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困境及对策_兼论我国现行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56.6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现状及改革建议摘要:高校法治教育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助推器。
但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定位不清晰、教育形式单一、社会法治环境有待加强等不足之处,针对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法治教育成效的考核,高校应加强对法治教育课程及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师要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形式、全社会需参与优化法治环境,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水平提升,助力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现状分析;改革建议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国上下开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该决定中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和“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无疑,法制教育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助推器。
高校作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师生是社会中最具活力和文化水平的高级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接班人。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十分有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和“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一、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分析高校师生群体是社会人民大众中受教育程度最高、思想文化素养最优的集中群体。
十八大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将法治教育单列出来,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教育部门和各类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法治教育较以往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也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待改进之处。
1、重视程度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总量屡创新高,201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突破82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在现行高校教育评价体制下,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高校为了保证就业率,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资源会严重偏向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花大力气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而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试论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完善【摘要】司法考试制度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是连接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键点。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结合当下实际条件,对司法考试的改革做进一步讨论,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作用。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律职业共同体一、问题的导入目前,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是选拔法律人才的重要渠道。
自2002年司法部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以来,初任法官、检察官和执业律师、公证员必须通过考试获得司法职业资格。
制度的设计使司法考试成为一种职业准入门槛,为建立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搭建平台。
司法考试制度施行十年以来,催生了不少司法培训机构,很多人指责司法考试冲击了正常的法学教育秩序,对“博士生考不过硕士生,硕士生考不过本科生,法学本科考不过非法学本科”的现象更是嗤之以鼻。
当然,我们会正视这些现象,通过司法考试体制的完善,解决现存问题。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司法考试制度的完善做出探讨。
二、完善司法考试制度的必要性(一)完善司法考试制度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必然选择通常意义上来说,法律职业共同体主要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院四类构成,当然还包括企业法务、政府法务及其他从事与法律事务有关的职业。
“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是以类似的司法考试作为司法官遴选的基本依据的。
”同质性的法律人才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关键因素,正如学者吴汉东曾指出,“法律人才应当有三个相同的规格要求:第一,共同的法律精神、法律信仰、法治理念、法律职业伦理;第二,相同的法律知识结构;第三,相通的法律技能。
”。
(二)完善司法考试制度是提高法律职业准入门槛的必要准备自司考设立以来,参考人数井喷式增加,到2012年超40万人报名,近三年的录用率在20%到27%之间。
这种高淘汰率,能过滤掉部分不适格的人。
同时,由于近年来,司法考试中减少了单纯记忆的客观题比重,增加了对法律时务、案例分析等更能体现法律思维能力的考察,那些不具有法学教育背景的人便很难通过考试,而经历了正规法律教育的学生平时所积累和内化了的法律知识、技术乃至信仰往往能帮助他们通过考试。
国家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教育的困境与应对作者:赵科学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12期摘要:国家司法考试给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境和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这些困境与挑战可以成为加快我国大学本科法学教育改革的动力,并进而促进法学教育的发展和法学事业的繁荣,关键是如何应对。
必须找出国家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教育困境局面出现的原因,清醒地认识到应试式本科法学教育的危害,乘势对法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促进法学教育的发展和法学事业的繁荣。
关键词:国家司法考试;法学教育;困境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10-02自2008年开始,普通高校在校四年级法学专业学生被允许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这给我国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是危机;但是,如果能够化挑战为动力,抓住机遇,进一步探讨形成我国目前法学教育困境的原因,对法学教育本身进行改革,寻找最佳方案,就有可能推动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繁荣法学事业。
一、国家司法考试背景下造成法学教育困境的原因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法学教育的二元格局(专门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结合)也得以恢复。
30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逐渐形成如下特色:以学科为主导,重视逻辑推理与规范分析,尤其重视理论分析。
在普通高校在校四年级学生被允许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之前,我国高校各个法学院系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些各具特色的法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各类国家需要的法学人才。
最近几年,由于普通高校在校四年级法学专业学生被允许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法学教育百花齐放局面正逐渐被打破[1]。
目前,我国的本科法学教育和其他本科专业教育模式基本相同:以课本知识的单向教育为主,课堂教学主要讲解各法学课程的概念、原理、体系和结构,这与侧重法条、司法解释和实际应用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相径庭。
由于国家司法考试“指挥棒”对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巨大引导作用,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逐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甚至“价值贬值”,法学教育的困境由此产生。
浅析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一、司法公正的概述司法公正是法的公平与正义的一般概念在司法活动中的体现,表现为一整套被社会伦理所普遍认同的司法制度和被司法活动参与者个别认同的司法程序。
[1]司法公正是人们对司法活动的企盼,也是司法本身所应具有的品质。
