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5
6.1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教材分析1、本节处于第三单元的第6章的第一节2、本节教材内容从绿色植物的生活史概念引入,种子萌发是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以“观察种子结构―了解萌发过程―分析萌发条件〞为线索,讲解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生长发育特征。
3、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1〕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难点:种子中储藏的营养有机物的性质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种子的结构,区别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观察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2、描述种子萌发时形成变化的过程,并指出各局部结构发育的趋势;3、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剖,观察探究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2、通过对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的观察,探究种子各局部结构的发育顺序和种子萌发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3、通过学习,增进学生对农业生产实践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第1课时从“生活史〞现象的呈现来创设情境。
用课前准备的挂图来演示一个植物体的“种子→幼苗→成熟植物体→开花→结果→种子〞的变化经历,当学生明白了植物一生要经过一个“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历程时,给出“生活史〞的根本概念。
启发学生谈谈“你见到种子是什么样的〞“种子是怎样变成小幼苗的〞“小苗要多久才长到能够开花〞等等。
接下去,演示几种形态类型的种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结构,接着出示挂图讲解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的变化,最后,小结种子的根本结构。
下课前,将一些种子发给学生,种到培养装置中,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观察并了解种子萌发时结构形态的变化。
方法:讲授法,交流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挂图、有关实验材料四、教学过程生活史是指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课题: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萌发的条件第 2 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简述种子萌发的外界和内部条件2会测种子发芽率。
3会应用变量单一,设计比照实验。
重点:种子萌发的内、外界条件。
难点:探究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途径的过程教学过程复习检测:1. 种子的胚具有的结构是、、、。
2.在菜豆种子的结构中,能发育成幼苗的茎和叶的是 ( )A.胚根 B.胚芽 C.胚轴 D.子叶3.种子萌发应具备的内在条件是〔〕A.适宜的温度B.一定的水分C.充足的空气D.完整的活的胚预习检测:1、种子萌发应具备的外界条件是、、。
知识点拨:一、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完整的活胚,通过休眠期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三、实际用:1、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方式:松土、浇水、覆膜等2、测定种子萌发率:发芽率=萌发种子数/全部被测种子数×100%发芽率在以上才可播种测一测〔1〕要确定某一因素是不是种子萌发所必须的外界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2〕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和。
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此外,有些种子的萌发还受着光的影响。
〔3〕大多数农作物在春天播种,是为了满足这一萌发条件,在播种之前要松土,是为了使种子得到,如果长期不下雨,还要。
2.子叶或胚乳里贮存的营养物质,能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必需条件是〔〕A.种子含水分多B.空气枯燥C.温度适宜D.阳光充足3.种子萌发时需要空气,其根本原因是〔〕A.种子在不停地吸收水分B.种子在不停地提供养料B. C.种子在不停地进行呼吸 D.种子在不停地运送养料4.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下种子能够萌发的是〔〕A.去掉胚乳的玉米种子B.虫蛀空了的水稻B. C.切去胚的小麦种子 D.籽粒饱满的菜豆种子5.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随机选出了1000粒小麦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有40粒种子未发芽,则这批种子的发芽率为 ( )A.9.6% B.96% C.4% D.90.6%6.以下四项是已经测得的某种子的发芽率,最适宜播种的是( )A.60% B.70% C.75% D.94%7.我国北方在早春播种后,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俗称地膜覆盖〕的方法来促进提早出苗的原因是 ( )A.种子萌发需要避光B.防止虫害破坏C.保温、保湿、有利萌发D.防止风沙8.大米和豆瓣在肥沃的土壤中不能长出幼苗的原因是( )A.没有种皮B.土壤肥料缺乏C.没有胚根D.没有完整的胚能力提高9.玉米种子在萌发出幼苗后变得空瘪的原因是胚乳里的营养物质〔〕A.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掉B.胚根吸收掉C.胚吸收发育成幼苗D.土壤动物吃掉10.分别咀嚼几粒萌发的小麦种子和枯燥的小麦种子,你会发现萌发的小麦种子有甜味,这是因为〔〕A.种子中的淀粉是有甜味的糖分B.种子中的淀粉分解成有甜味的糖分C.幼苗光合作用产生了糖分D.萌发过程中制造出了糖分第二课时一、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体验和领悟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节种子萌发的条件【学习目标】1.简述种子萌发时内在和外界条件。
2.知道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途径。
【重难点】重点:种子萌发的内、外界条件。
难点: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途径。
