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集第四章重要内容及试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42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负反馈 2.新陈代谢 3.兴奋性 4.反馈 5.阈值 6.反射 7.内环境 8.稳态 9.神经调节
二、选择题
【A型题】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A.细胞的生命现象 B.器官的功能活动 C.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 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2.下列各生理活动研究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
A.条件反射 B.肌丝滑行 C.心脏射血 D.基础代谢 E.基础代谢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A.兴奋 B.生长发育 C.新陈代谢 D.传导性 E.应激性
4.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A.兴奋性 B.新陈代谢 C.适应性 D.应激性 E.生殖
5.有关兴奋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是一切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 B.只有可兴奋组织才有兴奋性
C.兴奋性的高低可因组织细胞的不同而不同 D.兴奋性的高低可用阈强度来衡量
E.兴奋性的高低与阈值的大小呈反变关系
6.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
A.反射 B.反应 C.阈值 D.刺激 E.反馈
7.在一定时间内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A.阈刺激 B.阈强度 C.阈电位 D.阈上刺激 E.最大刺激
8.阈值越大,说明组织
A.兴奋性越高 B.兴奋程度越低 C.兴奋程度越高 D.兴奋性越低 E.没有兴奋性
9.乙酰胆碱使心脏跳动减弱,减慢等现象属于
A.兴奋 B.抑制 C.反射 D.反应 E.适应
10.机体内环境指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淋巴液 D.关节腔液 E.消化液
.. .. ..
..
参考.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
A.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B.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
D.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E.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
[答案]D
2.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是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
[答案]A
3.基本病理过程是指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某个系统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
[答案]B
4.病理生理学各论是指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
[答案]E
5.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发热
B.水肿
C.缺氧
D.心力衰竭
E.代谢性酸中毒
[答案]D 6.病因学的研究是属于
A.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
B.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内容
C.病理生理学各论的内容
D.疾病的特殊规律
E.研究生物因素如何致病
⽣理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整理)2
第⼀章绪论
选择题
(⼀)A型选择题(单选题)1.阈值指的是
A⽤最⼩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时间
B.刺激时间不限,能⼀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C. 刺激时间不限,能⼀起组织最⼤兴奋的最⼩刺激强度
D.保持⼀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时间
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兴奋的最⼩刺激强度2.关于兴奋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反应的能⼒
B.神经组织、肌⾁组织和腺体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C.阈值的⼤⼩和组织兴奋性到的⾼低呈反变关系
D=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值愈⼤其兴奋性愈⾼
E.组织和细胞由相对静⽌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称为兴奋
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
B.揭⽰⽣命活动的⼀个最重要的规律
C.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D.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E.机体⼀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神经调节的基本⽅式
A.适应 B.反应C=反射D.正反9调节
E.负反馈调节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幅度⼩ B.反应速度慢
C.作⽤⼴泛和持久
D.调节的敏感性差
E=作⽤迅速,准确和短暂
6.在下列各种情况中,属于⾃⾝调节的是
A .⾎糖⽔平维持相对恒定
B.⾎液PH维持相对恒定
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全⾝⾎压维持相对恒定E=当动脉⾎压在⼀定范围内变化时,肾⾎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7.在⾃动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是指
A .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B=受控变量的改变情况C.外界⼲扰的情况 D.调定点的改变情况
E.中枢的紧张性
8.下列⽣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 .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液凝固
D.分娩过程E=减压反射
9.下来关于负反馈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是⼀个闭环系统
B=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
C.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性质相反
D.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E.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
第一章 绪 论
一、选择题A型
1.病理生理学是
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答案]B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2.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
A.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B.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C.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
D.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E.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
[答案]D[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和机制,也研究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机制。但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共同规律)。
3.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A.流行病学调查 B.动物实验研究
C.临床观察病人D.推理判断
E.临床实验研究
[答案]B[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成果可来自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等,但主要来自动物实验。
4.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B.病理过程
C.病理反应 D.病理障碍
E.病理表现
[答案]B [题解]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又称基本病理过程。
5.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前身是
A.器官病理学 B.细胞病理学
C.实验病理学D.疾病病理学
E.医学生理学
[答案]C[题解]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倡导以研究活体疾病为对象的实验病理学,复制动物模型是病理生理学的前身。
6.病理生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
A.19世纪前叶 B.19世纪中叶
习题集→生理学→消化和吸收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
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关于胃肠神经支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B.所有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均以乙酰胆碱为递质
