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有3亿亩左右
- 格式:pdf
- 大小:74.5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摘要:一、中国玉米种植面积概述二、中国玉米产量概述三、2021 年度中国玉米产量及种植面积统计分析四、2022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调研正文:一、中国玉米种植面积概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消费国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
近年来,随着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玉米种植面积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
从2004 年开始,玉米种植面积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2008 年开始实行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幅度更加明显。
然而,2016 年开始国家政策引导调减非优势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导致从2016 年开始种植面积连续5 年下降。
2020 年玉米种植止跌企稳,2021 年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
二、中国玉米产量概述中国玉米产量的变化跟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2018 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5717 万吨,2019 年达到26077 万吨,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021 年受玉米价格上涨因素影响,玉米产量为2.725 亿吨。
不过,2022 年由于种植面积下降以及部分地区遭受连续降雨的影响,玉米产量出现下降,据Mysteel 农产品统计,2022 年玉米产量为2.59 亿吨,较2021 年下降680 万吨。
三、2021 年度中国玉米产量及种植面积统计分析2021 年受玉米价格上涨因素影响,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相较2020 年增长5%。
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全年玉米产量为2.725 亿吨。
玉米产量不仅受种植面积的影响,还受天气、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四、2022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调研2022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6.03 亿亩,较2021 年下降0.79%。
分省份来看,东北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变化较大,其中黑龙江和辽宁面积分别下降8.12% 和2.84%,吉林和内蒙古面积分别增加0.6% 和0.68%。
华北产区种植面积保持稳中有增,山东、河南和河北分别增加0.86%、3.43% 和0.49%。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玉米在中国布局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玉米种植带,这一带状区域集中了中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和产量的90%。
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陕西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的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分布图2、我国玉米产量情况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玉米种子的优化史。
改革开放以来,玉米品种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产量增长亦经历了两个阶段:(1)70-90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根据各地调查春季玉米螟基数情况,今年东北大部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
其中,黑龙江、吉林大发生,辽宁、内蒙古偏重发生,新疆、黄淮和华北大部中等发生,江淮、西北其他地区、西南大部偏轻发生。
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6亿亩。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较常年接近或偏晚1-3天(具体数据见表1)。
预计6月中下旬至7月末,江淮、黄淮、华北、西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以东北3省和内蒙古虫量较高。
与常年平均值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重庆偏高10%以上,山西和河南偏高近7%,黑龙江和河北等10省(区、市)偏低;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山西、河北和陕西等10省(区、市)偏高,其余9省(区、市)偏低(具体数据见表2)。
各地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统计表二、玉米种植和生长情况对玉米螟发生有利今年全国春玉米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3亿亩。
玉米秸秆发酵饲料本资料由广州农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部提供一、项目背景和意义我国每年玉米种植面积约3亿亩,年产玉米秸秆高达5亿多吨。
玉米秸秆是非常宝贵的生物资源,研究表明:玉米秸秆蕴含着与普通粮食基本相当的总能(每3-4公斤无棒甜玉米秸秆发酵饲料的能量相当于1公斤玉米的能量:黄玉米秸秆与甜玉米秸秆比较,能量降低30%;干玉米秸秆的能量降低60%),并且还含有许多对畜禽生长发育有益的营养物质,经过专业的发酵菌种加工工艺处理后,能够产生并积累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蛋白及有益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有机酸、免疫球蛋白、维生素、消化酶、活化的微量元素和多种促生长因子,开发成为成本低廉、效益可观的新型饲料资源。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把“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节粮型饲料发展畜牧生产”定为我国今后饲料和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然而,目前农作物秸秆中仅有不足10%用于饲料加工,且主要用于饲喂牛羊等反刍动物。