【学法指导】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说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学习过程】(一) 种子萌发的条件发育___________ ,完好无损内在条件已通过_________,在种子的_______之内适量的______ 相互联系外界条件充足的______ 互相制约适宜的______ 缺一不可(二) 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途径水分→ 使种皮变软,影响营养物质分解吸收氧气→ 进行呼吸作用的物质,分解有机物放出能量温度→ 是种子正常吸水,旺盛呼吸,顺利进行营养物质转化的条件(三)测定发芽率:发芽率=( ) /〔)×100%【驰骋练兵场】一、选择题1.种子萌发的内因是〔〕A.活的胚B.蛋白质C.完整的子叶D.充足的营养2.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是〔〕A.水分、空气和温度B.适当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C.土壤、空气和水D.水分、土壤、空气、阳光和适宜的温度3.将颗粒饱满的种子分为甲、乙两组,在25-30℃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乙组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A.甲先发芽B.先发芽C.同时发芽D.都不发芽4.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可以促进早出苗的原因是〔〕A.防止害虫破坏B.保温、保湿,有利萌发C.防止鸟类取食种子D.种子萌发需要避光5.测试800粒小麦种子有720粒萌发,发芽率为〔〕A.95%B.90%C.85%D.80%二、识图题1.分析下列图中的实验,并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1〕实验〔甲〕说明,种子的萌发所需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2〕实验〔乙〕说明种子萌发还需要_______。
三、想一想1.早春播种时,为什么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2.冬小麦播种后,有的要将土地轧实,有的不能轧实,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轧实?原因是什么?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符合学生实验规则的一项为哪一项〔〕A.学生进实验室前无须进行任何准备,进实验室后一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B.学生进实验室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进实验室后一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C.学生进实验室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进实验室后自主操作、完成实验,不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D.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意外事故,尽量不要麻烦老师,要学会自行处理2.如果在光线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内使用显微镜,在对光时应〔〕A.调大光圈,用平面反光镜 B.调大光圈,用凹面反光镜C.调小光圈,用平面反光镜 D.调小光圈,用凹面反光镜3.在对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要注意以下结构构成一直线的是〔〕A.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B.目镜、镜筒、物镜、载物台C.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被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极薄或透明的,其原因是 (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能让光线透过C.不宜污染物镜 D.易染色二、填空题1.认识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写出显微镜主要局部的名称。
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课题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课型新授课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描述大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指出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观察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剖能力.思想教育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态度方面获得转变.重点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局部的功能.难点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局部的功能.关键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局部的功能.教法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种子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导入新课生活史:是指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即从一粒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形成到幼苗的根、茎叶的发生和生长,再到成熟植株的开花、传粉和受精,最后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幼苗的?什么样的种子萌发能够形成幼苗?种子萌发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认识种子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
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目的要求:1、解剖和观察大豆、玉米等种子,勷识别种子的根本结构;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答复教师讲述教师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学生观察教师提出目的要求。
本节课的引入新课我从“生活史〞的呈现来创设情景。
用课前准备的标本或挂图、来演示一个植物体的“种子→幼苗→成熟植物体→开花→结果→种子〞的变化经历,当学生已明白了植物一生中要经过一个“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历程时,再给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根本概念。
再启发学生谈谈“你见到过的种子是什么样的〞“种子是怎2、学会处理和解剖种子的方法,掌握观察种子的程序。
材料器具:浸泡过1D的大豆和玉米等种子、放大镜、解剖刀、镊子、白瓷盘等方法步骤:1、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⑴观察种子的外形。
⑵剥离种皮⑶观察胚根、胚轴和胚芽⑷绘出大豆种子结构的示意图。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⑴观察玉米种子的外形⑵剖开种子观察种子的纵剖面。
