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7
《信客》语言特色
一、本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质朴而典雅
信客是非常质朴的,所以用质朴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是合适的。
余秋雨又是一位大学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
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二、本文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警辟而又畅达
如“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揭示了都市与农村的关系,给人启示。
本文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大。
如“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
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段析】简单交代信客在“我家邻村”,年纪不小且充当信客二三十年。
【品味】“长途跋涉”写出了信客工作的艰辛。
他读过私塾....,回来做了信客。
....,无以为生....,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①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那么,这个来由是什么呢?)【段析】简介信客的经历并引出他做信客的来由。
【品味】“读过私塾”为后面代人写信,当教师、校长作铺垫。
“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典雅的词语揭示出信客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两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段析】写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却被人糟蹋了一生的名誉,再也做不了信客。
【品味】“窄窄的”说明老信客只为图送礼好看,并无贪占之心。
“破烂灰黯”“一无所有”正说明他向来清白。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段析】老信客蒙受羞辱,声辨不清,失去信任之后来找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品味】“满脸凄伤”,这是一种被误解、被羞辱却无法申辩的表现。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表现出老信客的后悔和自责。
“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表现老信客不计私利、处处为人考虑的美德。
八年级语文上册《信客》课文原文及赏析
《信客》课文原文:
老信客一生奔波,劳累不堪,而且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年轻的信客则接过了老信客的班,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厚道,深受乡亲们的敬重。
然而,一次送信的过程中,他遭到了误会,被指责为贪图财物,名誉受到了损害。
老信客了解真相后,深感愧疚,最终自杀身亡。
年轻的信客则继续坚守在信客的岗位上,默默地为乡亲们服务。
赏析:
《信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叙说两个信客的不同际遇,展现了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的艰辛与付出。
作者余秋雨用质朴而典雅的语言,生动地塑造了两位信客的形象,赞扬了他们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的美好品质。
文章中,老信客因为误会而选择了自杀,这一情节令人痛心。
但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信客职业的敬重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情感。
年轻的信客则继承了老信客的遗志,继续为乡亲们服务,这种坚守和付出令人感动。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通过信客这个职业,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那些默默付出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信客》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散文,通过对信客这个职业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真挚的情感。
2021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信客》原文及教案“教案与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信客》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信客》原文一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
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
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
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
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
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
《信客》解读《信客》一文选自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是现实社会中诚信的问题。
除了文章中明显表述出来的信客重在一个“信”字,也就是强调诚信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通过直面文本、揭示矛盾、寻找缝隙之后,读者可以从中解读出了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诚信和宽容在不诚信不宽容的的社会里遭遇的尴尬,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社会中经历的一次艰难辛酸的、荒诞的‘文化苦旅’。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出发进行解读,探究信客作为信息传递者对于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信客终年跋涉,在无数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为连接起农村与城市的信息来回奔波。
在当时偏远的农村,信客是所有人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外界的一切变迁,都通过他传递到这个山村里。
因为有信客的存在,外出打工的人与家里的联系才能够维持,才得以避免“一别音容两渺茫”的境况。
不论是老信客还是年轻信客,他们的肩上总是担着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的担子,在村中没有邮局时,他们是接通乡村与城市的血脉,四乡外出谋生者将自己的血汗和眼泪都堆在了他们身上,村中家属也把所有点滴的关怀与期待堆在了他们身上。
就像老信客所说的,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当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信客充当了最为敏感的神经末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在城市与乡间来回奔忙。
