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主观性特点。
把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使得它在表达主观情感、态度和判断时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把字句的主观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以期揭示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观性表现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首先将对把字句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概述,明确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和比较,探讨把字句在表达主观情感、态度和判断时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主观性特点。
本文还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把字句主观性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揭示其与人类思维、认知的紧密关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理解,也有助于揭示汉语的主观性表达机制和特点,对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把字句的基本语法特点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特点。
这种句式的核心结构是“把+宾语+动词”,其中“把”字起到了将宾语提前并标记为受事的作用,使得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更加明确地作用于这个宾语上。
把字句强调的是宾语所代表的受事成分。
在普通的主谓宾句中,宾语往往是动词行为的直接承受者,但在把字句中,通过“把”字的引入,这种承受关系被进一步突显和强调。
例如,“我把书读完了”中,“书”作为受事成分,在“把”字的引导下,成为了句子关注的焦点。
把字句中的动词往往具有处置性。
这意味着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是对宾语进行的一种处理或操作。
这种处置性可以是实际的物理操作,如“我把苹果吃了”,也可以是抽象的行为处理,如“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动词都带有一种对宾语进行操作的意味。
把字句还可以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态。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作者:王坤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关键词:“头” 隐喻转喻一、隐喻中国传统语言学一直将隐喻归于修辞学范畴,隐喻被认为是背离正常语言形式,寻求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但是,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并不是脱离明喻而存在于文学语言中的独立修辞工具,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想象,还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隐喻指通过一事物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是把一个领域(来源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把熟悉的、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范畴投射到陌生的、未知的、复杂的、抽象的范畴中去,利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和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
例如:人们通过“金钱”这个相对具体的的领域去认识、理解相对抽象的“时间”。
“金钱”与“时间”之所以能隐喻,是因为两者存在“可转移、可浪费、可节约”等相似点。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是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人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例如人自身的身体和器官,来描述其他新事物,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经验是隐喻应用的心里基础,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促进认知的发展。
“头”作为人类身体一个重要而显著的部分,是人类赖以实现隐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域。
二、“头”类词语的隐喻分析《说文解字·頁部》:“頭,首也,从頁豆声。
现代汉语量词“只”的认知研究史天冠【摘要】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个量词可以修饰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现代汉语量词“只”进行认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量词“只”进行认知上的分析.首先分析量词“只”的语义性质,也就是说分析它对名词性选择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主要从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上来进行分析,把量词“只”能够修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最后是对量词“只”的范畴中心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且用图示的方式归纳出对量词“只”的认知.【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3页(P100-102)【关键词】量词;只;认知分析;语义性质;语义选择【作者】史天冠【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引言量词是汉语句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量词修饰不同的名词性成分,看似无规律可循的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实则通过我们定性定量的分析会发现其中的联系。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观察,对量词“只”的分析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本文将对量词“只”进行认知研究,归纳出它对名词性成分选择的规律,方便正确使用量词。
国内对量词“只”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相似用法的比较上分析,并且多集中在汉语教学研究分析中,单独研究量词“只”的依然比较少。