司法公正要求诉讼结果公正,要准确的认定事实,并且正确的适用相应的法律,同时也要求诉讼程序也公正,每一个案件都要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诉讼,做到公平公正,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和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一)立法不够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尚不够完善,规定不清楚。
例如,刑讯逼供的问题依然存在;又如,法律文书中所说的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司法公正。
那么,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严重影响到司法公正?或是什么才算是严重影响司法公正?这些问题法律尚未告诉我们,而这个度就只能落到法官在判案中的自由裁量上了。
(二)司法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司法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包含专业素质,也包含个人的道德素养。
我国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行选拔的,法院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考过司法证书。
但在实践中却不是如此,尤其是在基层人民法院,招考的时候一般都不限专业,引来大量非专业人员来报名考试,只要能考过,就能进入司法部门工作。
然而,大批从专业司法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无法进入司法部门工作。
在这个问题上,法院和检察院的情况要好很多,在公安部门就显得很严重,公安部门一般都有大量的协警和退伍军人,他们很多都不懂法,更不用说什么专业知识,他们往往会因为不懂法而采取暴力执法,这些行为就会影响到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
(三)司法监督不到位首先,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太小。
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监督权,但真正的监督力度是很小的;其次,法院的自我监督不到位。
法院的自我监督也就是内部监督,只要是依靠审级监督来实现的。
从逻辑上讲,案件经过的法官数量和审理次数越多,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
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的冲突及解决对策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职业准入考试,是初任法官、检察官以及取得律师资格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合理、公正、公平的科学考试方法,来检验应试人员是否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那么,在针对司法考试制度合理性激烈争论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正确发挥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促进作用?在司法考试成为法律职业准入条件的前提下,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又该采用何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来平衡其与司法考试之间的关系?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司考和法学本科教育各自本身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还要正确认识当代国情下,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
统一好二者之间的共同目标,尽可能减少司考制度对法学教育的冲击。
一、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现状分析(一)司法考试现状2002年开始,我国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
在此之前,全国没有严格统一的法律职业准入标准,法律职业队伍非常混乱,其受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司法考试制度的正式确立与发展,不仅规范了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标准,使我国法律职业者的素质迈向了更高水平,而且为我国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了更好保障,对中国法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司法考试制度自实施以来的实际效果与我国法治发展仍存在某些不洽性,不利于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司法考试存在“考题过于侧重考查对基本法律条文的记忆,而考生运用法律思维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则较少以至于与法律实务应用相脱节”的状况;甚至更有引导法学教育向“应试教育”模式转变的趋势,即考前司法考试辅导机构把原本法学教育4年甚至更长时间所学习的知识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能将其培训完毕。
这种仅为了通过考试而针对性的速成复习方法,导致通过司法考试的考生尤其是非法本的考生的法律基础并不牢靠,更不用说他们分析应用法律实务的能力。
(二)法学本科教育现状德国学者Adolf Wach曾经对德国法学教育的情况做如此描述,“不需要更多的论述,就可以发现,灌输式讲授使得许多人懈怠于独立学习,学生们逃跑到补习人员那里寻求帮助……这表明,大学课程缺乏教育力;对内容上的要求太多,而在培养学生认识能力上又做得太少”[1]。
以司法考试为契机,促进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摘要]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给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应当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实行考试制度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级实用型法律人才。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本科教育;独立性;人才1986年9月27日、28日,我国首次举办了律师资格考试。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三部法律的修改,标志着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
从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首次实施以来,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热点问题。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进行了改革,首次允许在校大三学生报名参加,这对独立学院法学本科在校生来讲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因为如果他们通过司法考试,在毕业时他们就可以领到法律执业资格证书,这有利于法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优先选择法律职业。
与此同时,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对司法考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笔者也尝试着对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试制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一、司法考试对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强烈冲击自从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以来,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特别是与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之间一直存在矛盾。
从司法考试的实践来看,一些非法律专业出身的考生,以司法考试为中心,通过参加司考培训班或冲刺班,经过研究司法考试历年真题,针对重点,突破难点,追踪热点,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甚至还能以高分通过。
然而,许多法学本科生甚至法学研究生虽然接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经过数年系统的学习,却不能通过司法考试。
这从侧面反映了一种现象:我国法学教育包括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严重脱节。
二、司法考试与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关系的界定司法考试因报考门槛高、报考人数多、试题难度大、通过率低,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考”。
XXXXXXXXXX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005 届法学专业班级题目论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二ОО九年五月二十日内容摘要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是与法学教育相衔接的,适应法律职业需要并与法律职业部门录用制度相配套的,选拔、培养、任用合格法律职业人员的制度。
我国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从2002年开始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法律职业群体的专业化和同质化,深刻地影响了司法实践。
同时,几年来统一司法考试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势必会影响统一司法考试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
对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既包括对考试内容、方式的调整,也包括对报名资格的提高。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法律执业准入方式的发展历史,在比较借鉴国外成熟制度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司法考试制度的问题与缺陷,提出改革和完善的构想。