其余的大部分秸秆被用作柴烧做饭,甚至付之一炬,在田间直接焚烧,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玉米秸秆通过科学的发酵工艺加工处理来制作饲料,每年可获得相当于4000万吨饲料粮,可节约全国饲料用粮的50%,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发酵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简单易行、省工省时,便于长期保存和长距离运输,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节省饲料粮食,降低养殖成本,并且能够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项目技术方案玉米秸秆揉搓粉碎、压缩打包装袋、发酵处理一整套技术由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发展中心微生物研究所自主研发,采用先进的微生物技术和高效率的农业机械设备,将新鲜的秸秆经过揉搓粉碎、添加秸秆发酵饲料专用菌种,然后压缩装袋密封进行厌氧发酵的操作流程,加工生产出优质的猪、鸡、鸭、鹅、牛羊等畜禽用秸秆发酵饲料。
三、技术优势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玉米田杂草种类及特点我国是世界上玉米主要生产国,常年种植面积约3亿亩左右。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夏播玉米种植区。
栽培方式多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形式大部分为套种或铁茬播种。
根据全国杂草普查结果,全国玉米田杂草有22科、38属、43种,玉米田主要杂草有马唐、牛筋草、稗草、马齿苋、反枝苋、田旋花、藜、画眉草、绿狗尾、香附子、铁苋草、龙葵等。
一般年份,杂草危害可使玉米减产1~2成,严重时减产3~5成。
玉米田杂草生命力极其旺盛,一些种子埋在土壤中20年仍可发芽,如香附子、藜、蓼、马齿苋、旋花等。
一般杂草具有成熟早、不整齐、分段出苗等特点,不利于防治,并且很多杂草能死而复生,尤其是多年生杂草,如马齿苋在人工拔除后在田间晒3天,遇雨仍可恢复生长。
此外,杂草还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杂草的结实数是作物的几倍、几百倍甚至上万倍。
据调查,一株马唐约有22万粒种子,可见其繁殖能力有多强。
玉米田杂草生长迅速,生长量大,与玉米争水、争肥、争空间,对玉米苗期生长危害较大,造成苗瘦、苗弱,影响产量达10—30%,因此,必须进行化学除草。
玉米苗期受杂草的危害最重,所以杂草的化学防治应抓好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两个关键时期。
玉米田主要除草剂种类1.主要除草剂单剂种类1)酰胺类除草剂:是目前玉米田最为重要的一类除草剂,可以为杂草芽吸收,在杂草发芽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有效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一年生阔叶杂草。
该类除草剂品质较多,如乙草胺、甲草胺、丁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等。
试验证明,在同等有效剂量下除草活性比较结果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丁草胺>甲草胺;根据其有效用量,除草活性的量化比较结果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丁草胺:异丙草胺为1:0.9:0.8:0.7;该类除草剂受土壤墒情影响很大,墒情差时除草效果显著降低。
因此若土壤干旱的情况下,可适当浇水后再施药。
2)三氮苯类除草剂:可以有效防治一年生阔叶杂草和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以杂草根系吸收为主,也可以为杂草茎叶少量吸收。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玉米在中国布局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玉米种植带,这一带状区域集中了中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和产量的90%。
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陕西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的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分布图2、我国玉米产量情况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玉米种子的优化史。
改革开放以来,玉米品种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产量增长亦经历了两个阶段:(1)70-90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根据各地调查春季玉米螟基数情况,今年东北大部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
其中,黑龙江、吉林大发生,辽宁、内蒙古偏重发生,新疆、黄淮和华北大部中等发生,江淮、西北其他地区、西南大部偏轻发生。
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6亿亩。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较常年接近或偏晚1-3天(具体数据见表1)。
预计6月中下旬至7月末,江淮、黄淮、华北、西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以东北3省和内蒙古虫量较高。
与常年平均值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重庆偏高10%以上,山西和河南偏高近7%,黑龙江和河北等10省(区、市)偏低;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山西、河北和陕西等10省(区、市)偏高,其余9省(区、市)偏低(具体数据见表2)。
各地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统计表二、玉米种植和生长情况对玉米螟发生有利今年全国春玉米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3亿亩。
玉米调查报告1. 简介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玉米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玉米种植、加工和市场销售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本报告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玉米种植、玉米加工、玉米市场和未来发展趋势。
2. 玉米种植2.1 玉米种植面积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3亿亩,同比增加0.1%。
其中,夏玉米面积为1.9亿亩,增加0.3%;秋玉米面积为1.4亿亩,下降0.1%。
