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产后出血的症状、原因及预防
- 格式:pdf
- 大小:285.07 KB
- 文档页数:2
晚期产后出血临床表现、病因及预防措施晚期产后出血产后24 h后、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称为晚期产后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可推迟到产后2个月左右。
晚期产后出血是产褥期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0.5%-2%,它的治疗不同于普通产后出血,若不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可能会发生大出血、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晚期产后出血病因(一)阴道分娩后的晚期产后出血病因1、胎盘胎膜残留为阴道分娩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在产后10天左右。
残留的胎盘胎膜可影响子宫复旧,残留组织坏死、脱落,导致基底部血管开放,出现大量阴道出血。
2、蜕膜残留正常情况下,子宫蜕膜于产后1周内脱落干净。
若蜕膜脱落不全、残留,可影响子宫复旧或继发感染,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3、子宫胎盘剥离部位感染或复旧不全可导致子宫缩复不良,而引起胎盘剥离部位的血栓脱落,血窦开放而发生子宫出血。
(二)剖宫产术后的晚期产后出血病因1、包括以上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子宫胎盘剥离部位感染或复旧不全因素。
2、切口感染多发生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横切口两端,因切口靠近阴道,有多次内检、无菌操作不严格、胎膜早破等情况,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3、切口位置选择不当切口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发生晚期产后出血。
若切口位置过高,切口上缘子宫体肌组织厚,下缘组织薄,不易对齐而影响切口愈合。
切口位置过低,宫颈结缔组织多、血供差、组织愈合能力差,导致切口不易愈合。
4、子宫切口缝合不当多由于组织对合不佳、缝合过密切口血供不良、血管缝扎不紧致局部血肿等。
5、子宫切口憩室切口缝合不佳、愈合不佳导致子宫下段薄弱,切口内膜、肌层及浆膜层呈疝囊样向外突出,在切口处形成与宫腔相同的凹陷。
可引起经血积聚,导致经期延长、阴道淋漓不尽出血。
(三)其他因素:重度贫血、重度营养不良、子宫肌瘤、产后绒瘤等。
休克早期识别接诊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神志、意识、生命体征、外周循环情况、产后出血的量、颜色、气味、速度、尿量、化验指标等。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或产后42天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道流血,也称为产后早期出血或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和护理对于提高产妇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佳:产后子宫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不佳。
产后子宫的收缩不佳会导致子宫内壁的血管未能及时收缩,从而引起出血。
2. 胎盘残余:产后出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因为胎盘残余。
产后胎盘未能完全排出,会导致子宫无法正常收缩,从而引发出血。
3. 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异常:产后出血的原因还可能与母体内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异常相关,使子宫收缩不足以止血。
4. 子宫内留存物:子宫内留存胎盘组织、凝血止血异常、或产道损伤等造成的血管持续性大出血。
5. 产道损伤:分娩过程中,由于产道受损或产伤导致出血,其中最常见的是会阴撕裂。
1. 多方位检查:产后孕妇要进行多方位的产后检查,包括产后子宫复旧情况,胎盘是否完全排出等。
如果有胎盘残余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清宫手术。
2. 科学哺乳:科学哺乳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子宫恢复,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母乳喂养还可减少母体内子宫内留存物。
3. 合理用药: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预防措施是合理用药。
产后妇女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量食用些调节月经的药物。
4. 休息充足:产后妇女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承重劳动,以免引起子宫出血或出现子宫复旧不良。
5. 定期产后随访:产后妇女产后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后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 随时观察:孕妇在分娩后要随时观察自己的体质状态,注意有无明显的出血现象,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2. 合理膳食:孕妇在产后需摄入丰富的营养,多食用些富含蛋白质、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3. 心理护理:孕妇在产后要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减少紧张情绪,有利于促进产后恢复。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护理措施发布时间:2021-02-26T10:24:32.383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作者:李慧[导读] 产后出血是产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产妇因产后出血过多而死亡,李慧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妇幼保健院 636600产后出血是产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产妇因产后出血过多而死亡,有许多人对产后出血的常见护理诊断和措施知之甚少,这一点不容小觑。
那么产后出血常见的护理诊断和措施,包括哪些内容呢?一、产后出血的原因1、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产后宫缩乏力,因为宫缩乏力导致在胎盘娩出之后附着在胎盘上的子宫壁血窦没有办法闭合,造成阴道的出血过多。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常常会过度紧张,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越发的疲劳;镇静剂和麻醉的大量使用、分娩过程过长,都会造成产妇产后出血。
此外,胎儿巨大、羊水过多、双胎妊娠造成子宫的过度膨胀,子宫肌纤维的极度拉伸,都会对产妇的子宫收缩造成影响,最后导致产后出血。
当然,导致产妇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肌纤维化等等。
