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关于加强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关于加强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的基层人大,应正确认识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转换思维方式,探索工作举措,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做好新常态下的人大财经监督工作,要从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三个方面入手。

一、认清新常态下财经监督重点

人大财经监督的法定任务比较重,在认真履行法定监督内容的同时,要突出若干重点,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当前,要结合新常态经济形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切实做到六个关注。

一是关注经济转型升级。关注经济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人大经济监督的重中之重。产能过剩、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大等问题依然是制约不少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人大监督的重点就是要放在加大创新驱动的力度、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点上,还要特别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创意产业、性新兴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以及产业招商等重大经济工作。

二是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查批准及执行情况的监督作为监督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监督法的有关规定抓好落实。要对计划编制和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或特定问题进行视察调研,对计划涉及的经济指标和安排的重点项目,不仅要听取政府及其有关经济部门的工作汇报,还应深入企业和项目建设工地,既要看面上整体工作,也要到现场查看了解,重点了解影响和制约计划执行的困难和问题,查找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促进计划的全面完成。

三是关注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在人大精力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注意突出重点,把力气用到刀刃上。一要做实预算初审。对预决算的审查监督,重点应放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之前的初审阶段,由人大常委会来主导。人大常委会可以由财经委或预算工委牵头,统筹协调各个机构的力量,在初审阶段对预算草案进行分工调查、分组审议。人大常委会还可以通过公开听证会、专家咨询会、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借助人大代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对预算草案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审查批准做好充分准备。二要注重对重大项目支出的审查监督。对重大项目监督的着力点要放在项目安排的科学性上,放在项目的前期工作上,放在项目实施的进度上,放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上,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三是要关注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种类多、金额大、细化程度不够,是当前预算监督的薄弱环节。人大可以把政府性基金收支的具体情况纳入常委会年度议题,每年听取汇报并进行审议。四是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性预算的监督。要求政府逐步细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扩大覆盖面。五是人大对预算的审查要从审查具体金额向审查支出政策、支出延伸,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

四是关注政府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经济运行新常态,各类专项资金也要与之相适应。但目前各类专项资金项目偏多、资金安排过于分

散、使用绩效不高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人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督要把重点放在各专项资金的整合转型、功能定位和规范合理使用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使用绩效开展第三方评价,全面提高资金绩效。

五是关注民生事业的投入。新常态经济形势下,财政既要支持推动经济发展,更要关注民生改善。人大监督要十分关注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精准扶贫、秀美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基础民生方面的投入上,在审查财政资金使用时,要关注民生投入的比重,努力做到预算安排上倾斜民生、资金拨付上保障民生。

六是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激增,偿债压力加大。地方人大在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中,不能缺位,要由形式的程序变为实质的监督,切实担当起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防范债务风险。要督促政府完善债务内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政府性债务行为的审查监督,规范政府债务的“借、用、还”行为,强化对政府举债建设项目的跟踪问效,充分发挥融资效益。

二、创新财经监督工作方法和手段

人大对财经工作监督要取得实效,要在开展视察、调研、检查、听审报告、规范性文件审查等常规监督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专题审议询问、专项工作评议、集中督办、二次审议等刚性监督手段,在抓精、抓准、抓实、抓狠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议题的“精选”。监督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突出重点、精选议题,找准人大监督的切入点,把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问题、事关民生的热点问题作为监督的重点,确保人大监督与委中心工作同向,与政府经济工作同调,与人民群众意愿同步。

二是突出问题的“准确”。要通过调查研究,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点准,并分析原因,找到症结,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抽象,要具体,切中要害。

三是突出建议的“实在”。提出意见建议切忌套话、虚话、原则话,要针对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对策措施,让政府及其部门在工作中能够操作。

四是突出督促落实的“严格”。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审议意见,要专门跟踪监督,做到落实不到位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

