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元代杂剧与南戏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61
第七章元末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兴起及其体制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与北杂剧相对而言。
它产生于两宋交替之际,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戏剧,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永嘉是唐代时的名称)元代前期,北杂剧兴盛,它却衰微,元末杂剧衰微后,它又兴盛起来,并取代了北杂剧的优势。
2、南戏和杂剧此消彼长元灭南宋以后,北杂剧盛行,南戏一度衰落,正如《南词叙录》所说:“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南词遂绝,而南戏亦衰。
”但南北的沟通,对南戏的发展也给予了有力的刺激,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的长处和成就来丰富提高自己,如接受北杂剧的故事题材,吸收其艺术描写,借鉴其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其若干曲调,出现“南北合套”的形式等,从而使南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日趋成熟。
到元末,由于杂剧创作日益脱离现实,加之艺术格局趋于老化,杂剧逐渐衰微。
而此时,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为明清传奇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南戏的体制1、剧本结构:以出为单位,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分场,可长可短。
一般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
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
2、音乐形式:1南戏音乐比较自由,可以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不限押韵,宫调无严格规定。
伴奏以管乐为主。
3、角色分类及演唱:生、旦、净、丑、外、末、贴。
每个人物都可以唱,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三、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北杂剧南戏1、题目正名(在前或在后) 1、副末开场(又叫题目、标目,均在第一场,报演出宗旨和剧情大意。
)2、一本四折一楔子 2、长达数十出(齣)无楔子3、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 3、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分唱或合唱4、每折一韵到底 4、一出中可以换韵5、可用下场诗 5、每出均有下场诗,多“集唐”6、用北曲,多刚劲粗犷 6、用南曲,多柔婉缠绵7、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 7、一出中可变宫调8、动作提示叫“科” 8、曰“介”四、南戏作品:今存完整的全本15种,残本119种。
从北宋到元代,在我国出现两种不同的戏曲演出形式,这就是杂剧和南戏。
杂剧在元代也称元曲,杂剧流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一带。
南戏则以浙江温州为发源地,以后流传于南方诸省。
杂剧与南戏都属戏曲,但在剧本结构、唱腔、行当排场等却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剧本结构杂剧中,一个剧目称为一本,一本共四折及一楔子构成(即全剧由五段戏构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共用了五本二十折,打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通过“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五本详细的描述了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特征,使文章更吸引人。
南戏中戏的段落称"出",一个剧目多的由四、五十出构成,少的也有十几"出",可连演几天。
高明的《琵琶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四十二出,情节详尽。
2、唱腔杂剧中,一折戏的音乐唱腔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音乐均为曲,不同南曲。
南戏中唱腔曲牌由南曲和北曲合套,(即南北曲均可用。
)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其根源是由于地域文化特色,语言方言区别而形成的。
3、演唱体制杂剧中,剧本分旦本(女角)和末本(男角),由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均不唱。
如《望江亭》一剧是旦本,由正旦谭记儿主唱,正末白士中不唱。
