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八首教案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19.06 KB
- 文档页数:10
课题:沁园春·雪一、情景导入:二十世纪的地球风云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全球,这一时期,各国都涌现出了一系列杰出的英雄人物,如领导同盟国取得二战胜利,有力打击法西斯侵略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我们决不投降!”带领英国人民战胜德意志法西斯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领导苏联人民让德军闻风丧胆,成功保卫苏联的前苏联领袖斯大林;还有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他带领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抗击日寇,争取自由,于1949年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的复兴,他就是——(生: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诗人浪漫情怀的政治领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幻灯片出示人物图片)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朗读、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朗读和释义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合作交流提升朗读能力,赏析诗词的写作技巧,感悟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陶冶学生的性情,学习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朗读、理解诗文,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引导自主学习(一)朗读诗歌诗歌朗读方法指导:1、读准字音:读准作品中的生字、多音字。
2、把握节奏:依据词语、词组、句子成分等语法规律读准节奏。
3、读出感情: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以语调的升降、轻读重读的变化、声音的延长等表现丰富的感情。
教学活动设计:1、自由朗读作品,读准字音,尝试划分诗歌节奏。
2、请同学划分节奏,朗读作品,订正。
3、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展示朗读,教师指导。
(二)赏析诗歌1、知诗人,解题目1.你能说出《沁园春·雪》的体裁和它的题目组成部分吗?2.请找出作品押韵的字,说出它的韵脚。
酒泉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引导自主学习方案课题:《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玉楼春》(2课时)清风吟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时间:主备人:赵爱忠审核人:杨旺田姓名:一、课堂导入:(1分钟)二、认定学习目标:(2分钟)自学目标:①了解作者及诗词相关知识。
②理解重点词句及诗歌内容,互学目标:①把握朗读停顿节奏及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②按照粗读(解诗题,知作者)—细读(抓字眼,明诗意)—精读(多诵读,悟诗情)—熟读(背诗歌,品意境)的学习步骤,学习这四首诗词。
综合目标:体会每首诗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自主学习:(一)自学预习:粗读(解诗题,知作者)⒈.看题注及练习册“导航塔”,识记作者及有关诗词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江南春绝句》是一首(体裁),作者是,字牧之,号樊川,(朝代)杰出诗人。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相提,称其为“小杜”,或与李商隐并提,并称为“”。
著有《樊川文集》。
②《游园不值》是一首(体裁)作者是,(朝代)诗人。
③《玉楼春》是一首(体裁),“玉楼春”是。
作者是(朝代)文学家。
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句,世称“红杏尚书”。
⒉.给加点的字注音:莺啼.()屐.齿()柴扉.()縠.皱()客棹.()⒊.熟读三首诗词,在原文上用“/”划出停顿。
(二)小组课堂互学讨论1.细读(抓字眼,明诗意)⑴细读这三首诗词,解释加点的词。
水村山郭酒旗...风郭.:酒旗..:应怜屐齿..:苍苔..:..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久.:..:柴扉.....不开小扣縠皱波纹....:客棹..:..縠皱波纹....迎客棹浮生长恨欢娱少浮生:且向花间留晚照且:晚照:②用自己的话能逐句说出这三首诗的意思,重点理解下列几句。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2. 精读(多诵读,悟诗情),熟读感知,品味诗词。
《春风》莫道春风总柔情,更有北国异样风【教材分析】《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讲课文,本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春天,感受春天之美。
林斤澜的《春风》一反古来对于春风的“柔情”定位,从“豪放”角度抒写春天的别样魅力,是意蕴非常丰富的一篇文章,也是对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教学的优秀教材。
【教学目标】1.揣摩、欣赏文中精彩的词句,体会文中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2.学习文中对比、衬托等修辞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作者笔下春风的独特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说一说——赞作者坚毅品质导入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历经命运的坎坷,却用微笑面对生活;他饱尝岁月的艰辛,却以淡然走过人生。
他仿佛像一棵树,一棵松树或一棵柏树,风来了,雨来了,树就那么站着,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力,在默默扩大着自己的年轮;霜来了,冰来了,树仍没有挪动地方,还在那里站着。
树阅尽了人间风景,也把自己站成了独特的风景。
他就是当代作家林斤澜。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春风》,感受他那独特的“春风”情怀。
(板书课题:《春风》林斤澜)二、认定目标:三、自主学习:读一读——赏名家眼中春风第一步,读准、读顺!提示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提示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着(zhuó)重刮折(shé)嘎(gā)地一声冰碴(chá)冰砚(yàn)冰溜(liū)乍(zhà)暖还寒粗犷(guǎng)第二步,模仿、美读!●播放《春风》美文朗诵。
学生模仿示范朗读,读出美感。
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
在读准读顺文章的基础上,控制好音量的高低起伏,读出声音的抑扬顿挫,有感情地美读课文。
第三步,展示成果!教师请数名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在班级进行朗读,评选出最佳朗诵者!四、合作探究议一议——辨南北春风差异过渡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七年级诗词八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八首诗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
2、教学难点(1)体会诗词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2)学习诗词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以及重点字词和诗句。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或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书法作品,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词。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每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初读诗词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五)赏析诗词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例如,在《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写出了大海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2、品味诗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比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六)体会情感1、让学生思考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意境、意象的分析,以及对诗人身世背景的了解,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词八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钱塘湖春行》一、导入课堂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作者的心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让作者们写出内容迥异却各有特色的诗篇。
