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地球的基本形状
地球的基本形状:
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其实,关于地球的长相,科学家们也曾经存有争议。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因而不可能是正球体。
地球(英文名:Earth;拉丁文:Terra)是距离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
地球表面的大约29.2% 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
剩余的70.8% 被水覆盖,大部分被海洋、海湾和其他咸水体覆盖,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覆盖,它们共同构成了水圈。
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不仅给予我们生存的环境,还承载着自然界的繁华与壮美。
本文将从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揭示地球在宇宙中的重要位置和运行规律。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球状,而是一个近似椭球形状。
亦即,它在赤道处略微向外鼓出,两极略微扁平。
这种形状受到地球自转和重力的影响。
1. 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在赤道处存在离心力,造成赤道区域相对于两极区域有更大的半径,从而使地球在赤道处更为鼓出。
在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对较快的情况下,离心力的作用使得地球呈椭球状。
2. 重力的影响地球的重力对地球形状的影响是使得两极区域相对于赤道区域略微扁平。
由于自转速度较快,离心力很大,使得地球赤道区域的物质向赤道方向堆积,在两极区域物质相对较少,使得两极区域相对于赤道区域变得扁平。
综上所述,地球的形状是由地球的自转和重力造成的,它是一个近似椭球形状。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不仅有自转运动,还有公转运动和岁差运动。
1. 自转运动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自西向东的方向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自转周期为24小时,造成了白天和夜晚的交替,也是使得地球出现了自然现象如昼夜、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2. 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以椭圆轨道绕着太阳运行。
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我们通常用一年的时间来衡量,其中又分为平年和闰年。
公转运动使得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能量,形成了气候和季节变化。
3. 岁差运动岁差运动是地球轴线的徐回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轴并不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而是与其倾斜23.5度,因此地球的轴线在一定的周期内会出现徐回转动的现象。
岁差运动的周期约为26000年,它使得地球的北极星发生变化,也是决定地球季节长度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岁差运动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变化。
结语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是地球这颗行星所独有的特征,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熟悉的地球环境。
关于地球的课外小知识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它有着许多有趣的课外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地球的有趣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乎球形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在赤道的周围会产生一个略微膨胀的地球赤道卵形。
地球的直径约为1.2万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万公里。
尽管地球的直径相对较小,但是它在太阳系中却是体积最大的岩石行星。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表层,厚度约为5-70公里不等。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占地球半径的84%。
在地幔的下方是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地核的温度极高,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每自转一圈,花费约24小时。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的变化和地球上的风。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周期为365.25天。
四、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70%以上是水域,这是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的原因之一。
地球表面还包括陆地、山脉、河流、平原、沙漠等多样的地貌。
同时,地球上还有各式各样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五、地球的大气层和气候地球有一个包裹在外面的大气层,它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组成。
这些气体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吸收太阳的紫外线并保持温度适宜。
地球的气候因各个地区的经纬度、地形和海洋气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六、地球的重要性地球不仅是我们的家园,还是生命的摇篮。
地球提供了我们生存所需的空气、水和食物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正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地球,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家园。
七、未来探索和保护地球人类对地球了解的还只是冰山一角,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更多的地球奥秘。
此外,环保意识的增强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减少对地球的负面影响,例如减少污染、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地球的外貌描写一、整体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从太空中望去,它就像一颗蓝色的宝石悬浮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5千米。
二、表面色彩与分布1. 蓝色的海洋地球表面大约71%被海洋所覆盖。
海洋呈现出深邃而多变的蓝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靠近赤道附近的海域颜色较浅,呈现出浅蓝色或青蓝色,这是因为海水较浅且阳光充足,海底的白色沙地或珊瑚礁反射光线,使得海水看起来更明亮。
而在深海区域,海水呈现出深蓝色甚至近乎黑色。
例如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海域,海水幽深黑暗,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
2. 绿色的陆地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左右。
在陆地上,绿色是最引人注目的色彩之一。
广袤的森林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从空中俯瞰,亚马逊雨林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生机勃勃的绿色绒毯,覆盖着南美洲的大片土地。
除了森林,草原也是绿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非洲的塞伦盖蒂草原,在雨季时,一望无际的草原郁郁葱葱,成群的食草动物在绿色的海洋中觅食、迁徙。