牟明磊的《个体量词“条”与“根”的辨析及其汉语教学》论文中,论述了以“条”和“根”为例的个体量词与名词搭配的问题,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舒叶的《对量词“条”与“根”的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通过认知视角对量词“条”与“根”进行了比较分析,也包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宗守云的《认知范畴的原则共相与细节殊相——以汉语量词“条”和日语量词“本”的异同为例》的论文中,对汉语量词“条”和日语量词“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出其原则的一致性问题。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 inadequacy.Key words:metonymy,contiguity,prominence,creative thinking,strategic metonymy,cognitive metonymy5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概况转喻,在传统修辞学那里表现为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和其它所有修辞格一样,是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一种修辞手段,对它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用不同的例旬对修辞效果进行分析、借代与其它辞格的区分上,更近一步的,能够涉及借代辞格与借代词、词的借代义之间的关系上,除此之外,并无新奇之处。
转喻地位的改变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Lakoff,1987)",转喻不再仅仅是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作用仅限于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而是正常的语言现象,甚至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众多学者纷纷利用转喻理论来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用层面等各个层面的语言现象无一不可以利用转喻来进行解释,转喻的范围因此不断地扩大,解释力无限扩张,几乎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
但是,虽然从理论上讲,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且较之以前转喻研究的文献在最近十几年大量涌现,但是转喻研究和隐喻研究却无法同日而语。
隐喻研究一直备受青睐,数不清的专著、论文、学位论文都在从各个角度研究隐喻,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相比之下,转喻研究则冷清得多,根据陈香兰(2005),国外目前研究转喻的文献多是论文集,国内研究转喻的专著仅有李勇忠(2004)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其余的都是单篇论文,或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顺便提到转喻,如王寅(2005)在构建事件域认知模型时讲到了转喻。
这些研究成果和隐喻的研究成果相比,在数量上简直是屈指可数,同时在转喻的理论问题上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2023年第3期No.32023华文教学与研究TCSOL Studies总第91期Sum No.91[收稿日期]2022-05-02[作者简介]田良斌,男,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新构式语法。
电子邮箱:****************。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框架模型视域下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结构的论元关系研究”(2022CYY034);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动宾+动宾’类汉语成语的认知语法探微及其网络构建”(2023-ZZJH-362)①需要指出的是,材料类非典型宾语结构中的名词具有一定的受事性。
例如,“小王刷白灰”既可以转换为“把”字句,“小王把白灰刷(上)了”,也可以转换为“被”字句,“???白灰被小王刷了”,但根据我们身边老师、同学等汉语母语者的验证,“被”字句的转换接受度较低。
总的来说,非典型宾语的受事性较差,一般不能转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的认知语言学阐释:回眸与前瞻田良斌(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关键词]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结构;认知语言学;现状;展望[摘要]文章主要对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予以回顾和展望。
经梳理,代表性观点主要有转喻观、概念整合观以及构式观。
相关研究颇有洞见,但尚存缺憾。
后续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立足汉语的语言事实,对非典型宾语进行重新界定和分类;第二,颗粒度观察非典型宾语的本体特征,聚焦其在细部表现方面的差异;第三,依据语言事实,选用适恰的理论模型,避免“削足适履”;最后,针对鲜有涉足但价值不浅的问题(例如语言内的能产性问题、跨语言的动因问题等),展开细致探讨,尝试填补盲区,从而全面深化对非典型宾语结构的理解和认知。
[中图分类号]H146;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3-0034-101.引言“形义错配”类结构在句法-语义界面发生龃龉,历来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1.汉语:汉民族的语言。
2.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共同语: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北方方言做为官府的通用型语言,被传播至了全国各地,发展沦为“官话”;白话文学作品更多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语言三小属性:社会性、全民性、系统性。
4.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
5.口语:人们在口头上应用领域的语言,具备口语的风格。
6.书面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但具有与口语不同的风格。
8.方言: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就是局部地区人们采用的语言。
9.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