同学们在读诗时应学会品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诗歌不同的美。
正如那句非常熟悉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平时也应多观察、多思考,在写作中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细致的描写。
上一节课我们随诗人一同领略了春天的旖旎风光,那么,在春的斑斓世界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活动呢?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二、认定目标:三、自学探究(一)自学展示1.作家作品学生对韩愈、白居易比较熟悉,由学生介绍并识记。
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诗人,近30年来,他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作,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并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和语文阅读教材。
他是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评论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儿童诗的重镇”。
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
2.读准字音荡漾()()痒()没马蹄()倘佯()()酥()白沙堤()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4.请学生展示,个人朗读。
学生纠正读音和节奏。
5、翻译诗歌: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
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对比。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正在筑巢。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诗词八首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钱塘湖春行》一、导入课堂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作者的心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让作者们写出内容迥异却各有特色的诗篇。
同学们在读诗时应学会品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诗歌不同的美。
正如那句非常熟悉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平时也应多观察、多思考,在写作中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细致的描写。
上一节课我们随诗人一同领略了春天的旖旎风光,那么,在春的斑斓世界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活动呢?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二、认定目标:三、自学探究(一)自学展示1.作家作品学生对韩愈、白居易比较熟悉,由学生介绍并识记。
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诗人,近30年来,他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作,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并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和语文阅读教材。
他是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评论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儿童诗的重镇”。
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
2.读准字音荡漾()()痒()没马蹄()倘佯()()酥()白沙堤()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4.请学生展示,个人朗读。
学生纠正读音和节奏。
5、翻译诗歌: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
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对比。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8《比较探究诗词八首》教案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
背诵前6首诗歌。
相关课程标准: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积累并背诵诗歌. 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江南春绝句》等三首诗词。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
春的美是多样的,北方的春天与南国的春季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二、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比较阅读《江南春绝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代人赋》。
三、检查预习。
指名背诵这三首诗词。
四、学习新课。
当春姑娘缓缓来到人间时,她的气息弥漫大地。
不同的诗人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展现别样的美丽。
这节课通过四首诗歌的学习,品味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春天的美。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小组讨论,思考诗人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有何异同点。
(学情预测: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色并不困难,学生基本能根据诗歌回答,即使找不全面、不准确,只要略加点拨即可。
说出异同点相对较困难,可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允许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让这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五、重点品读《江南春绝句》。
(一)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儿看出。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
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
(本题主要培养学生读诗的标题、意象意识)(二)根据诗人的描绘你能在脑海中勾画出图景么?请用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
关键引导学生不忽视“绿映红”中的“绿”和“红”分别指什么。
)(三)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春天?(学情预测:这题难度低,若学生一时无从答起,给出选项即可回答。
)明确: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了春天。
(四)“千里”说明了什么?明确:“千里”不是确数,而是说明“到处”的意思。
(五)第三四句是否仅仅在描绘景色?明确: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意思是过去的四百八十寺,而今还剩下多少了呢?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诗词八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钱塘湖春行》一、导入课堂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作者的心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让作者们写出内容迥异却各有特色的诗篇。