3. 白色的冰雪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白色的冰雪占据主导。
北极地区是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海洋,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北冰洋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白色光芒。
南极则是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大陆,南极大陆的冰盖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冰架延伸到海洋之中,白色的冰雪与周围深蓝色的海洋形成鲜明的对比。
高山上的积雪和冰川也是地球白色外貌的一部分,如喜马拉雅山脉的众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白色的雪线在山脉间蜿蜒。
三、地貌特征1. 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高耸的地形。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如贯穿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全长约8900千米。
安第斯山脉山峰林立,许多山峰海拔超过6000米,山顶积雪皑皑,山脉两侧的地形差异巨大,一侧可能是茂密的雨林,另一侧则是干旱的沙漠。
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更是雄伟壮观,它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大千世界中独特而美丽。
然而,对于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你是否了解得足够清晰呢?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神秘的世界。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稍微偏扁的椭球体。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离心力所造成的。
地球自转的速度足够快,使得地球的自身物质均匀分布,从而形成了这种稍微偏扁的形状。
二、地球的结构1. 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的外壳是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它是地球最薄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由高温岩石构成,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
2. 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固态地核、液态地核和地幔三个部分。
固态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液态地核由熔融的铁和镍组成,外包围着固态地核。
地幔是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岩石层,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三、地球结构的作用1. 保护生命地球的结构对于维持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地球的外壳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土地和大气层,保护了生命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伤害。
地壳也扮演着调节地球温度的角色,维持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2. 形成地理现象地球的结构也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地理现象。
例如,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被分为许多移动的板块,它们之间的碰撞和摩擦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地幔中的热对流也会影响地质现象,如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大规模地壳变动。
3. 形成地磁场地球的内部结构还与地球的磁场密切相关。
地核中的流动液态铁产生的电流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它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保护层,称为磁层。
地磁场对于阻挡太阳风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具有重要的作用,维护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结起来,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微偏扁的椭球体,而其结构则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部分。
外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内部结构则包括固态地核、液态地核和地幔。
地理地球的形状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作为一个行星具有自己独特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广为人知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地球的形状以及造成这种形状的原因。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略微扁球体,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椭球体。
然而,地球并非完美的椭球体,它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
地球的南北极与赤道之间的距离要比从一个极到另一个极的距离短,这使得地球的形状更接近一个扁球体。
这种形状被称为地球的赤道扁率,即其赤道半径与两个极点半径之比。
在地球的形状中,还存在着地球的椭球形状。
地球自转产生了一种离心力,使其在赤道上扩张,从而使赤道的半径比两个极点的半径略大。
二、地球形状的原因1. 自转地球的自转是造成其略微扁平形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赤道上的物体受到向外的力,从而导致赤道周围的物质相对扩张,形成较为扁平的赤道部分。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
这种内部结构对地球形状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球的内部部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密度,这种密度分布使得地球在自转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拉扯,从而影响地球形状。
3. 地球的引力地球的引力也是地球形状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吸引力导致更多的物质集中在地球的中心,相对较少的物质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这也影响了地球的形状。
三、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的形状对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1. 地理现象地球的形状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如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分布等。
由于赤道部分较扁平,太阳辐射更加集中,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温暖湿润,而极地地区则更加寒冷。
2. 地震与地壳变动地球形状的不均匀性也会导致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
地球因不均匀的形状而受到的力分布不均,进而引发地壳运动。
3. 海平面的变化地球的形状也会影响海洋水体的分布,进而对海平面产生影响。
由于地球形状的不规则性,海洋水体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并不均匀,这也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平面高度存在差异。
地球的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简单说法:不规则的扁球体.