通常情况下,产妇的子宫收缩乏力会在分娩过程中显现,导致分娩进程比较缓慢,当胎儿娩出胎盘剥离之后,子宫收缩乏力则导致产后出血。
当出血量较大时,产妇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心慌、头晕、冒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等。
同时在产妇腹部检查时可以发现宫底升高,子宫质软,轮廓不清,阴道流血量多。
一旦发现子宫收缩乏力立即按摩子宫及应用宫缩剂,加强宫缩迅速止血并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于治疗后仍有较多阴道出血者,可考虑通过宫腔内填塞纱布条或结扎血管等方法达到止血目的。
2、软产道裂伤胎儿娩出后立即发生阴道流血,色鲜红,应考虑软产道裂伤。
常与下列因素有关,如:巨大儿、子宫收缩过强、产程进展过快,产力过强、阴道分娩助产操作不当、会阴切开缝合时止血不彻底等,使宫颈和阴道受损,一旦发现软产道裂伤,应彻底止血,缝合裂伤。
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与处理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是产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对于新妈妈来说,产后出血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和正确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 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在分娩后需要收缩,为了止血并恢复原状。
然而,有时子宫无法有效地收缩,导致出血。
这可能是因为子宫肌肉松弛、脱落的胎盘未被完全排出,或者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导致子宫功能不良。
2. 胎盘残留正常情况下,胎盘在分娩后会被完全排出体外。
然而,有时候胎盘可能残留在子宫内部,这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
胎盘残留会妨碍子宫收缩和凝血机制的正常运作,从而引起出血。
3. 继发性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出血还可能是由于分娩过程中损伤了产道,如阴道或子宫颈撕裂,导致继发性子宫收缩不良。
这些损伤会妨碍子宫充分收缩,增加出血的风险。
4. 血液凝固异常血液凝固异常也是产后出血的一个常见原因。
产后,女性体内的凝血能力会出现变化,如果血液凝固异常,就会导致出血不易止住。
二、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产后出血,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1. 子宫保守治疗法子宫保守治疗法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处理方式之一。
通过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并帮助排出残留的胎盘。
在进行子宫按摩时,应尽量使用干净的双手,并注意卫生。
2. 药物治疗对于子宫收缩不良的产后出血,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催产素、人工促红素等,这些药物能够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 血液凝固功能检查与补充对于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引起的产后出血,应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凝血功能的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应积极给予凝血因子的补充治疗,及时止血。
4. 手术治疗如果上述方法无法有效止血,或者出血量过大,威胁到母体生命安全,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包括刮宫、子宫动脉栓塞等。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流血超过500毫升的现象。
早期产后出血通常由子宫收缩不良引起,而晚期产后出血则通常是由于子宫收缩过度或者其他妇产科并发症引起。
1. 子宫收缩不良:子宫收缩不良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子宫收缩不良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子宫肌肉松弛、宫颈扩张不完全、胎盘残余、胎儿不完全被妊娠囊包裹。
2. 子宫收缩过度:当子宫过度收缩时,子宫血管会被压迫,血液无法顺利排出,导致出血。
子宫收缩过度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催产药物使用过量、催产药物反应过强。
3. 子宫壁或产道损伤:分娩时,子宫壁或产道可能会受到损伤,如产道裂伤、子宫破裂等,导致出血。
4. 凝血功能异常:某些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针对产后出血,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1. 产后出血的预防:产前、产中、产后要进行全方位、全程的产前护理、产时护理和产后护理。
在产前要进行孕产妇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有潜在产后出血风险的病因,进行干预。
在产时要严密观察产妇产程及宫缩情况,确保其安全。
在产后要及时进行产后护理,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及时处理胎盘及胎盘残留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2. 子宫收缩的促进:产后应及时给予宫缩剂,如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
鼓励产妇进行早期哺乳,哺乳时有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的风险。
3. 动态观察和护理:产后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了解其出血的量和性质。
并给予慰藉性的心理护理,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4. 预防低血容量:有效补液和输血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产妇的出血情况和血压水平,适时输液或者输血,保持良好的血容量。
5. 妇科手术和治疗:对于严重的产后出血,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干预,如子宫修补术、子宫切除术等。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妇科医生和护士的积极干预和护理。
科学、合理地处理产后出血问题,有助于保护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发生的大出血,是产科医学上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产后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的情况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4万名产妇因产后出血而死亡。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在分娩后需要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并通过收缩来压迫血管,防止出血。
如果子宫无法充分收缩,就容易出现大出血的情况。
