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过程的伦理批判——基于《资
- 格式:pdf
- 大小:256.43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以下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的相关内容。
1. 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工具和资本,而工人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谋生。
由于工人的工资往往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资本家能够占有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积累。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2. 商品经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以商品交换为基础。
商品交换的本质在于价值交换,而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将人和物都变为商品,使人们以市场上的价格来决定物品的价值。
这种市场化的交换关系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3.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他认为,这种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而引发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市场饱和和供过于求。
当市场需求下降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和产能过剩。
这种周期性的危机不仅给工人带来失业和贫困,也使资本家面临着生产停滞和资本破产的风险。
4. 资本集中和垄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自身会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随着竞争的加剧,大企业通过低成本生产和价格竞争,逐渐淘汰小企业,实现市场垄断。
这种垄断导致剩余价值的掠夺更严重,加大了工人的剥削程度。
同时,垄断也使得资本家具有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有利于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利益。
5. 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
资本家通过掠夺剩余价值,累积财富和权力,而工人则受到剥削和贫困的压迫。
随着阶级对抗的加剧,工人阶级会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并通过组织和斗争来争取权益。
马克思认为,这种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结果,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关键词: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
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其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通过工人长时间的劳动来获取再生产资本;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部分:“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工人劳动力的那一部分,“不可变资本”是指购买机器设备、原料等的资本;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这是分别用来创造工人劳动价值和新价值的;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它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批判,揭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矛盾。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及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实现过程。
马克思强调,商品的价值与其所含劳动时间成正比,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所得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将一部分社会生产资料剥夺劳动者,使劳动者无法实现劳动价值的全额回报,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意义重大。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即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结果。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
劳动者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则是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劳动的结果。
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贫富分化。
通过占有和控制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形成富人与穷人的巨大差距。
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使劳动者的贫穷和剥削不可避免。
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导致社会不公平,还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简述马克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什么说《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基本完成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的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和政治解放等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揭示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并批判了鮑威尔等人抽象的谈论人的解放的错误。
2.马克思指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只有先消灭了人间的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的压迫。
马克思对宗教的上述观点表明他已开始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他用社会的客观现实说明宗教的作用及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表明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表明他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3.马克思明确的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他指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宗教时抽象的谈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政治解放。
实际上,他们讲的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它并不谋求消灭私有制,因而也不可能消灭宗教。
可见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在实现政治解放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鲍威尔等人认为通过哲学的批判就能实现对国家的革命改造,就能实现政治解放。
马克思指出这种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的做法,只是脱离社会实际的唯心主义幻想。
武器的批判并不能代替变革社会现实的革命实践,进行武器的批判的社会力量也不是鲍威尔之类的所谓批判者,而是被他们所蔑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其彻底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批判的重要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形式,而劳动者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被迫参与到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多于其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扩大资本积累,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和剥削。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而资本家通过无止境的增长追求最大化利润。
这种利润至上的追求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资源浪费,而不是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此外,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正。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劳动者则不得不忍受压迫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也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对劳动者造成了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待遇。
基于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现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旨在通过消除私人所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的方式来解决剩余价值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劳动者能够共同决定生产过程和分配方式,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
通过剖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现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贫富差距、商品经济扭曲和不平等现象。
剩余价值学说的第三次批判马克思一直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
在“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二字,就明确地提示世人;马克思不是研究一般的纯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而是研究经济中的政治问题,即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内容,被经济假象所掩盖着的阶级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
《资本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在《资本论》中,首先确认了商品的价值尺度,然后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全书的内容。