2.2 玉米种植品种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国主要种植两种玉米,分别是马铃薯干蜕变种和中粒玉米。
其中,马铃薯干蜕变种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是主要的深加工原料;中粒玉米常用于饲料制造和玉米油生产。
2.3 玉米种植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玉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和升级。
现在主要采用的技术有:•种子加工:采用电子除杂和光学选种技术,降低种子病菌和杂质。
•化肥施用:科学施用化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药使用: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危害和毒性。
•玉米收获:采用机械化收割,提高效率和降低劳动成本。
3.1 玉米淀粉玉米淀粉是中国玉米深加工的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纸张、油墨等产业。
经过调查发现,中国玉米淀粉生产企业众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
3.2 玉米饲料玉米饲料是中国畜牧业的主要原料之一,主要用于生产猪、牛和禽类等畜肉。
经过调查发现,中国玉米饲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北方和沿海地区,产品质量有较大差异。
3.3 玉米油玉米油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价格适中的大众化食用油,对人体健康有益。
经调查发现,中国玉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
4.1 中国玉米市场概况经统计,中国玉米市场总产量为2.8亿吨,总消费量为3.0亿吨,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玉米市场主体主要有生产企业、加工企业、贸易商和消费者。
4.2 中国玉米市场价格经过调查发现,中国玉米价格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农业政策、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一、异花授粉作物花器构造特点1、雌雄异株: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如大麻、菠菜等;2、雌雄同株异花: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如玉米、黄瓜;3、雌雄同花,但自交不亲和:如甘薯、白菜、向日葵等。
二、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特点异花授粉作物的传粉主要途径:1、靠风传粉2、靠昆虫传粉在异花授粉作物中,以雌雄异株的自然异交率为最高,达100%,玉米的自然异交率在96% 左右。
总的说来,这类作物的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
三、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1、异质性:由于异交率极高,个体的遗传组成具有高度的杂合性,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具有高度的异质性;2、分离不稳定:单个个体的后代分离大;3、自交显著退化:自交衰退严重。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1、开放授粉条件下:品种群体的基因型是高度杂合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是异质的,因此,它们的表现型是多种多样的,且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致;2、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将保持遗传平衡状态。
五、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育种特点1、在开放授粉品种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以改良群体,其效果有限;2、选育自交系,组配自交系间杂交种;3、在良种繁育时,要严格防杂保纯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1一、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1、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2、推动了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3、促成种子行业的兴起4、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二、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好的材料1、10个连锁群已定位170多个基因。
2、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由于四十年前在玉米上发现的转座子,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3、A-B染色体及其易位体系4、玉米雄性不育的细胞质遗传三、为作物育种摸索出一系列方法1、人工选择最杰出的作物2、杂交育种的开拓者(1850年3、开杂种优势利用之先河(1)19世纪末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2)1907年自交系的选育;(3)1935年生产上推广双交种;(4)1960年主推单交种;(5)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制种4、轮回选择之先锋5、群体基因库的建立四、我国玉米种植慨况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3亿亩,总产1.18亿吨。
玉米全产业链分析一、玉米有多重要?玉米为禾本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全球三大谷物中,玉米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范围广。
玉米的播种面积以北美洲最多,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
玉米占世界粗粮产量的65%以上,占我国粗粮产量的90%。
玉米籽粒中含有70-75%的淀粉,10%左右的蛋白质,4-5%的脂肪,2%左右的多种维生素。
以玉米为原料制成的加工产品有3000种以上。
玉米是制造复合饲料的最主要原料,一般占65-70%。
玉米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特别是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为主要粮食。
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3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
