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范畴的“界”认知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0
认知的三个范畴认知是指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知觉、观察、思维和理解过程。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记忆、注意和思维等活动,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起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认知的三个范畴包括感知、思维和记忆。
一、感知感知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过程,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方面。
感觉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产生感觉的过程,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感知的过程中,人们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例如通过眼睛看到一只小猫、通过耳朵听到一首歌曲。
然后,这些感觉信息会经过大脑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对事物的知觉。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小猫时,大脑会将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与之前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这是一只猫。
感知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感知,人们能够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感知和理解,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感知不仅包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还包括对内部刺激的感知,例如对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感知。
通过感知,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思维思维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包括感知、思考、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等活动。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过程,它使人们能够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应用,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思维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和记忆等活动,将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小猫时,大脑会对这个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认识到这是一只猫,并进一步将它与其他的知识进行联系,例如猫是宠物,喜欢吃鱼等。
思维是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能够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思维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还可以推动人们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思维,人们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们对过去经历和学习的信息进行存储、保持和提取的过程。
认知的三个范畴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思考、记忆、推理等心理过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在认知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范畴,分别是知觉、注意和记忆。
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范畴出发,探讨认知的过程和原理。
一、知觉知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通过这些感觉器官,人们能够感知到不同的信息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认知。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红色的苹果时,视觉感觉器官会接收到光线的波长和强度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红色图像。
类似地,当我们闻到一种特殊的气味时,嗅觉感觉器官会接收到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然后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气味。
知觉的过程还受到个体的注意力和经验的影响。
个体对某些刺激更加敏感或感兴趣,往往会更加注意和关注。
同时,个体的经验和知识也会影响对刺激的解释和理解。
例如,一个农民对于农作物的认知可能会比一个城市居民更加详细和深入,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农业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注意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集中和维持对某个刺激或信息的关注和处理。
注意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注意的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维持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众多的刺激中选择某个特定的刺激进行处理和关注,而忽略其他刺激。
分配注意是指在多个任务或刺激之间进行注意的切换和分配。
维持注意是指在某个任务或刺激上持续保持注意的能力。
个体的注意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任务的重要性、刺激的新颖性、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等都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的注意程度。
同时,个体的认知负荷和工作记忆容量也会影响注意的能力。
当个体的认知负荷过大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和涣散。
三、记忆记忆是指个体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保存下来,以备将来使用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利用能力。
