统音乐更多地推广到全社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传统音乐,把传统音乐带入大众,让大众了解和参与传统音乐。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多元文化。
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
只有把传统音乐更好地发扬光大,才能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在这里首先要弄明白的是。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有什么异同。
就民族音乐我们可以从广义的狭义两方面来进行讨论。
广义上来讲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
就我国的民族音乐可以划分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近现代有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歌和由专业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
而狭义上讲就是单指我国的传统音乐。
而传统音乐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有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以及曲艺音乐。
我们还要明白的是,中国古代音乐和传统音乐的讨论出发点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音乐史,它是以时间为叙述主线,分别描述一种音乐形式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以及一些重要的音乐史是。
它主要的着力对象是对音乐现象的阐述。
而我国的传统音乐这样一个课题,它讨论的是针对音乐本身形式进行研究。
他会对音乐的思想,以及音乐结构和音乐家做论述。
而不再是拘泥于音乐发展的过程进行累述。
所以在这里我想表达的就是我国传统音乐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以及曲艺音乐的音乐基本面貌。
我们可以把汉族的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乐。
而民间歌曲我们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其实在这里面我个人感觉最有难度的就莫过于小调,它是一个分支庞杂,内容广泛的音乐形式。
再者就是说唱音乐,在这里面最困扰我的就是关于他们的体裁分类有点难懂。
对于西师的版本来讲它的分类是按“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杂曲类,琴书类,走唱类,板诵类”七个板块在讲述,这按照曲种称谓的方式也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分类法和传统听众最能接受的分类法;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却是按照文学界关于讲唱音乐的分类法来讲述的,即是牌子曲(乐曲系)和鼓书类(诗赞体)。
所以关于讲唱音乐的分类是很复杂多样的,有伴奏,演出形式,唱腔结构等,我们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其中的交集部分和各种分类法的优劣点,总的来说都有自己的科学性。
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思考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思考民间传统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讲中国音乐史一定要涉及的。
民间传统音乐包括民歌、说唱、戏曲、器乐与乐种、宗教和祭祀音乐等多种形式。
这些民间传统音乐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并在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传统音乐是人民生活真实和现实的反映,它不仅实施着人生礼仪、祭祀驱邪等多种实际功用,更是承担着道德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在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研究中,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一、民间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民间传统音乐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并在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着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除了娱乐作用以外,更有道德教育、文化传承、人生礼仪、祭祀驱邪等实际功用。
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
民歌在音调上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语言和陕西语言的交叉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说唱艺术是一种多类艺术的总称,常被认为是都市中的市井艺术。
说唱音乐的创作者、表演者和听众以市民为主要基础,城镇为说唱音乐的职业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说唱音乐则为市民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的文化娱乐场所。
民间说唱艺术源起较早,形式多样,说的、唱的、拉的、弹的,无不各具风采。
说唱音乐除有娱乐作用之外,更是无处不在劳动人民的人民生活之中,家有喜事(建房、过寿、骡马生崽等)、家有不愉快的事都要邀请说书人说书。
民间传统音乐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
民间传统音乐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群众之中,它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
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民的杰作,是群众艺术的精华。
二、民间传统音乐的搜集与整理自1979年起,中国民间音乐四大集成――民间歌曲集成、戏曲集成、曲艺音乐集成、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相继开始,经历了长时间的普查、收集、编辑和审议等艰苦工作。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绪论之参考文献和思考题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4期。
2. 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
3. 董维松《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中国音乐》1987年第2期。
4. 冯光钰《中国传统音乐初论》,《中国音乐》1987年第2期。
5. 沈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3期。
6. 蔡际洲《当代中国戏曲音乐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向》,《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1期。
7. 荣鸿增《音乐研究与大学教育》,《中国音乐》2001年第3期。
8. 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
(以上文献要求都要读一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读懂多少算多少)
思考题
1. 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如何看待以往的“民族音乐”这一概念?
2. 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范畴有哪些?何谓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理论研究”、“文化史学研究”、“文化地理学研究”?
3.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社会地位?什么是审美价值?什么是文化价值?
4.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