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7.54 MB
- 文档页数:56
悦读专栏·甄选Family life guide -159-朱菲(成都爱康国宾体检医院)血管内超声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末端带有高频微型超声探头的导管导入到血管腔内进行探测,再经电子成像系统来显示血管周围组织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微细解剖信息,它不仅可准确测量管腔及粥样斑块或纤维斑块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它可提供粥样斑块的大体组织信息。
运用该方法可以准确检测血管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尤其是在冠心病的介入性诊疗中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本文就该检查方法在冠心病临界病变检查中的准确性做以下简要介绍。
为什么在冠心病临界病变的诊断中要加做血管内超声检查?目前临床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方法中,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该检查将血管直径狭窄为50%-70%病变的为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
这类病人如果不及时治疗,有一部分患者在一年内即转为心肌梗死,因此对于该类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临床特征和功能检测,以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或干预用药,以免疾病加重而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
由于传统冠脉造影只能评价血管内腔的大小,不能描绘冠状动脉斑块的特征,如斑块的结构性质、稳定性,更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在冠心病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血管内超声检查也逐渐被应用和使用,使用该方法不仅对血管壁的构造可以定量化,还可以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和性状,具有准确、直观等优点,可以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降低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的风险,有效提升患者预后。
因此,对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应当加做血管内超声检查,以便更加客观了解狭窄病变周围组织及斑块信息。
冠心病临界病变中采用血管内超声准确吗?(1)该检查是在冠脉造影的基础上,透视下沿导引钢丝插入高频超声导管探头,通过透视设备能清晰显示狭窄的部位,并将超声探头精准地送达指定的位置,并缓慢通过血管狭窄部位,到达指定部位后再进行超声检查,超声探查的结果通过超声成像显影技术,能较清晰显示血管壁厚度、斑块大小、斑块的形状、斑块性质(软斑块、硬斑块)、管腔的狭窄程度等,以便指导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评价罪犯病变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略显局限性,临床上十分需要特殊的血管内影像学技术来检测病变特性并指导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血管内影像学检测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二者在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方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具有互补的作用。
一、基本原理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医学超声的一个分支,是利用超声原理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是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性断层显像技术。
其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血管内超声(IVUS)的原理与传统B超相同,其区别在于IVUS将超声探头做的小到可以放入血管腔内,可以360°实时从内部观察血管壁的情况。
成像轴直径为0.028″(Boston Scientific),分辨率100 μm,投射深度可达4 mm~8 mm,扫描范围10 mm~15 mm,由于IVUS利用的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因此有利于显示深部结构,而且不受血流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不需要阻断血流,但对微细结构图像的分辨却受限。
但有研究者应用光谱分析对IVUS的射频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斑块内纤维、纤维脂质混合、坏死核和钙化等四种组织成份进行绿、黄绿、红和白色四种颜色的标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组织特征的判断,所以也被称为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VH)。
VH分析钙化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但也存在不足包括必须肉眼排除血管内血栓(会被标上与纤维组织一样的颜色)、部分钙化与坏死核都被染红(存在坏死性钙化)、及分辨率有限(100 μm)等,更重要的是目前仍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这也许是检测结果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一门新兴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基本原理类似传统B超成像法,只不过OCT利用的是红外光代替声波。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冠心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也迎来了一系列新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冠心病,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影响心肌供血,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疾病。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旨在通过微创的方法,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轻症状,降低死亡率。
过去,传统的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依靠球囊扩张术和金属裸支架置入术。
球囊扩张术通过将带球囊的导管送到病变部位,扩张狭窄的血管,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血管弹性回缩和再狭窄。
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血管回缩的问题,但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技术,正在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药物洗脱支架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与传统的金属裸支架不同,药物洗脱支架表面涂有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再狭窄的风险。
这种支架在置入血管后,药物会逐渐释放,抑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从而保持血管的通畅。
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新技术是生物可吸收支架。
这种支架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任务后,会逐渐被人体吸收,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
生物可吸收支架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接近自然生理状态的治疗选择,但其适用范围和长期效果仍在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中。
除了支架技术的改进,介入治疗的器械也在不断更新。
例如,新一代的导丝和导管具有更好的操控性和通过性,能够更准确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手术操作的难度和风险。
在治疗策略方面,精准医疗的理念也逐渐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分子标志物等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某些特定基因型的患者,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效果不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提前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技术,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实时提供血管内部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性质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与价值。
方法180例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例,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结果。
结果血管内超声评价的冠脉病的长度及狭窄率明显分别为(39.26±6.32)mm;(30.36±7.41)%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69.75±5.43)mm;(58.29±6.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与的价值显著。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冠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术;临床诊断;价值冠状动脉疾病是由于脂肪沉着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细胞内并导致血流阻塞的疾病。