C.外来神经对内在神经无调节作用
D.去除外来神经后,仍能完成局部反射
E.内在神经丛存在于黏膜下层和平滑肌之间
正确答案:D 您选择的答案:
第2题蛋白质类食物通过胃瘘直接放入胃内引起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A.量大,酸度高,消化力较弱
B.量大,酸度高,消化力较强
C.量大,酸度低,消化力较强
D.量小,酸度低,消化力较弱
E.量小,酸度低,消化力较强
正确答案:A 您选择的答案:
第3题胃肠平滑肌收缩的幅度主要取决于
A 动作电位的幅度
B 动作电位的频率
C 基本电节律的幅度
D 基本电节律的频率
E 静息电位的幅度
正确答案:B 您选择的答案:
第4题关于小肠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肠在消化期间存在周期性的移行性复合波
B.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方式的基础
C.蠕动将食糜向前推进
D.分节运动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E.分节运动对食糜的推动作用很大
正确答案:E 您选择的答案:
第5题正常情况下胃粘膜不会被胃液所消化,是由于
A.胃液中不含有可消化胃粘膜的酶
B.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作用
C.胃液中的内因子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D.胃液中的糖蛋白可中和胃酸
E.胃液中含有大量HC03-可中和胃酸
正确答案:B 您选择的答案:
第6题促使胆囊收缩素释放作用最强的物质是
A 蛋白质分解产物
B 脂肪
C 脂酸钠
D 糖类 E HCl
正确答案:A 您选择的答案:
第7题人唾液中含有的酶是
A 脂肪酶和蛋白酶
B 脂肪酶和肽酶
C 淀粉酶和溶菌酶
D 淀粉酶和寡糖酶
E 蛋白酶和溶菌酶
正确答案:C 您选择的答案: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电子版及答案详解
E.探索治疗疾病的手段
[答案]C[题解]病理生理学属于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和代谢
一、选择题A型 角度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
1.病理生理学是 10.病理生理学专业工作者最多的国家是
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A.中国 B.德国 C.俄罗斯
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D.美国E.日本
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答案]A [题解]据1990年统计,我国现有100多所高等医学院
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校的病生工作者人数已超过俄罗斯,居各国之首。
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二、选择题B型题
[答案]B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A.病理过程 B.病理反应
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C.疾病 D.病理状态
2.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 E.病理反射
A.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11.休克是一种
B.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12.瘢痕是一种
C.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 13.冠心病是一种
D.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答案]11A [题解]病理过程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共同的成E.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 套的病理变化,如休克。12D [题解]瘢痕是指疾病终结后遗留下
[答案]D[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和机制,也研究各的一种缓慢性较稳定的结构异常,如烧伤后出现的疤痕。13C [题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机制。但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疾病解]疾病是指病因状态下稳态失衡所致的异常生命活动,如冠心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共同规律)。 病。
3.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三、多选题C型题
A.流行病学调查 B.动物实验研究 A.动物实验 B.临床研究
C.临床观察病人D.推理判断 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电子版和答案解析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A型
1.病理生理学是
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答案]B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2.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
A.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B.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C.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
D.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E.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
[答案]D[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和机制,也研究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机制。但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共同规律)。
3.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A.流行病学调查
B.动物实验研究
C.临床观察病人
D.推理判断
E.临床实验研究
[答案]B[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成果可来自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等,但主要来自动物实验。
4.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B.病理过程
C.病理反应
D.病理障碍
E.病理表现
[答案]B [题解]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又称基本病理过程。
5.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前身是
A.器官病理学
B.细胞病理学
C.实验病理学
D.疾病病理学
E.医学生理学
[答案]C[题解]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倡导以研究活体疾病为对象的实验病理学,复制动物模型是病理生理学的前身。
6.病理生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
A.19世纪前叶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后叶
D.20世纪前叶
E.20世纪中叶
[答案]C[题解]1879年俄国的喀山大学最早成立病理生理学独立学科和教研室,讲授病理生理学。
精品文档
2016
1 / 34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
名词解释
1.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2.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
3.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4.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5. 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6. 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7.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精品文档
2016
2 / 34 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8.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9.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10.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11. 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12.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一、名词解释
1.半透膜:亦称选择透性膜。为一类具有选择透性的薄膜,其允许一些分子通过,限制另一些分子通过。理想的半透膜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而溶质分子不能通过。
2.衬质势: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符号:ψm。
3.压力势:指细胞吸收水膨胀,因膨压和壁压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细胞液的水势增加的值。符号:ψp。
4.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符号:ψw。
5.渗透势:指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用ψπ表示。溶液中的ψπ=-CiRT。
6.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7.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