关键词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完善AbstractThe Unified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founded within this context in the year 2002,which links the legal science education,legal professions selection,training and assignment systems in our country.During the past 7 years,the UNJES promoted the specialization and homogeneity of the legal professions dramatically,which also deeply impacted the judical practice in our country.Meanwhile,there also exposed some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t element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unified judicial examination ,the function and goal of the judicial examination will not be effectively achieved withou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ystem.The modification and reform of the UNJES includes not only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examination itself,but also the improve the qualification.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UNJES and its related systems in our country through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our country,comparing with the successful oversea modals,and tries to give an answer.Key wordsJudicial Examination System;Reform;Improvement目录一、我国司法考试制度概述 (1)二、西方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概述 (3)(一)西方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主要内容 (3)(二)西方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评述 (5)三、当前我国司法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6)(一)司法考试门槛低 (6)(二)司法考试题型与方式不尽科学 (6)(三)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冲击强烈 (7)四、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 (7)(一)完善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建议 (7)(二)我国司法考试制度具体改进方案 (10)参考文献 (10)论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的实施关系着国家、社会秩序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权益,因此对法律执业者有较高的要求。
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兼论我国现行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李明娜(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宁530005)摘要:法学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引发人们对法学教育的反思,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处于本科层次的末端,其面临的困境更甚于一般院校。
法学学生从事法律工作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然而现行的司法考试制度不利于筛选出最优秀的法律人才,必须进行改革。
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培养方式也应当作出调整,才能和司法考试形成良性互动,也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关键词: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制度中图分类号:D92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04-0205-03收稿日期:2010-01-26基金项目:广西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X071126);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X20081560)作者简介:李明娜(1979-),女,安徽舒城人,讲师,硕士,从事经济法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法学教育自1978年恢复以来,取得的成绩是勿庸置疑的,它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
由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利益的驱动,使法学专业一段时间内成为各大院校竞相开设的“香饽饽”,经历了一种超常规的发展阶段,至2007年5月,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已经达到606所[1]。
法学教育过度膨胀,随之而来的便是让很多院校颇为焦虑的就业形势,“报名时众星捧月,就业时门可罗雀”成为法学专业的真实写照,法科学生的就业率已经跌至历史最低。
法学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日益凸显。
独立学院处于法学本科教育的低级层次,所遭遇的困难和窘境更甚于一般本科院校。
现行司法考试制度给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需要哪些改革?这些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法学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困境(一)培养目标偏差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学校都将其定位为“应用型”,即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
然而在现行四年本科制的教育体制下,政治、外语以及专业基础课占用了大量时间,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节被大大弱化,致使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又缺乏动手能力,“眼高手低”,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2008年,司法考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开始允许在校的大三学生报考,尽管招致一些诸如“法学教育四六级化”的非议,但这项改革似乎给处于寒冬中的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带来一些暖意。
于是很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便将教学重点放到如何提高学生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上,所谓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被等同于培养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才”。
虽然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作为本科教育末端的独立学院,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整个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都放到应付司法考试上,一切围着考试转,甚至将课堂变为司法考试的训练场,就违背了法学教育本身的宗旨,培养目标发生了偏差。
(二)培养方式单一目前的独立学院法学教育依旧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将成文法则的传授看成是教学的中心,把对规则的注释和案例的结合当成了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2]。
受演绎推理思想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会片面追求所谓的“唯一正解”,而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培养方式下造就的学生成为既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半成品。
虽然,很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也相继引入了诸如模拟法庭、诊所法律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
模拟法庭怎样才能让学生百分之百的参与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只是将那些已有定论的案例拿来让学生按照原告、被告、法官的角色演一遍,恐怕收效有限。
最好的案例是来源于司法部门的现实案件,但在目前的司法体制下收集这样的案例也并非易事。
诊所法律教学模式(clinic legal education )是指一种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法律道德和法律责任感为核心的法律教学模式[3]376。
即在传统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借鉴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实际案件的运作过程,并“像律师一样思考”,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法律实践能力。