其次,在具体方法手段上,要注重创新。

一是要善于借助专业力量。财经监督工作专业性强,自身的人手又有限,人大财经监督工作必须借助审计等专业力量,切实发挥审计在财经监督中的作用。在制定监督计划时要与审计等部门加强配合和沟通,取得审计部门的支持,借助专家的力量,甚至可以引进社会专业机构第三方参与,提升监督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二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经济调研尤其要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深入一线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情况摸透,把事实看清,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从材料到材料,这样提出的意见建议才有针对性、建设性。要创新调研方式,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掌握实情,加强对经济数字的分析和研判,使调研成果更加切合实际。

三是充分要发挥代表作用。要充分发挥各行各业代表的作用,尤其是企业界的代表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参与者,是某个经济领域的专家,对市场把握的敏锐性和分析问题的实质性有先天的优势。因此,要多向这些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专家请教,真正掌握了解经济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要调动财政预决算审查咨询小组、财经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参与人大财经监督活动。

四是要切实提高自身能力。要提高人大经济监督的水平,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当前,地方各级人大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学习理解新预算法,提升自身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既要宏观把握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区域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要微观着力于本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和瓶颈,做到监督工作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三、增强人大财经监督的实效

讲求实效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最终落脚点。监督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只看监督议题的多少,更要看监督事项能否见成效。因此,人大监督需要从全局的角度,从一个时期内来系统谋划监督事项,力求在见实效上取得突破。

一是服务大局,当好参谋。人大监督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要有大局观。人大财经监督只有与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相扣,与人民群众呼声息息相应才能使人大工作更有深度、更具实效。从人大经济监督的方面看,要着重研判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新阶段发展面临的新风险,发现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对实际工作中难度大、进展慢、效果差的重大事项,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认真做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重点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形成调研报告,提出有见地、有分量、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为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持续跟踪,督促落实。人大监督不能以常委会审议过就算完成任务,要把审议意见的落实作为人大监督的重中之重。要通过专题询问、专项视察等方式,加强跟踪监督,多搞“回头看”,重点督查整改落实情况,对解决不力或在限期内要求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扭住不放,实行连续跟踪监督,抓一件成一件,抓一件解决一件。当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对政府重大项目、招商引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与绩效、电子商务、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等重大经济监督议题,采取多种监督方式,持续跟踪,促其见效。

三是同向合力,推动工作。人大监督不是故意找“茬”,是在监督中体现支持、在支持中加强监督,是既监督又支持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推动政府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在监督过程中,要加强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同向合力、推动工作。要通过专题询问、专项工作评议、代表视察、常委会审议、“回头看”等多种监督形式,与政府及其部门一起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切实做到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有些工作可以主动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落实。

关于加强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关于加强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的基层人大,应正确认识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转换思维方式,探索工作举措,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做好新常态下的人大财经监督工作,要从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三个方面入手。 一、认清新常态下财经监督重点 人大财经监督的法定任务比较重,在认真履行法定监督内容的同时,要突出若干重点,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当前,要结合新常态经济形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切实做到六个关注。 一是关注经济转型升级。关注经济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人大经济监督的重中之重。产能过剩、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大等问题依然是制约不少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人大监督的重点就是要放在加大创新驱动的力度、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点上,还要特别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创意产业、性新兴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以及产业招商等重大经济工作。 二是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查批准及执行情况的监督作为监督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监督法的有关规定抓好落实。要对计划编制和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或特定问题进行视察调研,对计划涉及的经济指标和安排的重点项目,不仅要听取政府及其有关经济部门的工作汇报,还应深入企业和项目建设工地,既要看面上整体工作,也要到现场查看了解,重点了解影响和制约计划执行的困难和问题,查找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促进计划的全面完成。 三是关注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在人大精力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注意突出重点,把力气用到刀刃上。一要做实预算初审。对预决算的审查监督,重点应放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之前的初审阶段,由人大常委会来主导。人大常委会可以由财经委或预算工委牵头,统筹协调各个机构的力量,在初审阶段对预算草案进行分工调查、分组审议。人大常委会还可以通过公开听证会、专家咨询会、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借助人大代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对预算草案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审查批准做好充分准备。二要注重对重大项目支出的审查监督。对重大项目监督的着力点要放在项目安排的科学性上,放在项目的前期工作上,放在项目实施的进度上,放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上,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三是要关注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种类多、金额大、细化程度不够,是当前预算监督的薄弱环节。人大可以把政府性基金收支的具体情况纳入常委会年度议题,每年听取汇报并进行审议。四是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性预算的监督。要求政府逐步细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扩大覆盖面。五是人大对预算的审查要从审查具体金额向审查支出政策、支出延伸,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 四是关注政府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经济运行新常态,各类专项资金也要与之相适应。但目前各类专项资金项目偏多、资金安排过于分

