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格式:docx
- 大小:375.52 KB
- 文档页数:1
玉雕玉米的寓意是什么,在和田玉器中玉米代表什么意思?展开全文想想今年真的是大灾之年,不但全人类的身体容易患病,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前几个月才刚稍见平息的全球蝗灾还让许多人心有余悸吧!毕竟中国的粮食安全一直是关系到国民生存最重要的一件事,有许多朋友不了解,虽然如今中国的粮食结构主要是以米、面为主,但数百年来真正让中国百姓生存下去的核心作物其实是在1531年传入中国的玉米,玉米是一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外来引进作物。
1492年被哥伦布自古巴发现后带回欧洲,通过丝绸之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世界各地。
而且玉米其实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说它养活了无数的人毫不为过。
如此重要的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以物传形”的影响下,自然也会成为百姓纪念的重要题材,尤其是和田玉向来讲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通过玉雕所记录的内涵不仅仅是世间万物的缩影,同时也是人们寄托美好向往的精神依赖。
雕刻之物必然要包含着吉祥的寓意,毕竟玉米养活了这么多人,自然也会被人们所喜爱,当之无愧的成为玉雕界的经典题材。
在玉雕成品中,玉米是一个比较常见,却也比较“少见”的作物题材,说它少见是因为很少有粮食被雕琢成玉石,这是为啥呢?还是受限于工艺,首先玉米外形如梭,是一个圆润的整体比较利于雕刻;其次成品可以抛出高光的外观,还能展现出和田玉光泽的质感;最重要的是玉米颜色有绿、有黄,这是和田玉原本就有的颜色。
几乎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相比较其他的作物题材,自然市场上也就多见了。
玉友们当然最关心玉米在玉雕中究竟有什么寓意?和玉大叔就来给大家解析一下:首先在我们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多子多福”,虽然与封建时代多生孩子好传宗接代的想法不谋而合,但玉米本身就是由很多饱满的玉米籽组成的作物,而且玉米粒一粒一粒,排列比较整齐,玉米籽布满了整个玉米穗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儿孙满堂,长幼有序”的天下大同之景,所以最常见的玉雕寓意就意味着儿孙满堂,多子多福。
玉米红薯种植历史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
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
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收录了红薯在各省推广种植的时间: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8年,四川1733年,广西、江西1736年,湖北1740年,山东1742年,河南1743年,湖南、陕西1746年,河北1748年,贵州1752年,山西1758年。
《中国史稿地图集》还收录了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广西1531年,河南1543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湖北1669年,辽东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安徽1735年,新疆1846年。
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的《巩县志》中,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则称其为“番麦”。
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小说《金瓶梅》里面,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掺匀,打好池子,浇入烧化的鹅油,再开水烫,边烫边搅,略冷用手搓揉成块待用。
把搓揉好的面块分成五大块,每块揉好擀薄,抹上鹅油,撒上盐、花椒面,卷出条按薄,逐块如法待用。
将搓好的椒盐坯料,放笼中蒸二十分钟,出笼待凉后,剁成二指宽条,摆盘上桌。
《金瓶梅》当中出现了如此讲究的做法,可见当时玉米的各种食用方法也已经为北方人所熟知。
由此可见,玉米和红薯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
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商周时期:“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
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棉花,马铃薯。
玉米 1531年从美洲传入
核桃汉张骞从波斯传入
石榴汉张骞从波斯传入
菠菜唐太宗由波斯传入
胡萝卜 13世纪从波斯引入
芦荟唐朝波斯
葡萄汉张骞从波斯传入
香菜汉张骞从波斯传入
西瓜汉
无花果唐
辣椒明朝末年由南美传入
茄子南北朝随佛教由印度传入
绿豆北宋从印度传入
瓜子 17世纪从美洲传入
1、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被移植到内地;
2、唐朝时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郁金香、菩提树、尼泊尔的菠菜传入中国;
3、明清时期,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传入中国。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
《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内容最丰,影响最大,称为“五大农书”。
有关玉米的故事玉米,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它的种植历史悠久,起源于美洲大陆,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选择和改良,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玉米品种。
玉米的故事,既是人类与自然的交融,也是农耕文明的传承。
玉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美洲,当时的玉米并不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那样丰满,而是更接近于野生植物。
经过古代印第安人的耕种和改良,玉米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样子。