《汉官秋》一剧是末本,正末汉元帝主唱,正旦王昭君不唱。
楔子则可以由主角以外唱,如《窦娥冤》一剧为旦本,各折均由窦娥唱,但楔子可由窦天章唱。
而《西厢记》是打破了一个人主场的惯例,生、旦还有其他的角色都有唱,这样也使得人物刻画更为生动有趣。
南曲中每场戏可由主角唱,也可由配角唱,还有合唱、对唱、帮唱。
南戏的演出形式由副末开场,概要介绍剧情故事内容、戏由第二出开始,人物上下场定场诗、下场诗、上场人有自报家门。
第七章元末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兴起及其体制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与北杂剧相对而言。
它产生于两宋交替之际,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戏剧,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永嘉是唐代时的名称)元代前期,北杂剧兴盛,它却衰微,元末杂剧衰微后,它又兴盛起来,并取代了北杂剧的优势。
2、南戏和杂剧此消彼长元灭南宋以后,北杂剧盛行,南戏一度衰落,正如《南词叙录》所说:“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南词遂绝,而南戏亦衰。
”但南北的沟通,对南戏的发展也给予了有力的刺激,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的长处和成就来丰富提高自己,如接受北杂剧的故事题材,吸收其艺术描写,借鉴其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其若干曲调,出现“南北合套”的形式等,从而使南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日趋成熟。
到元末,由于杂剧创作日益脱离现实,加之艺术格局趋于老化,杂剧逐渐衰微。
而此时,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为明清传奇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南戏的体制1、剧本结构:以出为单位,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分场,可长可短。
一般先由副末开场,报告演唱宗旨和全剧大意。
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
2、音乐形式:1南戏音乐比较自由,可以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不限押韵,宫调无严格规定。
伴奏以管乐为主。
3、角色分类及演唱:生、旦、净、丑、外、末、贴。
每个人物都可以唱,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三、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北杂剧南戏1、题目正名(在前或在后) 1、副末开场(又叫题目、标目,均在第一场,报演出宗旨和剧情大意。
)2、一本四折一楔子 2、长达数十出(齣)无楔子3、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 3、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分唱或合唱4、每折一韵到底 4、一出中可以换韵5、可用下场诗 5、每出均有下场诗,多“集唐”6、用北曲,多刚劲粗犷 6、用南曲,多柔婉缠绵7、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 7、一出中可变宫调8、动作提示叫“科” 8、曰“介”四、南戏作品:今存完整的全本15种,残本119种。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元杂剧和南戏成为了两种备受瞩目的表演形式。
元杂剧作为明代最早的戏剧体裁之一,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而南戏则是明代南方地区特有的曲艺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本文中,将分别对元杂剧和南戏进行介绍,并深入探讨它们在明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元杂剧是由元朝时期的剧种演变而来,它采用了大量的音乐、舞蹈和武术表演,具有豪放、热烈的表达风格。
元杂剧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而生动,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元杂剧的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鼓点、锣鸣和胡笳等乐器的演奏,为剧情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背景音乐。
同时,舞蹈和武术也是元杂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舞蹈形式多样,有柔美的舞步、激烈的打斗动作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舞台表演的氛围之中。
二、南戏南戏是明代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表演形式,它与元杂剧在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南戏以曲调婉转悠扬、唱腔绵长为特色,演员通过对唱技巧的运用,使得剧情更加细腻、动人。
