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个十年(救亡文学)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1.这一时期全国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及上海的“孤岛文学”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40年代几次比较重要的论争:<1>关于“名族形式”问题的论争;<2>关于文艺、政治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3>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4.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1.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方向”的倡导:赵树理的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顺应了农民化的审美追求;赵树理的创作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 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赵树理的创作成为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 “赵树理方向”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2.赵树理小说塑造的典型农民形象:<1>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2>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


第二十三章 小说
1.战时文学发展的特点:<1>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2>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3>解放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
2.1938年张天翼在《文艺阵地》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带头掀起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
3. 《围城》的意蕴有三个逐步深入的层面:<1>高级知识分子精神病态的讽刺(表面语义层);<2>随主人公的漂泊转徙而涉及到的广阔社会面和众生相;作者涉笔成趣,皆成讽刺(连带语义层);<3> 是形而上的层面:它由主人公的荒诞处境和无意义的人生经历而生发,拓展到对人的基本存在困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等人生的根本问题进行探询,从而将作品的意蕴提升到了人本的形而上的高度。(引申语义层)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
1.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萧红《呼兰河传》、张爱玲《金锁记》、苏青《结婚十

年》、梅娘《蚌》、徐訏《鬼恋》《风萧萧》、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1.艾青在新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后期,即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了诗坛的注目,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2.《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
5.“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6.灰黄与金红是艾青的两种基本色调,表现着他所拥抱的世界的两个侧面


第二十六章 新诗
1.“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2.戴望舒最成熟的佳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3.阿垅笔下的“纤夫”意象:表现出了一种深藏在普通人民身上的坚韧强劲的民族精神和古老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4.“中国新诗派”(“九叶派”):因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 《中国新诗》等刊物是他们的主要阵地,故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艺术主张:“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这样一种诗学追求,虽显然是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但它同时也吸取了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故也具有“综合”的特点。
5.穆旦《诗八首》《赞美》、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第二十七章 散文
1.1937~1941年,上海“孤岛”的杂文创作十分引人注目,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鲁迅风》和《文

汇报》副刊《世纪风》


第二十八章 戏剧
1.“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1>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2>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3>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2. 夏衍《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3.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1>历史剧创作;<2>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3>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