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生平:John S Mill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他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对穆勒的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边沁同穆勒之父是知交,穆勒从小就常常拜访边沁,逐渐接受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这对穆勒的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穆勒从法国返回后,其父曾打算让他学习法律,以便日后从事律师工作,一方面指导他学习罗马法,一方面让他阅读介绍边沁学说的书籍。
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据穆勒自己说,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理将此前的道德立法理论完全推翻了。
在穆勒看来,边沁功利主义关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理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既表明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动力不是个人的自私利益,而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表明道德伦理的是非标准应是效果,而不是动机,这效果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功利主义的这些原理成为穆勒观察问题的根本观念和哲学思想。
1823年穆勒发起组织了一个研讨边沁功利主义的学会。
约翰.穆勒(1806——1873),他倒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是以经验主义立场来论述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我们看不出他有任何形而上的困惑,只求行之有效,所以他本身的这种特性让他的学说在近代产生了无比重要的影响,使得功利主义学说有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我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奠定他近代功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伦理学名著《功利主义》中的部分重要思想。
他立论的根据是“最大幸福原理”即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数量和质量上尽可能多的满足大多数人的幸福(难怪尼采要不厌其烦的骂他)。
他的所有论述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展开的。
可以想到,他本人并不承认道德原则是先验自明的,“一切第一原理,我们知识的第一前提以及我们行为的第一前提,都是无法得到推理证明。
”(*第四章论功利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他所注重的是道德的社会功用,并且强调个人要在什么样情况下考虑自己或他人的利益,“任何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只有在例外时,才有能力大规模地增加幸福,换言之,才有能力成为一个公众的施主;唯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要求他考虑公众的功利;而在任何其他的情况下,他必须加以考虑的只是私人的功利,只是少数几个人的利益或幸福。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研究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研究引言: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是19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功利主义伦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被公认为是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的重要经典。
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对产生最大幸福感的贡献。
本文将对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进行研究,探讨其核心原则、优点和批评。
一、功利主义正义观的核心原则约翰·密尔将功利主义定义为“行为的准则是最大程度地提高幸福感,降低痛苦感”。
其核心原则是追求最大幸福感的最大化。
根据密尔的观点,幸福感是道德行为的目标和最高价值。
他认为,能够产生最大幸福感的行为是道德上正确的行为,而那些导致痛苦感的行为则是道德上错误的。
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强调“最大幸福原则”,即追求最大幸福感的最大化。
他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应该根据其对所有受影响者所产生的幸福感来评估。
与其他道德哲学派别不同,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将关注点放在了所有受影响者的幸福感上,而不是个人的幸福感。
二、功利主义正义观的优点1. 以人为本:密尔的功利主义重视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感,将人的利益作为最大化幸福感的中心。
通过追求最大幸福感的原则来指导行为,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使人们更加幸福。
2. 规范行为:功利主义提供了一种明确的道德准则,可以引导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通过追求最大幸福感的原则,人们可以知道什么是道德上正确的行为,以及什么是道德上错误的行为。
这为人们的道德选择提供了指导。
3. 社会效益:功利主义注重社会效益,追求最大幸福感的原则有助于最大化整个社会的福利和幸福。
集体的利益将被优先考虑,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三、对功利主义正义观的批评1. 动机的困境:功利主义偏重于结果,忽略了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有人认为,行为的道德性不仅应该取决于其结果,还应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道德原则。
约翰·穆勒人物简介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詹姆士·穆勒的儿子,受过其父的严格教育,在17岁时进入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一直到1858年。
他一生以新闻记者和作家的身份写了不少著作。
主要著作其心理学思想散见于《逻辑学体系》(A System of Logic,1843)、《对汉密尔敦的审查》(Examinations of Sir William Hamilton's Philosophy,1865)和《对詹姆士·穆勒心理学的诠释》(1869)等,最后这部著作是他和贝因等合著的。
约翰·穆勒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发现各种心理状态间的规律。
同时他还指出心理学应从心理现象自身出发进行研究,不必借助于生理学。
这种言论从其实质来说,是反对从唯物论出发研究心理的生理基础。
主要建树约翰·穆勒为了补救他父亲的心理力学中机械性的缺陷,提出了“化学心理学”这一思想,认为有些观念的联合好像氢和氧化合成水一样,水具有新的性质,这种性质无论在氢或氧中都是没有的,它是由氢和氧的化合物形成的新品质。
他还认为由观念的联合而形成的新品质不能由原先观念的性质来预知,而必须通过实际经验才可以认识到。
他从“心理混合”改为“心理化合”,用心理化学代替心理力学,这种看法似乎比较符合于心理事实。