2. 胎盘残留:胎盘在分娩后需要完全排出,如果有任何残留在子宫内,就会导致子宫内出血,甚至引发感染。
3. 子宫破裂:产后子宫破裂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情况,多发生在生产史中有剖宫产或子宫手术的产妇身上。
子宫破裂引起的出血速度很快,容易危及产妇的生命。
4. 血栓形成不全:产后血栓形成不全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血栓形成不足或者血管损伤都会使产妇出血增加。
5.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如果产妇在妊娠期曾经患有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的风险将会增加。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 产后定期复查:产后出血的预防需要产妇在产后接受定期的复查。
产后42天内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子宫恢复情况,以及检查是否有胎盘残留等情况。
2. 饮食调理:产后新妈妈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避免受凉,保持充足的休息。
3. 科学哺乳:科学哺乳可以帮助子宫迅速恢复,促使子宫及时回缩。
4. 注意个人卫生:产后妇女应该保持私处卫生,定期更换卫生巾,避免感染发生。
5. 避免劳累:产后女性在月子期间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体力活动过于剧烈。
6. 注意心理保健:产后妇女的心理也需要得到关注和照顾,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助于产后出血的预防。
1. 定期监测血压:产后出血的护理需要定期监测产妇的血压情况,以及观察产妇是否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
2. 观察产后情况:产后出血的护理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3. 保持清洁:保持产妇私处的清洁,避免感染。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指的是分娩后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是产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子宫原因: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壁会随着胎儿的排出而收缩,帮助止血。
如果子宫收缩不足,血管无法完全关闭,就会导致出血。
其他子宫原因还包括子宫壁损伤,如产钳分娩、剖腹产等手术操作时可能导致子宫壁切口处的血管破裂。
2. 子宫内膜原因:子宫内膜薄弱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孕期子宫内膜会增厚,为胚胎提供养分,分娩后内膜会剥脱,如果内膜因为各种原因变薄,会增加子宫收缩的困难,导致出血。
3. 孕妇本身因素:产后出血也与孕妇本身的情况有关。
孕妇产前有高血压、贫血、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等疾病,都会增加出血风险。
4. 分娩过程中的产道损伤:如产妇产道破裂、撕裂等情况,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针对产后出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预防和治疗措施:1. 加强孕产妇的健康管理,提前进行检查,及时治疗孕期疾病。
如高血压、贫血等疾病要及时控制和纠正。
2. 分娩过程中,严格掌握分娩时机和方式,避免出现严重的分娩损伤。
3. 贯彻产后第三阶段管理,即分娩后第三阶段,即胎盘娩出后至子宫收缩完成时。
在这一阶段,应及时给予产妇子宫按摩、药物促进子宫收缩等措施,确保子宫顺利收缩,减少出血风险。
4. 加强对产妇的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体征和生命体征变化。
如出现异常出血、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情况,应及时报警,及时处理。
5. 在产后及时检查,了解产妇子宫收缩情况、子宫内膜状态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6. 对于产后出血已经发生的产妇,及时采取止血措施,例如使用缝线缝合出血点、给予输血等。
对于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切除子宫等。
产后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通过加强管理和监护,提前预防和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产后出血的治疗也需要及时、迅速,采取合理的方法,以防止出血过量对产妇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现的血量超过500毫升的出血现象。
产后出血是产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
对于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产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收缩不良可能是由于妊娠期间过度牵拉或处于紧张状态,导致产后子宫不能有效地收缩。
多胎妊娠、宫内感染、产程过长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不良。
2. 子宫壁损伤: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壁或产道组织受到损伤,如产后娩道撕裂、子宫破裂等,会引起产后出血。
3. 子宫残留物:产后子宫内残留胎盘组织或血块也是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4. 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血管在剪断后无法迅速发生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出血。
5. 孕产妇自身因素:孕产妇如果存在贫血、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也容易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二、产后出血的防治1. 产后管理:临产前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及时制定产后管理计划,确保在分娩后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2. 预防子宫收缩不良:加强产前产后对产妇子宫状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子宫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如使用药物促使子宫收缩等。
3. 预防子宫壁损伤:在分娩过程中,严格控制用力推产,避免过度牵拉。
对于高危产妇,应当尽量采取剖宫产等方式来避免子宫壁损伤。
4. 清宫预防子宫残留物:产后应该及时进行清宫,清除子宫内的残留物。
对于有出血风险的产妇,可以考虑使用药物辅助清宫。
5. 强化凝血功能:对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应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以维持凝血功能的正常状态。
