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第八单元回顾整理(2)青岛版一、本单元的背景我们所讲的第八单元是关于数1、数2、数3。
在学习数学这一门科目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认识自然数的概念,进而了解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数的组成等基本知识。
此外,我们还要让孩子们掌握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孩子们t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1.让孩子们掌握数字1、2、3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组成规律,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2.培养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促进逻辑思考和创造思维。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回顾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1.观察和发现:组织学生进行数的观察和发现,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
2.实物抽象化:引导学生通过触摸、玩具、结构积木等实物,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意义。
3.直观可视化:使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呈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快速掌握数的大小比较。
4.游戏式教学法:运用游戏形式,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通过游戏考查学生对数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收获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取得了如下收获:1.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字。
2.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提高了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信心。
五、展望未来本单元教学主要为孩子们打下了对数字的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结合实际生活和参考教材,采用更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我们将继续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耐心引导他们工作,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数学,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数学人才。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数字的进制和其中的特殊性质。
数字进制,顾名思义,即数字系统中每个数字的进位规则。
我们常见的十进制数,就是每个数字从0-9都需要达到10个才能再次进位,并在高位上加1。
而二进制数则是每个数字从0-1都需要达到2个才能进位。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十进制的记数习惯已经非常定性了,但是理解数字进制却对于孩子的数学启蒙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解进制对于基本算数运算大有裨益。
在计算机科学中,进制也是极其重要的。
回忆我们小时候学习加减乘除的时候,每次在计算十进制数的时候都需要借进退位,而不同进制则会有不同的借位和进位规则。
在实际计算中,不仅是密切相关的科技行业要求着计算机科学家具备较好的跨进制计算能力,解决复杂问题也需要跨越不同的进制概念。
因此,初级数学教育中介绍进制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跨度意识,并且在他们成为未来一名计算机科学家或数学家时,从根本上帮助他们适应这些技术。
进制的特殊性质值得我们予以深入思考。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在二进制的世界里,每个数字都可以用多个不重复的二进制位表示。
举个例子,数字1可以用二进制位01表示,同样1也可以用10表示。
这种特殊性质就是因为二进制数只有0和1两种数,因此1也可以用两个1的和表示。
类似的,八进制的每个数字也可以用3个不重复的二进制位表示。
我们可以用探究不同进制之间特殊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数的数字表示法和结构。
此外,我们还应该教育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灵活运用进制。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二进制的应用非常广泛。
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将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或其他进制,这些技能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计算货币、时间等需要借助进制计算的情况。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积极应用进制,提高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教案,为孩子们学习和理解数字进制的基本概念和特殊性质,提供了必要的前置知识。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数字进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并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计算量的估算和约算计算量的估算和约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计算量的估算和约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对一些数值进行估算或约算,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完成计算,更准确地进行决策。
因此,掌握计算量的估算和约算,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一、计算量的估算1.数值估算的概念数值估算是指根据已知数据的量及其相互关系,利用适当的方法推测所求的数量在数值上的大致范围。
数值估算是一种适用于实际生活中各种计算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一个大致的数值,用来方便我们做出决策。
2.数值估算的方法(1)近似数估算法近似数估算法是指将除数和被除数都较为接近的数相除时,在做除法时用一个比实际值略小或略大的数去除来进行估算的方法。
例如:求$2.5÷0.4$ 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先估算一下这个结果是多少。
将 2.5 和 0.4 都乘以 10,可以得到$25÷4$,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用 6 接近估算,所以$2.5 ÷ 0.4 ≈ 6$。
(2)倍数估算法倍数估算法是指在进行加、减、乘法运算时,将其中一个或两个数的位值同一乘上一个或一些数,再进行计算的方法。
例如:求 $95 × 24$,我们可以将 24 扩大为 25,同时将 95 放大为 100,然后计算$100 × 25 = 2500$,由于我们将 95 放大了 5 倍,所以我们需要将结果缩小 5 倍,最终得到的结果为$95 × 24 ≈ 500$。
二、约算1.默算与约算的区别默算相当于精确预测一个数的结果,我们在完成默算时应该尽量准确。
而约算则是快速估算一个数的结果,我们在约算时可以尽可能地让计算过程简单化,帮助我们更快地得出结果。
2.精确约算精确约算是指在小数点最后一位或后面一位进行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
例如:约数 2.3478 到小数点后 2 位,我们应该先看第三位上数字是不是大于等于 5。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第八单元我又换牙了——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
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
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
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本单元只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