在古代,玉米是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之一,也是他们文化的象征。
后来,随着欧洲人的殖民和贸易活动,玉米被引入到了欧洲和其他大陆,成为了世界各地的重要粮食作物。
在中国,玉米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据史书记载,玉米最早是在明朝时期由西班牙传入中国的。
经过几百年的栽培和改良,玉米逐渐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前列。
玉米的种类繁多,有甜玉米、粮用玉米、玉米花等等。
甜玉米味甜可口,适合直接食用或加工成各种食品;粮用玉米则是主要用于加工成玉米面、玉米油等食品原料;玉米花则是一种观赏植物,花朵形态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不同种类的玉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用途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作为粮食作物外,玉米还有着许多其他的用途。
玉米秸秆可以用来饲料、生物质能源等;玉米芯可以用来制作玉米棒、玉米丝等手工艺品;玉米丝则可以用来编织筐篮、帽子等。
可以说,玉米是一种十分全面利用的农作物,几乎每一个部分都能被利用起来。
总的来说,玉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故事不仅是人类与自然的交融,也是农耕文明的传承。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相信玉米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玉米种植历史
玉米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的美洲地区,当时玉米还是一种野生植物,被当地人类逐渐驯化成为重要的农作物。
据考古学家推测,玉米的起源地可能在墨西哥南部、中美洲和秘鲁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逐渐成为了美洲大陆许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中,玉米被视为神圣的食物和重要的经济资源。
在这些文化中,人们种植了各种各样的玉米品种,并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
16世纪初期,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玉米开始传入世界各地。
西班牙人将玉米带回欧洲,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将其传播到非洲、亚洲和其他地区。
在中国,玉米最早是通过海路从东南亚引入的,随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
在种植技术方面,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玉米的种植效率和产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肥料和农药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玉米的种植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
同时,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也为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
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玉米的起源与发展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的国家。
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
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
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
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关于玉米的冷知识玉米棒子上的玉米列数是偶数玉米身上有一个神奇的数学规律,比如说你将玉米从中间掰开,那么玉米的数量一定是偶数的,没有任何例外!每一个玉米是一个果序,上面的每一个玉米粒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果实,由一朵成功授粉的雌花发育而来。
玉米中间的“棒子”叫做穗轴,小穗成对地着生在穗轴上,每个小穗中有一朵能够结实的小花,所以玉米粒在穗轴上也成对生长,排列成偶数列。
玉米的功效1、抗衰老。
玉米中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E,谷氨酸。
通过食用玉米,可以延缓皮肤的老化,使体细胞长期活性化。
对皮肤的老化和身体的老化都有很好的延迟作用。
2、补脑、促进发育。
玉米富含纤维素,不仅能刺激肠道蠕动防止便秘,还能促进补脑发育。
玉米中含有的黄原和玉米黄原抵抗眼睛的老化,刺激脑细胞,提高人类的脑力和记忆力。
3、美容通便。
玉米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能活动我们的胃肠,缩短我们的排便周期,还能使我们的肠更加清洁,对便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加快肠内毒素的排泄。
4、降压利尿。
玉米中含有利尿成分。
吃玉米可以期待利尿效果。
对于尿少,排尿困难的人来说,吃玉米是好的选择。
其次,玉米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高血压患者每天喝一点玉米粥,可以显着降低血压。
辣椒、葡萄、棉花、烟草、玉米、石榴、红薯、土豆、西红柿何时传入中国的众所周知,辣椒、葡萄、棉花、烟草、玉米、石榴、红薯、土豆、西红柿都是舶来品,但很少有人能全部说出它们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1、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
辣椒于明代传入中国。
清陈淏子之《花镜》有番椒的记载。
今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成为一种大众化蔬菜。
2、《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汉书·西域传》载:汉武帝“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馆旁极望焉”;《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傍尽种之”。