10.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北京话)吴方言(苏州话)湘方言(长沙话)赣方言(南昌话)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闽方言(厦门话)粤方言(广州话)调类最多的方言是粤方言,和普通话差距最大的是闽粤方言,其次是吴方言,最小的是湘赣客家方言。
11.介绍一下方言与共同语言的关系。
12.现代汉语的特点:(问答题可能会考)(一)语音方面:1)没复辅音2)元音占优3)音节整齐干净4)存有声调(二)词汇方面1)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目——眼睛,外交部长——外长2)构词广为运用词根无机法:词根语素合成词多,例如江河、山峰;词缀+词根语素合成词少,如石头、袜子。
3)同音语素多:yì存有“亿、极易、亦、意”等个古今语素和字。
(三)语法方面:1)汉语则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并不大用时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繁杂;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第二章《语音》重点科学知识:1.语音的性质(即属性):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义的表达形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来传递信息的声音。
2.语音的三大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心理动词是指表达人们内心思维、情感、意愿等主观心理状态的动词。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语言学的研究,现代汉语心理动词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分类、特点和运用进行研究。
一、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分类现代汉语中的心理动词可以分为两大类:感知类和意愿类。
感知类心理动词主要用于描述人们对外界客观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例如:“看”、“听”、“闻”、“感觉”等。
“看”表示对视觉信号的感知,“听”表示对听觉信号的感知,“闻”表示对气味的感知,“感觉”表示对触觉和整体感知的感知。
意愿类心理动词主要用于描述人们内心的情感、态度和意愿。
例如:“喜欢”、“讨厌”、“愿意”、“希望”等。
“喜欢”表示对某事物的喜好,“讨厌”表示对某事物的厌恶,“愿意”表示对某事物的接受程度,“希望”表示对未来的期望。
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特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主观性强:心理动词主要表达的是个体的主观内心状态,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2. 背靠身体感官:大多数感知类心理动词直接对应着人体五种感官,通过身体感觉来表达内心感知。
3. 动态变化:心理动词因表达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具有动态性,能够描绘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意志的变化过程。
4. 比喻运用广泛:心理动词常常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方式来增强表达的形象感和情感表达的力度。
三、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运用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在口语、书面语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1. 口语中的运用: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心理动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例如:“我喜欢这首歌”、“我讨厌下雨天”。
2. 书面语中的运用:在官方文件、报告和书面报道中,心理动词常用于描述人们的观点、态度和意愿。
例如:“根据市民调查数据,大多数受访者对环境保护表示支持”。
3.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心理动词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描绘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例如:“她满怀希望地走进了新的工作岗位”。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的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全新的分析。
转喻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及,它和隐喻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比隐喻更为基础。
但是目前转喻的研究无论是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远不及隐喻。
转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薄弱性给转喻研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转喻范围的不断扩张。
不断扩张的过程使得转喻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这反而降低了转喻的解释力。
本文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旨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
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针对目前转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以往有关转喻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对语法研究中所谓的转喻现象作一简要回顾,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
要改变转喻范围不断扩张的局面,就要从理论上对究竟什么是转喻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章理论前提本章建立转喻研究的理论体系,对理论的主要观点、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
通过对“邻近关系”、“显著度”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考察,以及将日常思维方式分化为“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将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了筛选,并将之分为三类:非转喻现象、策略性转喻与认知性转喻。
