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肾脏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肾小球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肾小球疾病是一组以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包括许多不同类型和亚型。
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以下要点:
1. 临床表现: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尿蛋白增加、血尿、水肿等。
根据具体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2. 尿液分析:尿液常规检查是肾小球疾病的初筛方法之一。
尿蛋白定性或定量、红细胞计数、管型、白细胞等指标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3. 血液检查:肾小球疾病患者常伴有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
全血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以评估肾功能是否受损,血清白蛋白和补体水平也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
4. 肾活检:肾活检是诊断肾小球疾病最可靠的方法,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球的病理改变,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根据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可以鉴别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
5. 免疫学检查:某些肾小球疾病与免疫反应有关,检测抗核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免疫学指标有助于鉴别特定的肾小球疾病。
6. 影像学检查:适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肾损害。
如B超、CT、MRI等可以评估肾脏形态和大小,了解肾小管、集合系统等其他部位的损害情况。
总之,对于肾小球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综合分析临床表
现、尿液分析、血液检查、肾活检和免疫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资料,以确定具体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1.急性肾功能衰竭:起病急,既往无肾脏病史,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在补液扩容后尿量仍不增多,ccr较正常下降50%,B超显示双肾增大或正常大小。
血红蛋白不低。
肾前性: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灌注不足,中心静脉压低,补液后可缓解。
肾后性:由导致尿路梗阻的因素,同位素可见梗阻图像,影像学见结石或肿瘤。
肾性:肾小球疾患包括IgA 肾病,急进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肾等,尿蛋白可超过2g/d,伴血尿、管型尿,可伴高血压。
急性间质性肾炎多有用药史,可有其他过敏反应,病史可协诊。
肾血管性如肾动脉、肾静脉血栓,可以急性肾衰为表现,可以造影明确。
支持点:肾功能明显异常。
不支持点:患者贫血较重,有高血压病史。
2.骨髓瘤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显示浆细胞异常增生(占有核细胞的15%以上),并伴有质的改变。
多发性骨髓瘤累及肾小球时可出现NS。
上述骨髓瘤特征性表现有利于鉴别诊断。
支持点:大量蛋白尿,发热,肾功能明显异常。
不支持点:无骨痛,全身皮肤无瘀点、瘀斑。
3.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常有反复发热、关节痛、皮疹、光过敏、口腔溃疡等症状。
有多系统损害表现,肾损害最常见,常出现浮肿、血尿、蛋白尿,无菌性白细胞尿,可引起肾衰竭尿毒症而出现相关症状。
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可资鉴别。
支持点:浮肿、血尿、蛋白尿,肾功能明显异常。
不支持点:无关节痛、皮疹、光过敏、口腔溃疡。
1.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表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需排除继发性因素确定,必要时行肾穿刺病理活检可资鉴别。
支持点:浮肿、蛋白尿。
不支持点:无大量蛋白尿。
2.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常有反复发热、关节痛、皮疹、光过敏、口腔溃疡等症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单纯型)本病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为特征。
根据患儿为学龄期男童,首次入院时具备肾病综合征典型表现,即三高一低,表现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水肿,故肾病综合征诊断成立。
因患儿无明显血尿,肾功能正常,补体C3、C4正常,无高血压,考虑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单纯型),患儿曾应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菌素A 治疗,激素减量时尿蛋白反复阳性,于1个月前尿蛋白第三次转阳,门诊査白蛋白28g/L,胆固醇6.1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648mg/d(19.6mg/kg.d),考虑肾病复发。
