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7
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技术探讨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来势突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紧迫性。
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对现场环境情况进行即时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应急救援和处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技术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意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指在灾难发生后,及时采取快速、准确、全面的监测和调查手段,对灾情和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及环境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和了解。
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事态的发展变化、预测灾情的进展趋势、指导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及时掌握灾害的地相信息和时间历程、总结救援效果和经验教训。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往往伴随着各种有害物质的释放,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扩散情况,为人民群众的疏散和避险提供依据。
2. 保障环境的稳定与安全。
突发环境事件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在监测了解到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扩散情况后,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环境的长期污染。
3. 指导救援和处理工作。
通过监测现场环境情况可以了解到受灾范围、重点区域以及有害物质的分布情况,从而为救援和处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实时数据支持。
4. 为后期的灾后评估和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到受灾情况和灾害的影响范围,从而为灾后评估和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1.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空气质量是首要要关注的方面之一。
特别是在化工品泄漏、火灾等事件中,空气中可能会存在大量的有害物质。
目前,常用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监测、气溶胶质谱仪监测、气体色谱仪监测等。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并及时报警。
2. 水质监测技术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会导致水源的受污染。
水质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现场快速水质检测仪、在线监测系统等手段来进行现场水质检测,包括水中化学物质、微生物等指标的监测,从而及时了解水质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技术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突发环境事件,尤其是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重金属污染、化工厂爆炸等情况,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危害公众健康的风险。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监测技术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监测技术的视角出发,探讨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监测手段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空气动力学模型、化学分析技术等。
传感器技术是现场应急监测的关键。
各类传感器设备在环境事件中起到事前预警、监测、预测的重要作用。
气体传感器、气溶胶传感器、水质传感器等传感器设备在环境事件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传感器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微粒,及时掌握环境事件现场的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地面平台等手段获取环境事件现场的空间信息,配合地面实时监测数据,可以实现对环境事件现场的全方位监测。
遥感技术在城市扩散模型、环境事件溯源、环境事件空间范围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空气动力学模型可以对环境事件中的气溶胶传播、扩散进行模拟预测,帮助应急部门科学有效地做出决策。
化学分析技术是对环境事件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化学分析鉴定的手段,其结合传感器监测数据和遥感技术信息可以全面评估环境事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环境整治、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技术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实际应急监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现场应急监测技术需要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快速反应的特点。
目前市面上的监测设备在监测灵敏度、分辨率、适应性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型有害物质的监测,现有监测技术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现场条件复杂,操作环境恶劣,监测设备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也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
2018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解读-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解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解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X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审议通过,以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印发公布,自201X 年6月5日起施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将进一步明确环保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从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4个环节构建全过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规范工作内容,理顺工作机制,并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了信息公开专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监督作用。
一、制定《办法》的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重化工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加之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当前的环境安全形势面临严重挑战,环境应急管理形势严峻。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部直接调度处置900多起突发环境事件,派出工作组现场指导协调地方处置93起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敏感事件。
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动辄威胁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环境安全隐患和突发环境事件呈现出高度复合化、高度叠加化和高度非常规化的趋势。
二是环境风险十分突出。
根据环境保护部201X年、201X年对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检查及化学品检查数据,并综合201X年、201X年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情况,全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方案1.监测方法应急事故的监测应优先使用快速监测仪器和设备以缩短监测时间,包括各种专属性的侦检纸、速测管和便携式快速监测仪器,只有在快速监测仪器和设备不到位或速测管、速测仪的检测精度和检测范围不能满足监测的定量要求时,才考虑实验室的检测方法。
2.监测布点2.1现场情况的调查在布点监测过程中,应根据事故实际情况实施布点。
当事故主体为固定源(生产或存储危险品的工厂和仓库等)时,根据事故主体单位的肇事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结合事故主体单位潜在风险源资料来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
当事故主体为非固定源(运输过程中的危险品)时,可:(1)根据肇事车、船主提供或装货单所列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来确定。
(2)若无法从肇事车、船上获得有价值的污染物信息,可根据举报者提供的事故污染物理化特征结合现场的调查来综合判断。
如从颜色、气味、人员或动物中毒症状来确定大致为那一类污染物。
