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_翟金国
- 格式:pdf
- 大小:381.87 KB
- 文档页数:6
抗精神病药物引言精神病是一种影响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心理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其通过调整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平衡来减少或消除病症。
本文将详细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的类型、作用机制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类型1.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是最早研发并应用于精神病治疗的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降低多巴胺在大脑中的活动水平来减少或消除精神病症状。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典型代表包括氯丙嗪和氟哌啶醇等。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近几十年来新开发的药物,与典型药物相比,非典型药物作用更多样化且副作用较少。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以及其他神经递质的水平来起到治疗精神病的作用。
常见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等。
二、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通过作用于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和其他神经递质等方面来减轻精神病症状。
1. 多巴胺受体拮抗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的活性来降低多巴胺在大脑中的水平。
这种机制被认为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
2. 5-羟色胺受体调节部分抗精神病药物除了影响多巴胺受体,还会对5-羟色胺受体进行调节。
这种调节作用可能与药物对消极病症的疗效有关。
3. 谷氨酸受体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调节谷氨酸受体功能也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一种作用机制。
谷氨酸受体的异常功能与精神病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
三、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尽管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治疗精神病,但它们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副作用。
1. 长期副作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一些慢性副作用,如运动系统障碍、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需要密切注意这些潜在的副作用。
2. 短期副作用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发一些临时的副作用,如嗜睡、头晕、便秘和口干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药物停用后会逐渐消失。
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活性位点的理论预测作者:祖国平王亚丽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01期【摘要】本论文选取鲁拉西酮为研究对象,优化得到其稳态构型,计算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轨道和能级、以及Hirshfeld原子电荷等信息,计算结果表明鲁拉西酮的活性位点可归属于苯并异噻唑部分的硫原子和氮原子。
【关键词】鲁拉西酮;密度泛函理论;精神分裂症;活性位点Abstract:In this research,Lurasidone was chosen as the target for optimizing the stable structure,and then calculating the UV-Vis spectrum,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 and energy,atomic charge,etc.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 and S atoms at benzoisothiazole can be attributed as the active site.Keywords:Lurasidone;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Schizophrenia;Active site鲁拉西酮(Lurasidone)为第二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该药是由日本Dainippon Sumitomo 制药公司开发,并于2010年10月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1-3]。
鲁拉西酮属于苯并异噻唑衍生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做为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确切机制可能与多巴胺D2和5-羟色胺2A(5-HT2A)受体的拮抗作用有关,有研究报道鲁拉西酮可以改善认知功能[4-5]。
由于实验研究难以揭示药物药理作用的详细信息,而量子化学方法可以在分子层面预测药物与受体的結合方式,从而为药物筛选提供理论依据[6]。
奥氮平等6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循证药学分析王金童;王秀娟【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患之一,近年来随着多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使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呈现多元化局面,但不菲的药品价格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本文通过检索国内相关文献并进行评价,尝试应用循证药学方法筛选出治疗精神分裂症性价比最佳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1(023)003【总页数】3页(P29-31)【作者】王金童;王秀娟【作者单位】天津市公安局安康医院,天津,300240;天津市公安局安康医院,天津,3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R956精神分裂症是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患之一,近年来随着多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使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呈现多元化局面,但不菲的药品价格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相关文献并进行评价,尝试应用循证药学方法筛选出治疗精神分裂症性价比最佳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资料来源于维普资讯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载的医药文献,按照以下标准选择有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和氯氮平的临床研究文献:①治疗精神分裂症。