鉴别诊断:1.家族遗传性肾脏疾病如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等,多表现为血尿,也可以浮肿、蛋白尿为主要表现,本患儿无家族肾病史,无眼部病变及耳聋,无明显血尿,考虑可能性不大,进一步做肾活检以协助诊断。
2.IgA肾病本病多见年长儿,该病表现多种多样,多以感染后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为主要表现,也可表现为浮肿及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症状,本患儿反复蛋白尿,不能排除本病可能,进一步做肾活检协诊。
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均可以浮肿、蛋白尿为主要表现,本患儿有乙肝疫苗接种史,无乙肝接触史,无紫癜、蝶型红斑、口腔溃疡、全血细胞减少、关节炎症状等多脏器受累表现,不支持,可进一步做乙肝表面抗原、补体C3、C4、肾活检等协助诊断。
4.布加综合征本病为肝静脉/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是肝小叶下静脉以上,右心房入口处以下肝静脉主干和或肝段下腔静脉任何性质的阻塞。
常表现为门脉高压,肝肿大,腹水等。
本患儿以腹部肿大为主要表现,应注意本病可能,待入院后完善腹部B超协诊。
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急性肾功能衰竭本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减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脏生理功能急剧下降,甚至丧失,导致代谢产物堆积,血尿素氮及肌酐迅速升高并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及急性尿毒症症状。
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鉴别诊断简介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对维持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肾脏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
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鉴别诊断是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一、肾小球疾病肾小球疾病是指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有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等。
这些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鉴别诊断如下:1. 膜性肾病膜性肾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其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的弥漫性增厚以及在基底膜上沉积免疫复合物。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等。
鉴别诊断时需与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等相鉴别。
2. 系膜增生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病是一种以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过多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类型有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和密集沉积型IgA肾病等。
鉴别诊断时需与膜性肾病、IgA肾病等相鉴别。
二、肾管间质疾病肾管间质疾病是指肾小管和间质组织的病变所导致的肾脏疾病。
常见的肾管间质疾病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鉴别诊断如下:1. 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管坏死是一种因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损害而进展为急性肾脏功能衰竭的疾病。
根据病理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型和肾间质炎症型。
鉴别诊断时需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相鉴别。
2.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是一种逐渐进展的慢性肾脏疾病,其特点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常见的类型有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鉴别诊断时需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等相鉴别。
三、肾血管疾病肾血管疾病是指肾脏的血管系统发生病变所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肾血管疾病包括肾动脉狭窄、肾动脉栓塞等。
这些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鉴别诊断如下:1. 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是指肾动脉内腔狭窄引起的肾脏供血不足的疾病。
肾肿瘤: 1.单纯肾囊肿:表现腰痛、血块,尿路造影肾实质占位性病变,但无严重血尿,触之为囊性肿块,尿
路平片囊壁呈蛋壳样或条纹样钙化,肾动脉造影病变为边界光滑的无血管区,超声检查肾实质内有边界清晰的圆形无回声暗区。
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也称错构瘤,可有腰痛、腰部肿块及血尿,但肿瘤易破裂出血而导致突发性严重血尿或休克,尿路平片有不规则低密度区,超声检查为许多均匀分布的强光点,肾动脉造影因其组成的组织密度不同而呈葱皮样分层排列。