沪科版小学自然二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课种子的萌发本课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讨论,知道许多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植物的种子各不相同。
2. 通过观察交流,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3. 通过设计种子萌芽的方案,学会设想和实施种子发芽的实验,观察、比较种子发芽前后的变化。
4. 通过让种子萌芽的实践活动,培养探究种子萌发的兴趣和持续观察、记录的耐心。
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多种植物和它们的种子的图片:如稻谷、蚕豆、绿豆、黄豆、西瓜、南瓜等;种子发芽的动画片;透明塑料盒、棉花、水、种子等。
活动一认识植物和种子活动目标1. 体会到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2. 发现植物不同,种子也不同。
活动准备:多种植物和它们的种子的图片:如稻谷、蚕豆、绿豆、黄豆、西瓜、南瓜等。
活动过程:1、播放课件,认识多种植物和它们的种子。
西瓜的种子是西瓜籽。
水稻的种子是稻子(稻谷)。
毛豆的种子是大豆。
蚕豆的种子还叫蚕豆。
绿豆的种子还叫绿豆。
南瓜的种子是南瓜籽。
2、小结。
活动二使种子发芽活动目标1、学会观察和比较种子发芽前后的变化。
2、大致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规律。
3、培养探究种子萌发的兴趣和持续观察、记录的耐心。
活动准备:种子发芽的动画片;透明塑料盒、棉花、水、种子等。
活动过程:1、我们为熟悉的植物找到了他们的妈妈,它们是由不同的种子长成的,那么种子是怎样萌发的呢?2、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从中找一些答案吧。
3、看动画片《种子发芽》。
4、交流种子发芽的情况:(1)吸水胀大(2)破口(3)生根发芽(4)长叶(5)越长越大5、我也要试一试:派学生代表种下种子。
提醒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也可以在家试一试,并做好记录。
教学设计说明:第1课时教材安排二个活动:认识植物和种子、使种子发芽。
课从认识植物开始,呈现南瓜等植物的照片,请小朋友思考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基于一年级的经验,可以知道植物大多是从种子开始的。
因为植物繁殖的多样性,教师可强调大多植物是种子繁殖的。
种子的萌发(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植物的生活”,第三节“种子的结构”,具体涉及种子的萌发条件。
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从而理解种子萌发的生物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萌发的生物学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生物学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种子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思考种子是如何发芽生长的。
2.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的过程,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3.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5.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讲解种子萌发条件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板书种子萌发的条件,方便学生记忆。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种子萌发的条件。
答案: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题目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答案: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和空气条件下,种子能够顺利萌发;反之,种子萌发受阻。
题目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种子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萌发。
答案: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较强,有利于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利用,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理论知识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5. 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理解植物种子的构造,知道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理解到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使用感官和工具观察比较蚕豆、黄豆、油菜籽、白云豆、玉豆等种子内外部结构特点并做好记录的过程。
2.经历设计“比较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多少”的实验,并指导课后观察的过程。
3.指导学生展开蚕豆发芽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种子(双子叶)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1)放大镜2个,镊子一个,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1粒,浸泡3天、6天、9天的蚕豆种子各一粒,分别装在1号盒2号盒中。
记录纸一张,放在解剖盘中。
教师材料:演示台,绿豆幼苗一盆,课件。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一盆绿豆苗),理解它们吗?(豆苗)是呀,你们知道这些绿油油的豆苗,是由谁发育而成的吗?(种子、豆子)2. (出示种子)质疑:一粒小小的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株豆苗的?(种子先吸收水份,然后发芽,再长出根、茎和叶。
)3. 揭题:一粒小小的种子却孕育着一个伟大的生命,当条件适宜时,这它就会发芽生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关种子发芽的问题,也就是种子的萌发。
(板书课题)二、浸泡种子1. 过度:(出示种子)这粒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萌发呢?(空气、合适的温度、水分)2. 谈话引出实验: 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喜欢探究的人,课前做了关于种子萌发的实验,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中都产生了哪些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并说现象)(1)我发现第一天三个烧杯里的水都是80毫升,第二天三个烧杯里的水都减少了,第三天烧杯里的水减少的更多了。
(2)我还发现三天后蚕豆杯中的水减少的最多,绿豆杯里的水减少的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