南戏的剧本内容多样化,包括历史故事、传说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等。
这些剧本既融入了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又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使得观众能够在欣赏南戏的同时,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南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扮女装,他们通过特殊的表演技巧和嗓音变化,将角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南戏中还常常穿插舞蹈和杂耍等元素,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三、元杂剧与南戏的地位元杂剧和南戏在明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人雅士提供了表达的渠道。
元杂剧通过大量描绘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剧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命运,使得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增长了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元杂剧的豪放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吸引了文人雅士们的关注和研究。
第三章元代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wěi 琐碎烦杂)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又据刘埙(xūn )《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在《猥谈》和《南词叙录》(徐渭)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
•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
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
•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
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元代南戲第一節南戲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古代戲劇成熟較早的一支,是從宋雜劇、金院本到元雜劇,另有一個成熟稍遲的分支,是在東南沿海地區流行的南戲,因其最早產生於浙江溫州(舊名永嘉),故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或“永嘉戲曲”。
南戲產生的年代,祝允明《猥(wěi 瑣碎煩雜)談》說是北宋“宣和之後,南渡之際”。
又據劉塤(xūn )《水雲村稿》所述,南宋鹹淳年間,所謂“永嘉戲曲”在江西南豐一帶也已經很流行。
在《猥談》和《南詞敘錄》(徐渭)中著錄的最早的南戲劇目是《趙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寫男子負心的故事。
宋代南戲也絕少有劇本傳世,只有在《永樂大典》殘卷中發現的《張協狀元》一種,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宋代的舊作。
南戲最初當是在溫州一帶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南詞敘錄》說它“即村坊小曲而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詞的曲調,以及唐宋大麯、諸宮調等樂曲成分,並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雜劇的影響。
以《張協狀元》的情況來看,它的開頭是用諸宮調的說唱來敘述故事,然後進入角色的表演,劇中並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溫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對外貿易的通商口岸,商業發達,經濟繁榮。
南戲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得以成長,並逐漸擴展到東南沿海一帶,進入南宋都城臨安。
元滅南宋以後,北方劇作家大批南下,雜劇佔領了南方舞臺,南戲較之已經高度成熟的雜劇顯然相形遜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眾中的基礎是相當牢固的,所以仍舊在民間流行。
而且,正是由於北雜劇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劇交流的機會,一些北方作家參與了南戲聲腔的改造和劇本的編寫,一些北方演員參與了南戲的演出。
