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育雏料和育成料的使用误区和解决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育成期(7周龄~18周龄)的饲养管理目标要求为各周龄体重至少要在标准范围内,且整齐度良好;最好能将11周龄~12周龄体重控制在标准下限,15周龄达标准上限,15周龄~18周龄按标准上限增重。
关注的管理要点为喂料量、密度、光照时间、防疫和转群时间。
1.转群。
7周龄初雏鸡转入育成鸡舍,到18周龄末转到产蛋鸡舍;夏季秋冬春季转群最好在清晨进行,夏季转群最好在晚上进行。
转群前2天~3天和入舍后3天,饲料中维生素增加1倍~2倍,并给予充足的电解质溶液,转群前6小时停料。
晚上转群时多增加2小时~3小时光照,让鸡熟悉环境,并有足够时间采食和饮水。
从育雏舍转到育成舍,两舍间的温差要小。
结合转群对鸡群进行分群,淘汰不合格的次劣鸡,清点鸡只数量。
2.雏鸡向育成鸡的过渡。
(1)逐步脱温,视天气情况给温,保证其温度在15℃~22℃。
(2)逐渐换料,在育雏料中按比例每天增加15%~20%育成料,直到全部换成育成料,过渡期5天左右。
(3)调整饲养密度,平养10只~15只/平方米,笼养不超过25只/平方米。
3.生长控制。
育成期的饲养关键是培育符合标准体重的鸡群,以使其骨架充实,发育良好。
因此从7周龄开始,每周随机抽取10%的鸡只进行称重,用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较。
如体重低于标准,就应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中的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如体重超过标准,可减少饲料喂量。
同时,应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喂,保证其均匀度。
4.光照。
育成期光照宜减不宜增,宜短不宜长,以免开产过早影响蛋重和产蛋全期的产蛋量。
封闭式鸡舍最好控制在8小时,开放式鸡舍不必补充光照。
产蛋鸡初期饲养管理的注意点
对于广大的养殖户来说,蛋鸡的产蛋性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的多少。
由此可知,从育成期到产蛋期的过渡管理即产蛋初期的管理关系到产蛋期的整个水平。
为了加强鸡群的总体性能,提高产蛋率,注意预产期(产蛋初期)的管理,也成为养鸡生产中的关键控制点。
但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很多的养殖户都忽略了这个重要问题,导致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形成很多的弊病,影响鸡群的生产性能的发挥。
现将该期的注意点叙述如下,希望能引起广大养殖户的关注,指导养殖实践,能够使蛋鸡的养殖增加经济效益。
笫-,石粉的添加。
育成期钙的需要量在l%左右,基本上就能满足鸡只生长发育的需要,但进入产蛋期后由于产蛋的需要,钙的需求量明显上升,钙含量要求在 3.5%左右,才能满足需要。
对于饲料的这种变化,鸡只的各个器官,主要是肠道都会造成巨大的应激。
这就需要-个预产期,使饲料的品质逐渐发生变化,钙的含量由低到高,给鸡群以适宜的过程。
-般从预产期开始(l8周)逐渐石粉的含量,也就是开产前2周左右,也可以根据鸡群的情况及时的调整补钙的时间。
适宜的补钙时间能够增强肠道对钙质的吸收作用和骨骼中钙的储存与沉积作用。
补钙过早,骨骼的贮钙和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致于后期造成骨质疏松,易发生大群的蛋鸡产蛋期疲劳综合症。
补钙时间过晚,如开产后再进行补钙,蛋鸡为满足产蛋对钙的需要,就会动员骨骼中
1。
蛋鸡换料有讲究作者:徐英霞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08期在整个生产阶段,为了培育优秀后备鸡群,保证鸡群高产、稳产,在不同的日龄、产蛋阶段和季节,都要换用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
一、换料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日龄的蛋鸡,对各种营养的需要不同。
因此,必须使用能够满足当前日龄蛋鸡营养需要的饲料,营养过低则不能充分发挥蛋鸡生长、生产潜力,营养过高则饲料支出大且浪费,影响经济效益。
生产实践中,一般换料遵循的原则:0~42日龄使用育雏料,43~112日龄饲喂育成鸡料,113日龄至产蛋率达到5%前饲喂产前料,产蛋率5%以后至产蛋率达到80%期间饲喂产蛋高峰料。
