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统计年鉴2020:18-5 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 格式:xlsx
- 大小:14.37 KB
- 文档页数:4
扬州生态整治变化情况汇报
近年来,扬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动生态整治工作,取
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就扬州生态整治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扬州市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其次,扬州市加强了生态环境监管力度。
政府建立了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
另外,扬州市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工作。
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修复项目的投入,推动了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扬州市积极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
教育工作,推动了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促进了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和支持。
综上所述,扬州市生态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
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持之以恒地推动生态整治工作,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资源环境农业与技术2021,%厶41,No.01105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比较邵卫东1陈末2刘浩然2(1.扬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都分局,江苏扬州225000; 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一套成熟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科学依据。
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是当前常用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本文通过对这2种方法在核算分类标准、核算步骤、数据来源、普及理解等角度的梳理,比较分析2种方法的优缺点,并针对2种方法在现实应用中所面临的约束性、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产品;生态价值;功能价值法;当量因子法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10115033自2017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以来,促进生态价值实现的时代任务日益凸显。
但是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缺乏标准,直接限制了各地的具体实施工作。
根据Zhang和Paudel的观点[1],生态产品实现的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其中,经济价值凭借着市场的健全成熟,基本完成了价值的显化。
然而,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由于缺乏科学的核算方法和健全的市场机制,现阶段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实现机制。
本文将从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的特点出发,分析比较彼此的优缺点,期望对相关研究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提供参考。
(1)式中,A表示某种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F为该自然资源的某项生态系统价值的实物量(t);S为某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格(CNY-hm-2);S为某种自然资源的面积(hm2)。
在核算数据的来源方面,功能价值法的数据由2部分构成,各类自然资源的实物量数据来源,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各类价值数据来源。
从实物量数据来源来讲,遥感数据是最基本的来源渠道。
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空间分辨率为30m的Landsat7ETM和Landsat80LI,地理空间数据云上空间分辨率为30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土地利用类型图[5]等遥感图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地区功能价值法的研究。
第一章基本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现辖区域在E119°01´~119°54´,N32°15´~33°25´之间。
南部频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邻,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天长交界。
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E119°26´、N32°25´。
全市总面积6634km2,市区总面积1024km2,建成区面积75km2。
2.地质地貌扬州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按地貌类型分为里下河地区(运西滨湖圩田、碟形平原和湖荡洼地)、长江冲积平原区(包括高沙平原和沿江洼地)和低丘缓岗区。
辖区内地势平缓,从西南向东南、东及东北方向呈扇形逐渐倾斜,仪征和市区北部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为平原和水网地区,自然湖泊众多。
平均高程为5-10米。
仪征境内丘陵最高,最高点是仪征境内的大铜山,高程为149.6米;至宝应、高邮与兴化市交界一带地势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东南部为长江河漫滩地。
扬州全境水网密布,江河湖相连,湿地生态环境良好。
3.土壤扬州市境内土壤类型主要分为水稻土、潮土、沼泽土、黄棕壤四大土类(《扬州市志》,1997),分别占土壤面积的78.2%、15.5%、5.45%、0.81%。
其中,西南部丘陵区以包浆土、板浆白土和马肝土为主,东部平原区以沤田土、灰潮土、淤泥土和青泥土等类型为主,全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8%,在全省属中上水平。
4.气候扬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
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风和东风,以东南风居多。
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处于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
第一章扬州市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1 自然条件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
现辖区域在东经119度01分(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119度54分、北纬31度56分至33度25分(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
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联,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
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仪征境内丘陵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仪征市、邗江区和扬州市郊区的北部为丘陵,地面高程10-15米,最高点为仪征境内大铜山149.6米;沿江沿湖一带为平原,地面高程4-5米;京杭大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为2-3米,最低点仅1.4米。
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主要特点是: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平均222天。
平均日照2176.7小时,年平均气压1015.8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78%。
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
常年梅雨期约23天,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梅雨量231毫米。
干旱、雨涝、低温、阴雨、台风、冰雹等灾害间有出现,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扬州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地跨江淮两大水系。
宁通高速(扬泰段)以北属淮河流域,以南属长江流域。
扬州南临长江,岸线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
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全长143.3公里。
扬州的地下矿藏资源有能源、化学原料、建筑材料、惰性气体、地下水、稀有元素共6大类19种,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邗江、江都至高邮一带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江都境内有相当的煤炭蕴藏量,丘陵缓岗有大量的砂石资源,扬州北郊及仪征、高邮等地已发现储量大、品质优良的矿泉水资源。
扬州市第二次R&D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扬清查办字〔2011〕2号关于发布扬州市第二次R&D资源清查公报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为全面掌握我市R&D资源的分布、规模、结构和产出等发展情况,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通知》(苏政发办【2009】104号)文件精神,我市于去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
经过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清查人员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全市R&D资源清查的数据录入、数据审核及汇总上报工作已经完成,并通过国家和省验收。
目前,省正式确认、反馈了我市所有的基层数据。
扬州市第二次R&D资源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向社会发布清查公报。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八日附:扬州市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扬州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扬州市统计局、科技局、经信委、财政局、教育局2011年2月18日为全面掌握我市R&D[1]活动情况,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宏观管理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于2009年联合开展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2]。
此次清查的标准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9年度。
清查对象是国民经济中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3]的法人单位。
清查的主要内容包括R&D人员、R&D经费、R&D项目(课题)、各类研究开发机构以及R&D活动产出等情况。
我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在各级R&D资源清查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广大统计人员的艰苦努力,清查的数据采集、质量核查、汇总及评估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国家、省验收。
根据我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结果,现将全市R&D资源清查主要指标公布如下: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开展R&D资源清查活动情况(一)规上工业开展R&D活动企业[5]分布情况2009年,全市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530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