人大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人大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一、人大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人大监督工作认识不够。人大有的同志开展监督工作顾虑较多,对发现的深层次矛盾和实质性问题不敢动真碰硬,缺乏持续监督的韧劲,监督工作中存在重程序、轻实效的问题。“一府一委两院”有的同志把人大监督看成软任务,对决议决定的执行刚性认识不足,对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重视不够,有的办理落实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监督形式刚性不强。《监督法》明确规定了人大监督的七种形式,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选择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审查和批准、考察调研等“柔性”监督形式。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手段很少运用。 (三)监督重点与新时代的要求存有差距。监督议题选定不精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内容有时不能及时抓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社会反映强烈的难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监督重点不够突出,切入点不够精准,如对产业政策论证评估、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提升、营商环境量化评估、财政引导基金使用绩效、大企业集团培育等领域的问题关注较少。 (四)监督方式整合不足。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纪检监督、行

政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力量未能有机结合形成监督合力。 (五)监督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人大的监督活动主要停留于发现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对于是否整改以及整改成效如何,缺少规范化、刚性化的测评制度。因此,“一府一委两院”对人大监督整改的动力不足,达不到监督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建议。(一)找准新时代人大监督工作重点。X、要紧紧围绕党委重大决策部署、中心工作,聚焦法律法规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监督工作。 X、要落实对政府预算决算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重点审查支出预算总量与结构、重点支出与重点投资项目、部门预算、财政转移支付、政府债务、政府预算收入。加强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着力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X、要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重点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政策论证评估、营商环境量化评估、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提升、金融体系完善、大企业集团培育、土地等自然资源资产资本化等方面加大监督力度。

关于加强财经纪律监督的对策

关于加强财经纪律监督的对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财经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财经纪律监督成为确保经济秩序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立法、执法、宣传和培训四个方面探讨加强财经纪律监督的对策。 一、立法 在加强财经纪律监督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首要任务。立法层面应对财经领域的违法行为进行明确规定,为监督行为提供明确的依据。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漏洞的填补,确保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此外,还需建立健全充分的信访和举报机制,为各方提供举报渠道,并对举报者提供保护,以激励公众积极参与财经纪律监督。 二、执法 在财经纪律监督中,加强执法力度是关键。政府机关和执法部门应加大对财经领域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同时,要建立健全执法机构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执法行为的公正和规范。 三、宣传 加强财经纪律监督还需要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财经纪律监督的认识和参与度。政府机构和媒体应加强对财经纪律监督政策的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财经观念,增强对违法行为的识别和自我