②资料为前述6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两两随机对照研究。
③观察数据完整且有平均日剂量。
④入选患者性别不限,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入选前1周内未使用过治疗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及抗癫痫药或入选前2周内未使用过长效抗精神病药制剂者;排除器质性疾病、药物依赖者和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⑤研究期间可酌情配合使用苯二氮艹卓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不联合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他药物。
哌罗匹隆的临床运用周芳珍【摘要】哌罗匹隆(perospirone)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药理机制是5[J]羟色胺(5-HT2)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哌罗匹隆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均有较好疗效,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致催乳素升高作用等不良反应轻微.【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2(025)020【总页数】3页(P2500-2502)【关键词】哌罗匹隆;临床运用【作者】周芳珍【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4哌罗匹隆(perospiron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由日本研制成功,于2009年在我国上市,数篇文章介绍了其化学结构、药理特性及国外临床运用的情况[1~3]。
近2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现将其运用情况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哌罗匹隆和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药物一样,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中枢5-羟色胺2受体(5-H T 2)和多巴胺2受体(D 2)有较强的阻断作用,对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也有效[2,3]。
由于对这些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故由抗精神病性药物治疗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EPS)轻微[2]。
同时哌罗匹隆对5-H T 1A受体的高亲和力高,由于5-H T 1A受体的激动效应,故有明显的抗焦虑、抗抑郁作用。
另外,5-H T 1A受体的激动作用还可以引起中枢皮质多巴胺释放,也可以降低神经阻滞剂导致的不良反应并且能改善阴性症状群。
因哌罗匹隆的半衰期短于利培酮、氟哌啶醇、奥氮平等药物的半衰期,哌罗匹隆是治疗老年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及内科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谵妄)的首选[4,5]药物。
2 药物动力学哌罗匹隆口服吸收快,经肝脏内代谢,代谢产物主要由尿排出。
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很小,YASUI-FURUKORI等[6]通过让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哌罗匹隆后,于服药前和服药12h后测定其药物浓度,结果表明哌罗匹隆易于吸收,也易于被清除。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抗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抗精神药物中,常见的分为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两类。
本文将分别对两类抗精神药物进行介绍与比较。
一、典型抗精神药物典型抗精神药物是指临床应用较早、具有较长历史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从而减少多巴胺的神经传递,从而达到减轻精神症状的目的。
典型抗精神药物主要有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类药物具有效果快、价格较低、疗效显著等特点。
然而,典型抗精神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锥体外系症状、抗胆碱能药效等。
此外,典型抗精神药物的半衰期较长,造成服药剂量的调节相对困难。
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相对于典型抗精神药物,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相对较晚,但它们的效果更为全面,不仅仅针对多巴胺受体,还作用于血清素受体和其他神经递质受体。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代表药物有奥氮平、喹硫平等。
这些药物对于负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且较少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此外,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于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退等。
此外,少数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后会出现血细胞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
三、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比较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典型抗精神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各有优劣之处。
典型抗精神药物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优点,但不良反应较为突出。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则对于负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有效,但不良反应也较为严重。
在选择抗精神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急性精神病发作、精神病性兴奋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典型抗精神药物。
而对于慢性精神疾病和心理症状突出的患者,则更适合选择非典型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
四、结语抗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典型抗精神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常用的两类药物。
第一二三代抗精神病药物经典代表及药理作用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定义: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奋乃静(吩噻嗪类) 2mg*100 4元●氯丙嗪(吩噻嗪类)●甲硫达嗪(吩噻嗪类)●氟哌啶醇,是一种典型丁酰苯类抗精神分裂药,其药理作用与吩噻嗪类抗精神分裂药类似。