需要注意的是,换料时要有过渡期,如果急于一次性换完,往往会因为蛋白质和钙的含量突然增高,引起鸡群饮水量增加,鸡群会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从季节上讲,春季气温开始回升,母鸡开始进入产蛋高峰期,要提高饲料的蛋白质、矿物质含量,调整能量水平,适当补充维生素;夏季气温高,散热少,采食量减少,要降低饲料的能量水平,并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钙磷比例,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热应激的添加剂、调味饲料;冬季蛋鸡逐渐停产并进入休产期,为降低饲养成本,确保安全过冬,日粮应以粗饲料为主,可降低玉米、豆饼等精饲料的比例,增加糠麸类粗饲料,但要保证日粮营养成分全价,促进羽毛的生长和鸡体健康,并注意适当补充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
二、换料的时机在不同时间更换饲料,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影响较大。
因此,换料要把握好时机。
通常情况下,换料时要考虑鸡群的体重大小。
育雏期到育成期换料基本在7周龄,如果雏鸡的体重未达到应有的标准,要推迟1周换料,但推迟时间最晚不能超过8周龄(即使8周龄后体重仍未达标,此时仍要将育雏料更换为育成料)。
育雏料要求能量水平维持在12.14兆焦/千克、蛋白含量在19%以上。
较大规模的蛋鸡场,还可以把6周龄前的饲料再次细分,10日龄前使用强化幼雏料,11~42日龄使用雏鸡开食料。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作者:董正华来源:《家禽科学》2024年第06期摘要: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是提高蛋鸡产蛋性能的关键,不但能提高产蛋数、产蛋率还能延长产蛋高峰期的时间,而鸡群的均匀度、体重、体成熟和性成熟是蛋鸡育成期的关键因素,养殖管理员掌握相关的养殖技能,控制好这几项指标,才能提高收益。
关键词: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4)06-0108-03育成期是蛋鸡产蛋期的基础,若饲养管理得当,可以大大提高蛋鸡的产蛋性能,主要表现在产蛋率和高峰期的持续时间上,而这些因素都在于鸡群的均匀度、平均体重、体格和性成熟的达标情况[1]。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本文重点介绍一下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1 鸡群的均匀度鸡群的均匀度与产蛋高峰早晚、产蛋周期有关,鸡群的均匀度越高,产蛋则很快地达到高峰期,维持高产蛋率的高峰期也越长,使得鸡群整个产蛋周期的时间也变长。
1.1 均匀度对蛋鸡群的作用产蛋鸡在育成期的均匀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影响着蛋鸡整个产蛋期的生产性能。
鸡群均匀度较差主要表现在:①开产后爬坡慢,产蛋高峰期时产蛋率也低;②产蛋高峰期变短,产蛋率下降快;③产蛋后期,鸡群出现患脂肪肝的母鸡、歇蛋鸡。
体重均匀度的测定:养殖户要养成对鸡群定期称重的习惯,最好1~2周称重一次[2],发现问题随时调整。
若在产蛋后发现均匀度差,就无法调整了。
每次按照饲养量的5%称重,如因工作量大等原因也可每次最少要称重50只鸡,逐只称重,每只鸡体重相差不要超过10%,同时做好记录,最后计算均匀度。
育成期结束时,鸡只的均匀度尽量达到90%以上[3],只有控制育成期的均匀度,将来才能达到较高的产蛋率。
1.2 控制均匀度的手段很多疾病会导致鸡群的均匀度差,需特别注意育雏、育成期的定期免疫和投药,预防鸡群多发性疾病,如球虫、腺胃炎和支原体滑液囊炎等。
首先应保证鸡群充足的饮水和采食,提供足够的饲养空间,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
蛋鸡养殖的误区我国集约化蛋鸡饲养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从 1985 年起,我国禽蛋生产总量已 18年居世界第一。
2003 年我国禽蛋产量已经突破2535 万吨,年人均占有量达 19公斤(世界人均占有量为 8 公斤)。
蛋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45%,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成为禽蛋生产和消费大国。
