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交流会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
幼儿园成语故事乐园:传统文化传承活动1. 引言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而幼儿园成语故事乐园活动,正是其中一种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古代成语与生活相结合,深入儿童心灵,为他们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础。
2. 活动背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资源,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渐渐被淡忘。
幼儿园开展成语故事乐园活动,旨在通过讲解传统成语故事,启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触、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
3. 活动内容(1)成语故事讲解在活动中,教师们会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各种成语故事。
比如“亡羊补牢”、“班门弄斧”、“画蛇添足”等。
教师们会辅以图画、玩偶或动画等辅助教具,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成语的寓意和用法。
(2)成语游戏在故事讲解后,会设置一些成语游戏环节,比如成语接龙、猜成语等。
这样的游戏既加强了孩子们对成语的记忆,又增加了他们的参与感和乐趣。
(3)创作活动根据成语故事内容,鼓励孩子们进行创作。
可以让他们画成语故事的图画,或者编写小故事。
这样不仅促进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4. 活动效果(1)激发兴趣通过形式生动的活动,孩子们对传统成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很多成语,也懂得了如何正确地运用成语。
(2)增进友谊成语故事乐园活动带给孩子们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游戏中建立友谊,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3)培养品格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经过活动的熏陶,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学习了这些美好品质,对他们的品格和人生观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幼儿园成语故事乐园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未来,希望能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老马识途: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汗马功劳:古时作战多用马。
战马疾驰疆场,冲锋陷阵,每战都要出很多汗。
战斗次数越多,战况越激烈,出汗当然也越多。
因此,形容有战功,就叫“汗马”。
天马行空: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
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
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
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
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
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
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
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叙述一段春季相亲过程,在花开的季节,男子瘸子骑马,女子豁嘴口馅鲜花,双方相遇,相互产生爱慕,成亲后懊悔不及。
指鹿为马: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马齿徒增: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苦于没有路到达。
大夫荀息建议用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虞国借道。
第1篇一、活动背景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为了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校开展了成语故事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成语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增强对成语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成语,善于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教师备课(1)教师查阅资料,了解成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2)教师选取合适的成语故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
(3)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如成语接龙、成语造句、成语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预习(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成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2)学生预习成语故事,熟悉故事情节,理解成语含义。
3. 教学活动(1)成语故事讲解教师选取一个成语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将故事情节呈现给学生。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成语的含义、出处和用法。
(2)成语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每组派一名代表说出一个成语,下一组代表需用该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开头,说出一个新的成语。
通过游戏,让学生巩固成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成语造句学生根据所学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造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师评选出优秀的成语造句,给予表扬。
(4)成语表演学生分组进行成语表演,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将成语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教师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成果,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针对活动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的教研活动提供借鉴。
成语故事演讲稿11篇成语故事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汉语中有很多的成语,它们言简意赅,有很强的表现力。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都喜欢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然而你是否知道,不少成语背后都有优美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就给大家揭开一个邯郸成语典故“小题大做”的面纱,共同体验它背后的魅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七国争霸,局势混乱。
赵国不仅是一个弱小国家,而且当时的统治者赵孝成还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燕国本来不是什么肥老虎,但是见赵国软弱可欺,便派将军高阳军率领十万大军向赵国进发,企图把赵国一举拿下。
这个消息一传到赵王耳中,就把他吓得魂不附体,慌忙派人去请求齐国派大将田单到赵国率军开战,这可使赵国的将军们奇怪了。
赵国再怎么弱小,也并不是没有将才,何必舍近求远,去求齐国派将应战呢?于是,文武群臣们力劝赵王,不要到齐国求将。
可赵王一意孤行,结果,人家齐国逮住这个机会,想讹赵国一笔,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那就是用五十多座城池来聘请田单将军。
赵王虽然也觉得条件苛刻,但一想到燕国会把赵国灭掉,心里就发毛。
一咬牙便答应了。
朝廷一下子沸腾起来,大臣们背地里都骂赵王昏了头,将军赵屠尤为不满,但又不敢公开反对,只好背地里对平原君发怨气:“赵王太糊涂了,赵国又不是没强兵勇将,为什么要付出五十座城池的代价去换取田单将军呢?如果派我出战,我保证一百天内将燕军赶出赵国。
