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题目: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共7篇一类卷作文):

握住手中价值(一类卷)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因而生活中我们总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某位哲学家曾说人类无法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因而我们渴望被需要来获得他人的认同,这种认同成为自己衡量或评价自己的标准。譬如有研究显示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高于非志愿者;譬如年老的父母总是乐意继续操劳而不愿选择我们眼中的轻松游乐;譬如我们总是倡导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他人的认同和评价间接地暗示我们:“生而为人”,而我有“用”,我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这种观点的形成源于他人认同而产生自我认同,同样也是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引导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可谓占据主导地位,而其所倡“仁爱”思想,关爱帮助他人何尝不是一种渴望他人需求的体现?社会对于“价值”的衡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为标准。诺贝尔奖、感动中国人物乃至各种奖金的颁发制度无不证明于此。因而我们在主流抑或正统的观念的影响下,潜意识将实现个人价值等同于做出奉献。

然而实现个人价值同样需要自我产生自我认同。“被需要”的程度并不能完全体现自我价值。贪污受贿、御私枉法的起因同样是“被需要”。却丧失于自我原则的坚实,打破了法律的制约,一只脚踏入阴暗。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理智对待“被需要”,助人之余,同样应坚守自己道德的阵地,学会拒绝不合法理的“需要”,也拒绝他人欲偷闲而懈怠的不负责任,拒绝他人依赖性的需求。

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愈来愈趋向于独立化、个体化,激烈的竞争以及对实现价值的渴望易使我们丧失在时代洪流中的定位,迫切渴望通过“被需要“以暗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活着的必要性。我们假此获得认同与信念,继续砥砺前行。然而虚无与迷失也会使我们轻而易举落于陷讲,走上歧路。比起一味渴望“被需求”。我们更应主动丰富自己的羽翼,才能给他人提供更多的荫蔽,同时也使自己获取更有意义的人生。

理智对待心里的“被需求”,人生而为人,是个体,是独立,真正的价值实现如照耀光明的火种,应握于自己手中。

他用之用(一类卷)

胡适先生曾提出“他用之用”,即被他人所用。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

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在此过程中,体现个体的价值,获得认同感。

我以为,被需要心态的“他用之用”有三用:廓然而高之用,渊然而深之用,泠然而清之用。

首先,从个人角度出发,“被需要”的心态正体现了人思考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古希腊的一位盲人曾言:“我提灯而行,是要别人看见我。”人们之所以有存在意识,是由于外界不断向其反馈信息,换句话说,正是他人造就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因为我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在这样的信息交换下,我们就可以反射出一个自身的轮廓。例如,在我们苦苦思索哲学三大问时,我们也许难以回答“我是谁”,但这时他人的需求便会给予我们对身份、能力的认识以蛛丝马迹。这便是廓然而高之用。

其次,以社会角度观之,人毫无疑问是社会群居动物,然而在生活中,纷繁的尘世有无数客观主观因素将信息时代的我们同化,因此我们急需一条将我与他人区别开的途径。但社会仅将人们归类、赋予一个大致的定位,所以“被需要”的心态显得尤为迫切。在被需要的过程中,我们反思个体与群体的区别,认清自身的特殊性,也反观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明晰个体如何在大潮流下保持独特,这便是渊然而深之用。它使我们坠到最深、最本质之处,理性思索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第三,“被需要”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使人们真切体会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种心态实际也是个体与个体间的维系,使人可以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甚至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最终站上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第四境:天地,即洞悉道理后的遗世孤立之感。这便是泠然而清之用:保持独立和清醒而两袖清风。

然而揆诸今日现状,人们的被需要心态仿佛依然停留在功利层面,也就是只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正如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嘴效应”,我们仅仅只是追求瞬时的快感,满足浅层的刺激,却忘了思考作为人的真正意义。

他用之用,使人有机会描摹自身,有途径深入思索,有阶梯登上独立清醒的高地。“被需要”的心态实乃人之常情,不可磨灭,唯有加以利用,才能在险峻之地,见到绮丽之观。

不为“被需要”所束缚(一类卷)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无论是在工作场合下与上司、同事的沟通中,又或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的相处内,“被需要”随处可见。于此,我并不完全赞同。

“被需要”的普遍无须多述,当个人“被需要”时,实则也是他人对自己需要的展示。“被需要”意味着他人对自身的认可,而“被需要”的心态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人们在工作、在生活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我们绝不应仅仅看到这种心态所带来的表面的积极部分,更应明白其背后所藏的问题与可能带来的危害。

私以为,"被需要”心态普遍存在的原因有二。一为客观因素,过快的社会节奏与信息

传播速度使社会对于人们综合素质要求逐渐升高,这使人们逐渐产生了危机感。而被他人需要,一种身份和自我的象征,正是应对安全感缺失的一剂良药。二则是人类本能与缺失自信心的主观原因。古往今来,唯有展现自我价值方可占据更优资源,被他人需要的渴求似乎已烙入骨血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本能”。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应当意识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不应依靠他人的需要又或认同。对被他人需要的极度渴求是自我认同感的极度缺失。倘若人们已对自我价值有了相当的自信,又怎会产生惶恐感,从而寄希望于被他人需要呢?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皆将自我价值的体现寄托于他人的需要,那会是何等可怕而乏味的世界啊!人们对于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将会使他们时刻处在惊慌与自卑的边界。人们难以维持自己的目标与梦想,只因匆匆奔赴在他人无穷无尽的需求之中。人们逐渐丧失了自我与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而此时,他们也就失去了真正成功的可能。试问,当黄金都再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时,又如何能发出自身的光量呢?

归根结底,人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体现与否并不建立在他人的需求上,时刻处于被动并非生活的理想状态。人们应当自信而坚定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再为他人所需要。愿我们都能够提升自我认同感,丰富自我价值,不再为“被需要”所束缚。

求诸自身,体现价值(一类卷)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满足生理物质以及精神灵魂的丰盈,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常有渴望能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愿想,来巩固、发展一段健康的关系,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踏上社会后,我们努力将自己塑造为被社会需要的人,符合普世价值观的人,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再以商品市场交易的过程为例,我们迎合他人口味,促进经济发展,文明与社会的进步,以体现自己的价值。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被需求”的心态证明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健康,它也是社会、文明存在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也不难看出的是,渴望被他人需求,追根溯源,是人为了满足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那么一味地抱以“被需要”的心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的合适吗?或者说人的价值仅仅体现在迎合他人的需求吗?那我们最后可不就活成了他了吗?

答案很显然:并不是!

当苏格拉底喝下拜愚民所赐的那杯“民主”的毒酒时,他很明白不必迎合他人“请你收回曾经毒害青年和亵渎神灵的话语,并从此闭上嘴!”的需求;当巴金被关入牛棚、李九莲倒在红卫兵的枪口前,他们便明白无需迎合“正义”的他人的需求只需毅然喊出“这只不过是使些一人解放,另一些人受苦”;当文森特,这位贫苦的荷兰画家拒绝他人高昂的订单时,他亦明白自己不必迎合那些不懂艺术者的需求,他更需要用画笔剖析自我,拷问灵魂!

这些伟人都不以一味满足他人的需要来体现自身的价值,相反他们更关注自身,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禁得起审慎的思考,关注真相与正义如何才能叫醒整个时代,关注自身以灵魂作画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