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__1964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__1966__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__1967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__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代表人物:钱学森、__邓稼先__。
(6)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技术(1)1999年11月,__神舟一号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杨利伟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三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翟志刚__实现了太空行走。
易混易错我国是第一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提示: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人物袁隆平,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__杂交水稻之父__”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__籼型杂交水稻__影响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__粮食短缺__问题的战略措施2.青蒿素(1)发明:20世纪70年代,__屠呦呦__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作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__生理学或医学__奖。
【问题思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1)原因:国家的独立;党和政府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1、含义: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成就:⑴核弹: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②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⑵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⑶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代表科学家:⑴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⑵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②“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4、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漫步太空: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载人航天工程:⑴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⑵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一、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②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优点:这种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材分析《科学技术的成就》是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一课的内容,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突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听课记录所体现的价值观,例如公平、公正、公开等,并讨论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一、导入(1.1)1、教师行为:开始本节课,教师首先会简要介绍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背景,特别是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
教师可能会提出问题,如:“同学们认为什么是科学技术成就?它们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学生活动:学生们聆听教师的介绍,对科学技术成就的概念产生兴趣。
他们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科学技术成就的理解。
3、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问题的提出,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成就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1、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如计算机、互联网、航天技术等,同时介绍这些成就的背景和影响。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具体的科学技术成就,深入分析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例如计算机如何改变了工作方式,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等。
3、小组讨论: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科学技术成就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4、思考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成就的利与弊,例如科技发展是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也可能导致人们过于依赖科技,忽视人际交往等。
5、现实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现实案例,如科技在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成就的实际影响。
6、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课件和案例分析,对科学技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组讨论和思考与讨论环节,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对科学技术成就的思考。
7、过程点评:通过展示课件、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科学技术成就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习了科技知识,还思考了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863计划有一个初步概括的了解,需要掌握四位老科学家建议的提出,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本剧和辩论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和表演能力,主动查阅、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863计划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一、温故互查
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4.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
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二、设问导读
(一)、863计划:
1、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发展的建议》,信中恳切地指出要从现在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的发展进程。
邓小平看了此信后作了批示,因这些建议和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这一项计划被称为“”。
2、随后经过一百多位科学家对计划进行了反复论证,形成了《》,选择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和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时代,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通过变成了现实。
2.网络是一把,有利也有弊,如果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合作探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三、自我检测
1、1986年,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决定实施()
A:“十二五规划”B:“863计划”C:“两弹一星”战略D:“科教兴国”战略
2、1996年,我国政府将哪一项高新技术列入“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A:生物技术B:信息技术C:能源技术D:海洋高技术
3、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邓小平D:江泽民
4、下列成果使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的是()。
A:计算机网络B:看书C:看电视D:看报
四、巩固训练
1、我国为抢占科学技术前沿,发展高科技而制定的计划是()
A:“863”计划B:“尤里卡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D: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
2、《863计划纲要》选择首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不包括()
A:生物枝术B:信息技术C:能源技术D:海洋高技术3、近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联合掀起一场整治网络垃圾之风的专项活动。
这主要表明信息技术()
A: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B:增强了人们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C: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D: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一定危害
4、“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主要为了()
A:发展现代农业,解决温饱问题B: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新技术
C: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D:研制“两弹一星”,增强国防实力
5、20世纪末,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因特网发展迅速B:网购极为普遍C:工业信息化程度高D:航天事业发展迅速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
材料二:“863计划”经过20多年的实施,为我国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863计划”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863”这一计划提出的国际形势是怎样的?
(2)结合教材指出“863计划”着重研究哪八个领域?
(3)“863计划”的实施有何意义?
五、拓展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红认为:上网不利于我们保护视力和身心健康,作为青年学生应该远离网络,珍爱生活!张斌认为:网络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生活,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大力提倡上网!对此,你怎样看待青年学生“上网”问题?
教学小结: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