认知性转喻是转喻研究的薄弱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三章目前学者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本章主要对第一章综述中所涉及的目前学者们所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是经济性原则、知识的激活、半激活以及睡眠状态在语言中的表现。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转喻和非转喻的区分原则,即具有邻近关系的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度的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度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转喻,否则仅仅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不能视之为转喻。
第四章认知性转喻(一)本章主要探讨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其认知结构和语言形式。
首先是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的区分。
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在借代上的表现是同形的,因此通过语言形式无法进行分析,只能通过作者使用的意图上进行分析。
现代汉语多义词“看”的认知研究作者:刘相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1期【摘要】现代汉语中动词“看”是一个多义词,其基本义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由此可以引申出“看待、看望”等义,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看”的多个义项进行分析,运用隐喻或转喻的相关理论,探讨“看”众多义项衍生的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看”;转喻;隐喻《现代汉语词典》中“看”(kàn)作为动词共列了7个义项,“使视线接触人或事物”是“看”的基本义,其他义项是从这个基本义通过不同途径衍生来的,本文挑选其中部分义项对“看”进行分析,分以下五种: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如:看电视;②:访问,如:看朋友、看望;③:观察并加以判断,如:看情况;④: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判断,如:我看他是个好人、拿他当朋友看;⑤:表结果的判断,如:看穿、看透、看得起、看重。
“看”的各个义项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从“看电视”到“看情况”再到“拿他当朋友看”,“看”的意义由外在地感官上的“看”转变为内在地内心的“看”,即“看”的意义逐渐深入。
外在感官/空间距离内在内心/心理距离——————————————————————→看电视看情况当朋友看/看透一、从认知角度分析在动词“看”的众多义项中,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是基本义,其他的义项也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意义,但也有各自的语义侧重点。
如,①“看电视”、②“看朋友”和③“看情况”的结构相同,都是动词“看”加宾语,但是宾语的性质不同,且“看”的意义也不同,“电视、朋友”是具体的事物,而“情况”是抽象事物;“看电视”的“看”是具体的视线的接触,是眼睛作用于客体“电视”这一行为动作,而“看朋友”的“看”的动作性很弱,凸显的是心理的感受,“看情况”的宾语“情况”是抽象名词,这里凸显的是“看”的“观察并判断”义。
④的义项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是“①”的深入,不是感官上的看,而是心理上的“看”。
⑤表达的是“看”的结果,也是内在心理上的“看”。
汉语“NA”表量构式“冰冷”的语料库和认知研究本文基于权威语料库,考察汉语“NA”表量构式“冰冷”的概念隐喻,并试加以认知阐释。
研究发现,“冰冷”的概念隐喻主要投射到三个域。
个人域:喻体寒、面无表情、性格冷淡、态度冷漠、灰心丧气、害怕;事物域:喻色彩、语言文字、数字、悲惨生活,事物无生机,事物发展不顺利;社会域:喻关系疏远、市场不活跃、困难或低谷、气氛不活跃、战争残忍、现实残酷、教条规则或思想的刻板。
“冰冷”具有[+量度]的语义特征,其形成是范畴化和隐喻的共同作用。
标签:“NA”表量构式“冰冷” 语料库认知概念隐喻一、引言从认知视角来看,人体基于自身体验来认识世界,同时把通过感知所产生的基本认知图式投射于许多抽象的范畴中,由此创造了各种形象生动的概念隐喻。
温度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体验范畴,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类认知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凉、冷、温、热构成了温度的四个基本范畴。
立足Goldberg (1995:4)的构式定义,“NA温度表量构式”特指一类名饰形的温度绝对量度(absolute measurement)形义配对体。
本文以汉语温度域形容词“冷”的次类—“冰冷”为例,基于北京大學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的语料,从经验基础出发,探究“冰冷”所衍生的概念隐喻,并试加以认知阐释。
二、相关研究现有关汉语温度域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隐喻研究、词义演变研究及对比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有关汉语温度域形容词概念隐喻方面的研究。
如高航、严辰松(2008)以四个基本温度范畴“凉、冷、温、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概念隐喻,得到八类抽象范畴,包括疾病、色彩、兴趣与注意力、人或事物的活跃程度、性格或情感、社会地位与权势、困难或危险的处境、知识水平或理解能力。
第二,词义演变方面。
张立红(2013)从历时角度考察了温度形容词的语义演变情况,分别归纳了四个基本温度范畴的映射域,同时提出温度范畴与映射域之间并非简单的一对多关系。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艺术研究综述摘要:近两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出现的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国内语法界得到了广发的赞同,逐渐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
笔者通过自己多年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经验,概括地论述了现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上个世纪初白话文在教育界的不断普及,并且白话文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八十多年过去了,现代汉语语法学者们仍然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通过借鉴国外的语法理论和依据,来推动语言研究的进程。
