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学
- 格式:ppt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49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些互动对社会结构和变迁的作用。
社会互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行为和身份认同。
本文将从社会互动的定义、类型、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的。
社会互动可以发生在各个社会层面,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场所、政治组织等都存在着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目的是满足个体的需求、取得社会认同和建立社会关系。
社会互动可以分为主动互动和被动互动两种类型。
主动互动是指个体主动参与和发起的互动,如主动提出观点、建议或介入他人的谈话。
被动互动是指个体被动地接受和响应他人的互动,如听取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帮助。
主动互动和被动互动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作用着塑造个体的行为和社会角色。
社会互动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互动是一种社会支持和交流的途径。
通过与他人交往,个体可以获得信息、获得支持和建立自身的社会身份。
社会互动也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观点和行为受到他人的认同和适应的影响。
同时,社会互动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成长,通过与他人互动,个体可以学习和发展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社会互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社会互动的形式和方式。
虚拟互动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沉迷和虚拟孤立等问题。
其次,社会互动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制约。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可能会影响互动的质量和结果。
最后,社会互动可能会引发冲突和紧张。
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冲突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和紧张局势的产生。
综上所述,社会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互动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既是社会支持和交流的途径,也是社会变迁和合作的基础。
第六章社会互动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界定(一)社会互动概念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
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构成社会互动,一般具备以下三个因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所谓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符号互动理论解释为: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务,这些符号都是能够由意义地代表另一事务地,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地;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二)拟剧论戈夫曼拟剧论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是戈夫曼。
(三)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加芬克提出了常人方法学这一词。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一、交换(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的的行动。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二、学习建议:3、课后观看影片《荒岛余生》(汤姆·汉克斯主演),观看时体会在远离群体的时候,孤独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及人在困境中所具有的求生存的勇气、策略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群体②科层制③正式结构④群体意见⑤风险转移⑥制度化⑦目标置换四、学习重点:1、群体结构及群体运作。
2、科层制及组织变迁。
重要概念:在没有介绍社会群体之前,先把几个概念说明一下。
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类集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原因在于它们不具有社会结构。
例如,那些仅仅是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们:比如男人或女人,大学生或高中生,已婚者或未婚者,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等等。
社会学家把这些集体叫做社会类属。
社会类属中的成员并不一定要相互交往、彼此认识、共享某种社会结构,或者说有某种共同之处,但不具有共享特征。
尽管社会类属是非结构化的,但同属于某一类别则有可能在成员中激发起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从而导致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的形成。
集合(aggregate)。
另一类也不被社会学家当作真正的群体的集体就是集合,它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中面对面相处的人群,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互动,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例如,同乘一辆公交车的乘客,候诊的患者,车站的旅客。
虽然他们也存在一些最基本的共识--乘客遵循先下后上,残疾人、老年人或孕妇可以得到特殊的关照,但总体看来,集合中的人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互动,也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团结和普遍认同,更没有任何共同的目标和期望。
与社会类属一样,如果集合中的成员因某种原因而开始发生互动,社会结构就可能由此而发展起来,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就可能得以产生。
比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合力去救助一个发病的老人,这样的集合就可能转变为一个群体。
集群(crowd)。
除集合外,还有一些结构松散、更具自发性和临时性的集群此类集群中所发生的行动被称为“集合行为”。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及其理论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1.分化:是指事物由同质性的状态向异质性的状态的变化。
当它被用来表示社会状态的一种变化时,则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角色、集合体逐步分化成为承担某种专门的单一功能的多个角色或部门的过程。
•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各种角色和集合体在形式上彼此相互脱离,日渐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同时在实质意义上则越来越相互依赖。
社会分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普遍事实,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基本形式。
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化的规模还和速度,都是以前的社会所无法比拟的。
•社会分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不平等,即它可能是一种水平分化,只意味着社会结构各个单元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离,并不造成哪一个社会单元相对于另一个社会单元的特权地位。
•当社会分化的结果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专门化,而且还表现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角色地位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高于、优越于另一些角色地位时,就出现了垂直分化。
•正是垂直分化产生了社会分层。
2.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地位多样化3.划分的两个角度1)水平分化2)垂直分化•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
•社会的垂直分化也表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特点。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1.社会分层: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①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和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②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之所以会占有高低不同的地位,享有多寡不均的社会资源。
③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1.主流意见:一元标准;多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