吩噻嗪类药物: ①脂肪族(例如氯丙嗪,chlorpromazine);②哌啶类(如甲硫达嗪);③哌嗪类(如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
抗精神病药物。
多巴胺(DA)受体阻滞剂。
对α—受体和M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临床应用:抗精神病作用(可产生耐受性)。
镇吐作用较强。
调节体温进行人工冬眠,可用于严重感染性休克、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的辅助治疗。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可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使胆碱能神经的功能占优势,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
有α受体阻滞作用,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反转。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减少下丘脑释放催乳素释放因子,使催乳素释放增加,引起乳房肿大和泌乳,乳腺癌患者禁用。
●舒必利(舒必利片)100mg*100 12.7元每天200-600mg 每天成本0.762元开始剂量为一次100mg,一日2~3次,逐渐增至治疗量一日600~1200mg,维持剂量为一日200~600mg。
止呕,一次100~200mg,一日2~3次。
为磺酰胺衍生物。
是中枢多巴胺(D2,D3,D4)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和止吐作用,还有精神振奋作用。
对淡漠、退缩、木僵、抑郁、幻觉、妄想等症状有较好疗效,但无明显镇静作用及抗躁狂作用。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1952)、喹硫平(思瑞康1998)、奥氮平(再普乐1996)、利培酮(维思通1993)、齐拉西酮(Geodon2001/Zeldox)、舍吲哚(Serlect)定义:对5-HT和DA受体双重阻断,在治疗剂量下不产生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和血清催乳素升高的一类抗精神病药物。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及其副作用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精神状态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药物治疗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药物及其副作用,供读者参考。
一、抗抑郁药物1. SSRI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能够增加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等。
2. TCAs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类药物如阿米替林、丙米嗪等,通过增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浓度来减轻抑郁症状。
然而,这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多,包括嗜睡、口干、心律失常等。
二、抗焦虑药物1.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强大脑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来减轻焦虑症状。
常见副作用包括嗜睡、肌肉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2. SSRI类药物除了用于抗抑郁治疗,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也可用于焦虑症状的缓解。
副作用与抗抑郁治疗时相似。
三、抗精神分裂症药物1.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减少多巴胺活性来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
常见副作用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如震颤、僵硬)、抗胆碱能副作用(如口干、便秘)等。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精神分裂症症状。
常见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
需要说明的是,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是一把双刃剑,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及时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
此外,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特定药物前应慎重考虑个体情况。
总之,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药物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抗精神分裂症药:典型与不典型的三代抗精神病药(转载)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即典型抗精神病药,分为高效价和低效价药物,高效价药物阻断多巴胺D2受体功能强,故低剂量(<100 mg/d)就能抗精神病阳性症状,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较重,“三抗”(抗α1受体、抗胆碱受体和抗组胺H1受体)效应较弱,故“三抗”相关不良反应较轻;用量低,故非神经递质效应较弱。
相反,低效价药物阻断D2受体功能弱,故高剂量(≥100 mg/d)才能抗精神病阳性症状,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较轻;“三抗”效应较强,故“三抗”相关不良反应较重;用量高,故非神经递质效应较强。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和帕利哌酮。
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作用基础上,再加上强效抗5-HT2A受体效应,能改善阴性症状、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减轻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
当高效价与低效价的概念引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时,高效价药物不仅强效阻断D2受体和5-HT2A受体,而且“三抗”效应也未必弱,如利培酮高度抗α1受体,中度抗H1受体;奥氮平中度抗α1受体,高度抗胆碱和抗组胺H1受体。
第二代比第一代低效价药物只多了抗5-HT2A受体效应,余无特殊,如喹硫平。
3.第三代抗精神病药: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作用基础上,第三代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还是多巴胺系统稳定剂,所谓多巴胺系统稳定剂,是对多巴胺D2受体既部分激动,又部分阻断,当多巴胺水平升高时,它发挥部分阻断剂效应,在边缘系统可抗精神病阳性症状;当D2受体被强效阻断时,它发挥部分激动剂效应,在纹状体减轻锥体外系反应,在结节-漏斗部降低催乳素水平。
阿立哌唑部分激动D2受体的强度是多巴胺的6%,部分阻断D2受体的强度是多巴胺完全阻断剂的94%(100%~6%),故阿立哌唑虽说是D2受体部分激动剂兼D2受体部分阻断剂,但实际上还是以阻断为主,故能抗精神病。