再者说,田单再怎么英勇彪悍,那也是人家齐国大将,他会为赵国卖命吗?这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儿,怎么他赵王就不明白呢?”这个成语比喻日常生活中把小事情当作大事情来处理,所以最后得到的教训是:遇到一只蚂蚁,可千万别召集全村人来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成语故事演讲稿2今天,我要说的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哈,东施效颦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
天运》。
所讲的内容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个西施有心绞痛,东施觉得好看,于是效仿起来。
其实我觉得这挺巧合的,西施要是没有这个病,东施的做法也许会变一变。
评成语故事交流会中的故事1:抱薪救火评成语故事交流会中的故事1:抱薪救火战国末期,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军事骚扰。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变本加厉地接连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杀死兵士15万余人。
魏军的接连战败让安厘王寝食难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休战议和。
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也纷纷劝安厘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恐惧,一心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议和。
当时有个人叫苏代(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
这个人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秦国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的欲望。
现在这种求和方法,好比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原文为“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评成语故事交流会中的故事2:扶摇直上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海生活着一种叫鲲的鱼。
鲲的体形非常大,可能会有几千里那么长。
它还能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
鹏的背有几千里宽,驾它飞向天空时,翅膀大得就像能遮住天空的云气。
读书交流会心得总结第1篇《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这个月,我和孩子们共同阅读了《成语故事》。
这节《走进成语故事》读书交流活动课中,看着学生们兴致勃勃参与读书分享交流,兴味盎然地展示着自己或本小组的读书成果时,我感受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深感欣慰。
本节课由“集体合作分享”和“读书成果展示”两部分组成,是学生们期待已久的读书盛宴。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搭建了一个令他们激发信心、释放才智、张扬个性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只负责组织和小结的作用,放手让一部分学生去启发、指导其他同学进行快乐阅读,使每个学生都能愉悦地徜徉在书海中,乐意接受书香的熏染。
教学本课,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实现了师生零距离,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动起来,全程参与阅读活动,而且乐于交流,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我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充满自信地展示,品尝阅读的乐趣。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不论是“集体合作分享”还是“读书成果展示”,学生们都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读书活动,积累了很多成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并在活动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欣赏,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读书成果的汇报形式,还可以更多样些。
在“读书成果展示”环节,因时间不够,本来学生还想用“故事表演、专题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汇报,就没有安排。
大班语言教案成语故事《拔苗助长》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成语“拔苗助长”的含义和寓意。
2.培养学生通过故事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讲解成语故事,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深刻寓意。
2.引导学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颗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提问:“你们知道这颗种子是如何长大的吗?”二、讲解成语故事1.老师讲述成语故事《拔苗助长》,注意语言生动、形象。
2.讲解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地点等,让学生充分理解故事内容。
3.提问:“故事中的农民为什么想要拔苗助长?结果怎样?”三、讨论成语含义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拔苗助长”的含义。
3.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是怎样解决的?”四、成语游戏1.老师设计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自由组合,用成语进行接龙。
2.游戏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游戏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五、成语表演1.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进行表演。
2.学生自由发挥,用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成语的含义。
3.表演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鼓励。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成语掌握情况。
2.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成语游戏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一、激趣导入: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2、学生交流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5、板书:自相矛盾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7、指名说,看图理解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________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2)重点指导:“戳”(3)指名解释,做动作三、精读《自相矛盾》: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2)指名读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2)学生齐答(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四、拓展: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六、板书设计: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________,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一等奖1、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案一等奖设计理念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品读、实践等教学活动,理解内容,感悟寓意,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组词、扩词。
2、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两则寓言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
3、有主动学习寓言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动物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情景导入1、祖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语言精湛、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有形式固定、意思精练的成语,还有约定俗成的俗语、谚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寓言。
