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1
七年级地理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也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基础,因此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至关重要。
在七年级地理科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的地球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是一个略带扁扁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周长为40000公里,极半径为6357公里,赤道半径为6378公里。
因此,地球的直径为12756公里,表面积为510072000平方公里,体积为1.08321×10¹²公里。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地球的分带和各个带的特点。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地球的日(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称为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了解地球的运动,还需谨记太阳光的影响和地球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三、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位,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6亿千米。
地球上的经纬度是人们衡量地理位置的基本参数。
四、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等方面。
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快速变化,显示出了一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趋势。
我们应了解地球环境的状况,积极为地球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
五、地球的资源开发地球上的资源包括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两大类。
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们的人类世界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地球资源开发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石油、煤炭、钢铁、光伏等方面的知识点。
总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了解地球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到地球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之中,共同建设人类美好的未来。
初一的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形成的网格,用于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和方向。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二、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世界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有限,且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三、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气温与降水: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由其决定。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
四、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人种和民族多样化。
语言的种类与分布:世界语言众多,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五、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地区指未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托管地等。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国际合作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和平稳定。
六、中国的地理概况中国的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辽阔,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民族众多且分布不均。
这些只是初一地理知识点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细节和深入的内容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地图、图表等辅助工具进行记忆和理解,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和联系生活实例,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 ( 赤道 ) 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1.地球仪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 而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指示南北方向。
经线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
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2)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 ( 0°经线 )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3)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 ”表示 ; 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 ”表示。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 ( 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 ( 小于20°W或小于160°E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 与地轴垂直而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 ( 0?纬线 ) 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3)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
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 ”表示 ; 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用”S ”表示。
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初中初一地理第一单元小结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1)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航天员在太空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海航行路线:西班牙(欧洲)—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南美洲)—太平洋—关岛—菲律宾群岛(亚洲)—印度洋—好望角(非洲)—大西洋—西班牙(2)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1、经线和纬线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1)纬度:①纬度的起点:0°纬线是赤道,最长的纬线。
赤道以北是北纬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纬南半球。
②纬度的确定:向北越来越大的为北纬,用“N”表示;向南越来越大的为南纬,用“S”表示。
最大纬度为90°,即为北极点(90°N)和南极点(90°S)。
最小纬度是0°。
③特殊纬线:A:23.5°N:北回归线,是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
B:23.5°S:南回归线,是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
C:66.5°N:北极圈,是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
D: 66.5°S:南极圈,是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
E: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2)经度:①0°经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②经度的确定:由0°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东经,用“E”,东经向东度数越来越大;由0°经线向西至180°经线,为西经,用“W”,西经向西度数越来越大;③特殊经线:A:0°经线:是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是东经、西经的起点线。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地理七年级(上)第1节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凭直觉):XXX说→XXX说→浑天说;②近代(观察):XXX推断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外表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1、纬线与纬度1)纬线的界说:在地球仪上,顺着工具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A.外形一切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B.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有无数条)3)纬度的划分:赤道(°纬线)以北为北纬,惯上用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XXX。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度:°~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经线和经度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周期:约24小时(1天)(1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地球(2)经线的特点: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日月星斗东升西落的A.形状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运界说:地球绕太阳不绝地旋转B.长度一切的经线长度都相等;动方向:自西向东C.方向一切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整理:地球的形状、大小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5)麦哲伦环球航行;
(6)卫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识记P29图2.6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a 、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 、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 、纬度: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 ”和“S ”表示。
那么,北极为90°N (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 (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 。
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
初中地生总结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地球直径约为12756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
地球的球面积约为510百万平方千米。
从地球的外观来看,地球呈现出一个近乎完美的球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3小时56分4秒。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运动,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天。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地球的经度是指从南到北的垂直线,而纬度是指从东到西的水平线。
经度和纬度是地球表面上的地理坐标系。
时区是以地球经度为标准计算的,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度经度,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地球的地壳结构地球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薄壳,地壳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组成,大陆地壳厚度约为30-80千米,而海洋地壳厚度约为5-10千米。
地球的地震和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壳产生震动的自然现象。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的自然景观。
地震和火山都是地球地壳构造活动的表现。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地球表面水资源占总体积的0.02%。
地球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影响因素地球的气候带是指地球表面上划分出的不同气候区域,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大气运动等。
地球的植被分布和动植物资源地球的植被分布受气候、土壤、地形和人为因素等影响,植被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类型。
地球上的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采取预防和救灾措施。
地球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地球的资源利用包括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环境保护是保护地球自然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结通过对地球地理知识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转和公转、经纬度和时区、地壳结构、水资源、气候和植被分布、自然灾害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保护地球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师总结的地理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立体。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形,地球赤道周长要比两极周长略大。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km,赤道处要比两极处略大。
二、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这个时间也被称作一日。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同时也产生了地球的地理经度。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圈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天,这个时间也被称作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同时也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三、地球上的自然现象1.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大气圈是地球由地表向外延伸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组成。
大气圈有助于地球维持适宜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2.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系统,包括了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冰雪、海洋等。
地球的水圈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现象,包括了板块的构造运动和板块的挤压变形等。
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地质活动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之一。
四、地球的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活动的重要基础。
不同地理环境的土地资源质量和适宜用途有所差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利用是地理学的重要课题。
2. 水资源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包括了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
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非常突出。
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上的重要非可再生资源,包括了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但由于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不当,矿产资源严重受到破坏。
4.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包括了化石能源、水力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
但由于能源资源利用过度和环境污染问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以上是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课后练习题
1、下列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球体
B、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C、古有“天圆地方说”,所以地球是正方体
D、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下列事例中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太阳光能照到地球上
B、发生月食时边缘是弧形
C、一个船队在海上航行1个月没有看到彼岸
D、看到远方开来的火车渐渐变大
4、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描述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个“球体”,而后证明地球是个“椭球体”,到近代人们对地球精密测量后发现呈“梨形体”。
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观念
C、地球的自身形状在不断的变化
D、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
5、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