6. 促进孕期健康:预防产后出血还需要从孕期健康做起,对于孕期糖尿病、贫血、高血压等疾病应做好控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7.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加强对妇幼保健工作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妇女健康的宣传普及,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生产后发生的大量出血现象,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产妇的生命危险。
产后出血的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防治。
本文将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收缩不良:在分娩后,子宫需要迅速收缩,将产后的创面封闭,止血。
如果子宫收缩不良,创面无法有效封闭,就会导致产后出血。
子宫收缩不良的原因可能是产后子宫内膜残留、子宫平滑肌功能不良等。
2. 子宫损伤:产程中或产后手术中子宫或产道的损伤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包括子宫破裂、产道撕裂等。
3. 血液凝固功能异常:产妇在产后会失血大量,如果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产后难以止血。
4. 子宫内膜炎症:产后子宫内膜炎症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炎症导致子宫内膜表面光滑的小血管破裂,出血较多。
5. 产后感染:如果产妇在分娩后感染了产道、子宫或其他生殖道器官,也会引发出血。
如何防治产后出血:1. 产后护理:产后护理非常重要,包括严密观察和监测产妇的血压、脉搏、体温和出血量。
对产妇进行定期的产后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出血的情况。
2. 加强产后子宫收缩:产后,妇女需要充分休息,促进子宫的及时收缩。
产后及时哺乳,可以刺激妇女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 合理用药:对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出血量过大的病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催产素、抗生素等药物来促进子宫收缩和防治感染。
4. 注意饮食和休息:产后的妇女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促进身体康复和避免产后出血。
5. 防止感染:产后,产妇容易感染,尤其是子宫内膜炎症和其他产后感染会导致产后出血。
因此需要注意保持产妇生殖道卫生,避免感染。
6. 在家护理:产后30天内,产妇家人需要严密关注产妇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要及时咨询医生。
在产后出血的护理中,产妇的家人应该密切关注产妇的身体情况。
对于产后出血的处理也要及时就医,不要因为害怕医药费高而耽误了病情。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产后出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或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达到500毫升以上,是产妇在产程和分娩后输血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出血的原因一般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子宫收缩不良。
2.器质性原因,如胎盘残留、宫颈裂伤等。
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1.在孕期就要注意维持身体健康,保持足够的营养。
如果有贫血等症状,要及时治疗。
2.产程中要加强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子宫惰性和胎盘残留等情况。
3.分娩后,要及时给产妇注射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
如产妇出现异常的出血量或出血时间过长,应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4.孕妇在生产之前,要提前做好计划,选择可靠的医院和医生,避免盲目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确保在分娩过程中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
处理产后出血的方法1.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后,要尽快就医,并在医院接受必要的治疗。
如果出血量很少,可以用自己的衣服或毛巾压迫肚子。
2.在征得专业医生同意后,可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如给产妇使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输注液体等方法来控制出血。
3.如果出血程度较严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可考虑实施子宫切除手术或宫颈夹闭。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对产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对于孕妇而言,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产后出血,要尽快就医,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本文提供的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的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可盲目使用。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是指女性分娩后,阴道出血超过500毫升或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较多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会对产妇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以下将从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子宫收缩不足:产后子宫必须通过收缩来关闭受剥离表面上的血管,防止大出血的发生。
如果产后子宫不能充分收缩,血管无法被有效地关闭,就会引起产后出血。
2. 被困留在子宫内的胎盘组织:在胎盘剥离不完全的情况下,有时会有一小部分胎盘组织残留在子宫内。
这些残留组织会导致子宫无法正常收缩,进而引发产后出血。
3. 子宫穿孔:少数情况下,由于分娩过程中操作不当或子宫异常情况,如子宫肌瘤等,会导致子宫穿孔。
这会导致严重的内部出血,形成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
这些疾病会导致孕妇血压增高,血管破裂易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1. 孕期保健:孕期定期产前检查是防治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及时发现胎盘问题、高血压等相关病症,并通过合理的食物摄入和合适的运动来增加体力和健康状况,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2. 分娩操作规范:分娩时应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避免过度牵拉脐带、过度扩张子宫颈等操作,减少子宫肌肉受损,保护子宫粘膜完整,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3. 促进子宫收缩:产后出血发生时,可以通过促进子宫收缩来控制出血。