2、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借助拼音读课题。
3、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本节课我们学习《坐井观天》。
4、媒体出示:(小鸟飞来落到井沿上,一只青蛙坐在井里)师解说图像。
5、青蛙和小鸟见面了,它们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吧。
一边看着书,一边听录音。
二、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
3、小组交流: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
4、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正音、齐读。
5、指导书写“此”、“渴”(可让学生交流)。
6、勾出文中生词,并读几遍。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寓意1、释题:坐井观天。
质疑:谁坐在井里看天,看到的天是什么样?2、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为什么事而争论不休?3、小组讨论:(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论?(2)青蛙和小鸟各自认为天有多大,理由是什么?4、汇报交流。
5、、媒体出示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对话。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通过读、议、评,体会句子的意思。
6、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对谁错,为什么?7、实践活动:用白纸卷成一个小筒,从筒的一头看天。
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活动内容
成语事故会。
二、活动目标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学生从课外书中读演讲成语故事,并把要讲的成语故事名写在白纸上,制作抢答卡,荣誉证书。
四、活动过程
1、激发导入
(1)把“成语故事会”五个大字写在黑板上并装饰。
(2)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过去的学习中阅读了不少成语故事今
天我们就来开一个成语故事会,请全体同学做评委本场比赛的优胜者。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抓住机会。
2、学生讲成语故事
(1)学生自愿上台讲故事,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表演故事。
要求:学讲故事之前不说出成语故事名讲完故事请同学猜成语。
讲故事同学出示写好成语的纸条核对,如正确,就贴到黑板上去。
(2)师生共同评出讲故事的优胜者3名,并颁发证书。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会教案(5篇)成语故事形式短小、内容浅显,孩子们一读就懂,但如何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些事例,来印证这三则故事的寓意,则不是件易事。
在于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到成语的大观园中,让学生产生对成语背后故事的探究,让学生去读成语故事,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进行运用,那么目的就达成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会教案1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平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
三、教学准备: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
3.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猜一猜,激发兴趣:1.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图猜成语。
2.复习。
出示学习单:我读的故事是:我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我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我还知道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这个成语:3.小结:成语是我国汉语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常常令人发省。
过渡: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成语故事会,学习把我们所熟悉的成语故事讲出来、写下来。
(板书:成语故事会)(二)讲一讲,编剧表演:1.学讲清楚。
(1)多媒体演示一个成语(Flash),学生边看边思考怎样讲成语故事。
(2)师生讨论,归纳。
讲成语故事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结局),还可以讲讲故事给人们的启示。
(师相机板书)2.学讲具体。
(1)教师示范讲述一个成语故事。
(2)学生听后思考:讲成语故事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声音响亮、举止大方、文明礼貌、绘声绘色)(3)绘声绘色就是要像演剧本一样,活灵活现地模仿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现故事的经过。
课外阅读指导课──成语故事交流会背景介绍近几年来,我校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校常常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读书活动。
学校重视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每个班级坚持每周至少要用一节课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指导课,而且每个月总有一节指导课是有目的指向性的,下面这节指导课,就是针对成语故事进行的。
学生分析本班是三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多的课外阅读指导,他们已经有了喜爱阅读书籍的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周基本能阅读课外书一本,已初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但由于年龄特征所限,方法的运用仍不够灵活,需要老师加强指导。
指导目标1.通过学生互相推荐成语故事,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
2.调动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并进一步形成成语故事的阅读习惯。
3.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成语故事阅读能力。
指导重点:调动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并形成成语故事的阅读习惯。
指导难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1.成语故事的动画。
2.学生各自准备最喜欢的成语故事,并做好向别人推荐故事内容的准备。
3.课外阅读摘抄本。
指导课时一课时指导过程一、导入激趣,激起学习欲望成语是中华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动人、意味深长的故事。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同学们,今天的课外阅读课主要是交流我们所阅读过的成语故事,开展一次成语故事交流会。
(师板书课题:成语故事交流会)二、复习成语故事《闻鸡起舞》、《刻舟求剑》的道理,介绍出处1.提问:什么是成语呢?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意义基本固定而形成的短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成语的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成语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2.介绍出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说明人想要成就事业,就要努力。
幼儿园成语故事大会方案一、活动主题成语故事大会二、活动目的1. 增加幼儿对成语的认识和理解;2. 启发幼儿对成语故事的想象和创造力;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4. 增强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活动对象幼儿园全体学生四、活动时间每月举办一次,活动时间为60分钟。
五、活动流程1. 开场介绍(5分钟)主持人介绍今天的活动主题为“成语故事大会”,介绍活动目的和意义。
2. 成语介绍环节(10分钟)老师介绍几组常见的成语,并讲解其含义和故事来源,引导幼儿对成语产生兴趣。
3. 成语集锦展示(15分钟)幼儿自行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并用图片或手工制作成语场景展示,展示时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增加趣味性。