从北纬58°到南纬42°,从低于海平面的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到3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都能栽种。
以北美洲最多,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
中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位。
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这一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85%。
玉米期货在1994年—1998年期间风光无限,成就无数亿万富豪,但在1998年期货品种调整中,这一成熟品种却没有被保留下来。
直到2004年9月22日,才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以1180元/吨的基准价再次开始交易,交易代码为C,交易单位10吨/手,最小变动价位1元/吨,涨跌停板幅度不超过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4%。
二、玉米的用途有哪些?由于玉米籽粒和植株在组成成分方面的许多特点,决定了玉米的广泛利用价值。
世界玉米总产量中直接用作食粮的只占三分之一,大部分用于其他方面。
1.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特别是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以玉米籽粒作为主要食粮,其中亚洲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50%,多者达90%以上,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
现代农业2019年9期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质量和产量的措施王文良(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玉米杂交种生产是一项重要、系统的工程,严把制种质量关具有十分的意义。
本文从制种基地选择、制种技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分别阐述了玉米杂交种制种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有利于制备优质、高产的玉米杂交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制种技术;杂交种产量和质量;玉米雄性不育系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院1008-0708(2019)09-068-03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及其适应范围之广,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1]。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
近30年,世界玉米产量逐年提高,其中杂交种科技发展所占贡献率为30%~35%。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约在5.3亿亩,对应玉米杂交种种子需求量约为15亿kg[2],玉米种子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源头[3]。
随着我国玉米审定政策的变化,2018年我国玉米品种审定现状是从“井喷”变为“海啸”:2018年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总数为516个,比2017年的171个增加了2倍,比2016年的34个增加了14倍,此外,省(区)审定、引种备案和绿色通道等其他途径审定的玉米品种数量更多[4]。
目前,国内玉米杂交种覆盖率达到100%,而且更新换代很快。
足量优质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是保障我国玉米稳定增产的前提条件,能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业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
在进行玉米杂交种制种时,做好严选制种基地、规范优化制种技术和科学田间管理等方面,有利于制备高产优质的玉米杂交种种子[5-7]。
1严选制种基地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制约种子生产质量。
基地建设应该考虑气候、技术、人为和市场等因素的限制,其中,气候的影响最为甚,比如干旱、冻霜、病害等因素对制种产量和质量均影响较大。
由于不同杂交种制种亲本耐受外界胁迫的能力不同,遭遇极端自然灾害时,有些杂交种甚至会绝产。
黄淮海夏玉米田杂草防治技术1493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从美洲大陆带到了西班牙。
随后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巴西和墨西哥。
201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约为3亿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之一。
我国玉米种植划分为六个区,分别是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其中,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包括山东、河南全部,河北的中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江苏和安徽北部),是全国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播种面积约合1.1亿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总产量占全国的50%左右。
由于玉米播种面积大,各地的栽培和天气因素比较复杂,玉米田杂草防治情况也各不相同,本报仅对播种面积大且防治复杂的黄淮海夏玉米产区的杂草防治做一个介绍。
一、夏玉米田常见杂草黄淮海玉米田杂草主要以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为主,其常见杂草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稗、画眉草、藜、马齿苋、反枝苋、铁苋菜、田旋花、小蓟等,部分地区香附子、碎米莎草等莎草科杂草发生量也逐年上升。
随着化学除草工作的开展,杂草群落演替和杂草抗性增加问题值得关注,这要求我们在杂草防治工作中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品种的同时,也要视杂草草情轮换作用靶标不同的除草剂。
环境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夏玉米多是麦茬免耕田,收割机收割后麦茬过高,天气高温等因素不利于土壤处理剂药效的发挥。
夏玉米田整体表现是杂草发生量大、危害重,又是降雨量大的时期,同时气温较高,杂草发生与玉米生长同步,对玉米危害极大。
据调查,一般未防治田,杂草密度每平方米达85-240株,严重地块为500株以上。
可见杂草的防治是保障玉米增产丰收的关键农事操作。
二、黄淮海玉米的种植方式对化学除草的影响黄准海地区夏播玉米有两种种植方式,一种是翻耕直播,一种是免耕播种。