但是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与美国以培养职业律师的法学教育目的相联系的,在我国还需要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因为我国法学院的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后是可以直接进入司法机关工作的,与美国必须先成为律师再成为法官的选拔途径不同。
而诊所教育中的操作细节,如诊所学生的选择和退出、诊所教育的基本内容、师生比例、学分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3]393。
(三)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于一般院校更为薄弱。
其法学教师来源于三个方面:从母体高校退休或委派的教师;从其他高校教育管理·Educa tion Administra tion中外企业家2010年第2期(下)总第343期205或单位聘请的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主要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教学任务由专职教师担任。
这些专职教师最大的缺陷在于,他们本身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司法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不客气地说,他们本身就是中国不合理的法学教育体系下培养的畸形人才。
很多独立学院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要求教师往“双师型”发展,要求他们既要懂理论,又要懂技术。
然而,在独立学院专职法学教师一个人普遍担任三、四门课程教学任务的现实下,再要求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司法实践并不实际,其结果可能会顾此失彼,耽误正常的教学。
(四)学生缺乏竞争力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成绩要远低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虽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确存在先天不足。
加上独立学院是近十年才出现的新型办学方式,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还不成熟,导致社会认可度低,使得其法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其他院校法科学生更差,缺乏竞争力。
三、现行司法考试制度下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改革(一)正确定位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有学者指出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司法考试的“三考”成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未来的主要出路[4]。
法科毕业生若要从事相关司法工作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而司法考试面向在校的大三学生开放的政策也给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如何处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可以为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提供一些服务,但绝不能以通过司法考试作为培养目标。
事实上,社会上一些专门研究司法考试的出题规律以及应试技巧的培训班在保证司考通过率方面可能更胜一筹。
那么,学生何必在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花四年的时间来通过司法考试?因此,同样是通过司法考试,受过四年法学教育者和仅参加几个月培训班者相比,应当具有后者所不具备的崇高法律信仰和理念,而不是只知法律技巧,缺乏人文关怀的“法棍”。
这也是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要义所在: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基本法学理论素养和基本法学职业技能的法律人才[5]。
技巧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历练,但是一种崇高法律理想则不是短期能够形成的。
在法学教育中,对于法律理性的培养和对于洋溢在法律之中人文关怀的弘扬,犹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并行不悖,相得益彰[6]。
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尽管属于低层次的本科教育,但也不能成为司法考试的附庸,不能沦为四年制的司法考试培训班。
(二)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培养方式的改革近几年由于法学专业就业率持续偏低,人们对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开始反思。
有人认为我国的法科学生直接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收,缺乏必要的人文基础和社会经验,不利于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甚至主张取消法学本科。
笔者倾向于通过延长法学本科学制来克服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将学制定为5年到6年,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和其他人文、经济知识,并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训练。
然而在整个教育体制没有变革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只能通过调整自身的培养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可。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
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选修课除了法学专业课程外,还应当有适当比例的人文、经济类课程。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不但知道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还了解法律这样规定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法理基础。
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他们树立不唯权、不唯势、只唯法的信仰。
第二,加强实践环节。
几乎所有的法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法科学生的重要性。
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诊所法律教育和实习等都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关键在于如何科学设置相应的制度。
实践中,很多到司法单位实习的学生都被安排整理卷宗一类的事务性工作,对其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需要建立一套有效考评机制,或者引入英美法系中学徒式的职业培训方式,那么实习的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第三,提高师资水平。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专职法学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在此情况下,将司法实务工作者引入到校园能够有效弥补专职教师的不足。
既可以长期聘请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学院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也可以邀请在职的人员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法律实务。
当然,对本学院专职老师的培训也不容忽视,应减轻他们的任课压力,给予其一定的时间从事实务锻炼。
可以考虑建立应用型法学教师办案制度,鼓励法学教师作为兼职法官、陪审法官办理案件,参与司法实践,提高司法应用能力[7]。
第四,为司法考试提供服务。
从事司法工作必须通过司法考试的现实让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无法回避它。
在平时授课和实践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司法考试的案例,介绍一些司法考试的答题方式和技巧,但不能将司法考试作为法学教育的中心,避免法学教育沦为应试教育。
四、现行司法考试制度的弊端及改革司法考试作为从事法律实务必须通过的资格考试,一定会左右着法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因此,司法考试制度必须设置得合理,才会促进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现行的司法考试制度往往更侧重应试者法条的识记程度,忽视对法学理论修养、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司法职业能力的考查,摆脱不了“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法学本科不如非法学本科”的怪圈,这不能不说是法学教育在司法考试制度下的悲哀。
鉴于一次司法考试很难兼顾法律院校的通识教育和法律实践的要求,笔者赞同部分学者提出的将司法考试分两次举行的改革思路。
第一次采取笔试形式,主要考查法律基础知识,通过者才能参加第二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考查考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分析解决实务的能力、写作能力、职业道德、临场反应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8]。
筛选真正优质的法律人才不是仅靠300道选择题和几道论述题就能做到的,司法考试制度必须改革,让接受过正规法学本科教育的考生在考试中能够体现自己的优势,使那些真正怀有法律理想、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人成为社会正义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