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知识框架】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宋案”:引发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护国战争军阀割据{主要派系目的:巩固地盘、争权夺利影响【重点梳理】 1.二次革命背景 (1)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2)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于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3)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经过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
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2.袁世凯复辟帝制复辟 准备 (1)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 (2)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
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3)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袁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世凯称帝3.护国战争经过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
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
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护国战争结束4.军阀割据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不同派系影响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第11课北伐战争一、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国共合作1.国共首次合作(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
(2)国民党一大的内容:通过国民党的党纲,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首次合作。
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2.黄埔军校的建立(1)1924年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2)合作:国民党——校长:蒋介石共产党——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苏联(3)作用:培养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北伐战争1.北伐时间:1926年2.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5.进军路线:(1)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2)福建——浙江——上海6.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7.英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8.战果: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9.为什么北伐军能胜利进军?(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1.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2.反革命政变的原因:阶级利益不同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时间:1927年4月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总结※国共合作——前提国民创办黄埔军校——发展革命北伐战争——高潮的洪四一二政变——转折流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失败。
第11课: 北伐战争知识复习要点一、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建立黄埔军校来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6、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骨干,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二、北伐战争:1、北伐的条件: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
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2、北伐的目的:为了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即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统一全国。
3、北伐的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4、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5、经过:三大战场:①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主力;②闽浙战场:攻入浙江,上海③主战场:两湖(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孚主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的称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A、建立了黄埔军校,创建了国民革命军B、国共两党的合作,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C、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D、正确的战术指挥和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E、工农运动的有力配合与支援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而后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
2、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性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3、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失败。
八年级历史11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够让我们回顾过去,认识自己。
八年级历史11课是一门必修的课程,涵盖了从秦到明这一漫长的历史时间段,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一下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
第一课: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课程主要讲述了秦国崛起、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制、文字统一等,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汉武帝的改革汉武帝被誉为“开国之君”,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科举制度、设置都城、推广中国传统医学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东汉时期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184年,以汉宣帝为首的几位皇帝执掌了国家大权。
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农业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
第四课: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动荡不安的时期。
此时期间,各地方的统治者争相攫取权力,导致了政局动荡、社会落后的局面。
第五课: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以艺术、文学、科技、工艺等方面的繁荣而著名于世。
唐朝时期的诗歌和绘画成为了后世的经典,唐太宗以降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课:宋朝的兴盛与衰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文艺兴盛的时期,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
但由于各种原因,宋朝后期逐渐式微,最终为金朝所灭。
第七课:明朝的定都与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崇尚文化的朝代,这也是为何明朝的文艺能够在史书中占有较大的一笔。
此外,明朝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进展,如陶瓷、服饰、冶金等方面的发展。
第八课:辽金元时期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致力于推进对外贸易,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时间段。
同时,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并征服了整个中华地区。
第九课:明末清初的政治斗争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多关于皇权与官僚、宗室与民众之间的政治斗争。
八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第11课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人口的变化以及农民起义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汉朝末年到清朝末年这段近两千年的社会制度。
其主要的经济特征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处于次要地位,商业则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人口大量从事种田,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 手工业虽有一定规模,但总体而言人口比重较小。
3. 商业只是简单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并且缺乏相应的商业机构和市场行情的指导。
二、人口的变化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和社会结构,导致人口变化往往经常受到经济周期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使得人口增加。
2. 战争频发,导致人口减少。
例如三国时期、五胡乱华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口下降。
3.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人口减少。
例如北宋末年饥荒使得人口减少。
三、农民起义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农民起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屡屡发生。
其中影响最大的几次农民起义包括黄巾起义、白莲教起义、红巾军起义等。
这些起义的形成和发展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1. 社会政治、经济及生活环境的恶性循环不断加深,使得农民深感不满并积极抵抗。
2. 领袖、忽悠者、志士等从不同层面推动起义的形成和发展。
3. 农民起义后还会受到一系列诸如地方军阀的压制等因素影响,走向失败。
结语: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我们应该深刻了解的一部分历史。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经济、人口、政治、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这对于我们的有关课程学习和国家历史的爱好者来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课鸦片战争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3、为了牟取暴利,英国就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贸易祸国殃民。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
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1840年6月,英国军舰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①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中英《南京条约》或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且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俄国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①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起义军称“太平军”②太平天国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④在慈溪战斗中,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第3课收复新疆1、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国虎视耽耽想争夺新疆。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 1 课鸦片战争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掠夺原料和推销商品。
鸦片输入的危害:使许多白银外流;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政治腐败;经济萧条。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鸦片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间:1840 年 6 月至 1842 年 8 月。
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 《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1842 年 8 月。
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4.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 英法发动侵华战争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 年 10 月至 10 年 10 月。
2. 列强的罪行火烧圆明园:10 年 10 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3. 战争的影响: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 3 课太平天国运动1.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金田起义: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 定都天京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3.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汇总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年)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①使清朝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②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③军队吸食鸦片使得自身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3.林则徐虎门硝烟:时间:1839年6月;地点:广州虎门;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维护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林则徐禁烟)5.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清王朝政治腐败;②经济和军事技术以及社会制度落后;③清朝统治者策略失当。
*6.《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影响:破坏了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百姓负担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有利用列强商品倾销④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了关税主权7.《虎门条约》:①、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8.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国家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经过: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3.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八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11课八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现实。
作为八年级学生,你已经学习了历史的第11课,下面就来总结一下这一课的重点知识点。
一、明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变化。
明朝实行的是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一路选拔官员。
而清朝则实行的是满洲人的“三藩制度”。
清朝的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还是制度的始创者和编纂者。
此外,明清时期的官制、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等也都有所不同。
二、明清王朝的文化艺术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明代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李清照等也都是著名的文化巨匠。
在艺术方面,明代的瓷器、漆器、棉纺织品等制品,以及清代的金银器皿、玉器、绸缎等都是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
三、明清王朝的经济社会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的瑰宝——万历大吨位船让中国的海洋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而清朝时期,由于种植业大力开发,使得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此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如礼教的提倡,妇女地位的提高等。
四、明清王朝的对外交往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也非常重要。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航行开创了中国航海史的一章。
而随着清朝的崛起,中国也开始向外扩张。
清朝先后进行了边疆征战,以及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建立了与世界各国的深入联系。
五、明清王朝的衰落明清时期的华夏王朝,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走向了衰落。
明朝时期的官绅权贵内斗,民变等都让国家政局不稳定,加之经济萧条,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而清朝的崛起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让清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地位。
总之,八年级历史的第11课,是一门极具价值的学科。
通过对明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经济社会和对外交往的介绍,我们更好地认识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第11课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国共合作
1.国共首次合作
(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
(2)国民党一大的内容:通过国民党的党纲,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接受
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首次合作。
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2.黄埔军校的建立
(1)1924年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2)合作:国民党——校长:蒋介石
共产党——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苏联
(3)作用:培养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时间:1926年
2.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进军路线:(1)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2)福建——浙江——上海
6.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7.英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8.战果: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9.为什么北伐军能胜利进军?
(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
2.反革命政变的原因:阶级利益不同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时间:1927年4月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总结※
国共合作——前提
国
民创办黄埔军校——发展
革
命北伐战争——高潮
的
洪四一二政变——转折
流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