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的效果古力巴克然木·阿布拉;佟钙玉;邹韶红【摘要】目的观察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的效果,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研究组采用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采用自编不良反应记录表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在不同时间点HAMD-17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204.3,P<0.01,研究组F=292.6,P<0.01),SIOS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15.6,P<0.01,研究组F=21.8,P<0.01).治疗第2、4、8周末,研究组HAMD-1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有自杀意念者的比例和SIO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1,P=0.325).结论与单用氟西汀比较,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期刊名称】《四川精神卫生》【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4页(P333-336)【关键词】氟西汀;奥氮平;自杀意念;抑郁症;疗效【作者】古力巴克然木·阿布拉;佟钙玉;邹韶红【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非典型性精神病的用药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非典型精神病也是有药可医的了,那么,对于选药方面,还是烦请患者朋友们多多注意,有些药物也许并不适合自己,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非典型精神病的用药都有哪些。
近些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逐渐作为首选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类精神疾病的治疗,尤其是用于初发病患者,其中又以利培酮、再普乐和思瑞康最受欢迎。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特征是拮抗5-羟色胺(5-HT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但是与D2受体快速解离。
有研究者提出假说,认为非典型药物的非典型性就在于能否在与D2受体结合后快速解离。
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相比,思瑞康之所以较少引起EPS,不升高催乳素水平,原因就在于与D2受体结合后解离速度较快。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认知改善作用,对阴性症状更为有效,对难治性患者疗效佳。
当然,不同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优势不同,如喹硫平(思瑞康)很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EPS)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运动功能的损害,对物质滥用也有一定疗效。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具有独特的认知功能改善作用。
进行了一项研究,显示思瑞康300mg/天、600mg/天和氟哌啶醇12mg/天相比,思瑞康对语词流利性、注意力和语词记忆的改善明显优于氟哌啶醇,尤其是思瑞康600mg/天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
思瑞康对总体认知功能的改善亦优于氟哌啶醇。
大量随机研究证实非典型药物的疗效基本相近。
对发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短期试验进行荟萃分析,显示思瑞康、奥氮平和利培酮均能有效缓解总体症状、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改善程度相似,比较了思瑞康平均剂量574mg/天和利培酮平均剂量5.6mg/天的有效率,以PANSS减分率≥40%为有效,发现思瑞康与利培酮的有效率相似。
非典型精神病患者也是比较多见的,在发病初期还是比较好治疗的,目前在医学界也有了更多的治疗方法,方然,还是要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药物不同,个人的吸收情况也是不同的,最后,祝患者朋友们选对药物,合理治疗。
专利名称:一种抗抑郁症的中药汤剂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翟金国
申请号:CN201310756763.4
申请日:20131231
公开号:CN103751711A
公开日:
201404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抗抑郁症的中药汤剂,是这样实现的:取酸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茯苓20克、柴胡15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9克、梅花9克、延胡索6克、炙甘草9克、生黄芪15克、合欢皮15克、香附15克、佛手15克、青皮9克和川楝子15克,先将香附粉碎成粗粉,用适量的75%酒精浸泡,用多功能提取器提取,余药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倒出药液;然后再加适量的水,煮沸后倒出药液;与提取的药液和第一次煎得的药液混合,既得。
本发明的中药汤剂,选用天然植物药为原料,利用各味药相互综合作用治疗抑郁症,没有化学制剂,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而且服用方便,价格低廉。
申请人:济宁医学院
地址:272067 山东省济宁市北湖新区荷花路16号济宁医学院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情感障碍的应用
翟金国;赵靖平
【期刊名称】《四川精神卫生》
【年(卷),期】2005(018)004
【摘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且作用谱广,常用来治疗情感障碍.本文对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及奎硫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情感障碍的国外部份近期有关文献内容作如下综述.
【总页数】3页(P253-255)
【作者】翟金国;赵靖平
【作者单位】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053;R749.4
【相关文献】
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少儿双相情感障碍 [J], 陈宪生
2.浅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J], 张树龙
3.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J], 陆峥;蔡军;江开达;陈静;姚培芬;沈婷;王勇
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J], 蔡亦蕴;徐理;吴彦
5.浅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J], 徐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
金璐燕
【期刊名称】《药学进展》
【年(卷),期】2008(32)11
