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郭莉)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思考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案例一:《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案例描述:在教学《红楼梦》时,老师分别选取了贾母、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三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对她们的性格、命运和作用的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分析与思考: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2. 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涉及到家庭、婚姻、宗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的不同遭遇和命运,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班级讨论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二:课外阅读引发的思考案例描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班级组织了一场读书分享会。
在分享会上,一位学生深入分析了《西游记》中的“行者书生”形象。
他通过与主要角色的对比,探讨了个人修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并引发了班级同学们关于成长与人生意义的思考。
分析与思考: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组织课外阅读和分享会,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
同时,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案例分析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和成长的思考,使他们在阅读中体悟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在班级分享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能够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结论案例分析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1篇本案例发生在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在12-14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但自控能力较弱。
本节课以《卖油翁》一文为例,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生平。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卖油翁》这篇文章有什么了解?(二)自主阅读,理解课文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卖油翁的形象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生讨论卖油翁与陈尧咨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卖油翁的技艺为什么能赢得陈尧咨的尊重?(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2.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检查。
(五)拓展延伸,提高素养1. 教师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故事,告诉我们技艺高超的人值得尊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1. 部分学生对生字词掌握不牢固,需要加强字词教学。
2.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部分观点较为片面,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纠正。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郭莉莉课堂教学有声有色、饱含活力,学生学起来有滋有味,对增长语文教学品质天然大有益;反之,单调没有滋味的填鸭式,令学生厌倦,定然影响教学的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建立大语文观,经过唤醒、激发鼓励、启发、感触领悟,使学生在知识、情意、心志、信心等各方面的素质能力获得充分的进展。
初中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发明空间是不可以揆度的。
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合实际的办法为他们显扬潜能发明机缘,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绚烂的浪花。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饱含活力呢?下边谈谈笔者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着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我们所说的“把课教活”,不仅是指教师应当如何“教活”,而且还指通过教师的努力,怎样真正让教学的对象———学生“学活”。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施教的对象了如指掌。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要有效矫治思维盲点,纠正学生思维偏差。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
课题:《窃读记》学校: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教师:郭莉25 窃读记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郭莉教材分析:《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整个“窃读”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经历。
细腻地描绘了“窃读”的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文章中,作者善于用自语式的独白来描绘自己的心境,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林海音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怯生生藏身于大人之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的童稚形象,随着林海音的笔迹,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读书时腰酸腿麻,饥肠辘辘的劳苦,体验到小女孩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小女孩获取知识的惊喜、快乐和满足的幸福。
编排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具体刻画窃读的滋味的;三是让我们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积累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抓住描写“我”动作和心理的句子,读读议议,体会窃读的滋味。
(2)联系课文与实际生活,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从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热情。
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一、揭题导入1.教师描述:鲁迅先生笔下有个人物叫孔乙己,他曾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孔乙己为了看书去窃书.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个小女孩也喜欢看书.但她不窃书,而是窃读。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郭莉)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郭莉一、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散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调描绘了紫藤萝的外形特征,并回忆起十年前的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由此解开了缠绕心头的由于手足情、生死谜带来的忧虑与悲伤。
因此,文章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语文教学过程经常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使思维狭窄。
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又使课堂变得琐碎冗长。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采用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在全文中设置一个能一线串珠地贯起全文内容的值得学生深层探究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一问题的提出将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可以减少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带动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琅琅的读书声还给课堂,“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
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充分明确文章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优美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读文体,明确文章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提升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过程师:写藤萝花的盛开,作者不仅把它比作笑容,还比作什么?生(5):比作张满了的帆。
师:分析得很不错,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五位同学的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表明作者喜爱花的一大原因是生齐说:在于花的外形之美。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趣化探究
郭莉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趣化当以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灵共鸣为目标,以培养审美情趣为重点,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多元性逆向性思维,鼓动、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引导学生欣赏中激发情趣,在启发学生思考中培养情趣,在帮助学生感知中提高情趣,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的目标.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郭莉
【作者单位】利川市忠路镇老屋基初级中学,湖北,利川,4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面向青少年的校园航模情趣化设计探究
2.多元方式下的情趣化识字教学探究
3.探究“生活情趣化”版画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实施
4.情趣化设计在现代餐具中的
表现形式探究5.农村小学古诗情趣化教学策略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郭莉发布时间:2023-05-29T09:32:21.54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郭莉[导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还存在问题,如对教材内容理解不透、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人文关怀等。
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充分挖掘和解读,并将其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南郑中学 723100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还存在问题,如对教材内容理解不透、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人文关怀等。
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充分挖掘和解读,并将其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文化渗透引言: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更要使学生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1]。