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有3亿亩左右。
分布在约24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是主省、区。
1983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12962.7万公顷,总产为44925.5万吨,平均单产为3466kg/ha.。
中国种植玉米18824万公顷,68190万吨,3623kg/ha.是一年四季都有玉米生长的国家。
北起黑龙江省的讷河,南到海南省,都有玉米种植。
全国玉米分为六个种植区:
*北方春播玉米区,以东北3省、内蒙古和宁夏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650多万公顷,占全国36%左右;总产2700多万吨,占全国的40%左右。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种植面积约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32%,总产约2200万吨,占全国34%左右。
*西南山地玉米区,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面积约占全国的22%,总产占18%左右。
*南方丘陵玉米区,以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和江西为主。
种植面积为全国的6%,总产不足5%。
*西北灌溉玉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一部分地区。
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5%,总产约占3%。
*青藏高原玉米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海拔高,种植面积及总产,都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号玉米生产大国,年产量亿余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同时,我国也是玉米的头号消费大国,消费量的90%以上靠国内生产。
在过去五年,我国有两年进口玉米,有三年出口玉米。
尽管进出口量每年在数百万吨到一千余万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第二的位置(头号出口国是美国,头号进口国是日本),但占国内的消费量,一般在5%一10%。
我国传统的玉米出口市场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传统的玉米进口来源国是美国、阿根廷等。
东北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其中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玉米主产省。
1996年吉林省产玉米17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
其次是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产量分别为1600万吨和1450万吨。
河北、河南两省也有千万吨的年产量。
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
水稻又分双季早稻和晚稻、一季稻(中稻)、再生稻等。
其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海南岛的崖县,西至新疆,东至台湾和黑龙江和三江平原,低至东南沿海,高至海拔2600的云贵高原都有水稻栽培。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
目前的水稻种植可分为六个大区:水稻又分双季早稻和晚稻、一季稻(中稻)、再生稻等。
其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海南岛的崖县,西至新疆,东至台湾和黑龙江和三江平原,低至东南沿海,高至海拔2600的云贵高原都有水稻栽培。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
目前的水稻种植可分为六个大区:1我国的六个
稻作区:.1.1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黑龙江流域以南、长城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主栽品种以早粳和特早熟早粳为主。
该区大于零度积温3500?/FONT>3700度,年降水量350?/FONT>1100毫米。
稻作期一般4月中下旬?/FONT>9月上旬至10月上旬。
.1.2西北干旱单季稻作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的北方大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部、新疆、宁夏、甘肃大部。
品种主要是早熟早粳、中粳。
该区大于10度积温2000?/FONT>4500度,无霜期100?/FONT>230天,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大部地区气候干旱,光能资源丰富。
稻作期一般4月?/FONT>10月。
1.3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区地处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东南部、山东、山西、河南大部、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北地区、陕西中北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
种植品种以粳稻为主。
诚地区大于10度积温4000?/FONT>5000度,无霜期170?/FONT>230天,年降水量580?/FONT>1000毫米以上,东春干旱,雨量大多集中在夏秋。
.1.4西南湿润单季稻作区地处我国中西部及高原地区,包括四川、湖南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青藏高原河谷地区。
水稻垂直分布明显,低海拔以籼稻为主,高海拔以粳稻为主,中间地带籼粳混栽。
该区大于10度积温3000?/FONT>6500度,年降水量500?/FONT>1400毫米。
生长季180?/FONT>260天。
稻作期3月下旬?/FONT>10月。
1.1.5长江流域湿润单双季稻作区地处南岭以北、秦岭以南、包括江苏及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盆地、陕西和河南的南部。
早稻品种多是籼稻,中稻品种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以粳稻为主。
该区大于10度积温4500?/FONT>6000度,水稻生产季210?/FONT>260天,年降水量700?/FONT>1600毫米。
.1.6华南湿润双季稻作区南岭以南,包括云南西南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区)。
种植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也种粳稻。
本区大于10度积温6500?/FONT>9000度,水稻生长季260?/FONT>365天,年降水量1300?/FONT>1500毫米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