【摘要】一般来说,对精神分裂症都是采用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安定药)来治疗,如氟哌啶醇,它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多巴胺D2受体而发挥疗效。
但这些药物治疗窗相对较窄,且过量或长期使用会引起锥体束外系副作用(EPS),如肌张力障碍(可致面容扭曲的肌肉痉挛)、静坐不能、帕金森病样症状(肌肉僵直、震颤)、迟发性运动障碍[异常的反射性和(或)扭动性运动]以及可能致命的精神抑制性恶性症状(肌肉强直、发热和脉搏不规则)。
【总页数】3页(P520-522)
【作者】金璐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41
【相关文献】
1.基于QbD理念优化伊潘立酮微球的冻干工艺 [J], 鲍菲;孙翠香;高飞;于洪云;李又欣
2.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临床应用新进展 [J], 刘岩;翟金国;杨涛;赵靖平
3.伊潘立酮包合物的制备及处方工艺优化 [J], 申双;王威;张涛;彭德智;孙陶利
4.伊潘立酮环糊精包合物温敏性原位凝胶治疗大鼠脑靶向性效果 [J], 徐雄波; 许晓
辉; 申双; 孙陶利
5.伊潘立酮环糊精包合物温敏性原位凝胶治疗大鼠脑靶向性效果 [J], 徐雄波;许晓辉;申双;孙陶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甲丙咪嗪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翟金国;郑先振
【期刊名称】《山东精神医学》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前瞻性研究三甲丙咪嗪和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各28例的疗效和副反应,发现两组抑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2.9%和89.3%,显效率分别为82.1%和75%。
三甲丙咪嗪具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较阿米替林小。
【总页数】4页(P6-9)
【作者】翟金国;郑先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05
【相关文献】
1.三甲丙咪嗪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双盲对照研究 [J], 郑先振;杨艳珍
2.三甲丙咪嗪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双盲对照 [J], 翟金国;高树贵
3.三甲丙咪嗪与丙咪嗪治疗抑郁症双盲对照研究 [J], 曾昭祥;刘琳
4.进口三甲丙咪嗪与国产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J], 赵长银
5.氯丙咪嗪与阿米替林治疗重症抑郁症对照研究 [J], 赵海英;蒋海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typical antipsychotics)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对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低,而对5-羟色胺(5-HT)和α1、α2肾上腺素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高,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缺陷症状和情感症状均有效,并产生较少的锥体外系综合征(extrapyramidal syndrome,EPS)和泌乳素升高相关不良反应,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1]。
目前大部分国家的治疗指南都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推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氯氮平(clozapine)除外]。
利司哌酮(risperidone)、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阿立哌唑(aripiprazole)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
最近又有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上市或即将上市。
本文对帕利哌酮(paliperidone)、伊洛哌酮(iloperidone)和阿塞那平(asenapine)作简要介绍。
帕利哌酮帕利哌酮,又名9-羟利司哌酮(9-hyd-roxy-risperidone),是利司哌酮的主要血浆代谢产物,属于苯并异恶唑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药理作用与利司哌酮相似[3]。
帕利哌酮缓释片(商品名:Invega,芮达)2007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治疗[4]。
帕利哌酮的化学名为(±)-3-[2-[4-(6-氟-1,2-苯并异恶唑-[文章编号]1007-7669(2009)11-0873-06介绍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翟金国1,王中刚2,赵靖平3(1.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济宁272013;2.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山东济宁272051;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临床试验;帕利哌酮;伊洛哌酮;阿塞那平[摘要]对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帕利哌酮、伊洛哌酮和阿塞那平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简要介绍。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志码]ASeveral novel atypical antipsychoticsZHAI Jin-guo1,WANG Zhong-gang2,ZHAO Jing-ping3(1.The School of Mental Health,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ing SHANDONG272013,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ing SHANDONG272051,China;3.Mental Health Institute,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011,China)[KEY WOEDS]schizophrenia;antipsychotics;clinical trials;paliperidone;iloperidone;asenapine[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action,pharmacokinetics,clinical application,drug interactions,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new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paliperidone,iloperidone,and asenapine were reviewed.[收稿日期]2009-03-10[接受日期]2009-09-28[作者简介]翟金国(1966—),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精神医学教育和临床精神药理学研究。
Phn:86-731-316-5634[通讯作者]赵靖平。
Phn:86-731-536-0921。