一、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在高中语文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实现道德理念、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时代主旋律的有机结合,真正地实现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的古为今用,让学生可以实现语文学习的学以致用,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认同时代文化精神,以提高其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促进个体的全方位综合发展。
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到《阿房宫赋》这一课程时,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实现古为今用。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本文将分析一位七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该案例涉及以下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研究和发
展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教学目标可能包括:提高学生阅读
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写作技巧,以及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
教学内容
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通常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欣赏和写
作技巧等方面。
这位教师的案例中可能包括:课文分析、文学作品
阅读、语法知识讲解和写作指导等。
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
究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能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示范写作等。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研究情况的反馈和评估。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能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等。
总结
通过对这位七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设立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评价。
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获得一些启示,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
注:本文所述案例为假设情况,仅用于示范分析方法,具体教学案例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郭莉)简介本文档旨在分析郭莉老师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一项案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并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案例描述郭莉老师在教授七年级历史课程时,选择了一个关于古代文明的主题,具体探讨了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在这个案例中,郭莉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她引入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埃及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这种视觉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研究中来。
其次,她针对每个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
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子主题,并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发现。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郭莉老师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幻灯片和互动白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信息。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视觉记忆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最后,在课堂结束前,郭莉老师组织了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样的测验,学生们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及时进行补充研究。
教学效果和启示通过对郭莉老师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教学效果和启示:1. 多媒体和视觉化教学工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的研究效果。
2. 小组讨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和交流能力。
3. 定期进行测验能够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4. 老师的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适应学生的研究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总体而言,郭莉老师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案例中展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她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供其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完整)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引言本文旨在分析一份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探讨其中的教学策略和有效性。
案例内容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教学目标根据案例描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根据案例描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 语法教学:讲解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规则;3.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活动案例中描述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对于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教学活动的示例:1. 阅读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阅读一篇课文,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 配对练:学生两两合作进行语法练,相互帮助,提高语法技能;3. 写作实践:学生进行写作练,老师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策略与有效性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采用了一些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教学策略的示例:1.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配对练等,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参与度;2. 让学生成为主导者: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3. 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改进不足。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本文通过分析一份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策略的相关内容。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郭莉
一、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散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调描绘了紫藤萝的外形特征,并回忆起十年前的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由此解开了缠绕心头的由于手足情、生死谜带来的忧虑与悲伤。
因此,文章的内涵极为丰富.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语文教学过程经常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使思维狭窄。
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又使课堂变得琐碎冗长。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采用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在全文中设置一个能一线串珠地贯起全文内容的值得学生深层探究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一问题的提出将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可以减少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带动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琅琅的读书声还给课堂,“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
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充分明确文章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优美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读文体,明确文章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提升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过程
1、导语: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傲然挺立于寒霜之中的蜡梅,有飘香于幽谷的君子兰,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而女作家宗璞独
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分析作者为什么喜欢紫藤萝?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于课堂中,解决学生碰到的字词方面的拦路虎.3分钟后,朗读声消失,举手者寥寥无几,师启发学生可与同桌讨论一下。
生(1):作者之所以喜欢紫藤萝,是因为它的色彩太美了,“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还有一句“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只是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这么美的色彩,作者怎么会不喜欢,连我也都喜欢这一片深深浅浅的紫色了。
师:紫色是非常优雅的色彩,它使老师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生(2):作者之所以喜爱藤萝花,是花开得很茂盛,你看“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开得这样茂盛,肯定是富有生机的,因此作者喜欢.正因为作者喜欢,她才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把花写得这么可爱。
师:你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交代得很清楚,那你能把作者喜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吗?
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这几句话,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生(3):这紫藤萝花还很有情趣,你看它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每一朵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多可爱啊.
师:真是独具慧眼,那么作者用“逃逗"一词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把花比作笑容?
