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31
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风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理感受。
3.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填空白等方法,理解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积累表示心情的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体会出孩子们围绕风筝产生的不同心情变化。
积累表示心情的词语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动作.心里活动等描写,体会出孩子们围绕风筝产生的不同心情变化。
教学准备:文字课件.放风筝的录像,课文范读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风筝的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了解风筝吗?幻灯片展示,师简介: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墨子花了三年的时间用木材制作的一只木鸟。
这就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后来,人们改用纸做风筝,就叫纸鸢。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从1984年开始,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
你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你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今天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些新朋友,他们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风筝(点题),齐读课题。
能大声读课题吗?读出你的喜欢。
二.整体感知,认读生字:1. 请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同桌小声交流一下。
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三件事?(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2.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应该把生字掌握牢固,你认识他们吗?出示本课要认的生字词。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5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预设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识记重点的字词2、能概括母亲为我做的事,把握叙述方式3、通过细节分析人物母亲,以景物描写来展现主题4、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叙述方式,概括母新为我做的事2、通过细节分析人物,以景物来展现主题3、体会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教学方法:读中体会,交流中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想写母亲的诗文,以母亲的无私导入此文中的母亲形象学习二、预习展示让学生展示预习所得,由学生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三、整体感知1、概括文中写的母亲的几件事,把握叙述方式,以此体会母亲的关爱2、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情感此步应多让学生交流讨论,从中理解母亲的形象四、探究问题1、多次写看花,用意何在?2、四个省略号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3、两次景物描写有何用意?4、最后的一段话的理解。
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以分组讨论深入把握师在其中加以引导点拨五、拓展延伸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六、小结作业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教学过程,把握主要的要点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
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语文课程要体现新课改精神,由课内到课外,开拓学生的语言思维,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努力尊重学生的观点。
必须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去品味语言文字,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才能收获对文本个性化的体验。
教学背景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珍惜读书机会的情怀,是我们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圈划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并在朗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绪。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能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
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重点: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反思:《楼兰的忧郁》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鸟是树的花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想象,朗读中深刻感悟文本,结合语言文字,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体味那平凡的鸟儿为自然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学着拥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
教学重点:体味鸟儿为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教学难点:透过作者诗意的语言感悟自然之中存在着的美。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与大猩猩之间深厚的真挚情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22、楼兰的忧郁教案 53、鸟是树的花朵教案 7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案 12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 136、早晨教案 157、葵花之最教案 199、寓言两则教案 21揠苗助长教案 21刻舟求剑教案 2310、还有人活首吗?教案 2411、我的母亲教案 2612、济南的冬天教案 3013、祥子买车教案 3314、养花教案 3515、母鸡教案 37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案 3818、秋天的怀念教案 4120、勇气教案 4321、再见了,亲人教案 4422、桥梁远景图教案 47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眩惑:迷惑。
张目:睁眼。
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
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金翅雀》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翅雀》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情和行为,分析故事情节,领悟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
3.提高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教学内容1.《金翅雀》文本阅读1.通过整理《金翅雀》的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2.配合故事情节,讲解相关词汇、句式和语法知识点。
3.指导学生们进行朗读和背诵,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
2.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们了解并理解故事中所涉及到的情感状态,如爱、恨、羡慕、嫉妒等。
2.通过故事情节演绎、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感受和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们从故事中汲取豁然开朗的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
三、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法:通过讲解和分析故事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体验互动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们对故事情节和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们在情感、智力、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3.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共鸣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情感上的理解和体验,加深这个故事对他们认识和人生的影响。
1.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金翅雀》故事。
2.提出问题:你们对《金翅雀》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和认识?2.展开主题(40分钟)1.阅读文本,加以分析,讲解故事主题和情节。
2.配合故事情节,讲解相关词汇、句式和语法知识点。
3.小组讨论,归纳故事表达的中心思想。
4.以故事中一个人物为例子,互相特征分析,理解其性情和行为,讲解该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
3.情感体验(40分钟)1.分成几个小组,对故事中的情节以表演和绘画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2.通过故事情节演绎、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感受和理解。