保护能力。同时,还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加强对财经纪律监督的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四、培训 加强财经纪律监督还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对财经领域 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 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还应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能力培养,提 高财经纪律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加强财经纪律监督是确保经济秩序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立法、执法、宣传和培训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才能全面加 强财经纪律监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只有形成全社会合力, 才能实现财经纪律监督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大监督工作更加重要和紧迫。作为立法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最高代表机构,人大代表必须牢记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监督工作,加强监督力度,促进政府工作的公开、公正、公正、透明。以下是本人对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一、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制度 要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把制度变为行动,实现人大监督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要强化立法监督,对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决定进行监督,确保其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同时保证其实施效果。其次,要注重财政监督,通过审议国家预算、决算等财政文件,发现违法违规的行为,防止财务资源浪费,确保政府的财政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深入调查,及时掌握问题,落实监督的实效。 二、积极开展议案、建议和质询活动 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积极开展议案、建议和质询活动。议案和建议是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重要反映,代表人民利益,也是人大监督的重要方式。在提出议案和建议时,代表应该结合工作实际,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对政府工作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质询则是人大代表对政府部门或领导干部工作的详细询问,代表可以针对部门或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提出问题,促使政府部门全面地反映工作情况,同时发现问

题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代表队伍建设 加强人大监督工作还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代表队伍。代表队伍是人大监督的主要力量,如何提高代表的素质,提高其履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代表需要不断学习政治经济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并加强交流沟通,切实推进代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四、加强社会监督 加强社会监督也是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机制,加强社会各界对人大代表、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推动政府工作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此外,加强社会监督也需要媒体的支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手段,及时公开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情况,推动地方政府和国家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强人大代表的责任追究 在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人大代表的责任追究。如果代表不认真履行职责,不积极参与监督工作,或者泄露国家机密、受贿,都需要进行严肃的处理,以保证人大代表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浅谈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浅谈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调研报告 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开展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监督不力仍是地方各级人大在依法行使职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就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具体表现 地方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方面,离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监督过程不扎实。如每年的人代会审议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等,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会后对代表们提出的审议意见和议案建议,没有几件能得到较好解决。对经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变更后,人大常委会通常是在审查、批准决算时予以追认,很少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导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人大监督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做形式”,严重影响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2、监督重点不突出。安排执法检查和审议内容贪多不求精,不求严,缺少“重头戏”。一些代表或委员审议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泛泛议论的多、重复发言的多;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的少。在监督目标上,一些地方人大在很大程度上避

开了“一府两院”的重大行为,而更多着力于政府下属部门的行政行为和“两院”的某些司法活动,产生了四面出击、力量分散的状况。 3、监督手段不强硬。在现有的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会议审议、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个案监督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由于监督手段不强硬,没有威慑力,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 4、监督效果不理想。地方人大每年都要依法开展大量的监督活动,但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往往在审议报告中讲了,会上议了便完事,存在一查就了,一审就过现象。有些问题年年审年年议,可是几年之后,仍然是面貌不改、山河依旧。 二、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造成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真正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大监督权和监督工作的,都还很有限。就人大本身来讲,在开展监督时,经常会有“换位”念头,站在政府角度来考虑问题,认为现阶段开展一些工作实施一些强硬行政手段是必要的,即使有时过激或出偏,都应理解,这样就会出现从

围绕民营经济主题 做好人大监督工作_心得体会

围绕民营经济主题做好人大监督工作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围绕民营经济主题做好人大监督工作,感谢您的阅读! 围绕民营经济主题做好人大监督工作 民营经济是以民间投入和经营为主体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几年,由于国营巴中罐头厂的破产、倒闭,国营丝绸、机械、纺织企业相继陷入极度困境之中,全区国营工业滑入历史最低谷,直接影响了财政经济的快速增长。近三年来,该区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区域经济框架的重大决策,痛下决心改变了硬环境,优化了软环境,坚定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和决心,狠抓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截止去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4.1万户,私营企业238户。民营经济实现产值11.5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53%;民营经济覆盖全区各个领域,已初步构成了该区经济结构的主骨架。在实际工作中,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三紧扣”(紧扣区委工作中心,紧扣全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紧扣社会生活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工作思路,较好的发挥了决策把关、推动促进和规范保障作用,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人大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决策和把关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党工作的大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主题。近几年来,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正确行使对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五年先后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工作汇报85次,其中属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议题达62次,占71%,同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决定和书面审议意见36个,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如:1998年6月,常委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情况汇报后,作出了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培育、壮大民营工商企业等4条决定,督促了企业14项自主权的落实,促进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逐步理顺,支持政府制止“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和转换机制。督促和支持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等文件。2000年7月,常委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常委会紧扣民营经济发展,组织本届常委会