同学们在读诗时应学会品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诗歌不同的美。
正如那句非常熟悉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平时也应多观察、多思考,在写作中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细致的描写。
上一节课我们随诗人一同领略了春天的旖旎风光,那么,在春的斑斓世界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活动呢?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二、认定目标:三、自学探究(一)自学展示1.作家作品学生对韩愈、白居易比较熟悉,由学生介绍并识记。
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诗人,近30年来,他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作,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并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和语文阅读教材。
他是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评论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儿童诗的重镇”。
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
2.读准字音荡漾()()痒()没马蹄()倘佯()()酥()白沙堤()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4.请学生展示,个人朗读。
学生纠正读音和节奏。
5、翻译诗歌: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
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对比。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正在筑巢。
七年级诗词八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八首诗词。
2、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句,把握诗词的主旨。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意境。
2、难点(1)对诗词中用典、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诗词中领悟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词的韵味。
2、讲解法:对诗词中的重点词句、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书法作品,或者讲述一个与诗词有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诗词诵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三)诗词讲解1、逐首讲解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诗词大意。
例如,讲解《观沧海》时,先介绍曹操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讲解诗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曹操在诗中所表达的壮志豪情。
2、重点词句分析(1)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临”“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视角和心情。
(2)对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
3、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讲解《次北固山下》时,让学生体会诗人王湾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诗词八首(4课时)【课前预习】1.查阅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
2.反复朗读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3.自读中初步感知诗词八首及课后拓展诗歌(53页)的异同。
【相关课程标准】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由此可见,古诗文阅读教学需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
2.结合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反复诵读,品析诗歌语言的精妙。
4.学会从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5.巧妙背诵并准确默写诗词。
【评价任务】1.通过自主借助注释疏通诗意,质疑问难,小组互助教师点拨来检测诗歌内容的理解情况。
2.通过是否善于查阅资料联系背景,来检测对诗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情况。
3.通过小组讨论赏析重要词句,来检测对诗歌语言的妙处品味。
4.通过朗读讨论比较几首诗歌内容、情感和写法的异同,来检测同中求异的能力。
5.通过小组互背互默,教师了解学情再分层落实,来检测学生的背默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一、情境导入时值三月,虽然春寒料峭,但春的气息已经弥漫大地,大家感受到了吗?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江南的春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和煦,细雨连绵,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春还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前。
在林斤澜先生笔下,北国的春风有着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别样美,能够扫尽残冬,唤醒万物。
这节课我们通过诗歌的学习,品味一下诗人眼中心中的春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诗词八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钱塘湖春行》一、导入课堂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作者的心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让作者们写出内容迥异却各有特色的诗篇。
同学们在读诗时应学会品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诗歌不同的美。
正如那句非常熟悉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平时也应多观察、多思考,在写作中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细致的描写。
上一节课我们随诗人一同领略了春天的旖旎风光,那么,在春的斑斓世界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活动呢?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二、认定目标:三、自学探究(一)自学展示1.作家作品学生对韩愈、白居易比较熟悉,由学生介绍并识记。
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诗人,近30年来,他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作,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并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和语文阅读教材。
他是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评论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儿童诗的重镇”。
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
2.读准字音荡漾()()痒()没马蹄()倘佯()()酥()白沙堤()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4.请学生展示,个人朗读。
学生纠正读音和节奏。
5、翻译诗歌: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
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对比。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正在筑巢。