8.质外体途径:指水分不经过任何生物膜,而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的移动过程。
9.渗透作用:指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10.根压:指植物根部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1.共质体途径:指水分经胞间连丝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的移动途径。
12.吸涨作用:指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13.跨膜途径: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经过质膜的运输方式。
14.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1mol水中加入1mol某溶液后,该1mol水所占的有效体积。
15.化学势:每摩尔物质所具有的自由能就是该物质的化学势。
16.内聚力学说:亦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是根据水分的内聚力来解释水分在木质部中向上运输的学说,为H·H·Dixon与O·Rener在20世纪初提出的。
17.皮孔蒸腾:指水分通过树干皮孔进行的蒸腾,占植物的水分蒸腾量之比例很小。
18.气孔蒸腾:是水分通过叶片气孔进行的蒸腾,它在植物的水分蒸腾中占主导地位。
19.气孔频度:指1cm2叶片上的气孔数。
20.水分代谢:指水分被植物体吸收、运输和排出这三个过程。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一、名词解释
1.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2.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符号øw。
3.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符号øð。用负值表示,又称溶质势(øs)。
4.压力势: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大的水势值,一般为正值,符号øp。
5.衬质势:由于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符号øm。
6.内聚力学说:又称蒸腾流-内聚力-张力学说。即以水分的内聚力来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原因的学说。
7.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8.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9.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10.吸胀作用: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11.代谢性吸水:利用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
12.渗透性吸水:(见渗透作用)
13.吸涨性吸水:(见吸胀作用)
14.水通道蛋白:存在于生物膜上的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运转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亦称水孔蛋白。
15.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16.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器官、组织或伤口溢出液体的现象。
17.根压:植物根部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动力。
18.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19.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现象。
20.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分量(g/dm2/h)。
21.蒸腾效率:植物每消耗1kg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量(g)。
22.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量(g),又称为需水量。
23.小孔扩散律:气孔通过多孔表面的扩散速率不与其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的规律。 24.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缺乏最敏感的时期,一班为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
麻醉生理学解答题
1 第一章 绪论
1、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那些?其特点如何?
调节方式 特点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为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在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 反应迅速,历时短暂,作用准确、局限.
体液调节:指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例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许多内分泌腺受到神经系统控制,故可将通过这些内分泌腺的激素所进行的体液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作用缓慢,历史持久,影响广泛,但精确性差。
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产生适应性反应。 调节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和范围较小,常局限在一个器官或一部分组织或细胞内。
2、试述负反馈、正反馈在生理功能调节过程中的重要生理意义。
负反馈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的作用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3、何谓内环境与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人体细胞大部分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循环将其运走,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因此,机体内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体内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相互协调,以达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稳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代谢过程本身使稳态不断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平衡。内环境及其稳态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势必会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C .细胞外液) 2、人体各部分体液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C.血浆)
3、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 A.神经反射)
4、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这一调节形式是( B .激素远距分泌)
5、肾血液量在肾动脉血压于一定范围内变动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 E E.自身调节)
6、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依靠体内的( B.负反馈控制系统)
7、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 C.正反馈控制系统)
8、下列哪一生理或病理过程属于正反馈( C.大失血使血压降低,心脏血供不足,心输出量减少而进一步降低血压)
9、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 E.前馈控制) 10、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 A.快速生效)
1、K +由细胞内向细胞外的跨膜转运属于( B.易化扩散)
2、通常用作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E.引起兴奋的阈值)
3、关于动作电位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C.传导速度取决于刺激强度)
4、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哪种离子通透性较大(A.K+ ) 5、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B.乙酰胆碱)
6、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E.动作电位)
7、神经纤维膜电位由+3-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C.复极化)
8、比正常兴奋性低,但可引起更大振幅动作电位的时期是(D.低常期)
9、下列生理过程需直接消耗能量的是(D.肌质网摄入钙)
10、下列有关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B.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11、下列哪种脂质几乎全部分布在细胞脂质双层的外层(B.磷脂酰胆碱) 12、膜两侧电位倒转称为(D.反极化)
13、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上镶嵌的各种膜蛋白及糖链中,具有主动转运功能的是(C.泵蛋白)
14、生理情况下,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主要是(B.完全强直收缩)
麻醉生理学解答题
1 第一章 绪论
1、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那些?其特点如何?