详细介绍: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如果远距离的看上去,你会发现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但是你是否知道地球的形状以及它的运动方式呢?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形状以及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一个规则的球体,而是近似于一个扁球体。
为了更好地描述地球的形状,我们引入了地球的参考椭球体模型。
这个模型是由长半径(赤道半径)和短半径(极半径)组成的。
根据现有观测数据,地球参考椭球体的长半径(赤道半径)约为6378.1千米,短半径(极半径)约为6356.8千米。
这意味着从地球赤道到极点的距离较赤道到两个相邻经线上的距离要短。
地球的扁球形状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而形成。
地球自转会使赤道周围的物体具有向外的离心力,使得赤道区域相对较宽,而极地区域相对较窄。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有两种主要方式,分别是自转和公转。
1. 自转地球以地轴为轴心,从西向东自西向东自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时间和气温有所差异。
地球的自转对应了地球表面上的经线,我们按照经线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时区。
每个时区对应着不同的经度范围,世界各地的时间就是根据时区来规定的。
2. 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轨迹。
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我们所知的一年时间。
地球绕着太阳的轨道形状接近一个椭圆,其中一个焦点是太阳。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并非完全是圆形,所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
地球到太阳最近的时刻称为近日点,而到太阳最远的时刻称为远日点。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体验到了四季的变化。
当地球接近太阳的时候,阳光直射地表的程度较大,气温较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夏季。
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直射地表的程度较小,气温较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冬季。
总结: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扁球体,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而形成。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种主要运动方式,自转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其形状和大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进行探讨,以揭示地球这个神奇的行星的奥秘。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完全是一个规整的球体,而是呈现出略带扁平的椭球体形状。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导致了地球赤道周围的膨胀。
然而,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并不均匀,其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存在微小差异。
为了更好地描述地球的形状,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参考模型,即地球的参考椭球体。
根据这一模型,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公里,而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6.8公里。
这意味着地球的赤道半径要稍大于极半径。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是指地球的直径,即通过地球中心并且与地球表面相切的直线的长度。
根据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2公里。
地球的大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
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测量地球上两个相距较远的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然后再通过一些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得出地球的直径。
除了直接测量外,科学家还通过测量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变化等手段,进一步推算地球的大小。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地球大小数值。
然而,无论是通过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推算,地球的大小都具有一定的误差范围。
三、地球尺度的相关概念除了形状和大小之外,地球尺度还涉及到一些相关概念,如地球的体积、表面积等。
地球的体积指的是地球所占据的空间容积。
根据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 x 10^12立方公里。
地球的表面积指的是地球表面的总面积。
根据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亿平方公里。
地球的质量是地球另一个重要的尺度指标。
地球的质量约为5.9724x 10^24千克。
总结起来,地球的形状略呈椭球体,其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地球的大小通过多种测量和计算方法获得,其直径约为12756.2公里。
地球的尺度还包括体积、表面积和质量等概念,这些指标为我们了解地球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小学六年科学
1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能够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科学知识方面: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了解很多,也知道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浓厚的研究气氛中,学生不但理解了知识,而且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地球的形状》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地球多姿多彩,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家园,地球有什么特点?
2、谈话:就是因为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
你们知道吗,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今天,我们就循着古人的足迹经历一次对地球形状的探索之旅。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活动2【讲授】《地球的形状》
二、经历探究,验证猜想
(一)认识古人的猜想
1、谈话:在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域非常有限,眼界十分狭窄。
就如同那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每一地区的人都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当地的自然环境就是世界的面貌。
2、同学们,就是这样一种状况:古人会用什么方法研究地球的形状呢?板书:古代
3、【出示美丽风景的图片】:讨论:古人利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收集信息,认为大地是什么形状?
4、谈话:老师让同学们课前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人对地球形状说法的资料,结合书上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种种说法。
5、学生汇报:
(1)中国古代的猜想:
(2)印度古代的猜想:
(二)探究古人的发现
1、过渡:最早的猜想大都以神话传说来表达的,那当时的人们有没有事实依据证明地球形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掌握关于大地的信息越来越多。
古人又找到了什么证据?哪个小组说一说?
( 3 ) 学生汇报:亚里士多德的月食现象
A、【播放视频】根据学生汇报播放“月食”现象。
B、师:后来,人们又有哪些发现?
(4)学生汇报:张衡的浑天说
2、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信呢?
3、谈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人们,在登高观察的时候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形状。
3、出示图片:这是什么?(船)教师讲解现象:
4、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现象。
5、谈话:想不想亲眼看一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我们模拟一下,看看这个实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实验,记录。
)
模拟航行实验:远航归帆(画出观察到的现象)
在地球仪
在桌面
结论:
6、学生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什么结论?
7、【播放课件】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实验。
(三)介绍麦哲伦的实践活动——环球航行
1、谈话: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一直在追寻地球的形状,讲到这里,就需要提到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
他一直坚信地球是球形的,他认为朝着一个方向走再回到出发地,就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想不想知道他的航海路线。
2、演示:麦哲伦的航海路线。
3、小结:通过麦哲伦的实践,人们终于相信地球是一个球形的。
板书:球形
三、总结提炼回归主题
1、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掌握了飞出地球的本领我们中国也具备了这样的实力,2008年我国神舟七号飞船再次飞上了太空,看到了我们的家园。
大家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视频】
2、看到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想?
3、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却经历了人类从古至今漫长的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猜想—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