但是,我国的蛋鸡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确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我们从事养殖生产中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72周龄蛋鸡生产水平比较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生产水平产蛋量19.0~20.015.0~16.0料蛋比2.1-2.2:1大于2.5:1死淘率3.0%~6.0%大于10%1、不注意环境保护我国养鸡生产仍以中小型家庭饲养为主(庭院经济),低水平重复生产,不注意环境保护,病死鸡和鸡粪随处扔,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环境(尤其水源等)的污染,遏制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2、饲养方式与规模的盲目性(1)盲目做大:经管、防疫难度大(据报道规模每增加一倍防疫难度增加四倍),产量低。
(2)规模过小—庭院经济,估计占我国蛋鸡总饲养量的 75%以上的商品蛋鸡群体由存栏规模不足 2000 只的饲养场组成。
(3)养殖小区:各自为政、疫病流行,有的甚至成为了污染小区、疫病小区。
我们提倡适度规模、专业化生产、全进全出的经管制度。
只有最佳的规模才能获得最佳的效益,而最佳的规模取决于基础设施投入、流动资金占用、雇工数量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来确定。
还要考虑到市场的容量、饲料供应、以及周边的防疫环境等因素。
追求规模效益,更应该追求最有效益的规模。
3、场址选择与鸡舍建设场址选择应考虑到周围的防疫环境,水、电、交通、隔离带、污染排放等;鸡舍建设应考虑到保温、隔热、通风、光照等方面的问题。
现存的问题是:许多农户鸡舍建筑过于简单,不利于防寒、防暑、通风,不利于充分发挥蛋鸡的生产潜力。
蛋鸡育雏料和育成料的使用误区和解决方案
1育雏料的使用
1.10-14日龄喂肉雏饲料
有的养殖户只使用21%粗蛋白的肉雏饲料,这种饲喂方式存在问题。
肉雏饲料蛋白高,能量高。
是针对肉鸡品种AA 艾维茵等快速生长鸡设计的,如果用在蛋雏鸡阶段会使心血管系统不适应,也不利于蛋鸡育成阶段的体型发育,还会引起营养代谢疾病。
1.2 蛋雏鸡料和肉雏鸡料掺半使用
有的将蛋雏鸡料和肉雏鸡料掺半使用。
这种问题也很大。
蛋雏鸡料和肉雏鸡料的药物使用是不一样的,比如肉雏鸡料使用金霉素70mg/kg,蛋雏鸡料是使用20mg/kg的硫酸抗敌素。
掺半使用会造成两种药物计量不足,达不到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的作用,等于没用药。
不仅发病率高还影响生长速度,降低均匀度。
也可能引起蛋雏鸡料和肉雏鸡料药物搭配禁忌,会发生副作用。
1.3 换料早
由于雏鸡料贵,养殖户使用时间短,有的使用3-4周就换成育成料。
育雏料粗蛋白20%,赖氨酸1%左右,蛋氨酸0.45%左右,代谢能285Kcal/kg。
而育成料粗蛋白15-16%左右,赖氨酸0.7%左右,蛋氨酸0.35%左右,代谢能2650Kcal/kg。
如果过早换成育成料,满足不了育雏期的营养需要。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育雏料和育成料上也相差很大。
育雏期是心血管系统,消化器官,免疫器官发育的重要时期,对氨基酸,能量,维生素,微量元素需要较高,使用育成料就会引起缺乏营养,甚至产生应激,造成鸡体不够强健,易发病,生长慢,造成5周龄体重不达标。
严重影响蛋鸡终生生产性能的发挥。
解决方案:1-10日龄使用高档育雏开口料。
11日龄-6周龄使用雏鸡颗粒配合饲料。
雏鸡开口料:使用阶段是0-10日龄。
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雏鸡的生理特征,着眼点在保证雏鸡的消化道健康,机体健康,终身健康几个特点。
由于雏鸡阶段体温调节差,免疫器官不完善,易感染细菌和疾病,对营养要求较高。
消化系统不完善,对饲料的消化率要求很高,因此说雏鸡阶段是体重、骨骼、免疫、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充分满足蛋白质的营养,蛋白质的质量,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需求,才能保证机体健康,为后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兰褐蛋鸡10日龄体重达到100g是标准体重的80-100g的上限值。
5周龄体重与早熟性(20-24周日产蛋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是0.63.与产蛋持久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是0.82。
