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5G的图样分割非正交多址接入(PDMA)关键技术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88 KB
- 文档页数:2
5G系统无线网络核心技术了解5G 系统关键无线技术特征 熟悉5G 系统关键无线技术优势 掌握5G 系统超大规模天线技术 掌握5G 系统关键无线传输技术 掌握5G 系统密集组网 相关策略✓无线通信系统原理 ✓LTE 网络原理与技术 ✓通信工程与网络技术先修课程• 用户体验速率100Mbps• 用户体验速率1Gbps • 用户峰值速率数十Gbps • 流量密度数十Tbps/km^2• 低功耗/低成本/广覆盖• 海量连接(1e6-1e7/km^2)• 空口时延:1ms• 端到端时延:ms级• 可靠性:接近100%体技术带来✓海量设备带来的能耗增加为绿色通信的要求带来⏹技术原理–当基站侧天线数远大于用户天线数时,基站到各个用户的信道将趋于正交。
–用户间干扰将趋于消失,而巨大的阵列增益将能够有效地提升每个用户的信噪比,从而能够在相同的时频资源共同调度更多用户。
⏹功能和优势–若基站配置400根天线,在20MHz带宽的同频复用TDD系统中,每小区用MU-MIMO方式服务42个用户时,即使小区间无协作,且接收/发送只采用简单的MRC/MRT时,每个小区的平均容量也可高达1800Mbps。
⏹应用场景–城区宏覆盖、高层建筑、室内外热点、郊区、无线回传链路⏹技术方案–面向异构和密集组网的massive MIMO网络构架与组网方案–Massive MIMO物理层关键技术–大规模有源阵列天线技术–大规模天线与高频段的结合4G :3GPP LTE-A 标准4G :3GPP LTE 标准5G3G :WCDMA HSPA+标准大规模天线:基站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几十甚至上百根天线)支持SISO ,2×2MIMO ,4×4MIMO 。
下行峰值速率100Mb/s 。
支持2×2MIMO ,下行峰值速率42Mb/s最多支持8×8MIMO ,下行峰值速率1Gb/s3G :WCDMA HSPA 标准只能使用SISO ,下行峰值速率7.2Mb/sMIMO C-RAN 分布MIMOMIMO 技术的演进用户水平+垂直分布•大规模天线应用场景:中心式天线系统–适用于宏蜂窝小区,中心基站使用大规模天线–微小区为大部分用户提供服务,而大规模天线基站为微小区范围外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对微小区进行控制和调度256(8*32)MRT ZF天线数频谱效率•大规模天线应用场景:分布式天线系统–多根天线分布在区域内联合处理(C-RAN)–适用于高用户密度或者室内场景室外密集小小区部署分布式大规模天线阵列理想回程理想回程室内密集小小区理想回程室外密集小小区非理想回程室内密集小小区非理想回程VS三维立体信号可扩展高层楼宇室内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三维立体信号可针对不同用户实现垂直面空分,显著提升频谱效率三维立体信号波束更窄,降低对邻区的干扰平面信号可实现高层楼宇的室内覆盖无法实现垂直面空分平面信号无法在垂直面跟踪用户传统MIMO 3D-MIMO扇区天线3D MIMO 天线3D MIMO每个垂直的天线阵子分割成多个阵子(天线数目大幅增加),大规模天线阵列正是基于多用户波束成形的原理,在基站端布置多根天线,对几十个目标接收机调制各自的波束多天线技术的标准化现状LTE Rel-8LTE Rel-9LTE Rel-10LTE Rel-11DL MIMO EnhancementUL MIMOCoMPSU-MIMOMU-MIMO & Beamforming Dual-layer Beamforming最多 4 层最多8层最多2层 最多4层 (rank1-2/UE)SU 维度MU 维度 优先级 SU-MIMO MU-MIMO Network MU-MIMO• MIMO 技术的性能增益来自于多天线信道的空间自由度 • 维度扩展始终是MIMO 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大规模天线核心技术CSI-1CSI-2 CSI-3 CSI-4 CSI measurement &feedbackTransmission3D-GoBActive Antenna System (AAS)•更多的基带可控通道,维度扩展成为可能•2D AAS阵列中的水平/垂直基带可控通道•UE-specific 3D-MIMO•垂直扇区化•灵活的 RET•多RAT独立tilt调整•降低功率损耗,更高的最大发射功率•顺应C-RAN趋势:云计算+AAS•降低维护成本3D MIMO有利于:☐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对不同楼层的室内覆盖☐降低对邻小区干扰☐实现小区内多用户干扰协调BBUAAS峰速:4Gbps⏹技术原理–PDMA图样分割多址接入(Pattern Division Multiple Acess)是一种基于多用户通信系统整体优化的新型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通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联合设计,在发送端采用功率/空间/编码等多种信号域的单⏹技术方案–发射端图样设计–导频设计–与MIMO结合–低复杂度检测算法⏹应用场景–宏蜂窝及宏微蜂窝异构网络图样分割多址接入1G2G3G 4G正交多址接入技术−已有通信标准都采用正交接入技术发端非正交传输,接收端串行干扰抵消检测,能够达到多用户信道容量。
5G: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的性能优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频谱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了。
同时,为了满足飞速增长的移动业务需求,人们已经开始在寻找既能满足用户体验需求又能提高频谱效率的新的移动通信技术。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
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的基本思想是在发送端采用非正交发送,主动引入干扰信息,在接收端通过串行干扰删除(SIC)接收机实现正确解调。