当肇事车辆、船舶发生事故后,流动源可视为固定源,监测布点按固定源实施布点。
2.2相关信息的收集该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好污染事故信息的收集和调研分析工作,包括事故发生地风险源情况,肇事主体单位提供的污染信息、工艺流程图、排水管网、消防平面图及事故报告人对现场污染特征的描述。
除此之外还要访问群众,搜集现场的水文、气象、地理参数和现场的污染状况,以此来实施监测并及时调整监测预案。
2.3水质监测(1)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应急监测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应尽量避开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监测点位,如有毒蛇、毒虫出没的地点,血吸虫病区等,如必须实施监测时,须做好防护措施;在采集江、河、湖泊的水样遇到恶劣天气时,如六级以上大风、暴雨和洪水等恶劣条件,应更改采样时间。
(2)监测项目根据对已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信息的了解,开展的监测活动,不仅要对常规监测项目进行监测,对于特殊有毒有害污染物、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二次污染物也必须实施监测。
监测的项目主要由下面几部分组成:Ⅰ 常规监测酸碱度、余氯、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等常规监测项目。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标准1.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规定了在实施应急监测中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频次与追踪监测、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质控措施、监测报告与上报程序等内容。
2.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包含条文,在本规定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定的条文,与本规定同效。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3097-82 海水水质质量标准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GB/T12998-19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9-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T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J/T20-19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最新版本。
3.术语3.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污染事故;易燃易爆物的泄漏爆炸污染事故;溢油事故;非正常大量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事故。
3.2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指监测人员快速赶赴现场后,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布点采样,利用快速监测手段判断污染物的种类,作出定性或半定量的监测结果。
现场无法监测的项目应立即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4.应急监测点位布设的原则4.1水环境污染的监测点位4.1.1监测点位以事故发生地为主,根据水流扩散的趋势和现场具体情况布点。
4.1.2对江、河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事故发生地的下游混合处布点采样。
同时也要在事故发生地的上游采集一个对照样品。
4.1.3对湖(库)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水流方向的出水口处,按一定间隔的扇形或圆形布点采样,同时采集一个对照样品。
4.1.4在沿海和海上选择监测点,应考虑海域位置的特点、地形、水文条件和盛行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
4.1.5在封闭管道中采样,在“T”型管、弯头、阀门的后部混合均匀处,一般可作最佳采样点。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因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等的应急监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污染事件、海洋污染事件、涉及军事设施污染事件、生物、微生物污染事件等的应急监测。
引用的文件编辑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 9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采样与布点编辑布点a布点原则采样断面<点>的设置一般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为主。
同时必须注重人群和生活环境,重点关注对饮用水水源地、人群活动区域的空气、农田土壤等区域的影响,并合理设置监测断面<点>,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范围。
对被突发环境事件所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应设置消减断面,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同时须考虑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b布点方法根据污染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污染区域的特性进行布点。
对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的监测布点,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产生污染物的不同工况<部位>或不同容器分别布设采样点。
对江河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及其下游布点.同时在事故发生地上游一定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如江河水流的流速很小或基本静止,可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在事故影响区域内饮用水取水口和农灌区取水口处必须设置采样断面<点>。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规范要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规范要求应急监测的重要性 (2)1.定义 (2)2.应急监测的要求 (2)3.采样点布设 (3)4.扩散模型和毒负荷 (3)4.1扩散模式和毒负荷 (3)4.2毒负荷 (6)5. 应急监测布点原则 (7)6. 事故初期的布点方法 (8)6.1事故初期的布点方法 (8)6.2事故中期的布点方法 (9)6.3事故恢复的布点方法 (10)应急监测的重要性突发性环境污染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它具有形式多样、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处理处置艰巨等特性。
所以,一般常规性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对环境污染事故难以进行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处置措施的根本依据。
1.定义1) 应急监测就是当事故发生后,应急监测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赴事故现场,并通过检测仪器和一定的技术装备及实验室手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污染范围及其他肯呢过的危害等重要信息。
应急监测分为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
2) 定性监测是为了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适用于突发环境事故的开始阶段。
3) 定量监测是为了确定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并进行标志,也可以是查明导致事故的客观条件而进行的监测。
4) 应急监测的作用:对事故特征予以说明;未制定处置措施快速提供必要的信息;连续、实时地监测事故发展态势;为实验室分析提供第一信息源;为环境污染事故后的恢复计划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据;为事故评价提供必要的资料;2.应急监测的要求与常规性检测相比,对泄漏事故的应急监测有以下要求:1) 准确:准确查明造成污染事故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浓度,是应急监测的关键。
2) 快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报知监测结果,为及时处置事故提供科学依据;3) 灵敏:检测方法要灵敏,即能发现低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快速反映事故因素变化;4) 简便:由于污染事故时空变化大,所以要求监测器材轻便、易于携带,采样与分析方法应满足随时随地均可测试现场监测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589-2010 突发环境事
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佚名
【期刊名称】《油气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11(21)2
【摘要】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监测的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
【总页数】7页(P53-59)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监测技术;监测分析方法;应急监测;现场监测;监测数据;质量保证;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1