从而使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视野广阔,研究理论新颖、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方法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1现代汉语语法的样式在现代汉语中,语法一般是按照句子的成分来安排顺序(主语、谓语、宾语),并且规定名词后面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在状语后面,补语则在谓语的后面。
在书面语言中,定语的标志是“的”,而状语的标志是“地”,补语的标志是“得”,他们三个都在定、状、补得后面,在口语上三个字的发音没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补语与其他语言都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起到核心表述的作用。
这一表现形式被语言学者归纳为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从而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2语法范畴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要确立语法范畴就必须对“词类”进行不断的探究。
在五十年代时,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们对词类的区分问题进行了讨论,都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持意义标准的、持形态标准的、持广义形态标准的以及持功能标准的,但最终以“结构关系”作为主流的认识。
吕叔湘明确提出“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 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这使随后所产生的“分布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特点、用法及其背后的语言规律。
离合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词汇单位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汇结合,形成更复杂的短语或句子。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的语言规律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
我们将明确离合词的基本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探讨离合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搭配关系以及与其他词汇的互动方式。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离合词在实际运用中的语用效果,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功能和修辞作用。
本文还将对离合词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进行探究。
我们将从语言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离合词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解释,揭示其背后的语言规律和社会动因。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教学和应用提出建议。
我们将根据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离合词的使用技巧。
我们还将探讨离合词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其在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特点、用法和发展演变,揭示其内在的语言规律和应用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离合词的分类离合词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其结构和使用方式都呈现出多样性。
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离合词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离合词的主要分类方式:动词性离合词:这类离合词以动作行为为核心,常由动词和宾语、动词和补语等构成。
例如,“结婚”中的“结”是动词,“婚”是宾语,两者结合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
形容词性离合词:这类离合词主要描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如“怕事”中的“怕”是形容词,“事”是名词,整体表达一种担忧的情绪状态。
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
【摘要】:本论文是关于汉语语义范畴系统的一个专题研究,主要讨
论了汉语中的工具范畴。汉语语义范畴系统的研究,是“从语法意义
入手探求语法形式”这一研究思路的直接表现,也是与功能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等西方理论遥相呼应的具有汉语特色的研究课题。这一研
究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释汉语事实、描写汉语规律,而且可以更广泛
地拓宽理论思路、挖掘汉语语法研究的独特方法,具有很大的理论价
值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的工具范畴,是汉语语义范畴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范畴。前人虽有不少论述,但都比较重视细部描写,没有把工
具范畴纳入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因而缺少整体性和解释性。我们力
图首先草创一个汉语的语义范畴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工具范畴的认知
特点、语义内涵和语法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的说来,本论文
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把工具范畴区分为自然
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并且整合语义特征理论和类典型理论的优
点建立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法——多重特征分析法,运用这一方法结
合社会调查对自然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典型性特
征和可能性特征进行了形式化的描写。(2)指出语言工具范畴应该属
于关系范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孤立范畴,提出“事件关系范畴”和“事
项关系范畴”概念和确认准则,初步建立了汉语“关系范畴体系”。(3)
在“事项关系范畴”中设立凭事范畴,把工具范畴、材料范畴和方式范
畴看作凭事范畴的次范畴。比较细致地刻画了这三个次范畴之间的差
异,指出它们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但是从历史来源、语义内涵和
语法功能的角度分析,工具范畴无疑位于凭事范畴的核心。(4)从动