在两条主要冠状动脉(包绕于心脏表面并给心脏供血)的大分支中,脂质沉积逐渐扩展,这个过程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的粥样斑块凸向动脉管腔,使动脉管腔狭窄。
当粥样斑块逐渐增大时,部分可以发生破裂并进入血流,或在其表面形成小血凝块[1]。
所有种族的人都可能受到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但在白种人中该病的发生率极高。
但与生活方式相比,种族本身似乎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脂饮食、吸烟和习惯静坐的生活方式等会增加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
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与的价值[2]。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的180例患者,其中男108例,年龄43~88岁,平均年龄65.6岁;女72例,年龄34~87岁,平均年龄56.5岁。
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是自愿参加。
1. 2 检查方法两组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结果。
IVUS结合FFR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冠脉介入手术中,IVUS(血管内超声)和F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数)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它们能够提供冠脉狭窄程度、形态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IVUS结合FFR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指导工具,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IVUS和FFR的原理、价值以及结合两者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IVUS的原理和临床应用IVUS是一种通过血管内超声探头,直接对冠脉进行成像的影像学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高频超声波对血管壁进行扫描,直观地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厚度、病变特征等信息,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最为准确的有效手段之一。
IVUS可以测量血管腔直径、高亮斑点的特性和内膜或斑块的性状等,为判断冠脉狭窄的程度和位置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在冠脉介入治疗中,IVUS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类型、位置、长度和严重程度,指导支架的选择和放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IVUS还可以评价支架的扩张情况和密合度,及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未获得完全扩张、裂解等问题,使介入治疗更加准确、安全和有效。
FFR是指在导管室内用导管测量舒张期静息状态下的最大冠状动脉血流压力和最大冠状动脉血流压力比值。
它是冠脉支架置入前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种生理性指标,FFR值越接近1.0,说明冠状动脉供血相对充足,支架置入的必要性也越小。
在FFR值在0.80以下的患者中,支架置入后的预后要好于保守治疗。
FFR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介入治疗前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帮助医生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二是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指导支架的放置位置和数量,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IVUS和FFR是两种独特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IVUS可以直观地显示冠脉病变的形态和特征,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对于复杂病变的判断有一定的优势。
C M E CLI N I CA L PRA C TI CE/C M E临床实践冠脉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骆永娟(天津市胸科医院300051)【摘要】通过冠脉内超声对冠脉早期病灶、心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粥样斑块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准确识别和指导冠脉内支架置入及评价介入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冠脉内超声在冠脉内介入性治疗中重要作用。
【关键词】冠脉内超声;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08)05-0039-03冠脉造影长期以来被视为冠脉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随着心血管系统尤其冠脉内介入性治疗的发展,对于冠脉早期病灶及心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粥样斑块形态及其稳定性无法显示。
冠脉内超声具有准确识别冠脉早期病变、显示心血管壁结构、官腔大小、粥样斑块组成及其动态变化;指导冠脉内支架置入及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监测并发症、明确再狭窄的发生机理、指导冠脉内支架治疗再狭窄[1,2]。
1冠脉内超声的适应证冠脉造影显示血管内径狭窄大于50%的病灶明确为冠心病,血管狭窄大于70%的病灶进行常规介入治疗,病变血管狭窄介于50%~70%之间的应进行冠脉内超声检查。
冠脉造影病变血管狭窄小于50%而运动试验阳性的应进行冠脉内超声检查评价病灶的性质及其稳定性。
冠脉造影证实三支病变的,可采用冠脉内超声评价病变血管的狭窄成都、血流储备能力,选择适合的血管进行介入治疗[3]。
2冠脉内超声指导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已经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标准的冠脉内支架置入术需要用球囊预先扩张冠脉狭窄部位,给支架创造一个“良好”的通道,再置入支架。
支架安置的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
因此选择一种满意引导支架置入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选择性冠脉造影一直是诊断冠脉病变和用于指导冠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
但由于冠脉造影仅显示被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轮廓,通过管腔形态的改变间接反应位于管壁上的粥样硬化病变,而且对病变狭窄程度的判断依赖于邻近参照节段,因而在评价冠脉病变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无法正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常低估狭窄程度[4,5],冠脉内超声指导下进行直接支架置入术与传统的单纯冠造影像学观察下的直接支架置入术相比,能够更精确选择病例,达到最佳置入效果,而且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黄德霖;朱炜【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15)003【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冠脉临界病变患者110例,均接受介入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
两组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组在冠脉造影基础上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比较两组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等检测指标。
两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对照组介入过程无血管内超声引导,观察组在血管内超声引导下完成介入治疗。
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再度出现狭窄、血栓、心绞痛、心梗、再次介入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造影随访、再狭窄、血栓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再次介入治疗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血管内超声配合冠脉造影检查,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的检出率,在冠脉介入治疗中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防止并发症发生。
【总页数】3页(P395-397)【作者】黄德霖;朱炜【作者单位】[1]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内科,529800 [2]广东省阳江市人民院心血管内科,529500;;[1]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内科,529800 [2]广东省阳江市人民院心血管内科,529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相关文献】1.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2.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3.血管内超声在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4.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分析5.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