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个体心理与管理激励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70
《管理心理学》(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导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对象与任务(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三、国外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科学管理运动(二)工业心理学的诞生(三)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四)群体动力理论四、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一)以人为本(二)以德为本(三)中庸之道(四)无为而治五、管理心理学研究(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程序(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当代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当代管理心理学进展的特点(二)研究的热点问题(三)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人性与管理一、中国古代人性假设与管理(一)人性无善恶假设(二)人性善假设(三)人性恶假设(四)人性善恶混合假设(五)人性自然假设(六)性三品假设二、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三)社会人假设(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三、人性假设理论的新观点(一)文化人假设(Z理论)(二)决策人假设(三)学习人假设考核要求(一)识记:1、管理心理学的概念2、管理心理学的组成部分3、霍桑实验4、X理论5、Y理论6、权变理论7、开放式组织理论8、战略管理理论9、个案研究10、问卷研究11、相关研究12、实验研究13、发展研究14、测量信度15、测量效度(二)领会: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人群管理理论3、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演变4、我国管理思想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三)应用1、霍桑实验的实践意义4、X理论的人性假设5、Y理论的人性假设6、权变理论的人性假设7、开放式组织理论的应用8、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第二部分个体心理与管理考核知识点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管理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二、工作中的社会知觉(一)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四)工作者对组织的知觉(五)工作者的自我知觉三、管理情景中的社会知觉偏差(一)第一印象(二)晕轮效应(三)刻板印象(四)定势效应四、归因(一)归因的概念(二)工作情景中常见的归因偏差五、工作中的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二)印象管理的过程(三)印象管理的策略第四章动机、激励与管理一、动机(一)动机的概念(二)与管理相关的动机二、激励(一)激励的概念(二)激励的机制三、动机激励的内容理论及其应用(一)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二)尔德弗的ERG理论四、动机激励的过程理论及应用(一)弗洛姆的动机期望理论(二)波特—劳勒动机模型五、当代动机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二)目标设置理论六、动机激励理论的发展第五章人格、态度与管理一、人格(一)人格和职业人格的概念(二)人格与组织管理的关系(三)人格与个人职业管理的关系(四)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二、人格测量在管理中的应用(一)职业人格测量发展简述(二)大五人格特质(三)MBTI职业倾向测试(四)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五)俄耳甫斯职业人格量表(六)人格测试结果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三、态度(一)态度的概念(二)态度的成分(三)工作态度的类型(四)态度的测量四、态度在管理中的功能(一)调整功能(二)自我保护功能(三)表现价值功能(四)增进工作知识功能五、如何改变态度(一)态度转变的难易程度(二)在积极参与活动中转变态度(三)群体规范与态度的改变(四)宣传与态度改变六、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一)采用人职匹配的方法招聘员工(二)让工作更为柔性化(三)增加沟通的机会(四)重视培训和选拔第六章积极心理学与管理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一)提出积极心理学的学术背景(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二、快乐和主观幸福感(一)快乐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背景(二)快乐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三)快乐和主观幸福感与工作变量的关系三、乐观主义(一)乐观主义的研究背景(二)乐观主义的定义(三)乐观主义的测量(四)工作中的乐观主义四、希望(一)希望的定义(二)希望对应对挫折的作用(三)希望的测量与研究(四)希望在管理中的应用五、自尊(一)自尊的定义与特点(二)自尊的提高及在管理中的运用六、自我效能(一)自我效能的哈依(二)特质性自我效能与一般性自我效能(三)自我效能的影响(四)自我效能的来源(五)自我效能在管理中的应用考核要求(一)识记:1、社会知觉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4、晕轮效应5、刻板印象6、定性效应7、归因概念8、能力概念9、职业人格概念10、工作价值概念11、态度概念12、组织承诺13、工作满意感14、组织承诺15、工作激励的含义16、决策及其过程(二)领会1、自我知觉2、社会知觉的范围3、印象形成的效应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5、印象整饰的概念、作用和策略。
个体心理与激励引言:人的个性是管理者的基本能力,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
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1.个体心理:1.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
1.2个性心理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倾向性,一是个性特征。
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2.激励2.1激励指管理者针对个体的需要,以外在诱因激发个体按照管理目标采取行动的行为动机的过程。
2.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3.个体心理与激励个体心理与激励理论相结合,有激励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科学地实现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发展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终级目的,即帮助我们不断地加强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认识了解或理解,从而更好地尊重人,促进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更充分地发挥和实现人的潜能、理想、个性、及人生目标价值等。
把激励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正是从实际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这种现代化管理思想,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重要地位,才会积极地去调动激励人的行为积极性,而不可能是为了激励而激励。
总结:通过对个体心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把握在管理活动中个体行为的原因,进一步预测和控制个体的行为,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激发个体工作积极性,使个体心理和行为符合管理目标,实现管理科学化。
管理心理学期末总结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体心理研究,主要是研究社会知觉、个性与管理以及有关个体激励的理论;第二层次为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第三层次为领导心理的理论与应用;第四层次为组织心理与员工正面和负面的组织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芒斯特伯格(1863-1916)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1912年出版《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2.霍桑试验:①乔治·埃尔顿·梅奥,被称为人际关系论和工业社会学的创始人。
②否定大卫·李嘉图的群氓假设。
③提出人际关系学说:劳动生产率不仅受物理的和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的心理的因素的影响。
3.霍桑试验结论:①人群关系论主张把工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而不是把人视为“机器”。
②生产效率的上升或下降,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
③存在非正式组织,要注意倾听和了解职工的意见,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目标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60年出版《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业的人性面》。
5.X理论:X理论是领导和控制的传统观点。
①一般人均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故只要可能,便会规避工作。
②由于人类具有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故对大多数人必须予以强制、控制、督导,加之以惩罚的威胁,才能促使他们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③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性喜规避责任,志向不大,但求生活的安全。
6.Y理论:Y理论是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
①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与智力,是极其自然的事,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的自然,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②促使人朝向组织的目标努力,外力的控制及惩罚并非唯一的方法。
③人对于目标的承诺,根源于达成目标后产生的一种报酬。
④只要情况适当,一般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且能学会争取责任。
⑤以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上各项问题的能力,乃是大多数人均拥有的能力。
心理调控与自我激励心理调控与自我激励摘要:本文将从心理调控和自我激励两方面讨论如何有效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调控涉及到人们如何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自我激励则是指人们如何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调动自己的积极心态和行动力。
笔者认为,运用有效的心理调控和自我激励策略可以有效提高个人的内在力量和抗压能力,帮助个人成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关键词:心理调控;自我激励;心理素质;自我控制能力;抗压能力一、前言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面对极其紧张和复杂的生活环境时,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成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的问题。
心理调控和自我激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心理调控心理调控是指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问题。
心理调控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包括焦虑、恐惧、愤怒、拖延、认知失调等等。
如果没有有效的心理调控策略,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有效的心理调控策略可以提高个人的内在力量和抗压能力,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心理调控策略:1.情绪识别和表达情绪识别和表达是指人们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非常重要,因为情绪问题常常与心理健康有关。
人们应该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和调整它们。
人们还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这可以减轻内心压力,消除消极情绪。
2.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
这非常重要,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可以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
3.放松练习放松练习是指一系列的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