财会监督工作问题及加强对策

财会监督工作问题及加强对策 财会监督工作问题及加强对策 引言: 财会监督工作是维护财经秩序,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财会监督工作面临一些问题,如监督手段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财会监督工作问题的现状分析 1. 监督手段不全面:目前,财会监督主要依赖于财务审计和监管部门,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如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 2. 制度不健全:财会监督的制度框架尚未完善,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 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 3. 信息不对称: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财务报表的真 实性难以确保。 4. 人员素质不高:部分财会监督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应对 复杂的财务欺诈手段。 二、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对策 1. 完善监督手段: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作

为辅助工具,提高财会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健全制度与法规:建立健全的财会监督制度框架,明确各级监督机 构的职责和权限,并加强对财会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制定。3.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监督机构、企业和第三方 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4.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对财会监督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 养和技能水平,以应对复杂的财务欺诈手段。 三、总结与回顾 财会监督工作是确保财经秩序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存在监督手段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了加强财会监督工作,我们需要完善监督 手段、健全制度与法规、加强信息共享以及提高人员素质。只有通过 综合措施的推进,才能够有效应对财务欺诈等问题,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四、观点与理解 通过对财会监督问题的深入分析,我认为在加强财会监督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制度与法规以及提高人员素质。制度与法规的 健全可以为财会监督提供明确的框架和依据,而高素质的监督人员则 是财会监督工作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优化监督手 段和加强信息共享,也是加强财会监督的重要方向。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加强,财会监督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确保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实效制约因素及提升对策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实效制约因素及提升对策 摘要: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活动进行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我国各级人 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提升人大预算监督的实效,实现人大监督由程序性向 实质性的转变,不仅是构建公共财政、透明政府的有效途径,更是我国走向法治 社会、民主社会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人大预算监督;制约因素;监督实效 一、制约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实效的因素 (一)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时间不科学。根据《预算法》,我国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般在3月上旬召开。往往是预算还没有 通过权力机关审批和决议,就已经预先执行了两三个月,也就是说,新的财政年 度中存在着一段时间是无预算法案的权力真空段,这种无预算、先执行、后编制、再审批的做法与“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①相违背,严重 侵蚀了预算法案的严肃性,也削弱了人大的监督权威。 2.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在我国,政府编制的预算案仅能反映预算内资金的 分配情况,而没有包括预算外收入以及其他制度外收入,这部分资金长期游离于 人大的监督管理范围之外。政府预算外资金不纳入预算管理,不仅违背了公共财 政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由于预算外资金不受立法机关的监督,某些内部监督不 力的行政部门可能滥用职权,想方设法把预算外资金隐匿为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 益的小金库,成为蚕食公共利益的巨大黑洞。 3.预算编制科目不精细。由于时间有限,预算编制部门无法进行科学的预测 和精细的规划,导致预算草案内容不详、项目不细,且无详细的补充说明。政府 预算科目分为类、款、项、目、节五个层次,目前预算报告通常只反映到“类”, 仅有部分反映到“款”。粗略的内容、笼统的数字,人大代表在审议时既看不出每 笔收入的来源是否合理可靠,也看不出重点支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更谈不上审 查这些项目是否具有合理性、惠民性。政府向人大提交的预算报告不但普通人大 代表难以看明白,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不甚明了。 (二)预算审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议时间缺乏充裕性。一年一度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期一般不超过15天,而人大代表要依法进行各项预定的议程,其中审查预算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天, 地方人代会由于会期较短,留给审查预算的时间甚至只有几小时。在人大开会期间,会议时间短、议程紧,人大代表又未提前获知预算草案的内容,如此短暂的 时间内要全面详细地研究预算草案,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对预算草案提出 切中要害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审议自然难以达到实质性的监督效果。 2.审批主体缺乏专业性。我国人大代表呈分散性特点,在各政党团体、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中均有一定比例,法律界和财政界等专业人士进入代表行列 的人也是凤毛麟角。而审查预算又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中涉及到大量专 业知识,虽然人大代表中不乏精通财政的专业人士,但仍有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士,编制粗糙、模糊度高的预算报告与专业知识欠缺的人大代表之间矛盾的结果就是,人大代表在审议过程中看不懂预算草案、听不懂财政报告,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 就完全成为一种人云亦云的形式。 3.审议方式缺乏多样性。我国预算实行的是一次性表决、一次性通过的表决 方式,在预算审议会上,无论是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还是财经委会议都缺乏辩