与60周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由此可见5周龄的体重高低直接影响产蛋期主要生产性能指标。
严格按照实用阶段使用优质雏鸡开口料和雏鸡配合饲料,能培育出体质健强的雏鸡,保证5周龄体重达标。
2不注重育成料
有的养殖户认为育成料用的好坏都一样,又不产蛋,所以就用便宜的劣质料。
其实育成期是保证鸡均匀度高的重要时期,是骨骼发育、肌肉、消化和循环系统发育最快的重要时期,保证育成期的营养供给,才能达到育成期的培育目标,育成期标准:一是开产时的标准体重和标准体形,二是均匀度高,三是抗体水平高,免疫力高,四是合理的体成熟和性成熟,适时开产。
育成期的营养对整个产蛋期的生产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只有养好育成期才能有高产性能的产蛋鸡。
解决方案:
使用高档次的育成料,体重均匀度和产蛋性能有很强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均匀度越高产蛋量越大。
据报道育成期的的体重均匀度达到84%-90%,淘汰时多产7枚蛋,均匀度达到63%-69%,淘汰时少产4枚蛋。
目前在东北市场有很多鸡均匀度只达到75%左右,这种无形的损失很大。
在鸡的生长早期对氨基酸更敏感,在育成后期能量的影响更大一些。
后备母
鸡能在18周龄采食量18Mcal的能量和1kg蛋白质对后备鸡的生长是最佳的,如果蛋白质摄入量小于1kg,将会产生体型小,胫骨短的后备鸡。
10周龄体重,胫长不达标,均匀度差就很难培育出高产蛋鸡,致使高峰期不高,持续时间短。
总之,育成期的饲养和管理对蛋鸡总产蛋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高档育成料上,在蛋白质营养,能量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于前期育雏料上的衔接,与后期预产料的衔接方面,原料使用方面考虑很全面,保证育成期的营养浓度,为培育高品质高均匀度的后备鸡提供保证。
育雏,育成的小投入会带来大的回报。
3盲目使用添加剂
有的养殖户在各种阶段都添加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这样增加了养殖成本,又增加的鸡体机能的不良使用反应。
不是营养类的添加剂使用的越多越好,各阶段的蛋鸡料都添加的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保证最大生长需要,满足产蛋需要,如果养殖过程中添加,就会引起添加过量,也会打破微量元素中锰、锌等与常量元素钙、磷之间的不平衡,产生腿病,软壳症等多种不良因素,也会造成维生素之间的不平衡,使生产性能下降。
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摄入过量都会给免疫系统带来伤害。
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这类营养性添加剂不仅是家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而且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并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表达的决定性因素。
解决方案:
正常情况下不用额外使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发生应激,免疫前必须使用维生素。
最好是单体维生素c或者电解多维。
4行情不好时使用低档的饲料
很多养殖户在行情不好是使用便宜的饲料,认为越低越省钱。
通过调查发现,在鸡蛋5.2元/kg的时候,坚持使用优质饲料的养殖户,产蛋率高达90%以上、蛋重大,料蛋比低,基本处于保本或者微利状态,而使用低质量饲料是料蛋比高,高峰期短,用药成本高,死淘率也高,处于赔钱状态。
蛋行好坏是赚钱多少的问题,管理好,养好鸡,料蛋比低,产蛋高峰期长,就会多赚钱。
解决方案:
饲料质量的好与坏,不能仅看短期的蛋重和产蛋率,质量不好的饲料是以破坏蛋鸡身体机能为代价的。
而是要看鸡的健康状态,料蛋比,高峰期维持时间,总产蛋量等。
选择好的品牌蛋鸡饲料,才能保证鸡的健康状态,达到最大的产蛋量才是不赔钱的根本道理。
选择优良的雏鸡,优质的饲料,精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免疫程序。
就能养好鸡,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