1865年约翰·穆勒提出了四条联想律,即类似律、接近律、多次律和不可分律。
其中删去了1843年他所提出的强度律。
约翰·穆勒和他父亲詹姆士·穆勒都属于唯心论的联想主义心理学家,但他反对心理力学、倡导心理化学,强调心理学的独立性,强调联想的主动性和联想律的共同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更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是第一本影响西方经济学教育达半个世纪的教科书。
穆勒主要思想笔记总结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主要思想贯穿了政治哲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我对穆勒主要思想的一些笔记总结:1. 自由主义:穆勒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主张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优先地位,并认为政府只有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个人自由的基础上才有权力干预个人行为。
他强调政府宪法的重要性,认为宪法可以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公民免受政府滥用权力的侵害。
2. 快乐原则:穆勒认为快乐是最高价值,一切道德行为都应该追求最大化的快乐。
他提出了“幸福即快乐,快乐即是愉悦和无痛苦”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
3. 具体而微的善:穆勒认为善和幸福是可以具体量化的,可以通过实际效果来评判。
他主张追求社会最大福利,通过实用主义的方法来解决伦理和政治问题。
他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来解决社会问题,并认为善的标准应该是基于最大化幸福的效果。
4. 女性权利和平等:穆勒是女性权利和平等的积极倡导者。
他主张给予妇女受教育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并支持妇女参与选举权。
他认为性别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并批评社会中对妇女的不平等对待。
5. 教育的重要性:穆勒认为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主张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强调知识和自由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造社会,并成为个体实现自由和快乐的关键。
总的来说,穆勒的思想融合了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和幸福追求的理念。
他强调个人自由、政府限权和追求最大幸福作为道德和政治的基本原则。
他对于个人权利、女性权利和教育的重要性的关注,为后来的自由主义和社会进步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大师生平及其财政思想简介古典经济学家及其财政思想1、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
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
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这也标志着系统财政理论的形成。
斯密认为,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两个目标之一,就是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得公务得以进行。
而按此目标进行的活动,就是财政活动。
斯密就是沿着这一思路深入研究,形成了该书分析财政问题的专门一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并较为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债等问题,从而使该书被视为财政学的奠基之作。
2、大卫·李嘉图李嘉图(David Richard 1772~1823年)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经济学家,他以严谨而深邃的经济学说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确立了其学术地位。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他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李嘉图对财政理论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他于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该书从税收和公债方面来讨论财政问题,并对税负转嫁与归宿理论作出了分析,这也成为公共产品论进入西方财政学之前,财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3、约翰·穆勒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2)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
19世纪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
是自李嘉图后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另一位主要人物。
他的父亲詹姆斯·穆勒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密友。
1848年,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出版。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折衷主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 1806 ~1873)是19 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写过很多著作, 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1848 年欧洲革命前夕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称《政治经济学原理》)。
这部著作在相当长时间内被奉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权威教材, 直到19 世纪70 年代后才被边际效用理论逐步取代。
穆勒经济学的最大特点,马克思概括为“没有生气的折衷主义” (折衷, 同折中)。
这一特点是时代的产物。
穆勒开始活动于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其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同当时英国及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有着密切联系。
1873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工商业萧条, 工人大量失业, 生活困苦,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社会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
所有这些都给穆勒的思想以深刻影响。
他看到了资本主义严重贫富不均的残酷现实, 非常同情穷苦劳动者, 对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十分不满, 认为这是一种“劳动产品的分配几乎同劳动成反比”的分配方式, 但又认为,这种分配制度并非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 而是由“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的。