关于深化人大财经工作改革的重要论述

关于深化人大财经工作改革的重要论述 摘要: 一、深化人大财经工作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二、人大财经工作的主要任务与改革方向 三、加强人大财经工作改革的保障措施 四、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深化人大财经工作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大财经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提高人大财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深化人大财经工作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人大财经工作的制度建设,提高财经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化水平,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监督作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人大财经工作的主要任务与改革方向 1.加强对国家财经政策的审查和监督。人大财经工作应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为出发点,加强对国家财经政策的审查和监督,确保政策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2.提高人大财经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化水平。通过完善人大财经工作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人民群众对财经工作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推动政府预算

制度的完善,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合规。 4.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强化人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三、加强人大财经工作改革的保障措施 1.完善人大财经工作制度。加强人大财经工作制度的建设,明确人大财经工作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为人大财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人大财经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人大财经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增强队伍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为人大财经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提高人大财经工作的科技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人大财经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为人大财经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总结与展望 深化人大财经工作改革,是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提高人大监督实效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提高人大监督实效的认识和思考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是建设法治社会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人大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大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的重要方式。然而,人大监督实效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提高人大监督实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当前,我国的人大监督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监督的权力边界不清晰、监督的程序不规范等。因此,需要对监督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监督的对象、方式和程序,确保监督的实效。 其次,提高人大监督实效需要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深入性。现阶段,人大监督往往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因此,人大代表应当加强调研力度,深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监督工作,确保监督的切实性和有效性。 再次,提高人大监督实效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代表,应当坚守法治原则,严格依法履职。同时,人大代表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和能力,提升在监督工作中的法律水平,确保监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最后,提高人大监督实效需要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公众作为监督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人大监督工作,主动举报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监督工作的公正、透明和高效进行。 综上所述,提高人大监督实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

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深入性,提升法治意识和能力,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才能够真正提高人大监督的实效,为建设法治社会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进一步提高人大监督实效需要加强对监督对象的约束和监督手段的创新。 首先,加强对监督对象的约束。监督对象包括政府机关、公务员等,他们是执行政府职责的主体。为了提高人大监督实效,必须加强对这些监督对象的约束。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和评价,将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起与实际监督效果相关联的激励和惩戒机制,以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对监督对象的监察监督,建立监察制度,对其权力行使进行监督,确保他们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其次,创新监督手段。传统的人大监督主要通过听取汇报和提问来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这种方式的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提高人大监督的实效,可以进行创新,引入新的监督手段。例如,可以加强对政府工作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实际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督意见和建议。此外,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开展网上监督,接收公众举报和意见,提高监督的广度和及时性。 再次,加强人大监督与其他监督机构的协调合作。人大监督不是唯一的监督手段,还存在其他监督机构,如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为了提高监督实效,应该加强与这些监督机构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实