但是有时候,信客在将城市的信息带回到乡村时,并没有办法将所有的信息完全的真实转述给信息闭塞的村民们,或者是他不愿意将对外出谋生者不利的信息传递给村民,或者是村民们不愿相信他带来的相关信息。
这些交流无法完全真实地进行,原因有很多。
在人类的交流沟通中,障碍是无处不在的。
在人与人的交流之间,怀疑、袒护、自私等等,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信客一心为了村中人们与城市谋生者的沟通而交流,然而却要承受来自村民们的不信任。
当城市谋生者遇上死亡之后,他首先是要替家属去料理后事、收拾遗物,然后再给家属报死讯。
家属在收到死讯时的痛苦使信客难过,把他当做泄恨对象他也只能承受;而当家属收到那堆简陋的遗物时,对信客的怀疑更是暴露无遗。
余秋雨《信客》文学赏析来自YJBYS文学网小编对作品的简介:在如今,简单地说,信客是指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使用短信、彩信、QQ、MSN等即时通信方式,发表基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信息。
信客类似互联网上的播客,只不过这类人使用无线、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文字短信和多媒体信息(彩信)。
信客可以看作是移动通信网络里的“博客+播客”,是短信文化的升华,是无线网络时代的“个人出版物”,代表着全新的个人移动传媒交流方式、情感交流方式、社交活动方式。
然而,以前的信客是一种职业。
这一职业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由于通讯尚未普及,因此城乡之间的联系工作就由信客承担。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
余秋雨所著文章《信客》更是写出了一名乡村信客的一生。
以下内容主要介绍余秋雨的文章——《信客》。
【文章赏】结构分本文可分成四个小标题(由于第一章节通常被删去,以下为第二至第五章节小标题):1.信客从业缘起(为什么当信客)详细括:老信客有感失去信誉,找到落魄的.返乡青年,青年被老信客诚心打动,接受职业2.信客生涯(怎么当信客)详细括:工作极其忙,收发信物,口信,充当出气筒。
传递遗物等3.辞职风波(为什么不当信客)详细括:揭穿了主顾的败行遭打骂,诬陷,无奈卸去了差事。
4.转行从教(为什么当老师,校长)详细括:当小学教师,升为校长,去世后葬在老信客墓旁。
吊的人很多。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说两个信客的不同际遇及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的最终消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尊重的信客形象,赞扬了信客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厚,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质。
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段析】简单交代信客在“我家邻村”,年纪不小且充当信客二三十年。
【品味】“长途跋涉”写出了信客工作的艰辛。
他读过私塾....,回来做了信客。
....,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①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那么,这个来由是什么呢?)【段析】简介信客的经历并引出他做信客的来由。
【品味】“读过私塾”为后面代人写信,当教师、校长作铺垫。
“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典雅的词语揭示出信客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两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段析】写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却被人糟蹋了一生的名誉,再也做不了信客。
【品味】“窄窄的”说明老信客只为图送礼好看,并无贪占之心。
“破烂灰黯”“一无所有”正说明他向来清白。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段析】老信客蒙受羞辱,声辨不清,失去信任之后来找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品味】“满脸凄伤”,这是一种被误解、被羞辱却无法申辩的表现。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表现出老信客的后悔和自责。
“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表现老信客不计私利、处处为人考虑的美德。
余秋雨《信客》课文解析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段析】简单交代信客在“我家邻村”,年纪不小且充当信客二三十年。
【品味】“长途跋涉”写出了信客工作的艰辛。
他读过私塾....,回来做了信客。
....,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①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那么,这个来由是什么呢?)【段析】简介信客的经历并引出他做信客的来由。
【品味】“读过私塾”为后面代人写信,当教师、校长作铺垫。
“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典雅的词语揭示出信客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两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段析】写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却被人糟蹋了一生的名誉,再也做不了信客。
【品味】“窄窄的”说明老信客只为图送礼好看,并无贪占之心。
“破烂灰黯”“一无所有”正说明他向来清白。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段析】老信客蒙受羞辱,声辨不清,失去信任之后来找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品味】“满脸凄伤”,这是一种被误解、被羞辱却无法申辩的表现。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表现出老信客的后悔和自责。
“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表现老信客不计私利、处处为人考虑的美德。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
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
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段析】写老信客细心地向年轻人,可见老信客为人善良、忠厚。
【品味】“在纸上画出图样”“说了又说”“比了又比”等可看出老信客说得仔细。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
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②老信客不做信客后为何要和年轻人细细地讲述那做信客时的生活经验?从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段析】写老信客向年轻人介绍沿途的旅馆和饭店的情况,又见老信客的善良。
【品味】从老信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细心,生活很仔细俭朴的老人。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
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