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穆勒像所有为私有制辩护的人一样, 认为“私有制的含义是对个人拥有其劳动和节欲的成果给予保证” , “正当的为私有制辩护的理论是以公平原则(即报酬与努力成比例)为依据的”。
他不主张废除这种私有制, 但希望通过改变社会产品分配方式来改善工人阶级状况。
他说:“如果立法的趋向有利于财产的分散而不是集中, 就会发现私有财产原则与自然和社会灾难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这就是说, 他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不能颠覆, 应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又承认资本主义现实矛盾, 同情穷苦人民, 主张对社会进行改良, 尤其要改进产品分配方式。
五十位著名经济学家简介(公元前7世纪——1969)1.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399)-----雅典人古希腊思想家,主观唯心主义者,其弟了包括色诺芬和柏拉图等。
曾三次参加柏罗奔尼撒战争,其主要思想是“自知自己无知”、“美德即知识”和“归纳辨证法”。
2.色诺劳(Xenophone,前430—354) ----- 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学生,其著作有《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
“经济”(Economy),首见于《经济论》。
其主要思想是“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使用价值财富论”等。
3.柏拉图(Plato,前427—347) -----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其师思想的继承者、发扬者,随侍苏格拉底学习8年之久。
其思想主要是“天赋分工论”,“货币名目论”“国家调节经济论”。
4.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马克思称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其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其经济观点为“经济非财富论”、“商品的两用途论”和“货币利息非本金论”等。
5.西塞罗(M. T.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思想家,他认为分工为社会发展的必须环节,“在所有行业分工中,没有比农业更应受到的尊重的了”,同时其注意到了价格与欲望的关系。
6.加图(M.P.Cato,前234—前149)----古罗马最著名的农学家,其著作有《论农业》等,他认为第一条经营管理法则是少买多卖。
7.阿奎那(T.Aquinas,1225—1274)-----意大利神学家。
其主要观点是,肯定物质财富对“善”的意义;私有财产制度并非来自自然法,而是来自人的理性,金属货币无内在价值,其单位价值由法律固定,因此无“贮藏手段”的职能。
8.奥罗斯姆(N.Oresme,1932—1382)-----巴黎大学教授,被誉为“14世纪最伟大的法国经济学家”,其主要著作《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被称为是经济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
经济学家介绍(10)——穆勒整理日期:2002-10-20穆勒(Mill ,John Atuart 1806~1873)英国著名改良主义经济学者,李嘉图国际贸易学说的著述者与补充者。
生于伦敦,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1773~1836)之子。
从孩提时期其父即授以严格教育。
3岁学希腊文,8岁习拉丁文。
在少年时代已熟读大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名著。
13岁时已完成相当于大学的学业,并开始攻读政治经济学。
由其父讲解,常在一同散步时口授,经他记录整理。
詹姆士穆勒所著《政治经济学纲要》即是在笔录稿基础上改写而成。
其父与李嘉图交往甚密,小穆勒常到李嘉图家当面受教。
1820年14岁时去法国,颇受萨伊圣西门的影响。
翌年回国,继续钻研。
1823年起任职于英属东印度公司,长达30余年,1858年公司解散,退休。
1844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一书,收集了他在1830~1831年间所写五篇学术论文。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
还出版过《论自由》、《逻辑体系》等书,又是著名哲学家。
1865年被选为国会下院议员,1868年继续当选。
1873年受丹毒感染去世。
穆勒在国际贸易学说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是他的"国际介值论"或称"相互需求规律"。
认为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不同,在国内交换中,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成本,商品的生产成本比例最终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国内价值的内涵是生产成本。
在国际交换中,商品价值不决定于产生成本。
从国外输入的商品,其价值不决定于输出国的生成成本,而决定于输入国为支付输入商品而输出的商品生产成本,即输入国为输入一定数量商品而附出的输出商品数量--国与国间商品的交换比例,或称"交易条件"。
国际价值的内涵是国与国间商品交换比例。
而它又是由各国对参加交换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相互需求也就是需求与供给。
谈谈密尔的功利主义密尔(John Stuart Mill)是19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的功利主义理论对现代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功利主义被视为一种以幸福为基准来评估行为和政策的道德框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密尔的功利主义理论。
密尔的功利主义重点考虑对幸福的最大化。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追求造福最大数量的人,尽可能减少痛苦和苦难。
密尔将幸福定义为“快感的总和”,并将痛苦定义为“痛苦的总和”。
在他的伦理观中,我们应该追求最大化的幸福总和,同时尽可能减少痛苦总和。
这就是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
密尔的功利主义理论搭建在最大化个人自由的基础上。
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他反对限制个体行动自由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个人权利和自由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
根据密尔的看法,政府的角色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指导或限制他们的行为。
密尔的功利主义也强调公正和平等。
他认为每个人的幸福都应该被同等看待,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幸福比其他人更加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而不只是个别的个人或特定的群体。
密尔主张通过公正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来促进幸福的最大化,并减少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
密尔的功利主义也受到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他的理论过于强调幸福的数量和程度,而忽视了其他价值,如道德义务和人类尊严。
