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0.33 KB
- 文档页数:1
肛 瘘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外科 210000 邵万金1 肛瘘病因肛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原因。
Chiari(1878)第一个提出肌间腺体与肛瘘的关系。
Jo hnso n (1914)第一个详细描述肛腺的解剖。
Lockhart-Mumme ry提出肛腺感染是肠道细菌引起肛周脓肿的原因。
Parks认为极大多数肛瘘是感染的肛门腺引起的。
Mo rgan提出感染是从肛管沿纵肌纤维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形成脓肿和肛瘘。
Hille r认为细菌穿透黏膜下层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到血供差的肛管直肠周围脂肪组织形成脓肿和肛瘘。
K ratzer and Docke rty认为肛管50%有腺管,其中33%穿透内括约肌,而分泌黏液的细胞占腺管10%,他们认为多数腺管的开口位于肛管的后侧(可能是肛瘘内口位于肛管后侧的原因)。
Parks也认为肛腺并不是沿肛管平均分布的。
而且大多数学者认为肛腺开口于肛隐窝,偶有腺管开口于齿线稍高水平。
Goli-g he r认为隐窝腺感染可导致部分脓肿和肛瘘,但不能解释大多数肛瘘的原因。
Shafik认为肛管肌间腺体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遗留的上皮碎屑,而不是真正的腺体。
但近年来的尸检组织学检查在肛膜下未发现有上皮碎屑的证据,所以这一观点受到质疑。
后来Shafik提出肛周脓肿和肛瘘是中央间隙感染引起的,感染沿纵肌的中央腱间隙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间隙。
总之,肛腺与肛瘘的关系问题还远没有解决[1]。
2 肛瘘的分类1900年Goodsall和Miles提出:(1)全瘘(2)外盲瘘(3)内盲瘘。
后来又进一步分成皮下,肌肉下及黏膜下瘘。
Millig an和M o rgan根据瘘管与肛肠环的关系分类:(1)低位肛瘘(主管在肛肠环下方)(2)高位肛瘘(主管在肛肠环上方)。
Go lig he r进一步将高位肛瘘分类:(1)坐骨直肠型(主管在坐骨直肠窝顶部内)(2)骨盆直肠型(主管穿过提肛肌达提肛肌上方)。
S teltzner将肛瘘分成3类:(1)括约肌间瘘、(2)括约肌外方瘘、(3)经括约肌瘘。
肛瘘的中医诊断【关键词】肛瘘中医诊断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样管道,中医称之为肛漏。
一样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份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
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
肛瘘多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
临床上分为化脓性或结核性两类。
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要紧病症,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肛门内。
[诊断要点]1.病症(1)流脓:局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
一样初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有粪臭味,色黄而稠;久之,那么脓水稀少,或时有时无,呈间歇性流脓;假设过于疲劳,那么脓水增多,有时可有粪便流出;假设脓液已少而突然又增多,兼有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
(2)疼痛:当瘘管通畅时,一样不觉疼痛,而仅有局部坠胀感。
假设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显现局部疼痛,或有寒热;假设溃破后脓水流出,病症可迅速减轻或消失。
但也有因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而引发疼痛,尤其是排便时疼痛加重。
(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发瘙痒,有时可伴发肛门湿疹。
2.体征(1)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暗紫,皮下有穿凿性者,应考虑复杂性或结核性肛瘘。
低位肛瘘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条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样不易触及。
以探针探查,常可找到内口。
(2)直肠指诊: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3)探针检查:只在医治中应用,一样不能作为诊断用,避免穿破瘘管壁,造成假道。
(4)X线造影: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照相可见瘘管散布,多用于高位肛瘘及蹄铁形肛瘘。
(5)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发觉是不是有脓肿形成,有无瘘管乃至瘘管的走行方向。
3.分类(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漏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周围。
肛瘘 aga分类标准肛瘘(aga)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其分类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内括约肌肛瘘分类、Parks分类、St James's University Hospital分类等。
下面将对这些分类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内括约肌肛瘘分类是根据内括约肌与肛瘘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的。
根据内括约肌与肛瘘管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肛瘘分为高位、中位和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是指肛瘘与内括约肌之上的部位相通,中位肛瘘是指肛瘘与内括约肌平行,低位肛瘘是指肛瘘与内括约肌之下的部位相通。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用于指导手术治疗,对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Parks分类是根据肛瘘管与肛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的。