做为通西域的汉使张骞何时将葡萄种子引入内陆,可从《史记·大宛列传》中对其通西域的经历中找出结论。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带领百余人出使大月氏,经陇西时被匈奴拘留10多年,后与随从逃走至大宛、康居,抵大月氏。
公元前128年取道南山,欲经羌中(今青海)归国,中途又被匈奴扣留。
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时仅剩2人。
在这种情况下引种葡萄、苜蓿的可能性不大。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派汉使抵大宛等国,这时从大宛引入葡萄是可能的。
因此,我国内陆葡萄引种栽培起始时间应不早于公元前119年。
3、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
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
但是在中原地区,起初人们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
9世纪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
玉米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功效玉米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功效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
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玉米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功效的知识,欢迎阅读。
简介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的种子。
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将种子脱粒后晒干用;亦可鲜用。
别名:玉米、暹罗米、苞芦、玉蜀、玉茭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稀麦、玉高粱、御米、御麦、玉豆、六谷、芦黍、珍珠米、红颜麦、薏米包,金豆,玉谷。
全国部分地区方言称:暹(xian)罗米,因与泰国有着重要粮食贸易,暹罗是泰国的古称,所以被称为:“暹罗米”。
科类及来源1.玉米亦称包谷、苞米、珍珠米,禾本科,一年生草本。
2.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
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地理分布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
种植范围从北纬58°(加拿大和俄罗斯)至南纬40°(南美)。
世界上整年每个月都有玉米成熟。
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其中约2/5供外销。
中国年产玉米占世界第二位,其次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原产於中美洲,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喜高温,十六世纪时传入中国,玉米在中国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是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山东省莱西市为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开鲁县的玉米质量非常高。
营养价值1.可利用能量高。
涨姿势!农作物传入我国的时间表(小麦、玉米、土豆...)我们现在广泛食用的食材小麦、高粱等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中国,而是在某种契机下传入中国的,可是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吗?有人统计,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在我国现有农作物中(大田作物、果树和蔬菜) ,约有四十多种是来自国外的,其中约二分之一又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
带“胡”、“番”、“洋”的作物,一般都是从国外传入的。
凡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中国的,如胡椒;还有一种是带“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如番瓜;第三种带“洋”字的,洋葱、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
先秦(公元前221年之前)1.萝卜:萝卜的原始种起源于欧、亚温暖海岸的野萝卜。
2.高粱:原产非洲,也有人说产自中国。
3.姜:一种看法认为姜起源于印度与马来半岛。
第二种认为起源于中国。
4.皮燕麦:原产欧洲。
5.藕:原产印度。
6.小麦: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
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
7.大麦:大麦产生于中东地区,在中国种植有4000年的历史。
8.大葱:公元前681 年,章丘地区就开始种植大葱。
汉朝(前202—220年)1.苜蓿: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苜蓿就是他带回的农产品之一。
为什么要带苜蓿?因为它是马饲料。
2.胡麻:同上3.红蓝花:同上4.葡萄:同上6.核桃:同上7.石榴:同上8.黄瓜:同上9.蒜:同上10.蚕豆:同上7.旱芹:同上8.香菜:同上9.豌豆:豌豆原产地中海和中亚细亚地区。
10.芋头:原产东南亚;11.莳萝:原产地中海沿岸;12.胡椒:原产印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0年)1.茉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歌唱响世界。
实际上,茉莉的原产地是印度。
西晋传入我国。
2.茄子:由印度传入3.扁豆:由东南亚传入隋、唐、五代十国(581~960年)1.无花果:原产地中海沿岸,唐代从波斯传入。
以下属于从外传入到我国的作物的有:1. 玉米2. 番茄3. 胡萝卜4. 土豆这些作物最早是通过“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从美洲传入我国的。
在欧洲殖民者登陆美洲之前,这些作物在我国并不存在。
一旦它们被引入我国,它们很快就成为了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米首次出现在我国,约在明朝中期,主要是作为观赏植物。
然而,到了清朝后期,人们开始把玉米作为主食,尤其是在南方地区。