马克思首创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
因此,探索社会主义严重受挫的理论根源,必须继续探寻造成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缺乏科学性的剩余价值学说存在什麽问题。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下了如下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向我们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1)劳动力是由体力和智力组成的,是两者的总和,即双因素论;(2)劳动力的功能是生产使用价值。
并且只有当它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被“运用”时,才是现实的劳动力;当它不被运用时,只是潜在的劳动力;当它被运用但不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也不是劳动力。
有人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进行犯罪活动,不但创造不了任何使用价值,反而危害社会。
有人虽然不进行犯罪活动,但是游手好闲,白白浪费掉自己的劳动力,也不是劳动力;(3)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为人所特有的能力。
一些动物的体力比人大,超大规模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人快,但是他们都没有人特有的智力,所以也不具有劳动能力。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虽然揭示了劳动力的三个特征,但却没有揭示出它的本质特征,没有明确它的本质能力是什么。
从两种能力的排列顺序来看,还把体力排在了智力的前面,可见马克思并没有真正把握到劳动力的本质特征。
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更明显地发现,马克思的这个失误给他创造的剩余价值学说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批判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指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工资,实际上是在购买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源泉。
3. 资本积累与资本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表现为资本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本投入。
资本循环则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自我增值。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1.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而工人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最低工资。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包括繁荣与萧条两个阶段。
3. 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与替代方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论述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机制和劳动者的困境。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详细论述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一、引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产物。
在这个理论中,马克思试图解释为什么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获得与其劳动所创造价值相符合的报酬。
通过对商品交换、货币流通以及资本积累等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二、商品和劳动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者具有某种功能;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与其他商品相互交换的能力。
而劳动则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不同商品的劳动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如果生产一件衬衫需要10小时,而生产一双鞋子需要20小时,那么衬衫的劳动价值就是鞋子的一半。
三、剩余价值和剥削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并支付给他们一定的工资。
然而,马克思指出,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种超过工资部分的价值被称为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并以此换取生存所需的报酬(即工资)。
然而,由于劳动力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当工人投入自己的劳动力时,他们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种差额正是被资本家占有并用于扩大自己的财富的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困境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资本积累的趋势。
随着资本家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会将剩余价值重新投入到生产中,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
这种不断扩大的资本积累导致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但同时也加剧了无产阶级的困境。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通过劳动过程完成,劳动者为了生存和繁衍自己,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并在工作过程中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这个价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归劳动者所有,另一部分归资本家所有,后者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本质矛盾,也指出了剥削的根源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本文将综述几篇经典的剩余价值理论文献,分别从理论阐述、实证研究和批判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论阐述1. 马克思《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马克思详细地论述了货币、商品、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并深入剖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和无法避免的危机。
2.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批判了资产阶级将剩余价值看作企业家的创造物、资本的自然所得的谬论,阐述了帝国主义时代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极限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实证研究1. 约翰·A·托姆佩尔和贝里·萨姆劳特《工资、价格和剩余价值在加拿大制造业的结构和动态变化(1961-1971年)》该文研究了加拿大制造业的工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分析了劳动力生产率、剩余价值率和工资率的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剩余价值率的增长是推动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邓玉娇《对中国国家工资调整的分析:从上层建筑的变化角度出发》邓玉娇分析了中国国家工资制度的调整及其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工资制度的调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实现剩余价值再分配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三、批判与反思1. 阿诺德·哈韦尔《从解释到批判:再论剩余价值理论》哈韦尔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但其内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推动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本文将对剩余价值理论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过程和经济和社会意义。
他指出,剩余价值来自于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劳动成果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占有剩余价值,是因为他们控制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劳动力,并通过削减工人的工资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此外,马克思还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层次含义。
其次,众多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拓展。
例如,波兰哲学家卢卡奇将剩余价值理论引入文学领域,认为文学作品创造的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和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润和工资分配关系,更加具体地描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则将剩余价值理论与文化领域相结合,认为娱乐文化的流行与剩余价值的赚取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和拓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此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批判和重构。
英国经济学家亨特·罗斯福德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一些漏洞,其关键在于没有深入探讨缺乏资本主义竞争的市场结构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则认为,马克思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仅限于工业部门,而忽略了服务业和金融业同样存在的剥削现象。
基于这些批判和重构,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精细的剩余价值理论。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该理论的基本概念、产生过程、经济和社会意义以及应用和拓展方向,为推动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提供重要思想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