【相关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负责人就《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J],
2.有机食品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80—2001)简介(一) [J], 都昌杰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465-2009)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J], ;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129-2003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
设技术规范 [J], 无
5.国家环保标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发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事故状态下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泄漏、压力集聚情况,气体发生的情况,阀门、管道或其他装置的破裂情况,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等。
有关信息必须提供给应急人员,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应急装备和个人防护设施。
发生事故以后,组织化验室技术人员及时检测分析现场环境的易燃易爆气体浓度,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分析事故的原因和特点,根据发生事故的类型和现场检测的数据,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现场由总指挥统一调配,密切配合公安消防部门进行抢救,严禁冒险蛮干。
努力争取在事故发生的初期阶段控制住险情,如事故可能扩大,应立即上报政府部门,请求增援。
1 应急监测点位的布设1.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1)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布点原则:采样断面(点)的设置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及其附近水域为主,同时必须注重人群和生活环境、重点关注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并合理设置监测断面(点),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范围。
(2)对被突发环境事件所污染的地表水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还应设置消减断面、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同时必须考虑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布点方法:根据污染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污染区域的特性进行布点。
①对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的监测布点,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产生污染的不同工况(部位)或不同容器分别布设采样点。
②对大气的监测应以事故地为中心,在下风向按一定间隔的扇形或圆形布点,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高度采样,同时在事故点的上风向适当位置布设对照点,在可能受污染影响的居民住宅区或人群活动区等敏感点必须设置采样点,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风向变化,及时调整采样点位置。
③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监测点位以事故发生地为主。
根据水流扩散的趋势和现场具体情况布点。
在确定采样点时,应优先考虑重点水功能区域。
例如:国控、省控监测点的断面;饮用水源地;水产养殖水域等。
根据污染物在水中溶解度、密度等特性,对易沉积于水底的污染物,必要时布设底质采样断面(点)。
科技风2020年7月环境科学DOY10.19392/ki1671-7341.202021086浅析应急监测在环境突发事件中的应用张玉宏张铁梅邢瑞英河南省商丘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南商丘476000摘要: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可能对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和损害,环境应急监测通过高效便携的检测设备迅速提供准确的环境污染相关数据,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科学评估,为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应急监测;环境突发事件;应用一、相关概念界定(一)突发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意外的安全生产事故和污染物的排放等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大气、水体或土壤等受到污染,突然造成环境素质下降,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了公众健康,扰乱了生产生活,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需要紧急采取应对措施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事件,具有爆发的突发性、形式的多样性、扩散的迅速性、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巨 大性、污染的不明性和处理的困难性等特点。
(二)环境应急监测环境应急监测要求应急监测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进行布点采样,利用便携高效的检测仪器,采用快速监测技术对污染物的类型和特征做岀判断,给岀监测分析结果,确认环境突发事件的污染范围、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应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缩短污染时间,控制污染范围,减轻污染损失。
环境应急监测具有不可预见性、监测的复杂性、范围的广泛性、周期的长期性和环境的艰苦性等特点。
二、目前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一)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装备不完善作为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载体,应急监测仪器装备的种类、技术参数和监测范围直接反映了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能力等级。
只有先进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才能快速准确地给出检测结果,明确污染物的来源与种类,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但是,目前的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仍然存在检测项目有限、检测精度不高、时效性和溯源性都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
浅析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2-11-01T02:40:54.35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3期作者:陈苋[1] 熊敏[1] 杨正祥[2] [导读] 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的监测,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陈苋[1] 熊敏[1] 杨正祥[2] (1)黔西南州生态环境局安龙分局 552400;(2)黔西南州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562400摘要: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的监测,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以及污染范围,为行政决策者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急监测准备;应急监测;事后跟踪 1.引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以及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发展,突发环境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呈高频发态势,跨区域重金属、有毒物质污染事件频发,对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应急监测是在突发事件中为决策者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2.什么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特征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⑴发生的突发性。
一般污染事件是常量排污,长期积累所致,有固定的排污方式和途经,而突发事件往往无固定排放方式,凸显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发生时间、地点、规模、污染物以及造成的影响往往出乎意料,即整个事件突如其来。
⑵形式的多样性。
突发事件根据其产生原因有核污染,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溢油事故,爆炸事故等多种类型,涉及领域众多。
其产生方式有生产、贮运、运输中使用或处置不当所引起。
⑶危害的严重性。
一般污染事件多产生于生产过程,短期内污染物排放量较小,相对危害较小,不破坏正常的生活,而突发事件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泄漏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控制,破坏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