虽然,采用SIC技术的接收机复杂度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可以很好地提高频谱效率。
用提高接收机的复杂度来换取频谱效率,这就是NOMA技术的本质。
NOMA的子信道传输依然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子信道之间是正交的,互不干扰,但是一个子信道上不再只分配给一个用户,而是多个用户共享。
同一子信道上不同用户之间是非正交传输,这样就会产生用户间干扰问题,这也就是在接收端要采用SIC技术进行多用户检测的目的。
在发送端,对同一子信道上的不同用户采用功率复用技术进行发送,不同的用户的信号功率按照相关的算法进行分配,这样到达接收端每个用户的信号功率都不一样。
SIC接收机再根据不同户用信号功率大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干扰消除,实现正确解调,同时也达到了区分用户的目的,如图1所示。
图1:下行链路中的NOMA技术原理总的来说,NOMA主要有3个技术特点:1、接收端采用串行干扰删除(SIC)技术。
NOMA在接收端采用SIC技术来消除干扰,可以很好地提高接收机的性能。
串行干扰消除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采用逐级消除干扰策略,在接收信号中对用户逐个进行判决,进行幅度恢复后,将该用户信号产生的多址干扰从接收信号中减去,并对剩下的用户再次进行判决,如此循环操作,直至消除所有的多址干扰。
与正交传输相比,采用SIC技术的NOMA的接收机比较复杂,而NOMA技术的关键就是能否设计出复杂的SIC接收机。
随着未来几年芯片处理能力的提升,相信这一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面向全双工协作通信的NOMA技术研究面向全双工协作通信的NOMA技术研究NOMA是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需要使用不同的频谱资源同时进行通信,这样就会导致频带资源利用率的下降。
而NOMA技术通过将不同用户的信号在相同的频率上进行叠加传输,从而实现多用户共享频谱资源的目的。
特别是在全双工协作通信中,NOMA技术具备很大的潜力,可以提高频谱效率和系统容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面向全双工协作通信的NOMA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全双工协作通信是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信号可以同时进行。
与传统的半双工通信相比,全双工通信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低的时延。
然而,全双工通信中存在信号的自干扰问题,即发送信号会对接收信号产生干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NOMA技术可以用于全双工通信系统中,通过同时传输多个用户的信号,并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进行分离和解码。
在全双工协作通信的NOMA系统中,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在同时时隙中进行通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与传统的多址接入技术相比,NOMA技术通过使用功率分配和多重访问技术,将多个用户的信号在同一频率上进行叠加传输,从而显著提高频谱效率。
此外,NOMA技术还可以利用用户间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资源优化和分配,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在全双工协作通信的NOMA系统中,信号的解码和分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发送和接收信号在同一频率上同时传输,接收端需要通过解码算法来分离不同用户的信号。
MUD(multi-user detection)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分离和解码算法,可以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混叠信号进行分离和解码。
通过结合MUD算法和NOMA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信号分离和解码,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
除了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全双工协作通信的NOMA系统还需要考虑功率控制、资源分配和多路径干扰等问题。
在NOMA系统中,不同用户的功率控制对系统性能有较大影响。
5G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1、高级MIMO技术MIMO是应对无线数据业务爆发式增长挑战的关键技术,目前4G仅仅支持最大8端口MIMO技术,还有较大的潜力进一步地大幅提升系统容量。
MIMO的演进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目标:更大的波束赋形/预编码增益;更多的空间复用层数(MU/SU)及更小的层间干扰;更全面的覆盖;更小的站点间干扰。
MassiveMIMO和3DMIMO是MIMO 演进的最主要的2种候选技术。
MassiveMIMO的主要特征是天线数目的大量增加,3DMIMO将波束赋型从原来的水平维度扩展到了垂直维度,对这一维度的信道信息加以有效利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小区间同频用户的干扰,从而提升边缘用户的性能乃至整个小区的平均吞吐量。
虽然这2种研究侧重点不一样,但在实际的场景中往往会结合使用,在3GPP中称之为全维度MIMO(FD-MIMO)。
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4G系统中2天线的基站系统,采用32个天线端口的FD-MIMO系统可以取得2~3.6倍的小区平均速率增益和1.5~5倍的小区边缘速率增益。