E-mail:zhaojingpinghunan@yahoo.com.cn3-基)-1-哌啶基]乙基]-6,7,8,9-四氢-9-羟基-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其分子式为C23H27FN4O3[5],化学结构式见图1。
帕利哌酮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多巴胺D2受体,5-HT受体(如5-HT2A、5-HT1A、5-HT2C、5-HT1D受体),肾上腺素能α1、α2受体和组胺H1受体的拮抗剂,对胆碱能M受体和肾上腺素β1、β2受体没有亲和力[3,6]。
这些受体作用可能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情感症状等有效,同时也可能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体重增加和镇静作用。
对胆碱能受体无阻断作用,因此很少引起抗胆碱能不良反应或认知功能损害[6,7]。
帕利哌酮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在推荐的临床给药剂量范围(3~12mg·d-1)内药动学参数与剂量呈线性关系,末端消除相的半衰期约为23h。
健康受试者单剂量给予帕利哌酮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24h,4~5d后达稳态血药浓度。
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8%。
与禁食状态下服药相比,健康受试者在进食高脂、高能量的标准餐后,口服12mg帕利哌酮其平均峰浓度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增加了60%和54%。
帕利哌酮的表观分布容积为487L,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4%。
该药在体内主要有4种代谢途径:脱烷基化、羟基化、脱氢作用及苯并异唑环断裂等。
肝脏损害者的药动学与健康受试者相似[7]。
帕利哌酮缓释片推荐剂量为6mg·d-1,早上可在进食或不进食的情况下服用。
剂量不需进行滴定,有的病人可能会从12mg·d-1的剂量中获益,而某些病人服用3mg·d-1的剂量已经足够。
帕利哌酮的代谢与CYP450酶2D6和3A4有关。
帕利哌酮对CYP1A2、CYP2A6、CYP2C8/9/10、CYP2D6、CYP2E1、CYP3A4和CYP3A5等抑制作用不明显,预期不会对通过CYP450同工酶代谢的药物在药动学方面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
有研究结果显示,丙戊酸钠不影响帕利哌酮的浓度,但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可使帕利哌酮的血浆浓度降低70%。
卡马西平诱导CYP3A4的代谢,而帕利哌酮是CYP3A4的底物,因此导致帕利哌酮血浆浓度降低[7]。
帕利哌酮还是CYP2D6的底物,强效CYP2D6诱导剂帕罗西汀(paroxetine)可使帕利哌酮血浆浓度升高。
帕利哌酮不是CYP1A2、CYP2A6、CYP2C9、CYP2C19的底物,提示不会与这些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产生相互作用[3,6-8]。
帕利哌酮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重要影响,与其他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合用时要慎重,服药期间禁饮酒。
帕利哌酮可能对左旋多巴及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有拮抗作用。
由于帕利哌酮对α1、α2受体有阻断作用,有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潜在风险,当与其他同样具有这种风险性的药物合用时,可能出现累加效应。
HERBERT等[9]荟萃分析了3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
结果显示,帕利哌酮缓释片3、6、9、12和15mg·d-1各剂量组的治疗终点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总分和各分量表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严重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everity,CGI-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总分均较安慰剂组显著改善(P≤0.001)。
帕利哌酮缓释片各剂量组获得临床缓解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01)。
各治疗组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异常,Q-Tc异常及泌乳素升高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研究认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KRAMER等[10]考察了帕利哌酮缓释片对成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长期疗效,病人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标准。
将在为期6wk的开放性试验阶段服用帕利哌酮缓释片(3~15mg·d-1),达到显效(PANSS评分≤70或PANSS子量表评分≥4)标准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进行双盲治疗,一组继续服用病情稳定时所需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另一组服用安慰剂,直至疾病复发。
当受试病人出现PANSS总分或分量表分显著增加、需住院治疗、具有临床意义上的自杀或杀人倾向以及自残或故意伤害他人等情况,则可界定为疾病复发。
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服用帕利哌酮缓释片的病人出现复发症状的时间显著延长,说明帕利哌酮缓释片可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帕利哌酮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直立性低血压、唾液分泌过多、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综合征、头痛、心动过速和失眠等。
帕利哌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会增加痴呆相关精神病老年病人的死亡风险,该药的说明书中也加了黑体字予以说明。
帕利哌酮也可能与恶性综合征、Q-Tc间期延长、迟发性运动障碍、糖代谢障碍、体重增加、高泌乳素血症等有关,但需要临床进一步观察。
由于帕利哌酮会延长Q-Tc间期,所以建议有Q-Tc间期延长、心律失常病史的病人不要使用帕利哌酮,也不要与能延长Q-Tc间期的其他药物同时使用[7-11]。
伊洛哌酮伊洛哌酮是一种近期研制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化学名为1-[4-[3-[4-(6-氟-1,2-苯异恶唑-3-羟)-1-羟哌啶]丙氧基]-3-苯甲氧基]乙酰(1-[4-[3-[4-(6-fluoro-1,2-benzisoxa-zol-3-yl)-1-piperidinyl]propoxy]-3-methoxyphenyl]ethanone),化学结构式见图2[3]。
药理学研究表明,伊洛哌酮是对多巴胺、5-HT和肾上腺素受体均有拮抗作用的广谱拮抗药。
伊洛哌酮对α1受体、5-HT2A受体和D3受体均有较高的亲和力,但对D2A和D4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低,对α2A、α2C受体及5-HT1A、5-HT1B、5-HT2C和5-HT6受体的亲和力较低[3,12]。
与其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一样,伊洛哌酮对5-HT2A和α受体的高亲和力以及对D2受体的相对低的亲和力,被认为能预示对阴性症状较好的疗效,并有较低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