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016年11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t. 2016第 33 卷第 6 期 L udong U niversity Jo u rn a l(P hilo soph y an d Social S ciences E d itio n)V ol.33 ,N o.6对比的认知语义界定崔亚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对比”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一种主要的认知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 基本认知方式,存在于各种语言中。
对比在语义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凸显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凸显焦点信 息,暗示背景信息,对问题的部分回答。
对比的认知语义界定有助于廓清相近语义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 现代汉语的语义范畴研究。
关键词:对比;语义特征;会话结构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39 (2016) 06-0056-041引言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范畴化是人类认识 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对比的作用,就是在 经验感知的基础上,识别出世间纷繁复杂歧异的 世间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性,以便对其进行总结、概括及划分类属,并最终形成概念。
由此可知,对 比是范畴化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认知手段,没有 它,一个感知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范畴和概念。
因而,对比的认知语义界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Chafe认为对比涉及三个因素:第一,双方共 享的背景信息;第二,一个由所有候选项构成的集 合;第三,对哪一个候选项为正确选项的说明[1]。
如:(1)约翰做了汉堡。
语境:在一个聚会上,每个人做一种食物。
说话者在说这句话时,脑子里有一个由所有 承担做汉堡任务的候选项构成的集合,并且假定 在听话者的脑子里也存在这一集合。
说话者在说 这句话时的潜台词是我相信你认为是某人做了汉 堡,并且在你的脑子中有一个关于“某人”的候选 项集合,我现在告诉你这个“某人”就是约翰,而 不是其他人。
背景信息(某人做了汉堡),应该至 少是准已知信息,而候选项集合中的选项是已知 信息或新信息。
知识文库 第06期32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李佳唐爽从认知的角度看世界,人类的语言和现实世界就有了一定的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来理解语言,研究语言。
在面对万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事物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范畴是进一步认知的基础。
而范畴又是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考点建构的,所以理清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的意义无论对于语言还是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概述范畴化,范畴与原型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对事物分类的心理过程被称为范畴化,其结果就是认知范畴。
范畴化是人的认知赋予世界万物以一定结构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
了解范畴化能力也是对人类思维和语言现象进一步理解的重要内容。
但具体来说,范畴化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一过程。
首先,刺激的选择。
在我们的感官系统所能感知到的丰富的刺激中,只有极少数被选择进行认知处理。
比如,设想当你在去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一只类似老鼠却拥有着浓密蓬松的尾巴的动物时,可能是因为从没有见过这种动物,亦或是这在你平时无聊上班的路上实在算是一个外来闯客,所以它成功的引起了你的注意。
其次,识别和分类。
这是通过比较选定的刺激和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知识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接着上面的例子,在这个动物进入你注意的认知范围后,你会通过你所观察到这个动物的特点与原本在你记忆中有相类似的特征的生物进行比较。
最后,命名。
在大多数认知范畴中,我们可能因为某些事物高的使用频度或突出的独特性为其命以新名。
比如,上面的动物,可能因为仔细观察发现它会在松树下面捡食松子,再联想到前面和老鼠相类似的特征,所以给它命名为松鼠。
这样一来,我们对于范畴化的过程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结果就是我们对于像老鼠却拥有着浓密蓬松的尾巴的动物给予了松鼠这一“概念”。
也就是对具有这类特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认知范畴。
那么在松鼠这一范畴中,某些松鼠比较典型,比如一提到松鼠这一概念,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图像就是最能代表松鼠这一范畴的最典型成员,这最典型的成员就是松鼠范畴中的原型。
2001年7月第22卷 第4期外语教学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 nJul.2001V o l.22No.4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文 旭,江晓红(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人们一方面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有关研究成果,试图从范畴的典型性、范畴的认知工具——隐喻、以及范畴化的象似动因来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关键词:范畴化;典型理论;隐喻;象似性;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1)04-0015-04Abstract:Co gnitive rev olut ion in linguist ics has bro ught about a r enew al o f ling uistic r esearch metho do lo gy.O n the one hand,people pr obe into languag e phenomena w ith theor ies and metho ds of co gnitiv e ling uistics;on the o ther ha nd,lang uag e pheno mena r eveal the co gnitive a bility of human being s.Co gnit ive linguistics st udies