调节方式 特点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为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在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 反应迅速,历时短暂,作用准确、局限。
体液调节:指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例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许多内分泌腺受到神经系统控制,故可将通过这些内分泌腺的激素所进行的体液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作用缓慢,历史持久,影响广泛,但精确性差。
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产生适应性反应。 调节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和范围较小,常局限在一个器官或一部分组织或细胞内。
2、试述负反馈、正反馈在生理功能调节过程中的重要生理意义。
负反馈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的作用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3、何谓内环境与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人体细胞大部分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循环将其运走,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因此,机体内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体内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相互协调,以达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稳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代谢过程本身使稳态不断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平衡。内环境及其稳态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势必会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病理生理学之阿布丰王创作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习题集
病理生理教研室
第一部份 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3.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人类疾病植物模型)
二、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脑死亡(brain death)
2.健康(health)
3.疾病(disease)
6.分子病
二、简答题
1.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3.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有何区别?
5.疾病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6.什么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因果交替?
7.疾病的局部与整体关系是什么?
8.疾病时细胞受损方式有哪些?
9.分子病有哪些种类?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疾病的现代概念?
5.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请举例
8.为什么心跳停止不作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而把自主呼吸停止作为临床脑死亡首要指标?
9.死亡的现代概念及其判断标准是什么?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一、名词解释
1.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2.aquaporins(AQP)
3.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4.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5.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7.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二、简答题
1. 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麻醉生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
3、自身调节
4、应激反应
二、填空题
1、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组织液两部分。血浆量约占体重的( 5% ),组织间液量约占体重的( 15% )。
2、内环境特点( 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
3、稳态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 自身调节 )。
4、人体功能的稳态有赖于( )、( )和( )来实现。
5、各种麻醉手段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 )、( )的活动来实现。
三、简答题
1、学习麻醉生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
2、麻醉生理学的内容是什么?
3、人体内环境作用是什么?
4、内环境稳态意义是什么?
5、内环境稳态如何维持?
6、何为稳态的调节? 7、 稳态的调节方式有哪些?
8、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9、 应激反应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是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因它居于机体的内部,为机体的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而得名.
2、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能对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4、应激反应:是指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作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又称适应综合征。
三、填空题
1、5%、15%
2、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神经、体液、自身调节
5、神经系统、内分泌腺
四、简答题
1、学习麻醉生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
答: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 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 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表现五个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 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 运动现场测_法,实验研究法。
3、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 _物质代谢_和能量代谢 ,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观察赛跑时血压的变化属_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5、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 合成 代谢,又有 分解 代谢。
6.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三.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B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 人体在一次练习、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称为(B )。
A. 应激 B. 反应 C. 适应 D. 兴奋
3.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C)。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应答4.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 D)。
A. 运动训练引起的形态变化 B. 运动训练引起的结构变化 C. 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D. 运动训练引起的机能变化及其调节5.运动时人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对运动的(B)。
A. 适应 B。反应 C。反射
6.体育锻炼能导致人体血管硬化的速度减慢是机体对运动的(B)。A.适应 B。反应 C。反射
四.判断题
1、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只能通过对人体实验测定,获得运动时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 2、运动生理学对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组织运动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生理学习题集第四章重要内容及试题答案
第四章血液
学习要求
掌握:
1、体液与内环境;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液的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量及正常值;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3、三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及正常值。
4、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纤溶的基本过程。
5、血型和红细胞凝集;ABO血型分型依据。
熟悉:
1、血浆蛋白功能。
2、三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3、生理性止血;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4、血型鉴定及输血原则。
了解:
1、运动对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
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血液凝固的控制;
3、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4、Rh血型系统、
内容精要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一)体液与内环境
1.体液与内环境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具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1.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压积)。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2.血浆