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
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材还提供了一个“小知识”,介绍换牙期间的生活常识和应注意的事项,旨在引导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措施: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我又换牙了信息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序号:104单位:双沟小学姓名:张秀美电话:5330161第八单元我又换牙了——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
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
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
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本单元只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
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
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材还提供了一个“小知识”,介绍换牙期间的生活常识和应注意的事项,旨在引导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措施: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我又换牙了信息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加减法的画图解法和列竖式加减法的应用加减法的画图解法和列竖式加减法的应用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为加减法的学习,加减法是数学的基本功,也是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会学习加减法的画图解法和列竖式加减法的应用。
一、加减法的画图解法加减法的画图解法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解题方法,它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本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下面的加法题目:2 +3 = ?我们可以使用圆圈来表示2个苹果,然后再使用另外一组圆圈来表示3个苹果。
接下来,我们将两组圆圈合并在一起,然后数一数有多少个圆圈,这样就可以得到答案5。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使用圆圈来解决减法题目,例如:5 - 2 = ?我们可以使用5个圆圈来表示5个苹果,然后使用一组圆圈来表示2个苹果,接着我们将这一组圆圈从5个圆圈中去除掉,留下来的圆圈就是答案3。
通过这种直观的画图解法,学生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加减法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技巧。
二、列竖式加减法的应用除了画图解法,列竖式加减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题方法。
它是一种标准的解题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技巧。
我们需要理解列竖式加减法的基本结构。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列竖式来解决下面的加法题目:12+23---35在这个题目中,我们首先将12和23写在竖直的位置上,其中12位于第一列,23位于第二列。
接下来,我们从右往左依次计算每一位的和,如果出现进位的情况,我们还需要将进位的数加到高一位的数字上。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使用列竖式来解决减法题目,例如:45-23---22在这个题目中,我们首先将45和23写在竖直的位置上,然后从右往左依次计算每一位的差,如果当前位不够减,则需要向高一位借1,然后再进行计算。
通过掌握列竖式加减法的应用,学生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加减法题目,从而提升数学能力。
总结加减法是数学的基础,掌握加减法的技巧对于未来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五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117、118页综合练习题。
教学目标1、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你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图形的位置3、说说自己家人都喜欢吃哪些水果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9题。
(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练习是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练习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充分的练习。
(2)出示第10题。
(是对比较知识的复习)练习时,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选取素材进行大小、厚薄、远近、宽窄、粗细、高矮等的比,并引导用“谁比谁”表达比较的结果。
(3)出示11题(练习生活实际进行认识图形知识练习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然后自由的用橡皮泥聂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4)出示第12题。
(这是一幅海底世界的情境图)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练习,可以数数、可以进行加减法的练习,可以进行比较的练习,可以进行分类统计的练习等。
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
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单元备课达标检测题一、口算6+2= 11-7= 12-4= 11-3=9+4= 8+5= 4+0= 10-6=二、填空(1)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一个十和7个一组成()。
(3)一个加数是5,另一个加数是7,和是()。
三、在()里填上“〉”、“〈”、“=”或“+”、“-”。
11()6=17 , 17()8=9 , 7+6()13 , 7-2()4。
四、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3 6 4 8 11 18 20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把左边的7 个●圈起来,再从左边数,把第9个●圈起来。
●●●●●●●●●●●六、用7、9、16三个数写出四个算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看图写出算式。
▲▲▲△△__________▲▲△△__________八、应用题1.桌上有16个皮球,拿走了9个,还剩几个?()○()=()(个)口答:还剩___个。
2.学校图画组有18个同学,有9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个)口答:有___个男同学。
达标检测题?只2.达标检测题一种物体的数量与前面的同样多,就在下面的○里画“√”达标检测题二、画一画。
三、我会数:达标检测题一共有()个小朋友,男孩有()人,女孩有(从左数起,个,从右数起,)个,小红吃了7,小明吃了个,他们两人一共吃了多少个?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 235 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单元(模块)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
因此,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同时,在故事情景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单元(模块)知识结构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
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东城双语小学单元(模块)备课卡科目 数学 年级 一 备课人 窦丽霞 第 8 单元(模块)修改人:张丽娜单元(模块)总体目标及突破措施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建立估测的意识; 突破措施: 1、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长度观念。
