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好好先生
- 格式:docx
- 大小:13.80 KB
- 文档页数:1
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寓言故事的成语好好先生、三顾茅庐、叶公好龙、入吾彀中、天衣无缝、侃侃而谈、买椟还珠、老马识途必恭必敬、沉鱼落雁、草船借箭、七步之才、千人所指、覆水难收、门庭若市、开天辟地不寒而栗、门可罗雀、滥竽充数、坐井观天、成语故事、一衣带水、程门立雪、人人自危千金市骨、大腹便便、三令五申、各得其所、背水一战、不堪回首、南辕北辙、别有天地乘人之危、如释重负、九牛一毛、不可救药、一暴十寒、东施效颦、马革裹尸、开卷有益一鸣惊人、一字千金、病入膏肓、狐假虎威、不名一钱、困兽犹斗、后生可畏、牛鼎烹鸡毛遂自荐、拔山举鼎、曲突徙薪、梁上君子、怒发冲冠、伤风败俗、囫囵吞枣、奉公守法别开生面、力不从心、人言可畏、雕虫小技、坚壁清野、对牛弹琴、分崩离析、劳而无功画龙点睛、双管齐下、博士买驴、名落孙山、克勤克俭、博而不精、不遗余力、口蜜腹剑以邻为壑、塞翁失马、拔帜易帜、瓜田李下、克己奉公、孺子可教、人杰地灵、返老还童兵贵神速、宾至如归、风吹草动、乘兴而来、人心如面、掩耳盗铃、人琴俱亡、不远千里刻舟求剑、三折其肱、揠苗助长、分道扬镳、拔苗助长、老牛舐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给家足、妄自尊大、不自量力寓言故事的成语晏安鸩毒春秋时期,邢国遭到北方的狄人的侵略,其向齐国求救。
相国管仲立即向齐桓公报告。
齐桓公有些犹豫不决。
雁足留书汉朝时期,苏武出使西域匈奴,被匈奴扣下。
汉昭帝与匈奴和亲,要求放回苏武等,匈奴假称苏武已死。
汉使又到匈奴,常惠买通守卫趁夜与汉使见面。
眼中之钉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
一举千里西汉时期,刘邦当上皇帝后立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因为宠幸戚夫人而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听从张良的主意。
驿寄梅花南北朝时期,陆凯与范晔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书信往来。
一年早春,陆凯遇到去长安的驿使,就折下一枝盛开的'梅花,托信使带给远在长安的范晔。
青少年成语故事只有用得准确,才能收言简意赅,鲜明形象之功效;而要用得准确,则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青少年成语故事。
青少年成语故事1:迎刃而解杜预是魏晋之际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之孙,幽州刺史杜恕之子。
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之理,常道:“立德,我难以达到;立功立言,我有可能达到。
”最初,其父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久久不能入仕。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承袭其父兄之位,杜预娶了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
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
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城池。
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
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
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
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意思是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
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
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
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
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大夫。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都怕他能力不够。
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
”郑国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
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大夫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有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不会犯下大错。
”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
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成语故事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成语故事学习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成语故事,感受故事带来的积极向上正能量,为人生奔跑路加注一股动力。
下面一起来学习下!(1)【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10则励志成语故事 - 励志故事第一篇: 10则励志成语故事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许多励志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以下是10个励志成语故事,希望会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第一则:不拔一根毫毛很多时候我们会在面对挫折时选择退缩,但是这并不是一位成功人士的品质。
成功者往往都是那些坚定信念、不屈服於困难的人,如同故事中那只狐狸不屈不挠地面对猎人,成功地摆脱了困境。
第二则:锲而不舍如果有一个目标或梦想,我们就应该像刻在石头中的字一样,坚定不移地追求它。
尽管过程可能较为艰辛,但我们需要像故事中那位毛笔制造商那样,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则:衣带渐宽终不悔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多次选择。
面对选择,我们需要思考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然后果断去做,并不断深化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如同故事中的文天祥,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也需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则:精卫填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发现自己的使命时,就要像故事中的精卫一样,不断克服困难,积极为之努力,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第五则: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在学习生涯还是求职路上,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值得被认可,最终成功的反馈会超过眼前所见的付出。
我们需要如同故事中的丁仕衡那样,坚定自己的信念,耐心等待,相信总有一天自己的付出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第六则: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者往往都有着勇气和智慧。
正如在故事中那位智商平平却办事有方的朵颐,我们需要在克服好问题上妙手回春,从而到达更高的人生成就。
第七则: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在追求人生成就的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强大的对手,但是这不需要打击我们对成功的自信。
我们需要如同故事中的河东狮吼,通过勇气和决心去克服困难,从而以更强大的形象彰显自我。
第八则:螳臂挡车我们可能会会遭受外部挑战的骚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停下脚步,反而需要像故事中的螳螂那样,坚定地面对困境,并通过努力和创新来克服它们。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不求甚解第一篇: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不求甚解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20岁那年死了父亲。
当时,陶渊明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一家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