繁多的杂野花渐渐地要使游人迷乱了双眼,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迷人的白沙堤。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乱”字形容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浅”字来形容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二)赏析诗景,感受诗情。
1.朗读诗歌,找出三首诗分别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雨后草色。
《初春》毛毛雨、小树、新芽、新叶、蝴蝶、蜜蜂、蝌蚪、蛙鸣、风筝等。
《钱塘湖春行》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白沙堤等。
2.你认为三首诗作者描绘春天的角度一样吗?不一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抓住春景的某一特点来描绘,《初春》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分门别类地写到若干春景。
3.三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捡起一粒石子,抛出去,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都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四、互学业探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一)三位作者写景的角度不同,遣词造句也各不相同,找出你认为最好的词句,进行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作者最钟情的句子,早春的小草,刚冒出青草芽,刚露出淡淡的、些许的草色,远看朦朦胧胧一片青青之色,走近一看,稀稀朗朗,却看不清什么颜色。
这是作者精致的感觉,心灵的发现,也蕴含着“距离产生美”的生活哲理。
《初春》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觉观察春天,抒写春天,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奇特的想象和联想,如“一些新芽,像鸟嘴,啄的小树发痒”“一只只蝌蚪游在池塘,像美人的雀斑一样漂亮”等句子,既符合孩子的眼光,也带有孩子气的想象。
《钱塘湖春行》中,“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春草还很短小,它通过“没马蹄”把诗人精致的感觉和发现写出来,采用间接的写法,写出春草的特点,也写出诗人舒畅的感觉。
三首诗中,作者所选视角各不相同,体现了他们独特的角度。
(二)比较探究,归纳写法。
1.《初春》与朱自清的《春》在写法上有何相同?(1)都有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描绘春天;(2)都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3)都调动多种感官描绘春天;(4)语言清新、细腻、俏皮;(5)都使用了想象的手法。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林斤澜的《春风》在写法上有何相同?都使用对比,《春风》中把北国春风和江南春风进行对比,强调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把春草色远有近无的特点和满皇都的晚春进行对比,强调对早春草色的情有独钟。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钱塘湖春行》相似的地方是什么?都写出了早春小草的特点,不仅生动、巧妙地表现了早春嫩草的短小,而且表现诗人精致的感觉。
五、达标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
荡漾()()痒()没马蹄()倘佯()()酥()白沙堤()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景不易发现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3.三首诗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谈谈自己的理解。
六、作业设计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熟读《初春》。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游园不值》《春夜喜雨》《鹧鸪天•代人赋》一、导入课堂1.背诵《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
2.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
与()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自学探究(一)自学展示1.作家作品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生卒年不详。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杜甫和辛弃疾,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自己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2.读准字音屐齿()些()陌上()柴扉()沽()荠菜花()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4.请学生展示,个人朗读。
学生纠正读音和节奏。
(二)解释词语,疏通句意1.解释题目游园不值:不值,没有遇到。
“游园”是事件。
春夜喜雨:春季、夜、雨,表达的感情是“喜”。
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是词牌名,代人赋是题目。
实际是写自己的情感。
游园不值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春夜喜雨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鹧鸪天•代人赋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2.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春景?《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鹧鸪天•代人赋》“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三、互学探究(一)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怜”如何理解?作者“怜”的是印出痕迹的苍苔,也是园子里人迹罕至的宁静。
2.《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哪三个字是关键?“潜”“润”“细”三个字,让人感觉到雨的小、细、轻,虽然如此,作者还是感觉到了,流露出内心感受的喜悦,为生命潜在的生长喜悦,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会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喜悦。
3.《鹧鸪天•代人赋》“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刻画了怎样的意境?“鸣”字刻画了小牛在山冈上的欢快得意之态,“点”字写出早春寒林乏叶、斜阳照透、乌鸦点缀之情状。
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有了精致的感觉。
4.《春夜喜雨》中“花重锦官城”一句用词与“千朵万朵压枝低”用法相同的两个词是()和()。
它们都表现了花的茂盛。
(二)、名句赏析,体会情感。
1.《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被人称道,原因何在?一是表现诗人心理上的转折,惊喜发现春天已经来了;二是偶然的发现,在不经意间看到春的来临,也是作者对自我心灵的发现;三是这句还有理趣,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2.《春夜喜雨》是如何体现“喜”的?主要通过“润物”“火独明”“花重”等间接描写的效果手法把难以觉察,甚至听不见、看不到的夜雨表现出来。
(适当地介绍背景)3.《鹧鸪天•代人赋》中作者信步闲游,发现了什么?“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作者通过对比,写出城中桃李虽然色艳香浓,却愁风畏雨,经不住吹打,荠菜朴实无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句与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相似之处。
4.三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叶诗表现了发现春天的惊喜之情;杜诗通过对春夜喜雨的描绘,表达欣喜之情;辛诗写了农时和农事,表达了对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的赞美。
四、精讲点拔:比较探究,归纳写法。
1.三首诗词作者的写作角度是什么?《游园不值》先叙事,然后写无意发现的早春景色。
《春夜喜雨》通过细节,调动听觉和视觉,描画出春夜小雨的特点。
《鹧鸪天•代人赋》通过叙事和白描,写出不同于城市的农村景色特点。
2.三首诗词采用了哪些写法?(1)采用对比的写法;(2)采用想象的写法;(3)抓住细节,炼字炼句;(4)都含有一定的理趣;(5)调动感官描写。
五、测评反馈1.杜甫(712--770),字(),()诗人。
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