如在注射针剂时加压使针剂尽量靠近子宫内口,继而缩小子宫,减少出血量。
4. 药物干预:药物干预是防治产后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人工合成的催产素、人血红蛋白注射液等,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情况。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孕妇来说,孕期保健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规范的操作和药物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产后24小时到6周内有异常大出血。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出血情况,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宫缩力不足、子宫异常、产褥期感染、胎盘残留、母体因素等。
产后出血对产妇和新生儿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进行探讨。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1. 宫缩力不足:宫缩是产后子宫回缩的过程,如果宫缩力不足,子宫就无法快速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产后宫缩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是产程过长,胎盘过大、分娩过程中用力过猛等。
2. 子宫异常:包括子宫破裂、子宫收缩不良等。
子宫破裂是产后出血的严重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子宫收缩力过弱,或者子宫扭转等问题导致的。
3. 产褥期感染:产褥期感染可能导致产后出血,因为感染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愈合,从而导致子宫出血。
4. 胎盘残留:有时在分娩后,胎盘未能完全排出,残留在子宫内,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5. 母体因素:产后出血的原因还可能与母体自身的因素有关,比如子宫内膜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
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1. 加强产后护理:产后护理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措施之一。
产妇分娩后要保持卧床,避免劳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以利于子宫的恢复和收缩。
产妇要保持阴部清洁,注意个人卫生。
2.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有助于子宫的收缩,促进恶露排出,对预防产后出血有积极的作用。
3. 定期产后复查:产后出血的防治还需要定期产后复查,检查子宫的恢复情况、产褥期感染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
4. 注意情绪和休息:产后妇女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子宫的收缩。
5. 注意营养均衡:产后妇女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子宫的收缩。
6. 规范分娩操作:医护人员在分娩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避免分娩过程中子宫受损,最大程度地预防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妇女在分娩后24小时内或产后一个月内,阴道流血超过500毫升,是产后出血的一种常见情况。
产后出血是产科医生最需要应对的急救之一,因为它往往是导致产后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复杂,可能与子宫肌瘤、胎盘植入不全、胎盘早剥、胎盘还在、习惯性流产、死胎、死胎早产、产后感染、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产后出血发生后,如果不及时防治,可能对产后妇女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它会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在产后子宫中的肌瘤位置,是可能导致子宫下段无法收缩,阻止了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2. 胎盘植入不全这是一种产后出血的较常见的原因,当胎盘完全、部分剥离,未完全剥离又滞留在子宫腔内才称为植入不全。
胎盘植入不全不但造成了产后宫缩不足,而且水肿、炎症等均可导致产后出血。
3. 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是产后出血最危险的原因之一。
胎盘早剥发生后,母体和胎儿都暴露在较大程度的胎盘和母体血液的混合物中,易导致产后出血。
4. 产后感染产后出血发生后,如果治疗不当,可能引发产后感染,从而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感染导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子宫出血。
5. 死胎孕产过程中,由于胎儿先天性疾病、绒毛膜组织发育不良或环境因素等缘故,可能导致死胎,当死胎滞留子宫内时,母体同样会引发产后出血。
6. 产后子宫收缩不全产后子宫收缩不全也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产后1-2小时内,子宫腔明显缩小,子宫硬度明显增加,当子宫压迫导致输卵管没收缩、抑郁闷时,会导致产后出血7.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习惯性流产、胎盘还在等,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二、产后出血的防治1. 孕期保健孕期保健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环节。
孕期保健可以严格控制孕期体重,避免发生肥胖,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现象的专业解读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伴随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循环衰竭表现的症状。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及时识别和处理产后出血对保障母婴安全至关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分类产后出血可以分为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
- 早期产后出血: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内,是最常见的产后出血类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
- 晚期产后出血: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至产后6周内,占产后出血总数的25%~29%。