他的功利主义被指责为一种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将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放在社会义务之上。
一些人认为,功利主义可能导致一种“多数人暴政”的情况,即只追求增加多数人的幸福,而不考虑少数人或个体的权益。
密尔的功利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以幸福为核心来衡量行为和政策道德性的方法。
他强调追求最大化幸福总量,并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
他也强调了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
他的功利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这些批评主要围绕他对幸福的定义和对其他价值的忽视。
不管怎样,密尔的功利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伦理框架,用于思考行为和政策的道德性。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英国著名哲学家和
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他支持
边沁的功利主义。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年5月20日生于伦敦,也是著
名效益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家杰姆斯·密尔(1773-1836)的长
子,杰姆斯来自苏格兰的贫困家庭,苦学成功,17岁便为约翰·斯
图亚特爵士选为其女之家庭教师,并被送往爱丁堡大学就读,
1798年成为合格的传教士,但终身未传过教,并且视基督教为进步的最大障碍。
1802年爵士在伦敦提供他一栋房子,从此就在伦敦以作家及编辑为业;1852年与哈莉耶特·布洛结婚,年余产下一子,以爵士之名名之。
杰姆斯对于心灵的观点深受约翰·洛克(1632-1704)之影响,认为心灵最初就如同一张白纸,而思想来自于感觉经验的积累,而密尔就是杰姆斯的那张白纸,于是密尔从三岁就开始读希腊文,八岁开始学拉丁文、代数、几何,九岁遍读希腊史家的重要著作,少年阶段结束时,他已经具备了比大学毕业生还要广泛的知识。
据密尔《自传》表示,他认为人在成长的初期,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可以吸收和理解的数量远超过常人所能想像,他表示自己并非上驷之才,但经过这样的训练,一样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辨能力。
父亲对密尔的教育以效益主义(功利主义)当作伦理学的基底,源自于杰姆斯与边沁的交情,事实上密尔自己也与边沁常有接触,边沁死后还负责整理他的著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密尔有意无意成为功利主义学派的接班人。
在密尔青年期的晚期,在古典哲学的雄厚背景下,对政治经济学与法学又下了一番苦工,并且开始在报刊文献上发表文章,其中最主要的场域是在哲学激进派的喉舌《西敏寺评论》,与之相抗衡的是辉格党的《爱丁堡评论》以及托利党的《季刊》,他并且组织了学社与年纪长他不少的人进行学术思辨,并且以读书会的形式增加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知识;1823年进入东印度公司任职,此后便以公务生涯为职,直到东印度公司在1856年解散为止,这样的公务生涯,使得他成年这段时间有大量的时间从事思想工作。
总吉他的学习生涯,没有玩伴、没有嬉戏,只有书籍和父亲的话语,这样的生活在1826年出了问题,在那一年他进入了一种精神危机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思索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何在,并且渐渐从华滋华斯(1770-1850)的诗中得到一些启发,两年后精神危机慢慢过去,他的思想也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开始大幅修正原来的功利主义观。
在生活方面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开始大量阅读具有不同观点人士的著作,例如英国浪漫派的哲学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与圣西蒙(1760-1825)等等;在对民主政治的讨论上,他受到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很大的影响。
当然影响他成熟时期最大的是他与哈莉特·泰勒(1852年之后成为哈莉耶特·泰勒·密尔)长达20年的相互爱恋以及6年的婚姻生活。
在密尔人生的几个阶段里,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对话
者,从早期他的父亲,1830年之后是哈莉特·泰勒,到1858年之则由海伦·泰勒(哈莉耶特之女)取代,这些人的思想与行动当然也影响密尔甚巨。
密尔对于现状的不满多少来自于哈莉耶特·泰勒的影响,特别是结婚之后,密尔的公开活动一度变得很少,在两人思想的激荡下,密尔的重要著作有许多都在此时出现。
泰勒的思想不仅在当时非常的前卫,即便是放在当今的时空下,她的若干看法比起许多的女性主义者也不遑多让。
例如她反对爱情,因为爱情奴役了女性;对基督教的反对,因为它造成了个人解放的障碍,形成了社会专制;对于社会主义的关注,使得密尔重新思索了公平正义的问题,这些在密尔的著作中都不难发现其踪迹(Hamburger, 1999:23-30)。
也正由于她对于密尔的重大影响,当我们去检视密尔著作中关于人的理想概念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她作为一个密尔的典范所产生的作用。
在这段恋爱与婚姻的前后,正是密尔著作发表的高峰期,包括了《逻辑体系》(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论自由》(1859)、《论代议制政府》(1861)、《效益主义》(1861)、《女性的屈从地位》(1869)与《论社会主义》(1876)等等。
密尔晚年并且曾经担任过一任的国会议员(1865-8),任内为改革法案与劳动阶级的利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极力参与政治与社会改革工作,从某个程度讲,他的人格与他的理论几乎毫无扞格,这是其一生的写照。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
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
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
《论自由》的第二章专门探讨了言论自由问题,标题就叫《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这部分论述对报刊自由主义影响最大。
弥尔的经典之作《论自由》被认为是对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社会中弥漫着的强制性道德主义的反抗。
弥尔写《论自由》的目的是要在充斥着宗教不容忍与如影随形的伪善的维多利亚社会里,为个人抵御这些压迫势力提供一些保护。
如果书中有哪一句话最能揭示《论自由》全书的宗旨,那这句话就是:“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那一个人持相反意见,人类也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
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
这种个人自由观念是建立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原则之上的,但是这种功利主义原则必须是最广义上的功利,即以人作为进步的存在者的永久利益为依据的功利。
因为弥尔认为,由于人类难免犯错,自由讨论才是最有可能发现新真理的途径,而对任何探究的封杀和排斥,都会对人类造成损失,因而都是不明智的。
此外他还认为,只有通过争辩,才能让我们学会更好地表述和捍卫真理,并使真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没有争辩,或者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