t 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language and cog nitio n,w hich claims that semantic st ructures r eflect the mental catego ries which peo ple have for med fro m their ex per iences of gr ow ing up and acting in the w or ld.T his paper,based on the studies o f cog nitive linguistics,attempts to a rg ue fo r co gnit ion o f human being s in lang ua ge categ or izatio n thro ugh pro tot ype theor y,metaphor and ico nicity.Key words:catego riza tio n;pr o toty pe t heor y;m etapho r;iconicity;cog nitiv e ling uistics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学科(U ng erer&Schimid,1996)。
范畴内的比喻认知
聂绛雯
【期刊名称】《平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3)001
【摘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范畴内的比喻现象.不同范畴间比喻构建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同一范畴内比喻的构成则还依赖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聂绛雯
【作者单位】平原大学,师范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论汉语基本范畴词汇翻译的再范畴化——基于认知范畴理论 [J], 薛荷仙;潘丽娜;
2.范畴三论:经典范畴、原型范畴、图式范畴——论认知语言学对后现代哲学的贡献 [J], 王寅;
3.认知视阈下的比喻与日语语义范畴扩展路径分析 [J], 赵冬梅
4.认知视阈下的比喻与日语语义范畴扩展路径分析 [J], 赵冬梅
5.论词内比喻与句内比喻 [J], 曾芳;蒋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逻辑学范畴论与语言学范畴论的对比研究内容提要: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讨论逻辑学中的范畴理论和现代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的异同,从中找出其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范畴逻辑学语言学概念对比1概说1.1逻辑学中的范畴理论阅读国内逻辑学教材的人也许很纳闷这个人怎么讨论什么逻辑学中的范畴理论,因为逻辑学教材中并没有范畴论。
然而,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正是亚里士多德首先讨论了范畴理论,而且他还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就是《范畴论》。
有趣的是今天人们讨论逻辑学时很有人讨论范畴论。
倒是现代数学里面有一个分支专门讨论范畴论。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是在对柏拉图理念观进行逻辑学的整理和提升中产生的。
同时,范畴论又成为其研究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以及逻辑推理的基础,同时,这一工作的完成也使得他超越了柏拉图的理念观。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指对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后的分类结果。
而这个整理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
他在《范畴论》中把一切概念归为是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占有、主动、被动。
从范畴化的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有四个明显基础特征。
首先,在确定一个概念是否归属某一范畴,需要看它是否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其次,一个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第三,一个概念只能归属某一个范畴,而不能归属不同的范畴;第四,同一范畴中概念之间具有普遍程度上的不同,比如,动物这个概念就在普遍程度上不如生物。
1.2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在语言学中范畴一词有三种不同的涵义。
第一种意思是传统语法中所说的语法范畴,在这个意义上,范畴是指使用曲折形式所表达的抽象语法概念,比如印欧语系个语言中的体、时、态、式、性、数、格、级等。
第二种意思是生成语言学中的概念,是指具有相同功能语言单位所构成的集合,比如,词、短语、句子、名词、动词等。
国内一般把这个涵义上的范畴翻译为语类。
但是,英语原文就是范畴(category)一词。
第三种意思是当代认知语言学中所讨论的范畴理论,这也是今天语言学界提到范畴论时所指的涵义。
现代汉语“比”字句研究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陈述了比较范畴,论述了比较范畴的核心成员“比”字句,并对“比”字句的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进行了探讨,联系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几个认知原因,希望对“比”字句的教学有所帮助。
标签:比较范畴“比”字句认知语言学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有很多,“比较”是其中的一种。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和研究事物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概念,表现在语言上就是绝大多数的语言都具有比较范畴。
通过比较,人们可以认识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在某方面的高下、异同等。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具备思维——语言能力,即表达事物间异同和高下比较关系的各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则体现为“比较”范畴及比较句。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范围较大,其中最显著的当属核心成员“比”字句,其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本文重点对比较范畴的核心成员“比”字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比较范畴研究者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各种语言比较范畴的差异,因此,对比较范畴的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的重点之一。
就现代汉语研究来说,赵金铭(2001)明确提出了“建立汉语比较范畴”,但实际上从研究《马氏文通》(1898)开始,各家就已将比较作为一个语法范畴来研究了。