4. 成语故事共享(20分钟)幼儿自由选择一个成语,讲述与该成语相关的故事,并展示自己的想象空间和表达能力。
故事可以真实的,也可以虚构的,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意。
5. 评选优秀成语故事(5分钟)老师和幼儿共同评选出本次活动中最优秀的成语故事,鼓励孩子们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活动总结(5分钟)主持人总结本次活动,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展望下次活动。
六、活动准备1. 准备成语故事相关的道具和图片;2. 布置活动场地,做好活动的氛围营造;3. 邀请家长参与观摩并对活动进行协助。
七、活动评估1. 评估标准:- 孩子们对成语的理解程度;- 孩子们对成语故事的参与程度;-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 家长和老师对活动的评价和反馈。
2. 活动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成语故事活动的喜爱程度; - 收集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活动的开展进行评估。
八、活动意义成语故事大会是对幼儿园语言文化类活动的有益补充,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通过举办成语故事大会,给予幼儿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年级成语故事交流会孔融让梨发言稿《篇一:二年级成语故事交流会孔融让梨发言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孔融的小朋友,他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他家住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那房子呀,是那种古色古香的院子,院子里有一棵大梨树,每年秋天都会结满沉甸甸的梨子。
孔融呢,是一个特别聪明伶俐的四岁小男孩,他呀,长得虎头虎脑的,眼睛大大的,就像两颗黑宝石,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呢。
在他的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当然也有弟弟妹妹。
有一天呀,家里的大人都特别高兴,为啥呢?因为那棵大梨树又丰收了。
大人们把梨子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洗得干干净净的,放在一个大盘子里。
这些梨子呀,就像一个个胖娃娃,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这时候,大家都围了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梨子。
孔融的哥哥们都在想:“我要挑一个最大的,肯定特别甜。
”孔融的弟弟妹妹呢,也都流着口水,小手不停地指着梨子。
孔融的爸爸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就笑着说:“孩子们,来挑梨子吃吧。
”于是,哥哥们都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大梨子。
这时候,孔融却站在那里,没有像哥哥们那样着急。
他先是看了看那些大梨子,又看了看身边的弟弟妹妹,然后他就拿起了一个最小的梨子。
这可把大家都惊到了。
他爸爸就问他:“融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反而拿这个最小的呢?”孔融眨了眨他的大眼睛,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梨子应该给哥哥们吃,他们比我大,需要吃更多才能长得更强壮。
”他爸爸听了,点了点头,笑着说:“嗯,融儿真懂事。
”可是,孔融又接着说:“而且,我也应该把大的梨子留给弟弟妹妹,他们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们。
”大家听了孔融的话,都特别感动。
他的哥哥们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他们本来只想自己吃到大梨子,却没有想到孔融这么小就懂得照顾别人。
他的弟弟妹妹呢,眼睛里满是崇拜地看着孔融。
从这个故事里呀,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幼儿园成语故事会: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一、概述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而成语故事会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教育活动方案,能够在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幼儿的全面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如何设计一场高质量的幼儿园成语故事会。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简单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表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一场高质量的成语故事会不应仅限于让孩子熟悉、认识一些成语,而应该注重让他们通过成语故事了解其中的道理和道义,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1. 深度:在进行成语故事会时,可以选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成语故事,如《拔苗助长》、《九牛一毛》等,通过讲述这些成语的典故故事,引导孩子认识其中的智慧和教育意义,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思考成语故事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2. 广度:除了选取一些具有深度的成语故事外,也要考虑到成语的广泛应用和传播。
可以通过邀请家长或社区长者来共享一些与成语相关的故事或经验,让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成语的生活化运用和传承。
可以设置一些手工制作或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成语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次成语故事会,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理解。
也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愉快学习中,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幼儿园的文章写手,我深信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成语故事会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既能够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传授道德和智慧。
我愿意致力于为幼儿园提供更多关于成语故事会的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帮助更多的幼儿在欢乐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成语故事交流会
活动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更多成语故事。
2.调动学生阅读成语的兴趣。
3.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成语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1.成语故事课件。
2.学生各自准备最喜欢的成语故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激起学习欲望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是课外阅读课,主要是交流我们所阅读过的成语故事,开展一次成语故事交流会。
(二)复习成语故事,并说明出处
师:我想同学们也一定学过许多
成语故事,下面我们就来互相介绍一下
吧!
(三)班内进行成语故事交流活动
1.提出小组交流要求
2.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让孩子更完整地发言。
3.提出班内交流要求,激发求知欲望。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把故事讲得十
分生动。
接下来,我们全班交流分享吧。
先看看我们的分享目标吧。
师出示要
求。
4.班内交流:
A.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在台上讲,
同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成语的出处。
B.每一个代表说完,学生互动环节:
可以是讲故事的同学提问其他同学,也
可以是其他同学评论讲故事的同学。
5.小结: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会阅
读了,他们刚才介绍得真好。
如果你们
还能与别人分享你的故事你的书那就
更好了。
6.学生听后进行评价,并选出一、二、
三等奖。
讲故事大王(四)总结:
通过这次交流,同学们收获可真不
少,不但听到那么多精彩的成语故事,
还了解了不少成语故事书,更学到了成语故事阅读的好方法。
同学们,让我们在书中寻找丰富多彩的知识、享受发现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