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1
- 格式:pdf
- 大小:859.13 KB
- 文档页数:9
大道之行也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不独子.其子( )(4)男有分,女有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相与步于.中庭C.达于.汉阴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大道之行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加色的词语。
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是. 谓大同2.翻译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案:1.①职分、职守②这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示例: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博爱精神,启示我们要想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就要从自己做起,真诚地关爱、帮助他人,为营造社会的博爱、互助氛围而努力。
试题2:《大道之行也》(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 能与:同“举”,推举B.故人不独亲. 其亲亲:亲人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兴起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吴广者. ,阳夏人也C.不必藏于.己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人物事迹、学习资料、教学资源、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haracter stories, learn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
【导语】《⼤道之⾏也》,⼤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答问的著作。
其⼈认为在⼤道施⾏的时候,⼀定能形成⼀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个美好愿景。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第⼀课时 教学⽬标: 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意,理清课⽂层次。
2、领会本⽂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全⽂⼤意,积累词语。
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导⼊(4分钟) ⾸先,⽼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个商⼈,路过⼀个叫武阳的地⽅,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
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讲,⼀个当地⼈就和他说:“⽼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定能找到。
”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服还在那⾥,⽽且没有动过的痕迹。
后⼈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很好。
还有⼀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关⼤门,也不⽤担⼼⼩偷会偷你家的东西。
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
有谁知道这部*是什么?(提⽰: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天下⽆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千年来的梦想。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也提出了⼀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同社会。
⼤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贼。
那么,⼤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选⾃《礼记》的《⼤道之⾏也》(板书:⼤道之⾏也《礼记》) ⼆,课⽂分析 (⼀)作品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答问的著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在平时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鳏同:矜)翻译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理想社会。
简介《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车轨”比喻法律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理想社会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的理解。
2.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车轨”比喻法律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社会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文章,如《桃花源记》、《礼记·礼运》等,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大道之行也》的独特之处。
2. 文化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理想国理念,了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大道之行也》赏析【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xxxxxx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大道之行也》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大道之行也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为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包括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出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即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府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为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其内容可归纳为二个方面: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共用,人尽其力。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为第三层,是全文的总结。
尽管这个大同计会齐小生产的基础上小可能实现,但两干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
它是我国社会思想交亡的一份宝贵财富以上是xxxxxx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道之行也》赏析全部内容。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大道之行》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2.《大道之行》,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旨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标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ɡ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重点词语解释(1)通假字:与:通“举”,推荐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词类活用:①亲:以……为亲;(名词的意动用法)②子:以……为子(名词的意动用法)③老、壮、幼、矜、寡、孤、独:(形容词作名词)(3)古今异义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行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②不独子其子(古义:指子女。
今义: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③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归还)④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⑤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⑥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⑦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⑧是为大同(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⑨矜、寡、孤、独、(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4)一词多义①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只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②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③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子非鱼(你)庄子与惠子(尊称)④.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⑤分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⑥与选贤与能(同举,推荐)相与步于中庭(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与朱元思书(给)⑦故故人不独亲其亲(连词,因此,所以)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染病身故(死)⑧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作为)⑨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上)⑩.而是故谋闭而不兴(顺承)故外户而不闭(转折)潭西南而望(修饰)⑪归壮士十年归(回来)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⑫行大道之行(施行)复前行(走)⑬道大道之行(只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不足为人道也(说)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妾妇之道(行为准则)得天下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三、重点句子翻译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教版语文八下《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17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屋舍俨然..交通( )..( ) ②阡陌③不独子.其子(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大道之行也》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共四十九篇。
《礼运》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礼记》是儒家五部经典之一。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二、文章背景资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
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三、课文内容概括。
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字音字形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为(wèi)己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