在這過程中,南戲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
如改編雜劇的劇碼,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雜劇曲牌聯套的方法,採用雜劇的一些曲調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戲的藝術因而得到進一步提高。
現存宋元南戲劇目共二百多種,除大約六種出於宋代,其餘均出於元代,可見元代南戲還是頗為興盛的。
到元末,《琵琶記》等劇本出現,標誌著南戲達到了成熟的階段,並且為明清傳奇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44浅析元杂剧《拜月亭》与南戏《拜月亭记》的异同张丽 李益 西藏大学文学院摘要:元杂剧和南戏作为我国戏曲史上的一对兄弟剧种,分别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先后崛起。
文章选取了北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和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记》进行异同比较分析,从思想内容、艺术创作及两者异同原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南戏;《拜月亭》;《拜月亭记》一、南北《拜月亭》的思想内容(一)南北《拜月亭》的故事渊源关汉卿杂剧《拜月亭》以金宣宗南迁为背景,瑞兰与母亲失散,世隆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两人在共同逃难时产生感情并私下结为夫妇,瑞兰的母亲认瑞莲为干女儿,瑞兰父亲强烈反对瑞兰与世隆的爱情,几经波折,世隆与瑞兰终于夫妻团圆,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一种“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的美好愿景。
南戏《拜月亭记》交织着爱情与伦理,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悖谬情理,赞美了瑞兰忠于爱情、王夫人与瑞莲、瑞兰和瑞莲、世隆和陀满兴福之间深厚的情谊。
其人物设置与关剧大体一致,南戏《拜月亭记》是关剧的继承和发展。
(二)南戏《拜月亭记》对杂剧《拜月亭》的继承和发展南戏《拜月亭记》对关剧的继承和发展从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及故事结局三方面来分析。
故事情节。
南戏《拜月亭记》的情节相比关剧更加完整,富有曲折性,展现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更加广阔,同时也在关剧的情节基础上有所发展。
如陀满海牙的加入,使南戏《拜月亭记》有了完整的来龙去脉,为与世隆结为兄弟埋下了伏笔,也为他落草为寇后还能保持善心的举动提供了理由,到最后他参加科举考试中得武状元,情节一步步展开,使得戏文顺理成章。
又如南戏《拜月亭记》第十七出“旷野奇逢”刻画了世隆和瑞兰颇具戏剧性的相识,世隆与瑞兰问答描写细腻传神,刻画了瑞兰矜持、聪明、害羞和无奈的大家闺秀的形象。
人物设置。
南戏《拜月亭记》相比关剧新增了很多人物,如陀满海牙与店家老夫妇等一系列人物,这使南戏《拜月亭记》比关剧故事更完整,人物性格刻画更丰满。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第一讲戏曲的发展与形态的成熟1、下面属于南戏作品的是ABCDA、赵贞女蔡二郎B、王魁C、王焕D、张协状元2、诸宫调作为南宋杂剧的音乐表演形式,据传为北宋(A)创造?A、孔三传B、柳永C、李清照3、宋代戏曲角色有几个?(B)A、2个B、4个C、5个4、第一讲:北宋杂剧由几段组成:(B)A、3段B、2段C、4段5、第一讲“东海黄公”是时代的“百戏”之一。
(C)A、春秋B、战国C、汉代D、北魏6、第一讲:唐代最出名的一部家暴戏是?(C)A、《兰陵王》B、《代面》C、《踏摇娘》7、第一讲:在唐代宫廷音乐机构中,对戏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那个?(B)A、太常寺B、教坊C、梨园8、第一讲:北齐的《代面》是讲述的故事?(B)A、汉武帝B、兰陵王C、刘备D、隋炀帝9、第一讲:柳永自创的慢词以描写杭州繁荣的词作是?(A)A、《望海潮》[东南形胜]B、《雨霖铃》[寒蝉凄切]C、《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10、第一讲:《九歌》的作者是(B)?A、宋玉B、屈原C、李白D、苏轼11、第一讲: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歌舞表演的人员有和俳优。
(A)A、巫B、史官C、工匠D、商人12、第一讲:《诗学》作者是?(B)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孔子13、第一讲:戏曲是以来表演故事,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
