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科学技术的成就1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教案课题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内容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厦门这样比较发达城市的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条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设计思想“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列举独领风骚的古代科技成就
1.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便利,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印刷效率大大提高,推动了文化的普及;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指南针的应用则为航海提供了重要的导航工具,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 算术和代数:中国古代的算术和代数技术非常发达,早在公元前 3 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进的算术和代数方法,如四则运算、平方、立方、方程等。
3. 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也非常出色,早在公元前 2 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太初历》等天文历法著作,其中包含了对日月星辰运动的精确观测和计算方法。
4. 医学:中国古代的医学技术也非常发达,早在公元前 3 世纪就已经出现了《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如针灸、草药、艾灸等。
5. 丝绸技术:中国古代的丝绸技术也非常出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丝绸的国家之一,丝绸制品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服装、饰品、家具等方面。
这些古代科技成就不仅在当时独领风骚,而且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初二历史下册第17课知识点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行员是杨利伟。
4、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一)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1、1986年3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
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二)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八年级历史科学技术的成就1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化
建国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是其代表。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介绍我国的863计划。
以此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
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新中国的诞生,我国的学艺术步入了新的时代。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代表了中国崛起的新形象。
第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程目标: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建国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
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旧知,创设情境(四大发明——近代落后——两弹一星),提出问题: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展示前收集到的“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
(前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展示。
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
由此导入新正。
解放初期,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40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
进入80年代以,我国的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万项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
19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
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
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
“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
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
邓稼先结婚
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
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
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
一、“两弹一星”
教师简要补充美国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把原子弹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播放相关的影片或展示相关的图片。
介绍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概况。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
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播放有关导弹研制成功的实况,展示我军装备的现代化。
材料分析:199年,苏联撤走支援中国建设的专家时,有人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1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 设计问题:我国为什么能够很快地研制成功原子弹?
知识拓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到现在,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
目前中国已建成秦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x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
这是我国进行的第1次核试验。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我国的研制速度比任何国家都快: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4年,英国4年
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2)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1964—1984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有7次地下核试验。
(3)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年初。
我国以自力更生为基点,以技术攻关为中心环节,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相互配套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掌握核武器设计制造的国家之一。
现在,我国建成秦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使核技术用于和平事业。
介绍:我国卫星研制、发射及其进程的概况。
播放: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的实况。
展示:一箭三星;神舟飞船
(1)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2)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
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年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3)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
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这些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神舟飞船
1999、11、20,“神舟1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1、1、10,“神舟2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3、2,“神舟3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12、30,“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10、1,“神舟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
材料分析: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请问: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介绍教材中的插图,说明:①艰辛执着,刻苦钻研,终为“杂交水稻之父”;②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