二、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出血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大类:1.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
产后子宫肌纤维收缩能力减弱,使子宫出血不止。
2. 胎盘因素:胎盘植入、胎盘残留等胎盘因素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
3. 软产道损伤:产程中软产道(包括阴道、宫颈和子宫下段)受到损伤,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出血。
4. 凝血功能障碍:孕妇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或因分娩过程中大量出血导致凝血因子耗竭,均可引起产后出血。
三、产后出血的预防与处理1. 预防:- 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孕妇的健康水平。
-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
- 产前正确评估孕妇的出血风险,做好产程管理。
2. 处理:- 一旦发现产后出血,应立即查明原因,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 对子宫收缩乏力的处理,可以通过肌注或静脉滴注子宫收缩剂来解决。
- 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应尽快清除胎盘残留物。
- 对软产道损伤导致的出血,需及时修补伤口。
- 对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产后出血,应根据具体原因进行治疗,如输注凝血因子、血小板等。
四、产后出血的护理1. 观察:密切观察产后出血的情况,记录出血量、颜色、性质及速率。
2. 安慰: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减轻其紧张情绪。
3. 生活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产后运动。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措施引言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的大量出血,是妇产科急症之一。
产后出血不仅给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带来威胁,还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非常重要。
原因产后出血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子宫收缩不良 - 在分娩后,子宫需要收缩以减少出血。
如果子宫无法充分收缩,就会导致血管暴露,从而引起出血。
2.子宫损伤 - 分娩时,子宫和阴道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如果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受到过多的牵引或有其他损伤,就会增加出血风险。
3.胎盘问题 - 胎盘固定不良或胎盘异常剥离都会导致产后出血。
这可能是由于胎盘留存、胎盘附着异常或胎盘发育不良引起的。
4.凝血功能异常 - 一些特定的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可能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措施为了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产后血流量监测 - 在分娩后及时监测产妇的血流量,特别是在前兆出血之后。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出血的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2.及时处理子宫收缩不良 - 对于子宫收缩不良的产妇,可以通过按摩腹部、注射催产素或使用其他药物来刺激子宫收缩。
如果这些方法无效,可能需要进行手动检查或手术处理。
3.胎盘处理 - 在胎盘排出后,应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以防止产后出血。
4.注意凝血功能 - 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应密切监测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水平,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治疗。
5.产后护理 - 产后护理是预防和管理产后出血的关键。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水平。
及时发现任何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输液、输血或手术干预。
结论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对产妇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及时监测和处理子宫收缩不良、胎盘问题、凝血功能异常等,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产后出血。
产后护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密切监测产妇的身体状况,并及时采取行动。
浅论产后出血的症状、原因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5-10-23T13:58:45.4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作者:杨宏
[导读] 达州市达州区亭子镇中心卫生院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杨宏
达州市达州区亭子镇中心卫生院四川达州 635011
摘要:胎儿娩出之后24小时内,阴道的血流量超过500ml就是产后出血,这是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之一,产妇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占死亡率的49.9%,是妇产科临床非常危险的并发症。
就产后出血的症状、原因以及护理,本文作了浅论。
关键词:产后出血;症状;原因;预防
一,关于产后出血的定义及临床症状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所谓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其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
除这个即时性的产后出血之外,另有“晚期产后出血”,指产妇分娩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
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
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贫血,若失血过多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阴道流血可为短期内大出血,亦可为长时间持续少量出血。
一般为显性,但也有隐性出
血者。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失血量正确的测量和估计。
症状的轻重视失血量、速度及合并贫血与否而不同。