如今,玉米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番茄最早是在清朝末年传入我国的,一开始人们把它们视作观赏植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番茄成为了我国菜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川菜和湘菜中被广泛使用。
胡萝卜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我国的,约在17世纪。
最初,胡萝卜只被用作观赏植物,但后来人们发现其食用价值,胡萝卜成为了我国菜肴中的常见配料之一。
土豆最早是在明朝时期由欧洲传入我国的,最初人们把土豆当作药用植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土豆作为主食材,土豆也成为了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在加强与外部世界通联的我国也将外来的作物融入了自己的农业体系,从而丰富了我国的农业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外来作物的引进对我国农业和食品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玉米、番茄、胡萝卜和土豆外,还有许多其他作物也通过跨文化交流传入我国,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饮食,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以下是另外一些外来作物的介绍以及它们对我国的影响:5. 马铃薯6. 葡萄7. 辣椒8. 洋葱马铃薯最早是由西班牙传入我国的。
和其他外来作物一样,最初人们将马铃薯视为一种观赏植物,直到后来人们意识到它的食用价值。
如今,马铃薯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各个省份,并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葡萄最早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最初是为了酿酒而引进。
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云南和贵州等地,葡萄种植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
明代从国外引进玉米
玉米在明朝的文献中称为“御麦”“玉麦”“番麦”“西番麦”“玉蜀黍”“玉高粱”,原产美洲大陆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和智利的狭长地带。
1492年,哥伦布航海到美洲大陆,见到玉米。
1494年他第二次航海归来,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开始传入欧洲,而后向世界各地传播。
16世纪时传入我国,传入的路线有三种说法: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经中亚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二是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再传入我国西南云贵地区;三是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我国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
教材采用后两种说法。
我国文献中,以杭州人田艺衡的《留青日札》最早记载了玉米,书中说:“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
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玉米传入后,首先是从山区开始种植的,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玉米的前世今生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印第安人以玉米为食物,于是将其带回欧洲, 随后传播种植到世界各地。
中国则在明代将玉米引进。
玉米是一种驯化作物。
与小麦、水稻有明显的野生近缘种不同,人们很难找到果实颗粒分排密布在玉米轴上的野生品种。
玉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认可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其祖宗是墨西哥的大刍草,又称为类蜀黍。
其植株形态和果实形态均与现代玉米有较大出入。
大约一万年前,在墨西哥区域居住的古代农民开始选育玉米,他们选择了其中或较大的,或味道较好的,或更容易磨碎的种子来播种。
最终玉米棒变得更大,颗粒更多,成为现代玉米的模样。
现今玉米的无稃(果实硬壳)以及果穗外包厚厚苞叶便是人们长期选育的结果。
通过遗传学分析,大刍草的果实与玉米有着相同数目的染色体和类似的基因序列。
事实上,大刍草与现代玉米可以杂交,自然繁殖为新的品种。
但这就引发在进化上一个巨大难题。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进化始终是缓慢而渐进的,缘何玉米会突然出现在大刍草的进化舞台上?这难倒了科学家。
图:考古学者发现的玉米样本,自古至今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们最终推倒了原来的进化认识,转而倾向于认为在玉米驯化最早的时候,单个基因的微小变化而产生了戏剧性结果。
科学家想弄清楚两者杂交的历史过程,以便了解其DNA水平的变化详情。
如今结合遗传学研究和考古记录,人们已经拼凑出玉米演化的故事。
大刍草中的tga1基因使得其籽粒被较长的坚硬稃壳包裹,而玉米中的tga1则使得玉米颗粒无壳且柔软。
科学家将玉米的tga1基因转移到大刍草后,发现其外壳变小且转变为半包裹状态,而两者tga1基因之间仅一个核苷酸的差异。
图:大刍草(左)种子有坚硬的外壳,颗粒也少。
另外一个重要基因则是tb1,与玉米分蘖有关。
这个基因在大刍草中被抑制,结果产生许多分蘖,而在玉米中表达更多,结果则是无分蘖或少分蘖。
一个依据是,科学家将大刍草的tb1转移到玉米中,导致玉米的分蘖陡增。
玉米具有分蘖的特点,但分蘖会会消耗自身营养,减弱主茎的生长发育,分蘖一般难以发育成果穗,从而影响最终产量。
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玉米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
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
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为一重要谷物。
玉米的品种类型很多,按用途分,有粮用饲用品种、菜用品种(包括糯质型、甜质型、玉米笋型)、加工品种(甜玉米、玉米笋)、爆粒型品种(爆米花专用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