3、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测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意识和估测能力。
单元(模块)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厘米、米的认识和厘米、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重点难点突破措施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密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的感知,注重厘米、米表象的建立。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 第八单元我又换牙了——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
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
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
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本单元只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
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
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材还提供了一个“小知识”,介绍换牙期间的生活常识和应注意的事项,旨在引导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措施: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我又换牙了信息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有关牙齿的知识?下面请小朋友们看一段录像片。
师:这个录像我们看完了,你知道了什么?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第二课时我又换牙了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达到熟练和巩固的效果。
2、加强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迅速的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并学习了简单的统计,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二、自主练习1、“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题意完成(1)(2)题,然后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2题(1)师:同学们你都喜欢什么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都在玩什么?(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2)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师引导筛选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跳绳各有多少人?至于学生提出的“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能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简单统计的方法来整理整理吗?学生运用适合统计的方法来整理。
(4)看了这张简单的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3、自主练习第3题小调查。
可根据书中提供的素材进行调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元旦快要到了,我们班要开一个联欢会,可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三样水果,买哪三样呢?怎么办?生:看调查一下喜欢哪三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或打对号)。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
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教师:我们应该买哪三种水果呢?学生观察、讨论,我们应该买哪三样水果?为什么?4、趣味统计每个小朋友对自己刚才的学习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
说明统计方法:第一种:自己表现非常棒的就得“大拇指”,第二种就是认为自己的表现“比较好”就得五角星;第三种认为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的就得小蜜蜂。
现在根据自己的评价小组同学合作做一下统计!(1)找一个小组到黑板展示统计情况,大家看你能知道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看来大多数同学很有自信,很勇敢)(2)那么同学们对老师这节课表现情况还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还是分为三类:非常棒、比较好、继续努力的。
(3)再次观察到黑板展示的小组对老师满意程度,你又能知道什么?(4)小结: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大胆地展现自我,也同样谢谢同学们对老师公正的评价。
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第三课时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活动目的:1、经历研究大蒜瓣数的过程,知道所研究的大蒜瓣数的一般规律。
2、会用初步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研究的乐趣。
活动过程:一、提出研究的问题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请听好了:兄弟好几个,围着栏杆坐,脱掉白衣服,露出大肚子。
猜一猜,是什么?(学生举手猜谜语)师:对,是大蒜!这里有一头大蒜(出示一头大蒜),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头蒜有几瓣那么,你对对大蒜想了解些什么知识?1、这头大蒜有几瓣?2、大蒜有多重?3、大蒜多少钱一斤?4、大蒜是什么形状的?5、这头大蒜有多高?6、这头大蒜有多粗?7、这头大蒜和那头大蒜的瓣数一样多吗?猜测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大蒜都有13瓣呢?师:对呀,是不是所有的大蒜都有13瓣呢?大蒜的瓣数有没有规律呢?二、探究研究的方法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大蒜的瓣数到底有没有规律,怎样去研究呢?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数一数一头大蒜有多少瓣;多掰开几头大蒜数一数;记录下大蒜的瓣数;不能把蒜皮乱扔等等。
师:大家想的办法真多,真好!请大家再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研究的大蒜各有多少瓣呢?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用符号表示蒜瓣;用数字表示蒜瓣,等等。
三、具体实施研究的方法师:老师让同学们在课前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了很多的大蒜,你们带来了吗?说说你的大蒜是从哪儿收集来的?师:下面,咱们就按刚才讨论的办法进行研究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四、收集整理数据各个小组展示的研究结果。
学生有用符号表示结果的,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表示的意思。
师:各个小组都把自己小组研究的大蒜的情况展示出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班研究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学生交流想法。
并根据同学们的相法进行统计全班研究的情况。
五、分析总结师:观察一下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大蒜的瓣数,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发言。
)学生的发言估计有:我发现13瓣的大蒜头数最多;我发现不是所有的大蒜都有13瓣……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本地产的大蒜。
出示课件:同学们利用今天学的统计知识可以来研究“花有几片花瓣”?“橘子有几瓣”?你们还可以统计“一年级学生书包里有几本书”。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统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