2、高级多址技术移动通信从1G发展到4G,多址方式都是正交或者准正交的方式。
多址方式也是向着提高频谱效率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非正交多址(NOMA)方式,用户的数据在同样的时频资源上并行发送,利用串行干扰消除(SIC)技术分别将用户的数据解调出来。
除了传统的基于SIC的NOMA技术之外,还有其他的改进型的NOMA技术。
如模式划分多址技术(PDMA)、稀疏码多址技术(SCMA)等。
以PDMA 多址技术为例,其允许不同用户在功率域、空域、码域的重叠以提高频谱效率。
不同用户的区分通过用户的模式进行区分。
在不同的功率域、空域、码域利用不同的用户特征模式来识别不同的用户。
3、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就是在相同的频谱上,近端设备或远端设备同时发射、同时接收电磁波信号,利用干扰消除技术消除来自于发送天线的干扰信号,实现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
面向5G的图样分割非正交多址接入(PDMA)关键技术研究为了满足第五代(5th Generation, 5G)移动通信系统提出的连接数密度、峰值速率和时延等指标,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机制——图样分割多址接入(Pattern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PDMA)。
PDMA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联合设计,发送端将多个用户的信号通过图样映射到相同的时域、频域和空域资源进行复用传输;接收端采用广义串行干扰删除(General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GSIC)算法进行多用户检测,逼近多用户信道的容量边界。
目前,PDMA技术正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积极讨论,并且已被国际电信联盟写入未来技术趋势的研究报告中,被认为是5G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然而,在从理论研究向5G系统实用化的重要转折时期,PDMA技术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在理论研究方面,PDMA图样矩阵的理论性能分析尚不完善,缺乏发送端和接收端联合优化的准最优PDMA图样矩阵设计方法;在面向5G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工程可实现的高性能低复杂度检测算法和链路性能估计算法,缺乏支持海量用户连接的5G空口传输方案。
本文着眼于PDMA面向5G应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展开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发送端的PDMA图样矩阵设计方案。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针对5G大连接场景,提出了相关系数模值平方和(Sum Squared Correlation,SSC)最小化准则的图样矩阵设计方案;第二,针对5G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提出了星座受限容量(Constellation
Constrained-Capacity,CC-Capacity)最大化准则的图样矩阵设计方案;第三,通
过针对PDMA图样矩阵的性能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图样矩阵在复杂度受限条件下取得良好的性能。
二、研究接收端的PDMA高性能低复杂度的检测算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针对退化的PDMA上行结合大规模天线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值分解的最小均方误差-干扰抑制合并(Minimum Mean-Square
Error-Interference Rejection Combining,MMSE-IRC)检测算法,在与传统MMSE-IRC检测算法取得相同性能条件下有效地降低复杂度;第二,针对常规PDMA 上行系统,研究了能够获取编码增益和分集增益的置信传播-迭代检测和译码(Belief Propagation-Iterative Detection and Decoding, BP-IDD)算法。
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检测算法能够取得检测性能和复杂度的良好折中。
三、研究PDMA链路性能估计算法。
针对采用BP-IDD接收机的PDMA系统,提出了一种采用理想干扰删除(Genie-aid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GIC)接收机和单一拟合参数βo来估计链路信干噪比性能的算法。
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说明,新算法取得了高于传统链路性能估计算法的估计精度,并且对不同的配置参数具有鲁棒性。
四、设计面向5G的PDMA空口传输方案。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针对5G上行大连接场景,提出了 PDMA上行免调度的总体解决方案;第二,针对5G 下行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提出了全带宽调度和子带调度的总体解决方案。
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本文设计的方案能够在支持的用户数和频谱效率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性能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