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判定及逆温的形成共26页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26
形成逆温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逆温是指在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与通常情况下的温度递减规律相反。
它是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
逆温在大气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及工程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形成逆温的条件,包括逆温的定义与背景、形成逆温的条件1、形成逆温的条件2和形成逆温的条件3。
通过理解这些条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逆温现象的形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逆温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逆温的定义与背景,来为读者提供对逆温概念的基本了解。
然后,我们将分析逆温的形成条件,以便更好地解释逆温现象的产生原因。
最后,我们将对逆温形成条件进行总结,并展望逆温对气候和工程领域的影响与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对逆温现象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对逆温所涉及的气象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 引言部分将概述逆温的定义与背景,介绍逆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的背景。
通过引入逆温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引起读者对本文的兴趣。
-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形成逆温的条件。
在正文的第一节中,将给出逆温的定义和背景,为后续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形成逆温的条件1,探讨导致逆温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
然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形成逆温的条件2,从不同角度分析逆温现象的形成机理。
最后,我们将介绍形成逆温的条件3,深入了解逆温现象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
- 结论部分将对前面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逆温的形成条件,并指出逆温现象的研究对气象科学和相关应用领域的重要意义。
同时,还将展望逆温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对逆温的影响和应用的展望,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逆温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却很强。
因此,大气近地层内的温度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空气温度随地面温度的变化而自下而上的变化。
一般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大气温度层结逆转的现象,即r-rd=0及r-rd<0。
①定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②分类:根据逆温的生成过程,分为五类a.辐射逆温:晴朗、少云无风的夜间,风速<3m/s(二级)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温下降快,较高气层冷却慢,气温下降慢,形成自地面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条件:晴朗、微风、无云或云层很薄很高,使地面失去保温层,散热快又多,因而降温激烈,微风有助逆温层向上扩散,但风速<2~3m/s,如风大,上下层空气间的湍流交换加强,热量下传,不利于逆温层的形成。
(a)正常温度层结(b)逆温开始生成,随地面辐射增强,迅速冷却,逐渐向上发展(c)辐射达到最强时为黎明前(d)日出后,地面增温,空气自上而下增温,逆温逐渐消失(e)上午10时左右,逆温消失这种逆温冬季最强,中纬度地区可达200~300mb.下沉逆温(压缩逆温)高压控制区较大气团下沉运动时,常使原来稳定层结的空气压缩成逆温层结。
假定某高度有一气层ABCD,厚度为h,当它下沉时,由于周围大气对它的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由于水平辐射作用,该气层被压缩成A¢B¢C¢D¢,厚度减小为h¢(<h)。
气层下沉过程是绝热的,则CD下沉到C¢D¢的距离h¢比AB到A¢B¢的距离大,使气层顶部的绝热增温大于底部,若下沉距离很大时,就可能使顶部增温的气温高于底部增温后的气温。
形成逆温。
如原在1000米高度(AB)稳定层结(中性)为10℃的气块,下沉到500米时(A¢B¢)底部温度上升到15℃,顶部温度上升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