关于人大正确有效监督的若干思考

关于人大正确有效监督的若干思考 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实行监督。正确有效的人大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 和人民根本利益。而如何确保人大监督的正确有效,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下面就 关于人大正确有效监督的若干思考,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正确有效的人大监督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基础上。法律是治理的基石,没有法律 的约束和保障,监督将是无源之水。要推进人大监督的正确有效,必须建立健全的国家法 律制度,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法律制度上,应当清晰规定人大的监督权限和 程序,以明确人大监督的法律依据和范围,具体明确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对象、监督方 式和监督职责等内容,从而使人大监督在法律上得以充分支持和保障。 正确有效的人大监督要建立在人大代表的主体性上。人大代表是人大监督的主体,只 有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才能实现人大监督的正确有效。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代表, 应当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人民的呼声和诉求,积极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以此为基础,依法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要推进人大监督的正确有效,必须 不断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人大代表的教育和培训,使人大代表能够更好地 代表人民,更加主动地参与监督工作。 正确有效的人大监督要建立在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上。政府是人大的监督对象,只有政 府在监督工作中积极配合和支持人大的监督工作,才能实现人大监督的正确有效。要推进 人大监督的正确有效,必须加强人大和政府的沟通与协调,促进政府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接受人大准确监督,将相关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实现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还需要建立健 全政府的自律机制,对人大提出的监督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对待和及时回应,形成政府工 作与人大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 正确有效的人大监督要建立在舆论监督的支持和推动上。舆论监督是人大监督的重要 外部助力,只有舆论的监督和推动,才能推进人大监督的正确有效。要推进人大监督的正 确有效,必须加强对舆论监督的引导和引导,深入挖掘舆论监督的价值和作用,加强舆论 监督的规范化建设,形成对政府工作监督的合力。也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建设健全 媒体监督,推动对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使之成为人大监督的有力补充和推动。 正确有效的人大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保障。只有建 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基础,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政府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以及舆 论监督的推动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人大监督的正确有效。希望我们的人大监督工作能够 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2000字】

关于街镇人大全过程监督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于街镇人大全过程监督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街镇人大是我国基层人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之一就是开展 全过程监督。全过程监督涉及到街镇人大在立法、政府工作报告审查、预算决算审查以及调研、执法检查、评议干部等工作中对政府的监督。在实际运行中,全过程监督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改进。 一、问题分析 1.地方政府对人大监督的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人大的 监督工作漠视甚至抵触,对人大提出的问题不予整改或答复,导致人 大监督难以发挥作用。 2.监督方式单一。目前的监督方式主要集中在人大代表会议和人 大常委会,缺乏对政府日常工作的实质性监督。 3.监督信息透明度不高。信息的透明是监督的基础,但在实际工 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对信息的公开度不高,限制了人大的监督力度。 4.监督资源有限。街镇人大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监督力量弱, 无法对政府的工作全面进行监督。

5.监督成果难以量化评估。监督工作的成果难以量化评估,导致 监督工作的价值难以体现。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人大监督工作的认识。政府应当重视人大监督工作,充分认识到人大监督对于政府工作的促进作用,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 并及时整改。 2.多元化监督方式。除了人大代表会议和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方式外,还可以采取调研、督察、听证等方式,增加对政府日常工作的监督。 3.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应当主动公开政府工作的相关信息,为人 大的监督提供基础性材料,增加信息透明度。 4.加大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支持力度。街镇人大应当得到足够的人 力和经费资源的支持,提高监督的力度。 5.建立监督成果评估体系。建立定期对人大监督工作成果进行评 估的机制,量化评估监督的效果,为相关人员的考核提供参考。

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和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和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根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要求、人大监督现状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如何从实践层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刚性监督,硬化监督过程,提高监督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已成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需要探索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人大监督工作实践中,询问和质询、特别问题调查以及撤职案的审议决定等监督形式,因其特殊使用情况,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刚性监督”。然而,地方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普遍存在“柔情”有余而“刚性”不足的问题,即大多采取审议、视察等方式,很少采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和撤职等方式,往往容易导致人大监督流于形式。这不但降低了人大监督的地位,更为严重的是人大监督难以发挥作用。深入剖析人大“刚性监督”不力的原因,找出加强“刚性监督”的有效途径,在人大政治生活中显得刻不容缓。 一、强化刚性意识,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不够的问题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这种监督可以及时发现“一府两院”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如实反映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督促“一府两院”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惯性的做法和认识的误区,旺旺造成刚性监督不力、效果不佳。我们认为,当前要防止和破除从刚性监督中的“不愿监督、不能监督、不敢监督”三种思想障碍: 一是不愿监督。即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人大监督可为可不为,力度可大可小,内容可多可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栽花少种刺,少点监督少点事。