因此,对每个产妇必须作全面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二,产后出血的原因试析
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有四种,这四种原因可互为因果,也可以合并存在。
这四种原因分别是:
(一)宫缩乏力
这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产后出血的70%。
子宫肌纤维的解剖分布是内环、外纵、中交织。
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不同方向走行的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的血管起到有效的压迫作用。
如果因多种因素如全身因素、产科因素以及子宫因素等出现子宫肌纤维收缩无力即宫缩乏力则失去对血管的有效压迫作用而发生产后出血。
(二)胎盘因素
与宫缩乏力相比,胎盘因素引起产后出血的较少,仅仅占产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
胎盘因素也有多种,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
胎盘滞留指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
如胎盘滞留妨碍正常宫缩则引起产后出血,且血块多聚于子宫腔内,进而引起宫腔增大致宫缩乏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则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严重后果。
胎盘粘连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操作手法不当有关。
如胎儿娩出后过早或过重按摩子宫,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缩复,致胎盘部分剥离,剥离面血窦开放而出血过多;也可由于既往多次刮宫或宫腔操作使,使子宫内膜损伤而易引起胎盘粘连或植入。
(三)软产道裂伤
软产道裂伤为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
子宫收缩力过强,产程进展过快,胎儿过大,往往可致胎儿尚未娩出时宫颈和(或)阴道已有裂伤。
保护会阴不当、助产手术操作不当也可致会阴阴道裂伤。
而会阴切开过小胎儿娩出时易形成会阴严重裂伤,过早会阴侧切也可致切口流血过多。
分娩过程中,宫颈发生轻微裂伤几乎不可避免,通常裂伤浅且无明显出血,不作宫颈裂伤诊断。
出血较多的宫颈裂伤发生在胎儿过快通过尚未开全的宫颈时,严重时可向下累及阴道穹窿,上延可达子宫下段而致大量出血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阴道及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
(四)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有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
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原因,也有少数产后出血由原发性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重症病毒性肝炎等引起。
三,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
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结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产后出血防治工作。
临床资料表明,产后出血的预防应该从妊娠期开始,做好产前检查,特别要注意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如肝炎、血液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者,以及多次流产的产妇。
首先,在怀孕期间,要注意补充营养和控制体重。
妊娠期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包括乳制品、豆制品、蔬菜、海产品、木耳等,或补充一些合成的钙剂,阳光好的时候,到室外适度活动以增加钙的吸收,这些能够预防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
同时,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以提高产妇分娩时失血的耐受力。
但过度补充营养使孕妇过度肥胖也会增加分娩的危险。
过度肥胖的孕产妇,其胎儿也过大过重,增加难产的可能。
建议孕妇控制体重,以增加不超过25 至30斤为宜,减少难产及产后出血的危险。
其次,临产前应做好预防措施。
在产妇待产期,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喜怒无常和忧思郁闷等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血流不畅导致产后出血。
在临产前,医护人员应该以亲切的态度向产妇讲解和分析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指导产妇如何更好地配合医生,同时应给予产妇鼓励和安慰,消除其临产前地对分娩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另外,产妇待产期,应注意休息和补充营养,确保能量的摄入,保证体力。
也可在临产前开展产妇产前培训工作,以使分娩更加顺利。
这些培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深呼吸,以减轻心理压力,保证身体对氧的需求;第二,教会产妇使用腹压促进胎儿头部和肩部的娩出方法;第三,教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如何均衡体力,使分娩顺利。
在临产前,医生可肌内注射哌替啶针剂,帮助产妇休息平静。
(三)分娩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可以保护产妇,明显减少产后出血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
第一,药物预防。
临床资料表明,胎儿娩出后给予产妇宫缩剂,如静脉注射缩宫素、口服或者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可以明显降低产妇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第二,早期使用钳夹切断脐带。
如果发现胎儿脐带异常,在胎肩娩出之后,立即用钳夹,切断脐带。
第三,帮助产妇娩出胎头、胎肩和胎体,动作要慢,遇到活动性出血应及时结扎止血。
第四,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
通常在胎儿娩出之后的30分钟内,胎盘会完整地娩出;如40至60分钟内,胎盘仍没有娩出,需医生帮助剥离,使胎盘完整娩出,以防残留的胎盘引起产后出血。
总之,产后出血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
为了保障产妇的健康,要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保障产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力易萍.产后出血及其临床救治[J].中国实用妇科及产科杂志.2011.27
[2]孙彩凤蒋雅琴.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处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
[3]杨慧霞.重视产后出血的预防与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