3.向学生们提问:你在故事中看到了什么,让你有所体会,从中学到了什么?4.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故事内容和情节,让学生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故事主题。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金翅雀》教学设计(精选4篇)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金翅雀》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父母对孩子的深切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作业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要走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初步浏览了本单元的课文,谁来说说,这几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亲情,走进爱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感受着父母给予我们默默无闻的爱,这是我们感受最深切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金翅雀》,也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金翅雀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关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学生简单交流)二、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4.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三、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作业:A.读通课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人世间的亲情莫过于父爱、母爱,他们都是伟大的爱。
但是,这些爱也许体现在谆谆的教导中,也许体现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
然而,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这样一对父女,感受父亲那无言的爱。
板书:无言的父爱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自愿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孩子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在概括方法上予以指导。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父亲“无言的爱”,边读边在文中作出标注,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1)引导学生从第一部分内容体会父亲“勤劳实干”的优秀品质。
通过自由读课文,从作者叙述的一个个事例中了解父亲的品质,感受父亲的形象,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为有一个“勤劳实干”的父亲感到自豪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中写父亲帮“我”早玩具房子的内容,体会“无言的父爱”,引导孩子自己去读,去讨论,去领悟。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案一:第一课《情比金坚》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2. 研究识字、词语的注音和书写;3. 能正确模仿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 研究识字、词语注音和书写;2. 学会正确模仿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 课本《情比金坚》;2. 黑板、粉笔;3. 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入《情比金坚》这个故事;2. 配发单词卡片,教学生识字和注音;3. 逐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模仿朗读;4. 布置课后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情感和道德意义。
教案二:第二课《与时间赛跑》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2. 研究多音字的注音和运用;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研究多音字的注音和运用;2.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与时间赛跑》;2. 黑板、粉笔;3. 课堂练题。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先读课文,了解大意;2. 分析多音字的注音方法,与学生一起注音;3.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并回答问题;4. 布置课后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 讨论一些与时间赛跑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多音字,写一篇关于时间的短文。
教案三:第三课《Mimmi的寿宴》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内容;2. 研究生字词的注音和运用;3. 提高朗读和书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研究生字词的注音和运用;2. 提高朗读和书写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Mimmi的寿宴》;2. 黑板、粉笔;3.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1. 让学生预览课文,了解故事内容;2. 分发生字卡片,教学生识字和注音;3. 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4. 布置课后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2. 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家寿宴的短文。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11、《《我的》》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学习的写作方法,感悟情真意切的语言,体会真挚的感情,在写作时要说真话,表真情。
教学重点:立足文学单园,通过本课的学习,读的形象,体会从身上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进一步感受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感受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强调给他的“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说到“”这两个字,你们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是啊,我们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等。
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的,“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的在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才得到这个不幸的,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来回忆自己的,来抒发自己对的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我的》这篇课文。
二、学习生字新词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生字: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4、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阁衍筹”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解决词语意思:勤俭诚实相依为命有求必应不辞劳苦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交流:(1)笔下的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结合作品谈谈为什么作者说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2、指名交流回答。
五、作业1、完成习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师:同学们,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又步入了一个文学单园——“平民写家”。
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回归自然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拥有茂密的森林,景色迷人,作为音乐之都,森林还激起许多大作曲家的灵感。
本文就是以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作为题目。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
冯骥才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的赞美,文中介绍了维也纳森林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的特点,并用大量笔墨向我们揭示: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
2.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1. 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森林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领略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2. 理解并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和感悟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引发学文兴趣。
(一)请学生介绍自己曾去过的风景宜人的地方。
(二)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维也纳森林的美丽景色。
(三)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冯骥才,在通过音乐和图片领略维也纳之美后,随作者通过文字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通过读文,感受如图中一样令人心动的景色。
(二)反馈交流:让学生图文结合,说说维也纳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此时,学生可能只是空洞的概括、赞美,可以通过后面的学习使其认识有所丰富和提升。
三、研读文本,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一)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思考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反馈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三方面进行概括。
对于学生独特的认识,只要是正确的感悟就要加以肯定和引导。
(二)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从哪些段落感受到维也纳森林具有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的特点。
在书中勾画出来。
反馈交流: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第2至5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了解,提升认识。