对比较范畴的研究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对其他语言现象的理解。
赵金铭(2001)考察了比较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运用原型理论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构建起现代汉语的“比较”语法范畴,这一范畴的建立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现代汉语“比较”关系表达的认识。
现代汉语的比较范畴由等同、近似、胜过、不及四个次范畴构成,每个次范畴都有各自的表达格式,包括典型格式、常用格式、次常用格式以及文言遗留格式等。
《马氏文通》首次根据语义划分出了平比、差比和极比三个次类。
吕叔湘(1942)尤其强调了异同和高下之分。
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79)第一次把比较和比拟分开,并把比较句分为平比和差比两种。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比较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常见方式,而现代汉语中的比较范畴则是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经常用到的语言表达形式。
比较范畴是指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它们的相似、不同、优劣等方面的语言表达形式。
而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则是我们理解和运用比较范畴的重要前提。
首先,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包括了我们对事物本身的认知。
比如,我们需要对被比较的事物进行系统的认识,对它们的属性、特点、功能等方面做好了解。
只有对事物本身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其优劣、相似、不同等方面的表达。
比如,我们要对两台电视机进行比较,就需要了解它们的屏幕尺寸、分辨率、音质、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才能准确地进行比较和评价。
其次,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也包括我们对比较时所参照的标准的认知。
比如,我们在比较两部手机的续航能力时,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进行参照,一般可以以机型的电池容量、使用时间等方面为标准。
只有明确了比较的标准,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和评价。
第三,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还包括我们对比较中所涉及到的语言结构的认知。
比如,我们在用“比……更……”来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语言结构的搭配和用法,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语言结构,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我们需要表达的意思。
最后,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还需要我们对语境的认知。
比如,在某些语境中,我们需要使用比较词语来表达具体的语义。
比如,如果要表达某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更好,可以使用“优于”、“胜过”等比较词语,这些词语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用在不合适的语境中可能会造成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是我们理解、运用比较范畴的先决条件。
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才能准确、全面地表达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精彩。
范畴知觉的名词解释范畴知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分类和归类能力以及对分类后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范畴,指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相似特征的总和,而范畴知觉则是指人们在面对大量事物时,通过观察和思考,将它们归类为不同的范畴,并建立起对这些范畴的认知。
范畴知觉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能够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意义的特征,形成事物的概念和认知模式。
这种能力不仅帮助我们处理和理解世界,还对我们的语言发展、认知建构和智能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范畴知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生存需求。
在远古时代,人类面对着大量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为了更好地区分敌友、寻找食物和适应环境,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分类模式。
这种分类模式不仅保证了人类的生存能力,还促进了对环境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的探索。
范畴知觉涉及了诸多认知过程和思维机制。
首先,它需要人们对事物或概念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感知,即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感知加工。
其次,人们需要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和辨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最后,人们将相似的事物或概念归类到同一个范畴中,并建立起对范畴的认知模式。
范畴知觉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心理机制,例如原型效应和共享特征。
原型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范畴中最典型的事物或概念更容易产生识别和记忆,而将其他事物或概念与之进行比较。
共享特征则指的是在某个范畴中,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被认为是该范畴的“典型”特征。
范畴知觉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效率。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商品的范畴进行判断,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商品。
又如,在学习语言时,范畴知觉为我们理解和掌握词汇和语法提供了基础。
然而,范畴知觉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对范畴知觉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分类和认知存在差异。