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却喜爱闲散清淡的田园生活。
他在耕作之余,勤奋读书,觉得很自在。
陶渊明二十几岁,在江州做了个名叫“祭酒”的学官。
他看到官场的丑恶情形,非常失望,没过多久,就辞官回家。
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柳阴下是他经常饮酒赋诗的地方。
陶渊明读书,主要在于领会文章的要旨,不在于在字句上花功夫。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记录了他的读书生活:“好读书,不求甚解……”成语“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了解一个大概,不死扣字句。
现多指学者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第二篇: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沆瀣一气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
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
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
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
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
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
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都说这一对考官和门生,正好叫作“沆瀣一气”,也就是他俩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一样,连在一起了(“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比喻人们气味相投。
现在,这个成语大多用于贬义,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第三篇: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高屋建瓴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
子路名仲由,春秋时卞地人。
他为人耿直,敢说敢做,常与他人争斗,平时喜欢戴一顶像雄鸡一样的帽子,衣服上佩戴着野猪样式的标志,以此表示自己的勇敢。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但年龄只比孔子小九岁,有时,他还欺负孔子。
不过孔子了解他的性格,也不放在心上。
一次,子路问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也崇尚勇武吗?”孔子回答说:“仁义是最重要的。
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会失去仁义,没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会去抢劫别人的财物。
”又有一次,孔子看见子路在自己家里弹琴,就很不客气地指责说:“你也太不讲礼貌了,怎么到我家里来弹琴!”
因此,孔子的学生都瞧不起子路。
孔子发现学生们这一情绪后,就解释说:“其实,子路也有他的长处。
如果他与衣着华贵坐着漂亮马车的人在一起,自己虽然穿得破烂,但他也不以此为耻辱;如果他治理一个中等国家,虽然他不讲仁义道德,但却可以管理好税赋。
他来我这里学习,也学得了不少东西,但还没有真正学到一个读书人应该学习的知识。
”
后来,子路去卫国做了大夫。
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感到无颜见人,就上吊自杀了。
正能量激励人四字成语故事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凿壁借光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好好先生的故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各种各样的人来来往往,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处世方式。
而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一个好好先生的故事。
好好先生名叫李明,是一个在大家眼中脾气好到出奇的人。
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况,他总是面带微笑,从不轻易发脾气。
记得有一次,李明所在的公司正在进行一个重要的项目,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整个团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同事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有些急躁。
然而,当有人因为压力过大而对李明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他没有丝毫的抱怨,只是默默地点点头,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
有人问他:“李明,你怎么不反驳一下?这明明不是你的错。
”他却笑着说:“大家都在为项目着急,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一回,李明和朋友们一起出去旅游。
在旅途中,因为行程安排的问题,大家产生了分歧。
有人主张去参观著名的景点,而有人则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小镇上悠闲地逛逛。
争论逐渐变得激烈起来,可李明却始终没有参与到这场争论中。
当大家都看向他,希望他能表态时,他只是温和地说:“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要不我们就分成两组,各自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晚上再集合分享经历。
”就这样,一场可能爆发的冲突被他巧妙地化解了。
李明的好好先生形象不仅仅体现在工作和旅行中,在日常生活里也是如此。
有一次,他去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排在他前面的一位顾客因为找不到会员卡而耽误了很长时间。
后面的人开始不耐烦地抱怨,甚至有人出言不逊。
但李明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满,反而安慰那位顾客:“别着急,慢慢找,总会找到的。
”在邻里之间,李明也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邻居家的孩子不小心把球踢到了他家的窗户上,玻璃碎了一地。
孩子的家长赶来道歉,准备赔偿,李明却连连摆手:“孩子嘛,难免调皮,玻璃碎了换一块就行,不用赔偿。
”李明的这种好脾气,让他在人际交往中收获了许多朋友。
大家都愿意和他相处,因为在他身边,总能感受到一种平和与包容。
然而,也有人对李明的这种性格提出了质疑。
小学一年级简短的成语故事典故同流合污战国时期,孟子同他的学生万章谈起孔子十分厌恶“乡愿”,万章不明白乡愿是什么人。
孟子说乡愿是乡里那些八面玲珑、惯于奉承讨好别人的老好人,也就是“好好先生”,他们“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骨子里很坏,让人厌恶。
呕心沥血唐朝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
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
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嗟来之食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呆若木鸡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
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所以,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各自为政郑国与宋国一直不合,两个国家之间常常战争发生。
有一次,郑国又准备出兵攻打宋国,于是宋国派出大元帅华元为主将,率领军队迎战敌人。
在两批人马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于是下令宰杀牛羊,准备好好犒赏将士们,忙乱中,华元一时大意忘了分给他的马夫一份,马夫心想自己做牛做马,却什么都没得到,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怀恨在心。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
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
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
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
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笑,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