3.多囊肾:腰痛、肿块及血尿与本病相似,但病变为双侧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较为常见,尿路造影加肾断层摄像肾实质有多处圆形透光区,超声造影见肾及输尿管受压移位。
4.肾脓肿:尿路造影表现肾盂肾盏变形及移位,但肾动脉造影无肿瘤血管,中央无血管区被增殖的血管包绕,肾包膜下血管扩张迂曲,静脉期可见边缘静脉回流。
5.重复肾:可有腰痛、血尿及腰部肿块,但泌尿系统症状较轻,尿路造影可见上下排列的双肾盂及双输尿管,膀胱镜检查除正常位置的输尿管开口外,在一侧输尿管开口的内下方可见高位肾盂之输尿管开口。
6.腹腔内肿瘤:可触及腹部肿块,但多有消化道梗阻表现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道钡剂X线检查可见肠腔狭窄或受压,尿常规检查正常,尿流造影肾盂肾盏无变形及破坏。
8.腹膜后肿瘤:因肿块挤压可使肾脏移位,但无血尿症状,尿路造影肾盏无变形及破坏,超声检查及反射核素肾扫描肾区无肿块影象。
(占位性)5、肾细胞癌:表现为腰痛、血尿,尿路平片亦可出现钙化影像,有时与本病混淆。
但为无痛性肉眼
血尿,常混有血块;尿路平片上钙化局限于肿瘤区,呈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螺旋状;尿路造影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移位或缺失。
9、肾盂肿瘤:尿路造影肾盂表现充盈缺损,须与阴性结石鉴别。
但其为不规则形;有严重的无痛性肉眼血尿;超声波检查可见肾盂或肾盏光点分离,在肾盂或肾盏中出现低回声区,轮廓不整齐;尿中可查及瘤细胞。
10、肾盂血块:在尿路造影片上也表现不规则的充盈缺损。
可在2~3周后复查,充盈缺损可见缩小或消失。
肾结石: (疼)1、急性胆绞痛:表现突然发作的右上腹疼痛,易与右侧肾绞痛相混淆。
但有右上腹局限性压痛、
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区明显叩击痛,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墨菲氏征阳性;尿液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
2、急性阑尾炎:表现右下腹疼痛,须与肾绞痛时下腹部的放射痛相鉴别。
但可伴发热,其压痛局限,常于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Rovsing’s sign阳性;尿液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尿路平片无结石影像;放射性核素肾图和肾超声检查也无结石征象。
3、肾盂肾炎:可表现腰痛及血尿症状。
但多见于女性,无发作性疼痛或活动后疼痛加重的病史;尿液检查可发现多量蛋白、脓细胞及其管型;尿路平片肾区无结石影像,超声检查无强回声光点及声影。
(血尿)4、肾结核:可表现血尿及病肾钙化灶。
但有明显的胱刺激症状,多为终末血尿;尿路平片上钙化影像
分布于肾实质,呈不规则斑片状,密度不均匀。
5、肾细胞癌:表现为腰痛、血尿,尿路平片亦可出现钙化影像,有时与本病混淆。
但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常混有血块;尿路平片上钙化局限于肿瘤区,呈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螺旋状;尿路造影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移位或缺失。
(结石、钙化)6、肾动脉瘤:尿路平片上也可出现钙化影像。
但其位于肾门周围,呈花圈样钙化;有血压升
高表现;肾动脉造影显示扩张的动脉瘤影像。
7、海绵肾:尿路平片可出现钙化影像。
但其为多发的小结石,位锥体囊性扩张的乳头管和集合管内,呈簇状或放射状排列;静脉尿路造影可见肾小盏周围多发梭形小囊,呈葡萄串样排列,病变多为双侧。
8、腹腔内淋巴结钙化:若位于肾区,可误认为本病。
但钙化一般为多发、散在,很少局限于肾区,其密度不均匀呈斑点状;尿路造影肾盂肾盏形态正常,侧位片位于肾区阴影之外。
多发性肾囊肿:1、多囊肾:往往有家族史,常伴发肝、胰、脾等脏器的多囊性病变,肾功能呈慢性进行性
减退;尿路造影示双侧肾脏增大、肾盂变形,肾盏伸长、移位或缺如;超声检查示双肾增大,实质内弥漫分布的多娄液性暗区。
2、双肾癌囊性变:肾肿瘤常伴有血尿、腰酸、腰痛等不适,CT及腹部平片有助于鉴别;
3、肾周围假性囊肿:可在腹部触及肿块,但常有外伤史及手术损伤史,腹部平片及CT有助于鉴别。
肾损伤:1、腹腔脏器损伤:可与肾损伤并发。
表现出血、休克等危急症状。
但有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腹腔
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尿液检查无红细胞,超声检查肾无异常发现;尿路造影肾盂肾盏形态正常,无造影剂外溢征象。
2、肾梗死:表现腰痛、血尿,X线检查可有肾被膜下血肿征象,但往往有心血管疾患或肾动脉硬化的病史;血清乳酸脱氢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静脉尿路造影肾显影迟缓或不显影。
(腹部包块)肾母细胞瘤1、原发性肾积水:可出现腹部肿块及腹胀,但肿块有囊样感,随呼吸上下活动,
无明显贫血和消瘦;尿路造影示肾盂肾盏扩张;
2、多囊肾:表现腹部肿块,其发病年龄较晚,肾功能损害较重;双侧肾区可触及囊性肿块,随呼吸活动;尿路平片一般无钙化,尿路造影肾盂肾盏有多个弧形压迹或因受压而伸直;
3、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婴幼儿,表现腹部肿块,但恶性度更大,病程发展迅速,尿路造影可见肾及输尿管移位,肾盂肾盏形态正常;
4、腹膜后畸胎瘤:亦表现腹部肿块,但肿瘤生长缓慢,全身状况较好,尿路平片不规则钙化斑,尿路造影示肾及输尿管移位,肾盂肾盏形态正常。
多囊肾:1、肾肿瘤可有血尿、腰腹疼痛及肿块。
但病程较短呈进行性加重,无慢性肾功能损害表现;尿路造
影示肾盂肾盏变形、破坏或消失;肾动脉造影出现肿瘤血管,肿瘤区散在斑点状造影剂聚积;超声检查呈边缘不清楚的实性暗区;CT检查肾实质内有肿瘤影象。
2、单纯性肾囊肿也可具有腰腹部疼痛及肿块特征。
但尿路造影显示肾的一极增大,边缘呈半球状突出,肾盂有弧形压迹;超声检查示肾实质内有一边缘清楚的圆形液性暗区,其它部位仍呈现正常肾实质光点;放射性核素肾扫描显示肾脏局限性增大,实质内有一边缘规则的圆形缺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