其次,范畴的界限可能会因为新的信息和发现而发生变化,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更新对范畴的理解。
范畴化过程中认知差异的原因探微
左广明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9(008)033
【摘要】范畴化是人类的认知活动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范畴化的结果形成范畴.在范畴化过程中,诸多因素及其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对同一范畴原型的认知差异,运用范畴和范畴化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些认知差异,探索造成这些差异背后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文化习俗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科技发展因素、生活经验因素和年龄因素.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左广明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5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J], 张有军
2.非范畴化过程中语言实体的意义主观化 [J], 凌剑春
3.诗歌传播过程中变异的原因探微 [J], 欧茂
4.汉字符号变化过程中的认知范畴化 [J], 贾琼
5.价值观念框架下英汉词汇范畴化探微——从"XX门"说起 [J], 欧阳双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范畴的“界”认知作者:张莹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本文首先利用“有界”与“无界”理论对汉英比较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汉英比较句式都具有将“无界的量”转化为“有界的量”的认知功能,并存在“同界相斥”和“比较越界”的现象。
同时还提出了“比较量”这一概念,比较句式形成“比较量”,“比较量”连接着“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端,在一定条件下使之相互转化。
关键词:界相对量绝对量比较量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表示比较的语法项目,是一个教学容量很大的语法项目,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但目前不管是立足于语法系统还是立足于教学实践,对于比较范畴的研究都还相当不足,汉英比较范畴的对比研究成果更是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比较作为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认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反映到语言中就是表示“比较”的句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存在。
在人类语言中比较范畴是绝大多数语言都具有的一种范畴,是语言中具有广泛普遍性的语法范畴或者句法语义范畴[1],而且必然地蕴含着一定的认知规律。
本文以汉语及英语为例,从“有界”与“无界”的理论角度出发对比较范畴的认知进行了探讨。
一、从“无界”到“有界”认知经验表明,人认识和感知事物是通过感知其性质特征实现的,即一事物在人类意识中的存在方式是一系列其所具有的性质特点的组合形象。
比较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各个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时最基本的手段,因此比较的过程就是区分鉴别各事物之间性质特点的过程,比较的结果就是事物间性质的高下异同。
这解释了为什么各种语言的比较范畴都离不开具有表达事物性质特征的语言形式。
从这些语言形式出发,我们必然可以找到比较的深层认知机制。
英语的比较范畴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级”来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和副词都能进入“级”这一语法范畴。
形容词可分为可分级(gradable)和不可分级(nongradable),可分级的形容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可以构成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可以与前置修饰语very、extremely、too等连用表示形容词的品质有程度差别[2]。
所有的动态形容词和大多数静态形容词都是可分级的,不可分级的形容词主要是一些从名词派生的形容词,如wooden、silvery、medical、atomic等,以及含有完全的或者终极的程度的绝对形容词,如perfect。
而能进入“级”的副词都是与形容词同形或者形容词加上后缀“-ly”构成的,因此在意义上没有太大差异。
汉语的比较范畴主要体现在形容词上①,但汉语的形容词与英语的形容词概念和外延并不一致,汉语的形容词几乎对应地包括所有我们上面所说的英语的可分级的形容词和副词。
汉语的形容词既可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和性质(相当于英语的形容词adjective)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等的状态(相当于英语的副词adverb),句法上表现为可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性和形容词性)并可以直接作谓语(但并不自由)。
语法功能上大于英语形容词和副词之和,因此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汉语教员多半把汉语的形容词称为“stative verb”以示与英语的形容词“adjective”的区别。
朱德熙(1956)将汉语的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并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总是“跟一种量的观念……发生关系”。
沈家煊(1995)认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正是性状的“有界”与“无界”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即性质形容词是无界的,代表一个不定的“量幅”,而状态形容词是有界的,代表的是量幅上某一段(量段)或者某一点(量点)。
现在我们以“白”和“雪白”为例看一下性质形容词(白)与状态形容词(雪白)受程度副词修饰及进入比较句式的情况。
表1:汉语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及进入比较句式的情况考察01表1整齐地体现了各种程度副词及比较句式能与性质形容词和谐共现,而与状态形容词则截然对立的情况。
由此可见,程度副词及比较句式是用来也只能用来限定描述无界的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有界的,定量的,本身已经具有或者已经达到一定的量点,不能再受程度副词和比较句式的修饰或限定。
英语中也存在大量的复合形容词,如sky-blue(天蓝色的)、grass-green(草绿色的)、snow-white(雪白的)等,其构词特点和语法意义与汉语的状态形容词相似,同时也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这更证明了定量形容词不能进入比较句式。
比较是对不定量的性质进一步描述,并将其定量化。