生(4):“挑逗”一般形容孩子,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形容紫滕萝花,既写出它的动态美,又富有情趣.把花比作笑容,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又很可爱。
师:写藤萝花的盛开,作者不仅把它比作笑容,还比作什么?
生(5):比作张满了的帆。
师:分析得很不错,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五位同学的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表明作者喜爱花的一大原因是
生齐说:在于花的外形之美。
师:有没有同学想到的内容不只是花的外形之美呢?
生(6):我知道作者喜爱花的原因还在于藤萝花带走了压在她心上的焦虑与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手足情指的是兄弟骨肉之情,《三国演义》中刘备就说过“兄弟如手足”,生死谜就是有关对活着和死去的疑问.
生(7):生死谜,手足情指作者写这篇文章之时,她最喜欢的弟弟得病死去,她为此非常伤心,但看到紫藤萝这样茂盛,这样富有生机,这种悲伤就烟消云散了。
作者看到这盛开的藤萝花,又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那时的花是枯萎的,但十年之后却焕发了生机,由此她想到人和花一样,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于是豁然开朗。
师:“豁然开朗”用得很妙,请大家在书上找到这句话,齐读,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生(8):我认为作者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幸,但要把不幸变为幸运,要化悲痛为力量,咬紧牙关,挺过去。
生(9):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要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应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生(10):要有信念,相信明天会好起来的.
师:讲得很好,这句话跟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作者的不幸只是失去了至亲的弟弟吗?
生:不是,她还经历了十年动乱。
师:何以见得?
生(11):十多年前就是指文化大革命,那时候知识分子被打倒了,社会一片黑暗.
3。
改文成诗
生作惊讶之状,师以微笑作鼓励,同学完成朗读任务之后,全班同学拿起笔,准备改写.
生(12):藤萝花开紫瀑布,赏花思花又忆花。
芳香扑鼻精神爽,焦虑悲痛脑后抛。
生(13):远看藤萝遍地紫,近看藤萝不见枝。
香味四溢无穷尽,乐在其中不知疲。
宛如一条小船,在生命的长河中飘荡.
生(14):不由得,我停住了脚步。
那藤萝,像一条瀑布。
不见发端,不见终极。
那紫,那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
在与阳光挑逗.散发着芬芳……
师:老师为我们班同学的智慧与创造力所折服。
看来我们班真是诗人辈出啊。
4。
说说我所爱的花
师:宗璞钟情于藤萝花,对它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我们同学在生活中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生(15):我喜欢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喜欢它不畏霜雪的特点。
生(16):我喜欢桃花,都说面如桃花,桃花那么美,所以我爱它。
生(17):我喜欢杜鹃花,它虽然普通,但花开时那么热烈,那么红,让我喜欢.
生(18):我也喜欢梅花,因为它意志坚强。
如果人有这么坚强地意志,就什么也不用怕了。
师:老师相信你也会像梅花一样具备顽强的毅力。
生(19):我喜欢昙花,虽然它一开就谢,但开时的香味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师:犹如流星,刹那间划过天际,但瞬间便是永恒,是吗?
生(20):我喜欢莲花,不是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说法吗?我就喜欢它不受环境影响。
师: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名句,确实,能做到近墨者而不黑,是难能可贵的。
四、教后评价与反思
本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有利于发挥大多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问题的设计,答题范围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如针对第一环节的问题设计,语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从花的外形着眼进行回答,而底蕴深厚,思维深刻的同学就可以从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展开描述,可见,虽是一个看似平凡的问题,却暗含着分层教育的效果,可引领多数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行思考;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更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这与只有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的课堂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本堂课教师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他们的回答,尽管有些还不很成熟,但只要自圆其说,又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师总是予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提倡答案因多彩而精彩,使得学生在思考、回答时丝毫不受各种干扰,大胆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大胆提问,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很好的发挥。
但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本堂课仍然存在以下失误:
1。
朗读不够到位,尽管在教学设计时念念不忘要把“琅琅的读书声还于课堂”,但在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以及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限制,朗读并未达到教学设想中的在“反复吟咏中达到准确的传情与悟情,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情境之中”的理想境界,同时语言品味还不够深入。
2.宗璞的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把笔端触及自己的情感及人生,还从藤萝花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华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这一角度,鼓励人们投身于建设祖国的行列之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本堂课对文章的这一内涵没有丝毫提及,可见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使学生就这方面内容深入探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