重点体会森林带给我们的感受。
结合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等词语的意思。
四、深入思考,朗读回归整体。
(一)让学生说一说此时你是怎样理解“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重重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
”课件出示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来思考,理解森林是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
(二)伴随音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请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段落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一)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
课件出示音乐和图片(二)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一说维也纳森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主要会从维也纳森林的景色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两个方面交流。
二、引发思考,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自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这样美丽的环境、和谐的生活是凭借什么创造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反馈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相处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
(二)看到这一幅幅美丽的景色、和谐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课件出示要求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反省自己的生活,明白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活空间。
让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结合自己的认识,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三、写出学文感受,升华情感。
(一)学习了文章,一定对你有许多震撼。
把你感触最深或最想表达的情感用简短的几句话写下来。
课件出示(二)伴随音乐,让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们的情感肆意飞扬,让我们共同期待像维也纳森林一样和谐的生活早日到来。
课件播放音乐四、交流识字方法,书写生字。
(一)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他们各自介绍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顷”、“蒂”的读音。
(二)书写生字,注意引导学生归类记忆并书写。
课件出示分类生字教师要着重指导“盔”、“骤”的书写,使学生注意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书写的间架结构,尽量把字写美观。
板书设计: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带来美好享受神奇的调节气温人与自然亲密和谐2*楼兰的忧郁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回归自然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首先介绍了三千多年前古楼兰的消亡,接着运用对比的手法讲述了宁夏、青海等西部生态环境所遭到的严重破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楼兰”的忧郁,已不仅仅是楼兰的忧郁。
这是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结果。
科学地改造,会还给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从而唤起人类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体会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物作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文势的跌宕,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 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
重难点分析:借助词语和图片感受人类对自然破环的悲剧与痛惜是本文的重难点。
通过学习唤起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一、图片导入,设置悬念。
(一)板书“楼兰”二字,教师介绍古楼兰。
楼兰古国一度十分繁华,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的时候,曾被这里的富饶和魅力惊呆。
(二)课件出示古楼兰国的图片,之后课件出示今天的楼兰图片。
(三)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疑问:为什么古今楼兰会有这样大的变化?课题又为何称之为“楼兰的忧郁”?教师板书“的忧郁”三个字,将板书补充完整。
二、走进文本,解决问题。
(一)理解课文题目“楼兰的忧郁”。
1.首先介绍:“楼兰的忧郁”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为何以“楼兰的忧郁”为题?楼兰的忧郁又是什么?课件出示自读提示3.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古楼兰被人类肆意破坏,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不免产生一种担忧。
结合“吞噬、湮没”理解自然对人类的威胁及“楼兰”的忧郁。
(二)学生默读课文,对比今昔西部变化,深层次理解“楼兰的忧郁”的原因。
1.课件出示学习指导:历史上的宁夏是什么样的?今天的宁夏又是什么样?青海湖和甘肃中东部地带有哪些变化?2.反馈交流中课件出示今昔变化的对比语段。
通过学生对词语的预习,结合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灾难,不仅是“楼兰”的忧郁,更是人类的忧郁。
3.教师随机介绍对比的写法,结合文中的对比强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物作具体的描写,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小组合作完成:读第7、第8自然段,思考人类的盲目毁坏了自然,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自然还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呢?课件出示小组合作目标反馈交流中要让学生跳出文本,大胆设想。
如:假如你生活在今天的楼兰,你将如何做?最终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改造才会拯救我们的家园。
三、概括文本,抒发感想。
以本文为例,让学生练习写文章的读书摘要,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内容提要”、“感想体会”。
课件出示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与“楼兰的忧郁”类似的悲剧,并配上对比性的文字和图片,再设计一条环保宣传语。
课件出示板书设计:楼兰的忧郁环境的恶化人们的努力呼吁大家:教育后代保护环境爱护家园3鸟是树的花朵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回归自然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鸟是树的花朵》这篇散文,用轻快的文笔描绘着鸟儿给冬日里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
作者首先为我们展现一幅鸟儿为冬天光秃秃的树带来无限生机的动人画面,接着描绘了这些“花朵”独有的动感:它们在树间飞来飞去;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它们叫着、喊着,热热闹闹……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在平淡似水中让人感到温暖,打动着读者的心。
让我们感受到身边的花鸟虫鱼原来都是如此的美丽,只要用心体会,就能享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3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6个生字。
2.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感受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无限温暖、生机与快乐。
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3.领悟到身边的花草树木都是一种美,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去感受身边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品词析句,感受散文充满诗意的语言,感悟“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
●让学生拥有欣赏美的心境,发现身边的美好,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引发学文兴趣。
(一)教师播放冬日里光秃秃的树木的图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留给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图片(二)学生描述之后,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自己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冬天的。
结合图片理解“稀疏”、“空旷”两个词语,并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学生对冬日的印象。
(三)板书课题。
有了鸟儿的加入,又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全班展示读文。
读课文时要读准每个字音。
读罢课文,请你用一句再来描述这个冬日。
课件展示阅读要求(二)交流预设:学生的回答更多地会关注鸟儿使冬天不再寂寥,而是多了一份快乐和生机。
三、研读文本,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含义。
(一)学生默读课文。
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边读边勾画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做相关的批注。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二)反馈交流:这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因此无论学生交流哪个部分,只要紧扣主题展开即可。
教师应对以下语段作必要的引导。
1.第二自然段。
抓住“五颜六色”和“大大小小”体会鸟儿的颜色各异,大小不同,宛如花朵。
课件出示图片和语段2.第三自然段。
抓住“瞬间”、“装点”、“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想象满树繁花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