当说话者说什么东西白的时候,听话者无法从中获取具体的关于“白”的程度和样子的信息,因为所谓的“白”可以是乳白、雪白、灰白、银白、花白等等,程度是模糊的,没有界限的,但如果补充说明“比纸还白”的时候,“白”的概念也就清晰起来,也就是说“白”的程度被一定程度地限定了,从“无界”转化成了“有界”。
这说明了为什么比较会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万物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
人们认知一个未知的或是新知的事物就是通过用原先的熟知的知识和事物将其概念化的过程。
人的这种认知行为是由其生理基础所决定的,是全人类共通的。
这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比较关系表达了全人类的共有的逻辑思维概念,因此英语和汉语也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再以汉语表示询问程度的疑问句式②为例进一步验证以上结论。
A:N+A+吗?*那墙雪白吗?那墙白吗?很白。
没有纸那么白。
B:N+A+不+A?*那墙雪白不雪白?那墙白不白?非常白。
像纸一样白。
C:N+有多+A?*那墙有多雪白? 那墙有多白? 白极了比纸还白。
显然,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短语和比较句式都能用来回答询问程度的A、B、C三种疑问句,这说明两者都已占据了一定程度的量幅,体现了一定的性质程度,把性质形容词从“无界”转换成了“有界”。
因此,比较量首先具有将“无界”的事物或性质转化成“有界”的事物或性质的功能。
二、相对量、比较量和绝对量虽然程度副词和比较句式都可以将性质形容词从“无界”转换成“有界”,但是转换之后两者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石毓智(2001)在讨论疑问句式的功能与形容词的有无标记时区分了一对概念,即“相对量”和“绝对量”。
“相对量”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参照系里,程度的高低随着参照系的改变而变化。
程度词代表的是一种典型的相对量。
绝对量代表的是一个客观量,它不因参照系的不同而改变。
绝对量在语言中通常由数词和度量衡单位组成的结构表示[3]。
”相对量与绝对量并不难理解。
比如有人说“那个人很高”,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个小孩子,我们马上会联想到那个人比这孩子高一些;如果出自一个普通成年人,我们听来可能觉得那个人有一米八或者一米九,因为相对普通人,这算很高;但如果是出自于一个篮球运动员的话,我们想到的那个人就至少要两米以上了。
显然这里的“很高”是个相对量,随着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
但如果有人说“那个人有两米高”,就不会产生以上种种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绝对量,不因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
相对量和绝对量之间是不能直接互相转换的,因为程度副词不能同时再受数量修饰限制。
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程度的量要远比这相对量和绝对量要复杂得多,只有相对的量和绝对的量根本不可能满足人们想表达大千世界各种各样量的区别的需求。
笔者认为在相对量和绝对量之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比较量”。
比较量在语言形式上通过使用比较句式来实现。
而且“比较量”连接着“相对量”和“绝对量”两端,利用比较句式可以间接地将“相对量”转化为“绝对量”。
如:A:——那人高吗?——很高。
——有多高?——比姚明高。
——比姚明高多少?——比姚明高三公分。
(229公分)从对话A中可以感觉到那个人的身高随着“很高”“比姚明高”和“比姚明高三公分”三个量的表达,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不断地具体和绝对化,尤其是“比姚明高”,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比较量,但其实所表达的却已经是一个绝对量了,因为姚明的身高本身已经是一个确定的绝对量。
但并不意味着比较量表达的就一定是具体的绝对化的量,比较量是一个跨幅极大,具有形象色彩和想象空间的表达量的手段,极具表现力。
然而,比较量在转化过程中的表达和接受,极大地依赖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知识结构的共享程度,也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认知域的覆盖面大小。
如:B:——那东西甜吗?——相当甜,比蜜还甜。
C:——读书难吗?——很难,比种田还难。
对话B中,以蜜来说明甜的程度,既形象又贴切,容易引起听话者的共鸣,因为一般人都喝过蜂蜜,都知道蜂蜜的滋味,因此听到比蜜还甜时,马上就理解了那东西有多甜。
对话C中,说话人以种田来和读书相比,如果听话人也是一个农民或者种过地的人自然容易领会,但如果是一个从来没到过农村,对种田一点概念也没有的人来说,这样的比较则是没有交际意义的;同理,对话A中,如果听话者是一个对篮球不感兴趣,或者不熟悉姚明个人资料的人,那“比姚明高三公分”所形成的概念仍然只能是一个比较量而非绝对量。
由此可见,“比较量”将“无界”的量转化成“有界”的量的同时,还将“相对量”转化为“绝对量”。
比较量之所以可以顺利地连接相对量和绝对量两端关键有二:一是在于比较句式中被比较项一般是大家熟知的事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量或者绝对量;二是比较句式中可以用数量短语来充当比较结果。
比较量同时和相对量及绝对量部分相交,但并不能取代比较量和绝对量。
因此我们可以说由比较句式实现的比较量是一个人类表达程度量的不可或缺的语言方式,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相似性原理或者象似理论,这反映了比较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人类可以通过比较将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或相对、或绝对,或精确、或模糊地掌握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及其程度。
三、同界相斥表1同时还告诉我们在性质形容词的环境中,程度副词与比较句式的共现是整齐划一的,上述的疑问句式也说明了两者的功能都是把不定的量定量化。
但一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定量化,也就进入了“有界”,便无法再自由地受其他成分修饰或限定了。
所以,程度副词与比较句式共现却不能同现。
这就是“同界相斥”现象。
“同界相斥”现象能够解释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比较句式偏误的产生原因。
留学生正是因为不明“同界相斥”之理,才会在习得过程中出现比较句式与程度副词之间的混用。
如[4]:*她织布的技术比其他人很高。
*北京的冬天比日本名古屋十分冷。
*我现在比刚来北京时非常忙。
笔者对此类偏误的解释有别于赵金铭(2001)。
赵金铭解释说此类句子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句子中的“很高”“十分冷”“非常忙”都带有较高的程度,是某个性质形容词的一个量段或量点,是“有界”的。
“*今天比昨天冷得不得了”和“*今天比昨天冷极了”依然不能成立,是因为句中的“极了”“不得了”表示程度之极点。
可见,赵金铭强调的原因是其程度之高。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现象,见下列句子:*玛丽比田芳有点儿高。
*玛丽比田芳(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