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

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认知行为理论主要内容

1、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

补充:心理学派中的认知行为理论

1

2、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与模式

3、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的应用

4、对认知行为模式评价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来自三个经典实验: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

2、斯金纳等在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例如:正强化与负强化

3、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将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学说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它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内在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也着力改变人的行为,但它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促使人的行为的内心世界上,与心理分析理论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认知学派一个基本观点: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协调的作用。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相伴而生,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以可以改变认知。// 尽管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融合在一起,被称认知行为学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不存在分歧。这两种理论都是从心理学发展而来,属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心理学派中关于认知理论的补充

一、威特金的《认知方式的实质与起源》1981年

二、凯利的认知观点

1、他独立的发展了关于人格的综合的和纯粹的认知理论,仅仅专注于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并以此来增进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一种理智化的人格理论,是把所有人看作科学家,以此来预测和控制事件。

2、用通俗的话语就是,个体依照自己的假设来理解周围世界的运作方式,然后在真实的世界里验证这些假设并对这些假设进行修改和完善。3“人人都是科学家”:经验是高度个人化的经验与现实真理世界存在偏差与曲解!

三、米歇尔: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自我图式 1、影响个体对有关自我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果,它源于过去的经验。已形成的自我图式又强烈影响个人的行为。2、它有主动建构信息的机制,决定着对环境中可获

得信息的选择,对信息意义的抽取、解释和综合。3、当人们有足够的图式时,他们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批评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代表人物:谢尔登;干布里尔;斯科特和德赖登。

斯科特和德赖登:四种认知行为疗法

1、应对技巧:自我表述;行为 eg:压力接种训练

2、问题解决:明确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

3、认知重构: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

4、结构认知疗法:“三个基本信念”,重点关注边缘信念

(日常行动规划与问题解决)上发现问题。

谢尔登:认知行为理论

代表作《认知行为疗法:实务和哲学》

测评顺序:1.从不同视角对问题进行描述;2.找出受影响的对象及如何被影响;3.追踪问题的始终:开端、变化、影响因素;4.明确问题的不同组成部分及结合原因;5.测评改变的动机;6.辨认问题行为事件发生之前、中、后的思考模式与感觉;7.辨识案主自身以及环境中有利于改变的优势因素;8.评估设立目标与行动计划;9.干预:a反映控制:模仿、社交技能训练、果敢性训练、系统脱敏等.b 事件管理:强化,实现目标.

强化类型:1.持续强化:对每一次出现想要行为时都强化;2.塑造:但向想要行为进行小变化时,给以强化;3.消退:一旦实现想要行为,就稳步减少强化的数量与种类;4.

间歇性强化:并不总给一种行为强化;5.间歇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当想要行为带到一定数量后,给以强化;6.定时性间隔:当想要行为持续一定时间后,再给予强化.

举例:系统脱敏与代币制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代币制:最早用于院舍社会工作,是一种间歇性强化,对于想要行为持续出现到一定时间或数量,就给予代币奖励。

认知行为理论要素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前置事件是指环境中出现在目标行为之前的事件或其他相关行为。目标行为是指不想要的或问题行为,或即将予以改变的行为。

结果则是指在发出行为之后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和事件。

认知理论原则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和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地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