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193.77 KB
- 文档页数: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本指南是在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
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 年7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 的风险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很高。
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
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20 年,主要关注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 发生在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 的后果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 美元至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 篇CLABSI 研究的支持)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1.2. 长时间放置导管1.3.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5. 颈静脉插管1.6. 成人股动脉插管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1.10. 全胃肠外营养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1.1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2.1. 女性2.2. 抗生素使用2.3. 米诺环素-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CLABSI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广泛使用血管内留置导管已成为各临床科室的常见操作,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然而,由于导管插入和护理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很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防止此类感染的发生,根据XXX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特制定了以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置管部位铺设大无菌单、穿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手术衣等。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如果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一、人员要求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
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
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
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6.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
用肝素原液封管。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定义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管理规程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2010】187号)要求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床系统。
(一)导管置管时预防要点(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巾(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有内向外一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在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个人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导管置管后预防要点(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VC-BSI)是医院感染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发生率较高,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感染风险。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措施来预防和控制CVC-BSI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CVC-BSI的防控措施展开讨论,以期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
1. 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插管部位的选择对于预防CVC-BSI至关重要。
通常建议选择静脉丰富、易于触及的部位进行插管,同时需避免皮肤受污染、有创伤性操作的区域。
常用的插管部位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在插管前,应充分消毒和采用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是医院感染预防的基本措施之一,对于CVC-BSI的防控同样适用。
医护人员应正确使用手消毒剂或洗手液,在关键操作前后进行充分的手卫生。
此外,还需定期修剪指甲、佩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更换导管或进行其他相关操作时,无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医护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并在使用无菌工具、器械等时注意避免污染。
同时,操作时要避免谈笑、咳嗽和喉咙清洁,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4. 定期更换导管并做好导管护理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过长是CVC-BSI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定期更换导管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般建议每周更换一次导管,但在具体实施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此外,在导管留置期间,还需要定期清洁导管口、更换敷料,并定期检查导管是否松动或亮层剥离,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 使用抗菌质地敷料和抗菌预涂管材为了降低CVC-BSI的发生风险,可选择使用抗菌质地敷料和抗菌预涂管材。
这些材料能够防止细菌在导管周围繁殖,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
同时,还需注意敷料的定期更换,保持导管口周围的清洁和干燥。
四川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文件编号:ZLBZ-TA014
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制订日期:2018.05
修订日期:第0次修订
二、指标计算公式
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同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例次数/统计周期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总日数×1000‰。
2.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管理落实率=检查完全正确(或完整)项目数/(总的检查项目数-不适用项目数)×100%。
3.单项正确或完整率(%)=各单项检查结果正确(或完整)人数/(总的检查人数-不适用人数)×100%。
4.CVC/PICC置管操作落实率(%)=检查完全正确(或完整)项目数/CVC/PICC置管总的检查项目数×100%。
5.CVC/PICC导管维护落实率(%)=检查完全正确(或完整)项目数/CVC/PICC导管维护总的检查项目数×10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