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③老信客认为什么是信客最应牢记的?④在对老信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信客这一职业有何特点呢?)【段析】这一自然段着重写了老人对年轻人的嘱托,显示出老信客是一个合格的信客,他心地善良,绝对不应该为了些许的绸缎落得如此下场。
【品味】画线句可见老信客是个合格的信客,这句话中有一种无言的痛苦和悲凉,也隐含着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
老人说:“不。
我去看坟场,能糊口。
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了年轻人对老人日常生活的关心,老人却不想影响年轻人的名声。
【品味】画线句表明老信客害怕自己影响年轻信客的名誉,所以拒绝与他来往。
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段析】写老信客离开后,再没回过村。
【品味】“再也没有回村”正说明老信客是一个不容损害自尊的人。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
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
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段析】写人们对老信客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品味】画线句说明老信客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很好。
一个“等”字,写出了游子们对老信客的期待心情。
“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句子容量大,一气呵成,精辟而又畅达,运用对比、排比的修辞,表现了老信客的孤寂。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段析】老信客虽然辞去其职,但仍关心着年轻信客的平安,体现了他的善良、仁义。
第一部分:写信客做信客的缘起。
【品味】“暗暗嘱咐”,体现出老信客的善良。
二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
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
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⑤老信客为何逼着信客讲见闻?从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心情?)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是历..。
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段析】年轻信客接替工作后,落下了胃病和风湿病。
他常去看老信客,二人谈论着城乡变迁的情况。
“老犯胃病和风湿病”写出了信客生涯的辛苦。
“唏嘘”,这是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定”,表示肯定,也包含着没记录下来的惋惜。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
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
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段析】信客很忙碌,为了工作他不能常去看老人,体现了他的尽职尽责。
【品味】“实在太忙”说明他忙碌的程度,说明他对这个职业付出之多。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⑥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段析】写村民纷纷到信客家打探带回的信息。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中国农民的心态和城乡差异。
【品味】“人头济济”表明来人之多,也表明信客对村里人的重要,他是传播城市信息的媒介。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
”“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段析】信客接受村民们各种各样的托付。
【品味】“终于”表明人们对信客的信任。
引述所要传带的话,表明妇女们对丈夫的牵挂和担忧。
“沉稳地点点头”表明他很有耐心,体现了他的任劳任怨。
“都市……末梢”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们从信客身上看到广阔的社会风情、历史的变迁,以及人类永久不变的一些情感和痼疾。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
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
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
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
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段析】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情况。
【品味】“想了很久”表明他想用更适当的话来通知家属,尽量使家属受的伤害小些,体现出他的善良、厚道。
“低眉顺眼连声诺诺”,体现出他的忍辱负重。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段析】信客还常常遭到失去丈夫的村妇的怀疑,而对她们提出的无从回答的诘问。
【品味】遭遇“疑惑的利剑”还“柔声地汇报”,可以看出他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以及他的宽以待人。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
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⑦信客除了旅途的艰辛外还要遇到怎样的麻烦?)【段析】即便要面对很多尴尬与猜疑,他还是坚定了做这项工作的信念。
可见他的仁厚善良和奉献精神。
第二部分:写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
【品味】“赔了许多罪”,没犯错,还要赔罪,可见他的宽容与忍耐。
三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
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的语句,郑重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段析】信客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品味】“琢磨”“郑重”,都可见其认真。
“文绉绉”,表明信客的写作能力在写信中得到了锻炼,为后文写他当小学校长作了铺垫。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
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做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
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段析】写信客送信时遇到了发了财的同乡拈花惹草的尴尬。
【品味】“进退两度”“犹豫再三”表明信客做事时多为别人着想。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罢便大哭大嚷。
那位同乡下不了台,便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
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将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段析】信客被下不了台的同乡诬称小偷,扭送巡捕房。
【品味】信客遭人怀疑、诘问就已非常痛苦,但遭人诬陷,被送入警察局对他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