根据肛瘘管与肛管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肛瘘分为内口型、外口型和内外口型。
内口型肛瘘是指肛瘘管与肛管之间有一条通道相通,外口型肛瘘是指肛瘘管与肛管之间没有通道相通,内外口型肛瘘是指肛瘘管与肛管之间有两条通道相通。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用于指导手术治疗,对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St James's University Hospital分类是根据肛瘘管与肛管之间的关系和肛瘘管的走向进行分类的。
根据肛瘘管与肛管之间的关系和肛瘘管的走向,可以将肛瘘分为4型。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指导手术治疗,对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肛瘘的分类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指导意义,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
是肛管或直肠下段同肛门周围皮肤之间或邻近组织、器官之间, 因病理性原因形成的不正常通道。
约占我国肛门直肠疾病总发病率的30%。
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是肛肠外科难点之一,大部分肛瘘需采用手术治疗,常根据肛瘘的分类选择不同的术式。
肛瘘的分类方法有多种,目前多用Parks的分类法,即根据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分为括约肌间肛瘘、经括约肌肛瘘、括约肌上肛瘘和括约肌外肛瘘四类。
①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约占70%。
瘘管只穿过肛门括约肌,位置较低。
内口多在齿状线部位,外口常只有1个,距肛门3—5cm。
②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体肛瘘,约占25%瘘管穿过肛门内、外括约肌,位置稍高。
内口多在齿状线处,外口常不止1个。
③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约占5%。
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达肛管直肠环以上水平,然后向下经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
内口多在齿状线处,外口距肛门较远。
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④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约占1%。
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多非腺源性感染,而是由干克罗恩病、肠癌或外伤所致,因此治疗时要注意其原发病灶。
图1 括约肌间肛瘘图2 经括约肌肛瘘图3 括约肌上肛瘘图4 括约肌外肛瘘临床上也有根据肛瘘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或以下的将肛瘘简单地分为高位或低拉肛瘘。
1低位肛瘘:①低位单纯性肚瘘:内口在肛窦,仅有一个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到一个外口。
②低位复杂性肛瘦:有两个以外口和瘘管与内口相通、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
2高位肛瘘:①高位单纯性肚瘘:内口在肛窦.仅有一个瘘管.走行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侵犯耻骨直肠、肛提肌以上。
②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和瘘管与内口相连并有支管或空腔,—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侵犯耻骨直肠肌、肛提肌以上者。
图5 肛瘘术前管理一、适应症:1 肛瘘挂线术: 应用较广泛, 适用于有内、外口的低位肛瘘或一些肛管直肠环未纤维化的高位肛瘘,也可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或切除术的辅助方法。
肛瘘一、肛瘘的概念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发病率仅次于痔,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二、病因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
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围有许多疤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
行走在内外括约肌附近,外口皮肤生长较快,常有假性愈性,引起反复发作。
管道的感染多数为脓性感染,少数为结核性。
1、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多在肛门外,脓液从外口流出,但原发感染多在肛窦。
肛窦则是继发感染的门户,反复感染,形成瘘道。
2、瘘道多在肛门括约肌之间通过,由于括约肌经常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压迫瘘道,影响脓液的排除,容易贮脓感染而难以愈合。
3、直肠内有一定的压力,将直肠感染物质如粪便、气体,可经常不断地从内口进入瘘道,刺激腔壁,继发感染后由外口排出,也是造成瘘道的原因。
4、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脓液排出,脓腔逐渐缩小,外部破溃口和切口也缩小,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因而不能自然闭合。
5、瘘道弯曲、或有窦、分支,引流不通畅,脓液潴留,反复感染,造成瘘道不易愈合。
6、肛门静脉回流不畅,局部经常淤血,组织营养不良,影响愈合。
7、结核杆菌、放线菌等感染所形成的脓肿,克隆氏病等难以自愈而形成特殊性肛瘘。
三、临床症状体征肛瘘常为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后伤口经久不愈形成肛瘘外口。
1、临床表现:自瘘管外口反复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
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则有胀痛,红肿,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互相沟通。