词语义框架提出的不同语义限制入手,重新定义了工具动词,并且进
一步把工具动词分为专一性工具动词、泛化性工具动词和多工具动
词,标准统一,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5)参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成果,说明了工具范畴的认知特点,并且把相应的语言表现总结为“透
明性”和“递推性”,对语言现象进行了新的说明和解释。(6)从工具的
认知特点出发,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人体工具的特性,以及人体工具入
句后的语言表现,解释了一些前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得出了一些
有一定说服力的结论。(7)对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以及“把”、
“被”之后位置的原因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确定汉语
语义格标志的标准和方法。当然,限于时间和个人水平,本文还存在
着不少不足之处,如:对于一些特殊工具的特点和用法还没有充分论
述;对材料范畴和方式范畴的特点也没有来得及展开;在语言材料方
面也没有利用方言材料和外语材料,缺少比较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
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关键词】:语义范畴语义特征工具
范畴认知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H10
【目录】:中文提要7-8英文提要8-10第一章工具范畴研究述评10-22
第一节研究历史简述10-151、工具范畴的定义10-112、工具范畴和相
关范畴的区别11-123、工具范畴的内部分类124、容纳工具范畴的句
式和语法标记12-15第二节重要研究课题15-201、工具主语和工具宾
语15-162、工具动词及其配价研究16-183、关于工具范畴的动态研
究和认知解释18-20第三节工具研究的总结和展望20-221、工具范畴
研究的三个阶段202、工具范畴研究的理论贡献20-213、工具范畴研
究展望21-22第二章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22-30第一节语言观、方法
观和范畴观22-271、语言观--寻求功能和认知的解释222、方法观--
从语法意义入手22-253、范畴观--经典范畴观和类典型范畴观的结合
25-27第二节对于工具范畴的基本认识27-301、范畴化和范畴27-282、
语言范畴和自然范畴283、工具范畴既是自然范畴也是语言范畴28-30
第三章自然工具范畴的描写30-46第一节两种词义范畴理论及相关心
理模型述评30-371、层次网络模型和语义特征理论30-322、原型理
论和类典型范畴理论32-333、概念的心理表征和概念的语言表征
33-344、对语义特征理论和类典型范畴理论的评价34-37第二节多重
语义特征分析法37-411、区分概念的心理表征和概念的语言表征372、
概念性质对研究范式的选择373、类典型概念对语义特征分析的依赖
37-384、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的改进38-395、概念的语言表征对概念的
心理表征的顺应39-41第三节自然工具范畴的语义特征分析41-461、
自然工具范畴的两个义项及其本质特征412、通过语言实验寻找自然
工具范畴的原型成员41-443、自然工具范畴的典型特征44-454、自
然工具范畴中的不典型成员45-46第四章语言工具范畴46-58第一节
语言工具范畴是一个关系范畴46-491、孤立范畴和关系范畴462、句
子研究中的关系范畴46-473、工具范畴的性质47-49第二节事项关系
范畴体系的建立49-551、从语义格研究到事项关系范畴体系49-502、
汉语中的事项关系范畴体系50-523、事项关系范畴语法表现的多样性
52-534、事项关系范畴体系是语言工具范畴研究的理论背景53-55第
三节语言工具范畴的语义特征55-581、从自然工具范畴到语言工具范
畴552、从句义关系角度界定语言工具范畴553、自然工具范畴和语
言工具范畴的关系55-564、语言工具范畴内部的典型成员和不典型成
员56-58第五章凭事范畴58-74第一节语言方式范畴和语言材料范畴
58-631、语言方式范畴58-602、语言材料范畴60-63第二节凭事范畴
的界定63-741、凭事范畴的描写632、吴继光对凭事范畴的分类及我
们的批评63-643、凭事范畴的内部关系:工具成分是核心成员64-714、
凭事范畴的类典型性71-74第六章工具动词及其分类74-98第一节认
知模型、语义框架和具体事件74-801、句法结构的认知模型74-752、
谓词的语义框架75-783、句子的具体事件78-80第二节工具动词和非
工具动词80-881、前人研究概述80-822、根据动词的语义框架对动
词分类82-853、泛化性工具动词和专一性工具动词85-88第三节工具
动词研究88-981、专一性工具动词研究88-932、泛化性工具动词
93-963、多工具动词96-98第七章工具的认知特点及语言表现98-113
第一节人类认知中工具的一般情况98-1021、认知中的工具982、工
具行为及其分类98-993、认知中对工具的关注99-102第二节工具的
透明性及其语言表现102-1081、认知中的两种觉知方式与汉语中工具
成分的两种表现形式102-1032、“用”字结构出现的限制103-1043、不
同工具的透明性程度104-108第三节工具的递推性及其语言表现
108-1131、工具行为及其递推性1082、思想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
108-1093、人体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1094、一般行为中工具的递推性
109-113第八章人体工具研究113-127第一节人体工具概说113-1151、
人体工具和一般工具1132、人体部位的多种论元角色1133、存在人
体工具的事件图式113-1144、人体工具的两种作用方式114-115第二
节人体工具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15-1201、直接作用一:人体工具+
人体动词115-1172、直接作用二:人体工具+一般动词117-1193、间接
作用:人体工具+一般工具+一般动词119-120第三节光杆人体工具和
人体动词的共现120-1271、问题的提出1202、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
共现的语义解释120-1233、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共现的语用解释
123-1254、人体工具和人体动词共显的概率差异125-127第九章出现
在其它语法位置上的工具成分127-149第一节工具主语127-1321、工
具主语研究综述127-1282、汉语的主语位置及其具有的意义1283、
双重语法意义对汉语主语位置的争夺128-1304、工具主语句的几种情
况130-132第二节工具宾语132-1391、工具宾语研究综述132-1332、
工具宾语范围的确认133-1353、工具宾语的出现规律135-1374、工
具宾语的认知解释137-139第三节“把”字句、“被”字句中的工具成分
139-1451、“被”字句中的工具成分139-1432、“把”字句中的工具成分
143-145第四节关于工具成分语法位置的理论总结145-1491、工具成
分可以出现的语法位置及其出现原因1452、语义格和语义格标志的
确认准则145-1463、关于汉语中语义关系分析的理论思考146-149语
料149-150参考文献150-1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