二、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三)防御和保护功能
(四)调节体温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二)血液的粘度
全血的粘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的粘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限度时,血液粘度与流速成反变关系。
(三)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对于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85﹪的NaCI溶液(又称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红细胞在高渗溶液将发生皱缩,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甚至破裂而发生溶血。
(四)血液酸碱度
1.血浆pH值和缓冲对正常人的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血浆pH 值保持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对。其中以NaHCO3/H2CO3最为重要。只要其比值保持在20:1,血浆pH就能维持相对稳定。
2.碱储备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储备量。
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一、血量
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
占体重的7~8﹪。血量包括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二、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一)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
血容量即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包括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一次性运动时血容量的变化,取决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个体差异等。
(二)长期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
长期规律运动可引起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容量的增加较红细胞容量增加更显著,血液相对稀释。
第三节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正常值为(4.0~5.5)×1012/L,女性约为 (3.8~4.6)×1012/L。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这些功能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完成。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Hb 含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则称为贫血。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称为可塑变形性。受3种因素影响:①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②红细胞内部粘度。③红细胞膜的弹性。
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沉降率为0~15mm/h,成年女性为0~20mm/h。
红细胞彼此间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3.渗透脆性红细胞膜这种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称为渗透脆性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蛋白质和铁。
2.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叶酸和维生素B12。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调节因子有:①爆式促进因子。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主要调节物。
(四)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运动可引起红细胞数量暂时增加,其增加幅度与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
2.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运动可使安静时红细胞和Hb总量略有增高。但红细胞压积及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含量(g/L)反而降低。甚至低于正常值,称为稀释性假性贫血。
运动可加快对衰老红细胞的淘汰,改善血液的流变性。
二、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细胞。安静状态下,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白细胞数目可因年龄以及机体处于不同生理状态而有变动。根据其形态差异可分为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两大类。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白细胞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等生理特性,这是白细胞执行防御功能的基础。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消化和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
1.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病源微生物及损伤死亡的组织细胞,急性感染时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内含组胺、肝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变态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单核细胞具有比中性粒细胞更较强的吞噬能力。参与机体防卫机制。
5.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NK细胞对肿瘤细胞有特别的杀伤作用。
(三)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1.运动时白细胞变化的三个时相运动后白细胞可出现一过性增高。称为肌动白细胞增多。分为三个时相。
(1)淋巴细胞增多时相:肌肉始动工作时、短时间轻微体力活动后及赛前状态出现。
(2)中性粒细胞增多时相:有训练的人在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或大强度运动后出现。
(3)中毒时相:包括再生阶段和变质阶段。是没有训练的人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力竭运动时,引起造血机能下降的不良反应。
2.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中小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提高血液白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长时间、力竭性运动对免疫机能有负性影响。
三、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和功能
血小板无细胞核,体积小,在循环血液中呈双凸圆盘状。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有:
1.促进凝血过程
2.参与止血过程
3.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黏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的现象。
2.聚集指血小板彼此相互粘着的现象。
3.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4.收缩血小板中的收缩蛋白可使血块回缩形成牢固的止血栓。
5.吸附血小板能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于其磷脂表面,促进凝血过程的进行。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运动可引起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并与运动强度呈高度正相关。适宜的有氧运动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大强度剧烈运动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
第四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正常人小血管损伤引起出血,可在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
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①血管收缩。②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③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4种。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种。
2.凝血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转变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
(1)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启动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血凝块回缩,挤压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二)血液凝固的控制
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而不发生凝固,主要是由于:①正常血管的内皮光滑。②血液中有多种抗凝物质。④血液循环不息、血流迅速。
(三)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两个阶段:
1.纤溶酶原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3.纤溶抑制物
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一)一次性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中等强度的运动能提高血液纤溶活性,而大强度的运动可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二)长期运动对血凝和纤溶系统能力的影响
运动可使纤溶能力亢进者减弱,不足者增强,正常者仍保持正常,且可消除由于年龄的增长而使纤溶能力下降的影响。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与临床医学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一、红细胞凝集
若将两种不同类型的血液相混合,可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血浆中有相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是否存在A凝集原与B凝集原而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2.ABO血型的鉴定
其原理是用已知的标准血清,去检测未知的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