二是不敢监督。即担心被“一府两院”认为是对他们工作的挑刺、干预和不支持,害怕引起误解伤了感情。 三是不能监督。即政府的行为方式往往体现为对上负责、对党委负责,有时对同级人大负责不足,有的甚至在思想上抵触人大监督,在行为上规避人大监督,致使人大不能监督。 鉴于此,一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往往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只放在听取审议工作报告,开展视察调查和执法检查等常规监督手段上,仅限于走走转转、听听看看、读读念念等一般监督形式上,对那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难点问题,不愿启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久而久之,“刚性”就变成了“柔性”,“一线”也就变成了“二线”。“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是人大角度屏障或顾虑,主要是人大履职的责任心和态度以及能力问题。“不能监督”是人大监督对象即“一府两院”对付人大监督认识和态度问题。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要从两个角度加强认识,一是人大监督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尽职责所在。人大及其市委会、人大代表的强大责任在于此,必须树立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态度,积极履职。另一方面是“一府两院”只有接受人大监督的义务,没有规避人大监督权力,这是宪法和人大监督法规定的。这一点,人大应向被监督对象宣讲到位、沟通并达成一致,共同增强人大刚性监督意识。 二、注重机制建设,着力解决监督实施不硬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具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讲政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高度来开展监督工作。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大胆启用刚性手段,善于抓重点,专于解热点,敢于破难点,勇于碰硬点,进而增强人大监督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重点在“四个强化”上下功夫:

强化人大依法监督工作质效的实践与思考

强化人大依法监督工作质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陈震宁 来源:《人大研究》2020年第11期 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基本职权。长期以来,地方各级人大依法加大监督力度、积极创新监督方式、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做法和成效为提升人大工作整体水平、依法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一步强化人大依法监督工作质效是摆在各级人大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面向需求创新实践。 一、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摆依法监督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项 回顾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后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工作历程,取得的显著成绩不可低估,积累的基本经验弥足珍贵,但同时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也应予以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可行管用的路径和方法,切实加以解决和改进。 以江苏为例,省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能的40多年历程,就不同时期工作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起步探索、全面实施、规范健全和创新突破四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轨迹:依法监督工作的职能职责从无到有、不断健全,人大监督制度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建立完善,监督形式的运用不断拓展丰富,监督的认识、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监督工作的法治化框架愈加完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依法监督领域改革创新呈现出许多特色和亮点,取得一系列新拓展新突破。 通过实地了解基层人大强化依法监督工作质效的做法及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提示我们,地方各级人大的监督工作还存在不少影响质效的薄弱环节,具体可梳理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议题遴选不够精准。地方各级人大依法监督工作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监督事项选题的针对性不够强、精准度不够高,站在全局高度谋划未达到应有水准,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扣得不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贴得不近。具体表现为贪多求全,聚焦点不够集中,问题导向不够鲜明,相关工作安排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持续关注不够,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求过程留痕,不重最终成效。 二是学习研究不够深入。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围绕监督议题开展学习研究的主动性不强,时间和精力不能保证,存在以泛泛听取工作汇报、粗浅了解表面政策代替具体深入学习研究的现象。审议前组织开展的专题调研方式方法相对单一,与部门座谈多、听取汇报多,直接深入基层、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少;传统方式运用多、现代信息化手段运用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一些调研缺乏深度,按规定路线看现场多,随机抽查和暗访少;走马观花、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