(A)A、歌舞B、语言C、动作D、绘画第二讲元代的杂剧与南戏1、第二讲保持元代南戏作品原貌的是《宦门子弟错立身》和(C)?A、《西厢记》B、《倩女离魂》C、《小孙屠》D、《王粲登楼》2、第二讲《王粲登楼》中的王粲是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物?(A)A、汉代B、明代C、清代3、《墙头马上》是类型的杂剧作品?(D)A、公案剧B、历史剧C、神仙道化剧D、爱情婚姻剧4、下面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C)(另一个是郑光祖)A、关汉卿B、马致远C、王国维D、白朴5、后人评价元杂剧的审美风格时,常常会用“当行”和(B)来概括?A、浑融B、本色C、高雅D、清丽6、曾记载过元代曲家及曲作的著作有和《青楼集》A、《梦梁录》B、《乐章集》C、《录鬼簿》正确答案:C7、元代以词曲取士真有其事吗?(B)A、是B、不是8、反映元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一部笔记叫?(A)A、《马可波罗游记》B、《东京梦梁录》C、《乐章集》9、“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提出来的?(B)A、鲁迅B、王国维C、老舍10、元杂剧的体制通常是一本折?(B)A、三B、四C、五第三讲明清的杂剧、传奇与地方戏1、李渔在哪部著作中涉及戏曲创作与表演理论知识?(B)A、《风筝误》B、《闲情偶寄》C、《清忠谱》2、清初在戏曲作品中渗透着遗民情怀和文士苦闷的作家是尤侗和?(C)A、李玉B、李渔C、吴伟业3、李玉的《清忠谱》讲述的是“东林党人”和苏州平民与阉党魏忠贤之间的斗争?(D)A、阮大铖B、梁辰鱼C、徐渭D、周顺昌4、李玉创作的戏曲代表作品是“一人永占”与—?(B)A、《人兽关》B、《清忠谱》C、《四声猿B5、临川派曲家阮大铖的代表作品是?(A)A、《燕子笺》B、《牡丹亭》C、《拜月亭》6、《浣纱记》讲的是吴越争霸之事,描述的主要女性是?(C)A、王昭君B、李夫人C、西施D、杨贵妃7、明代传奇《宝剑记》的作者是谁?(C)A、徐渭B、王九思C、李开先D、康海8、以“传奇”专指南戏,是在什么时代?(B)A、唐代B、明代C、清代9、《四声猿》由《渔阳弄》、和《女状元》、《玉禅师》组成?(C)A、《王粲登楼》B、《错立身》C、《雌木兰》D、《白兔记》10、《四声猿》的作者是?(A)A、徐渭B、王九思C、康海第四讲关汉卿与《窦娥冤》1、窦天章年轻时曾经跟蔡婆婆借了两银子,结果一年后要双倍偿还?(B)A、十两B、二十两C、四十两2、给窦娥断案的法官是?(A)A、桃杌B、包拯C、狄仁杰3、六月飞雪是窦娥在刑场上发下的第桩誓言?(B)A、第1桩B、第2桩C、第3桩4、《窦娥冤》楔子讲述了窦娥岁之初的事情?(B)A、三岁B、七岁C、十九岁5、关汉卿一生创作了约67部杂剧作品,现存部?(C)A、10部B、15部C、18部6、[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B)A、关汉卿B、马致远C、张可久7、关汉卿描写自我的一首散曲名是?(A)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B、[四块玉]《别情》C、山坡羊]《潼关怀古》8、《录鬼簿》的作者是时期的钟嗣成?(B)A、唐代B、元代C、明代D、清代9、尽管“元曲四大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排名第一的总是?(A)A、关汉卿B、白朴C、马致远D、王实甫E、郑光祖第五讲王实甫与《西厢记》1、《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曾共读《莺莺传》来传递出对的向往?(A)A、爱情B、职业C、婚姻D、自由2、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打破了封建婚姻的?(C)A、金钱观念B、才貌观念C、门第观念3、撮合张生与莺莺爱情的,除了红娘以外还有?(B)BA、孙飞虎B、杜确C、和尚D、崔夫人4、反对张生与莺莺相爱的主要人物是?(C)A、张生的父亲B、红娘C、崔夫人D、惠明5、张生收到莺莺写的《明月三五夜》诗以后,以为莺莺是约他在约会?(B)A、普救寺B、西厢C、东厢6、下面哪种性格不属于红娘?(D)A、热心肠B、侠义C、善良D、明哲保身7、莺莺传》中的莺莺在哪里与张生相遇?(B)A、公园B、寺庙C、家里的花园D、街市8、《莺莺传》中的莺莺出生于家?(A)A、将军B、商人C、相国D、帝王9、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最初来源于唐代元稹?(A)A、《莺莺传》B、《任氏传》C、《霍小玉传》10、除了《新西厢》以外,不是王实甫创作且保存下来的杂剧作品是?(D)A、《破窑记》B、《贩茶船》C、《芙蓉亭》D、《诈妮子》11、王实甫创作的杂剧约有13至14部,但是保存下来的约有部?(B)A、2部B、4部C、10部D、12部第六讲高明与《琵琶记》1、《琵琶记》讲述的主题是“三不从”,即辞考,父亲不从,辞婚,牛丞相不从,辞官,皇帝不从?它是一部封建时代悲剧?(A)A、书生B、女性C、权贵2、对待婚姻,牛小姐是怎样的一种人?(C)A、娇气B、霸道C、明理D、老实3、是什么让牛丞相改变了此前霸道的态度?(D)A、皇帝B、赵五娘C、蔡伯喈D、牛小姐4、赵五娘在公婆死后,寻找公婆的原因是?(D)A、贪图富贵B、夫妻团圆C、伸张正义D、让蔡伯喈知道父母的安葬地5、蔡伯喈入赘牛丞相家以后,哪个行来不是他对家乡亲人的态度?(A)A、写绝交书B、写家书C、送财物D、不愿意与牛小姐交流6、蔡伯喈离家之后,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决定?(C)A、回娘家B、照顾公婆C、找丈夫D、自杀7、蔡伯喈是因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C)A、家庭贫困B、热爱功名C、父亲的命令D、母亲的命令8、哪位皇帝曾称赞高明《琵琶记》是“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B)A、李世民B、朱元璋C、康熙9、关于宋代民间蔡伯喈的故事,北宋诗人曾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